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 第59页

三 第59页

  • 三叉神经痛(秘方数:8)

    三叉神经痛(秘方数:8)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出现剧烈的阵发性疼痛,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的刺激“扳机点”起,如表情肌的运动、微笑,轻微的触摸面部,微风的吹拂,头部的转动以及说话、洗脸、刷牙、漱口等均会引起疼痛发作。“扳机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两个以上,此点常位于牙龈、牙齿、上下唇、鼻翼、口角及颊部粘膜等处。疼痛如电击、针刺、刀割或撕裂样剧痛。发作时患者为减轻疼痛而做出各种特殊的动作,如咬紧牙关、连续咀嚼、咬唇、伸舌等,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有的患者发作与气候有关,春冬...

  • 曹东义对三仁汤的认识 三仁汤的病机

    曹东义对三仁汤的认识 三仁汤的病机

    曹东义教授,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河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第4、5、6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其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7年,熟读经典,精于化裁经方,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内科杂证,收效显著。 曹东义教授长期研究中医外感热病,认为《黄帝内经》所论之热病,张仲景所述之伤寒,吴又可所言之瘟疫,吴鞠通所辨之温病,都是以研究传染病为主的外感热病,虽然在发病类型上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别,但是病理机转相同,具有邪正斗争影响脏腑功能的相同特点,病程符合从表到里的发展趋势,...

  • 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三药组成 主治表虚自汗之证

    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三药组成 主治表虚自汗之证

    全国名中医李冀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国医大师段富津,尤善治疗消渴、胸痹、心痛等证。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三药组成,主治表虚自汗之证。自汗实证者常责之于风、湿、热。玉屏风散所治之证为虚,证因表气不固而自汗出。而此方立法亦有尚待探讨之处。受业李冀数载,获益良多,侍诊之暇,忝集此三案,以飨同道。 方解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补虚”,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赖后天之滋养。而脾胃之气不足,则易累及肺气,正如东垣所谓“脾胃一伤,肺气先绝&rd...

  • 三合汤:心胃诸痛服之消

    三合汤:心胃诸痛服之消

    三合汤是三方的合称,由丹参饮、百合汤、金铃子散三方组成,故名“三合汤”。该方用于治疗心胃气血郁滞之疼痛疗效显著,故常被医家所喜用。今就其方源及其组成与应用叙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方源 丹参饮,首见于陈修园《时方歌括》,由丹参、檀香、砂仁组成,主治“心痛、胃脘诸痛多效,妇人更效”。百合汤亦见于该书,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治气痛”。金铃子散则见于《太平圣惠方》,由金铃子、延胡索组成,主治“...

  • 睾丸炎 中药治疗三方

    睾丸炎 中药治疗三方

    常见的睾丸炎有非特异性和腮腺炎性睾丸炎。任何化脓性败血症均可并发急性化脓性睾丸炎,甚至引起睾丸脓肿,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其实,化脓性睾丸炎最为常见的原因是由附睾炎蔓延而引发的感染,因此,实际上应该是附睾睾丸炎。患者常常出现睾丸疼痛,并向腹股沟放射,有明显的下坠感觉,并伴有高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升高等,同时睾丸肿大、压痛非常明显,阴囊皮肤红肿。发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睾丸炎 中药治疗三方 (1)淤血阻滞:睾丸外伤肿胀疼痛,或红肿灼热,舌质青边有淤斑,脉涩。治法:活血化淤,止...

  • 茯苓泽泻汤“三症”

    茯苓泽泻汤“三症”

    茯苓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载:“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全方以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六味药组方,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用以治疗水饮内停、胃气上逆所致病证。茯苓泽泻汤临证多以“吐”“渴”为施用主症,然于“眩”症论之未备。兹将茯苓泽泻汤用方主症概括为“吐”“渴”&ldq...

  •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三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三承气汤

    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三方,三方药物相似,主药相同,配伍及适应症略有差别,现集而述之。 承气者,为承顺胃气之下行之意。感染性疾病发热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容易抑制肠道蠕动,造成大便停留于大肠中,水分被过度吸收而致便秘。另外,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出汗,体液丢失,肠道主动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亦会造成大便干结。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肠内容物腐败产生毒素,更容易引起全身尤其是脑中毒。三承气汤就是通过作用于上述过程的不同阶段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三承气汤皆以酒洗大黄为主药。大黄性寒,...

  • 治妇女血晕验方三则

    治妇女血晕验方三则

    妇女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泛恶欲吐,甚至昏厥不省人事者,称为产后血晕。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平素气血亏虚,加之产时失血过多,精血不能上荣于脑所致。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1.参芪糯米粥:人参末3 克,黄芪10克,糯米50克,红糖及牛乳各适量。将黄芪水煎取汁,加糯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参末、红糖、牛乳等,再煮一二沸服食,早、晚各1剂。可大补元气,益气回阳。 2.黄芪枣汁粥:黄芪15克,大枣10枚,大米50克,鸡汁及调料各适量。将黄芪、大枣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鸡汁及调料等,再煮一二沸服食,早晚1次。可...

  • 三方治女性阴冷“性冷淡”

    三方治女性阴冷“性冷淡”

    临床上把女性性生活缺乏快感以致漠然、厌恶,称之为“阴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诸如卵巢机能不足、肾上腺皮质和脑垂体分泌腺功能失调等’。中医认为“阴冷”是下元虚冷,寒气凝结所致。 有“阴冷”现象的女子,不妨多吃下列食物,定可收到回暖的效果。 大虾仁15克,豆腐 150克,加葱、姜、盐炖熟食用;或虾肉50克,锅中放油加热后,与切好的韭菜250克同炒熟,加盐调味食用。 冬虫夏草4—5枚,鸡 500克左右共炖(不吃鸡者可...

  • 治跟骨痛方三款

    治跟骨痛方三款

    1.以火砖头置于炭火中或灶内烧至一定热度取出放于木板上,用两层牛皮纸覆盖在火砖上,将足跟踏于牛皮纸上让火砖的热度传至跟骨处,适当掌握热度,每天一次,一般3—5次即愈。 2.用生盐500克置于锅中炒咸焦盐,然后放于布袋内扎紧袋口,将足跟踏于盐袋上,适当掌握热度,待盐冷后可重复一次,每天治疗一次,一般3—5 次即愈。 3.用直径4—5厘米,长20-30厘米的鸡血藤或追骨风的草药树枝,晒半生半干,放于电炉或炭火上点燃熄灭后,用暗火包裹于3层牛皮纸内间接灼灸足跟,可重复使用,待足跟表...

  • 运动养生 转三转

    运动养生 转三转

    转脖子。放松站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双手叉腰或捧腹,头微微下低,将头按照顺、逆时针的方向各慢慢旋转2~3大圈,运动幅度以感觉颈部舒适为准,可有效锻炼颈部肌肉和关节,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头部的供m能力,防治神经性头痛、失眠。但有高血压的老人应该慎转。 转腰。站好,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先顺时针方向转腰30次,再逆时针方向转腰30次,不要幅度过大,每天l~2次,有防止腰肌劳损、腰骶部酸痛的作用。 转臂。双脚分开站稳,双臂由前向后转10圈,再由后向前转10圈,每天 1~2次,能缓解肩颈部肌肉紧张。...

  • 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养气郁体质

    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养气郁体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过大,起居饮食不规律,人们经常处于繁忙的劳务之中,致使人体长期气机运行失调,加之突发应激事件,愤怒伤肝,久而久之,则形成气郁体质。笔者经过长期对气郁体质的临床观察,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养气郁体质:   一避避致病因素   宋代陈无择认为疾病的形成,可以分为外因六淫侵袭,内因七情所伤,不内不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所以,应该学会避开或者降低“三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遇大雨、大风、大雾等不良天气,则尽量...

  • 冬季养生之良法 按摩三穴

    冬季养生之良法 按摩三穴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冬季按摩以下三穴,能使肾气充足,肾精充盛,为冬季养生之良法。   1、揉关元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处。   方法:将手搓热,用右手在该处旋转按摩50次,能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   2、按肾俞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方法: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次,两侧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摩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前1/3处。   方法: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左手中间三指按摩...

  • “三九”艾灸保健养生三要穴

    “三九”艾灸保健养生三要穴

      近日全国不少地区都处在零下的低温中,使人感到“三九”的严寒。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养生专家指出,三九期间是冬季补阳的最佳时机,这时保健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灸疗就是不错的选择,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灸补气养血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王亮介绍说,艾灸是将艾叶经过特殊加工制成艾条,用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灸熏特定的穴位,并且配...

  •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有两个意思: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秋分”日,阳光几乎直...

  • 肖国仕“修身三字经”

    肖国仕“修身三字经”

      肖国仕,湖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湖南省中医院眼科主任。行医50余年,专长中医眼科,兼中医内、外、妇、儿及针灸推拿,著述颇丰。   我生于1935年,现在已经78岁了。目前的身体状态是:目明耳聪身体健,思维敏捷精力充。目前,除了定期到专家门诊坐诊外,我还坚持写书,在年逾耳顺之后,主编出版医书37种。我一生的乐趣,就乐在一个“书”字。包括藏书、读书与写书。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说:书中自有修身术,书中自有百龄寿。   “修身三字经&rdqu...

    养生秘方 2024-03-07 18 0
  • 小寒三九温补食药疗

    小寒三九温补食药疗

      小寒慢跑跳踢毽,畅达乐观防肾寒,   三九温补食药疗,参芪首乌归阿胶,   滋阴潜阳肝血养,固肾养心羊肉尝。   原文解释   小寒节气应多进行慢跑、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锻炼,要尽量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注意养肾防寒,多吃羊肉以温补,常服用人参、黄芪、何首乌、当归、阿胶等中药,以补气补血、滋补肝肾。   中国腊八节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民间有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关于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一风俗的来历,传说很多,有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给...

  • 身体不适 按揉三“池”

    身体不适 按揉三“池”

    过完春节,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这些感受:五官里面鼻子最难受,为什么?天气寒冷,往返多地,一不小心容易鼻塞、流鼻涕;四肢中上肢最累、最难受,握方向盘、抱孩子、拎礼品走亲访友、握鼠标敲键盘,手臂最受累。不仅如此,手脚怕冷,头晕脑胀。如果症状比较轻,待你闲暇之余,不妨试试按揉三个带有“池”字的穴位,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 鼻塞流鼻涕:按揉风池穴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最易感受风寒之邪,所以有保健意识的朋友们都喜欢在寒冷的季节出门戴上帽子,抵御风寒对头部的侵袭。风池穴意指易为风邪蓄积之所...

  • 道家广泛流传的养生三字经

    道家广泛流传的养生三字经

    中国道家养生,是一门凝聚着中国传统养生科学与人天科学和生命科学精华的综合学科。以下介绍在道家广泛流传的养生三字经,希望对大家启发与帮助: 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暴饮暴食...

  • 冬至时节“三九天”三九贴

    冬至时节“三九天”三九贴

    “冬至”后的3个九天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节,称为“三九天”,也是人体阳气最虚弱的时候,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常常阳气不足,寒邪易侵入人体。三九敷贴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用中药的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等药物,研未后调成糊状,做成直径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如大椎、天突、膻中、肺俞、膏肓、肾俞等)以帮助人体抵御寒邪,预防疾病,还可对夏季“三伏...

  • 阴阳虚实对证进补 膏方调养三大功效

    阴阳虚实对证进补 膏方调养三大功效

    采访专家 李学武 陕西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委员会常委,陕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陕西省脾胃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卫生厅保健局专家,陕西省体育局特聘医疗专家,陕西省中医药科技研究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 膏方,又称膏滋、煎膏,是一种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 冬季是身体补充、收藏营养的最佳时节,服用膏方是冬令进补的重要方式。因为膏方组方比较全面,寓攻于补,补攻兼施,既能调养滋补,又能防病治病。 阴阳虚实对证进补 膏方进补可分为温...

  • 夏至养生保健 三忌三宜

    夏至养生保健 三忌三宜

    中医认为夏至进入了阳气最旺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要注意三忌三宜。 忌空腹饮茶 空腹时饮茶,极易消耗人体的阳气,而且口味偏重的人喝茶后,容易出现手足疼痛,以及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在餐后饮2~3杯为宜,有饥饿感时立刻停饮。 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中青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是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处于开放状态,冲冷水澡后,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引起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发热等症状。 忌夜卧贪凉 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

  • 调心 春三月 夏三月 秋三月 冬三月

    调心 春三月 夏三月 秋三月 冬三月

      春三月,   雨生草,风茂琼枝。   生命贴着本真成长。   一种力,一种至理,   一丛花,一片生机。      夏三月,   夜虫鸣,天籁涤心。   血气周旋根于定静。   一缕风,一缕恬淡,   一排树,一季丰盛。      秋三月,   风不羁,天高云留。   任君挥洒清旷自由。   一轮月,一院清辉,   一壶茶,一洗闲愁。      冬三月,   清寂处,梅送暗香。   神气跟随天地潜藏。   一杯酒,一身暖意,...

  • 夏季养生要掌握三个原则

    夏季养生要掌握三个原则

      暑和湿是夏季的主要特点,安徽省中医院施卫兵主任医师提醒大家,做好夏季养生要掌握三个原则。   养阴扶阳“养阴扶阳”,是夏季的气候特点决定的。暑和湿都是“邪气”,但两者的性质却截然相反。   暑属于“阳邪”,易损耗人的津液,导致人体产生“热变”,常用的对付方法是避暑、养阴、生津。湿属于“阴邪”,特点是下行,比较重,比较浊。湿气一重,人体容易受影响的器官就是属土的脾。脾脏被困,肠胃就不...

  • 不建议市民网购“三伏贴”

    不建议市民网购“三伏贴”

    随着“冬病夏治”中医理念的不断推广,时下,许多市民都热衷于贴“三伏贴”来防病、治病、强身保健。而网络也成了“三伏贴”的热销阵地之一。然而,专家并不建议市民网购“三伏贴”。 “三伏贴的配方不是唯一的,并非一个处方就能治疗所有的疾病,这存在一个对症治疗的问题。”解放军第181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中医师廖珈表示,三伏贴在制药上也很讲究,药品质量如果不新鲜,疗效也会受影响。“三伏贴的药粉最...

  • 中医秋三月阴气始起养生方

    中医秋三月阴气始起养生方

    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盛,新陈代谢变得缓慢。而且立秋昼夜温差大,经过一个炎热夏天的消耗,身体也会有些虚弱,抵抗力难免会下降。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秋季养生,燥邪当令,饮食上还要滋阴润燥,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大,人们仍然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ld...

  • 养生防病 按三个部位可“去火”

    养生防病 按三个部位可“去火”

      浙江省东阳市名中医、东阳市中医院针灸推拿保健中心主任韦莉莉副主任中医师说,平时常按三个部位可“去火”、养生防病。   按脚背防失眠太冲穴在脚背上,位于大足趾和第二个足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肝火旺表现为头晕、易怒、口干舌燥、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

  • 除“春困”按摩头皮 三招益寿延年

    除“春困”按摩头皮 三招益寿延年

    按摩头皮能除“春困” 春困是因为季节交换给人们带来 的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但是值得注 意的是,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因素,一 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现。中医认为,容 易“春困”的人,大多数存在着失眠多 梦,湿痰,肝阳上亢,五心烦热,潮热,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现象。除 犯困外,还会出现脸色潮红,容易激 动,掉发,记忆力下降,大便失调等症 状。 专家介绍,按摩头皮可解春困。 1.先用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 用指端自...

  • 入伏的第一天 贴敷“三伏贴”的日子

    入伏的第一天 贴敷“三伏贴”的日子

    7月13日是入伏的第一天,也是第二次贴敷“三伏贴”的日子。桂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希琳提醒大家,为避免贴敷后出现不适,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4~6小时,少儿及体质敏感者应酌减至2~4小时。 2.“三伏贴”所用药物为辛香之品,贴敷时间过长易起疱。若贴敷部位出现瘙痒、刺痛等症状时需立刻将贴敷药物去除,以免出现发疱现象;若出现小水疱,则保持贴敷部位皮肤干燥即可自行吸收;若出现较大水疱,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

  • 中医三伏补

    中医三伏补

      所谓三伏补,是夏季三伏时节,根据气候特点和人体情况,选用对证中药汤剂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的方法。一般每天3次,每次20~30毫升。   头伏时,可服用和卫温肺汤,平日反复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者适用。卫气是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若在三伏初,运用调和营卫、温肺阳之剂和卫温肺汤,将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   中伏时,可服用化湿温胃汤,它可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化湿和胃,达到调和脾胃的目的。一年中的春、夏、长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人体的肝、心、脾、肺、肾。脾胃属水谷运化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