三 第60页
-
治疗顽固性寒热不调 方用三仁汤加减
湖北中医药大学戴天木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研究,善于经方与时方并用。笔者现撷取其治疗顽固性寒热不调验案1则,与同仁共享。 周某,男,73岁,2013年9月20日初诊。 主诉:阵发寒战发热6年余。患者6年来阵发性寒战发热交替反复发作,常伴随汗出并恶风,平素易感冒,纳稍差,寐差,头闷重,乏力,晨起口苦。此前曾服过中药方剂小柴胡汤、玉屏风散、桂枝汤等数十剂加味,均无济于事,且呈逐渐加重之势。 刻诊:当时无寒战发热出现,形体稍胖,舌质红,舌苔黄腻,多裂纹,并且裂纹较深,脉数。...
-
中医治未病案例有三
忻州鹤年堂 ,一家位于山西忻州的中医门诊,面积不大,只有四百多平米,但患者络绎不绝,群众反响热烈。在医疗市场日益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鹤年堂的异军突起,让人不得不对它的经营之道产生浓厚的兴趣。 笔者专程前往忻州鹤年堂,实地调研。据鹤年堂的米健伟主任介绍,鹤年堂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借力现代中医诊断技术,打造特色中医治未病门诊,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路子来。他认为当前医院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疾病上,以医疗为主,所以在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亚健康人群的防治、慢性疾病人群的康复服务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确定发...
-
针灸三焦辨证的运用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三焦辨证的运用 三焦辨证学说源于《难经》,后世多指其狭义内容,即清代吴鞠通所倡之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广义上的三焦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感温病的辨治;二是内伤杂病的治疗;三是形体疾病的辨治。 针灸辨治外感温病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的外感温热病的三焦辨证,是根据《内经》中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躯干、脏腑系统划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总结而来。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
-
三伏天适宜防治虚寒性疾病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人体阳气也进入了最为旺盛的时期。此时适宜防治虚寒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颈腰椎病、风湿病、关节炎、肩周炎、女性妇科病等。而高温潮湿的天气,易导致湿疹、荨麻疹、自癜风、皮炎等复发或加重,也应尽早预防治疗。 气候潮湿给细菌繁殖提供条件 夏季天气闷热,气候潮湿,这给细菌、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紫外线强烈,容易导致皮肤病发作,如慢性湿疹、荨麻疹、皮炎、白癜风、痤疮、银屑病、手足癣、黄褐斑、老年斑等,病情反复让人无法安心工作和睡眠。 中医专家提醒,如果发现自己得了皮肤病,...
-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苏州雷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苏苏州自古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吴门医派即是吴文化的精华之一。据《吴中名医录》记载,苏州历代医家有1200余人,其中医官、御医百余人,现存吴门医派典籍500余种。吴门医派及其创立的“温病学说”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享有无可替代的显赫地位。 清雍正十二年(1734),吴门名医雷大升(字允上)在苏州阊门内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口,开设了诵芬堂老药铺,始创雷允上药业,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清乾隆元年(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