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23页

医 第323页

  • 忆名医

    忆名医

    浪淘沙·扁鹊   跟师拜长桑,透浸医方。初愈赵简情中恙,后施虢子针和汤,起死回光。桓侯病三藏,讳疾衰亡。然愚醯卑奸烂瓤,叹扁鹊永济一葬,万古流芳!   钗头凤·张仲景   南阳郡,张仲景,痴苦学勤用思冥。伤寒门,杂病论,毕生心血,历代深根。证,证,证。东汉末,兵祸多,横尸涂炭苍生破。德艺尊,免分文,一叶孤灯,百年奉承。圣,圣,圣。   声声慢·华佗   晕晕晦晦,蒙蒙寐寐,颓颓睡睡醉醉。沛国华佗炼麻沸,举世腾辉。剔骨切腹断肠...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名医
  • 国医大师的养生建议:老了不要过度锻炼

    国医大师的养生建议:老了不要过度锻炼

    陆广莘(1927~2014),首届国医 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 曾任中央保健局高级顾问。以下为 陆老的访谈实录。 1.有病也能长寿。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均可长寿。主要是胸怀要宽 广,心态要健康,对世事不计较,追 求高远的目标。也许你有三四种病, 但完全可以带病延年。人老了,都会 有病,但你整天在疾病的笼罩之下 怎么行?你大致是健全的就行了,也 许个别零件完了,但身体的网络是 完整的,那你一样是个健康人。 2.日常生活怎样做?如果今天有 门诊或开会,我六点多就起来了。第 二天没事,我睡到8点多起来。我一...

  • 老中医一叠厚厚的中药处方

    老中医一叠厚厚的中药处方

    小时候,我们小山村里有一位老中医,白须飘飘,宅心仁厚,四里八乡的乡亲,患了小病小疾都来找他。他不图利不坑人,仅开一味或几味中药,常常能药到病除。我的母亲信赖中医,自打小时候起,家人无论得了伤风感冒还是其他疑难杂症,母亲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老中医那儿看病抓药。我的抽屉里至今收藏着老中医一叠厚厚的中药处方。   有段时间,我不爱吃饭,身体也渐渐瘦弱下去,母亲就把我背到老中医那儿。老中医拿来一只小碗,往碗里倒点白酒,找一小块瓷片尖放在白酒碗内浸泡一会儿,母亲把我抱得紧紧的不能动弹,老中医拿起瓷片尖就扎我的手指关节...

  • 中医师傅抓药不一般

    中医师傅抓药不一般

    30多年前的某日,我第一次走进中医诊室。清晰地记着,当时给我看病的那位老中医慈祥和蔼,戴眼镜,留胡须。我端坐在老中医面前,他问了我的症状,之后让我先后把左手右手放在一个小枕头上,诊了脉,又看了我的舌头,略为思量之后,援笔开了处方。   那一次,还有后来好多年的好多次,我拿着中医大夫开的药方去药店抓药。中药店里,药气氤氲,药味弥漫。一排排木质的橱柜齐整排列,药柜上嵌有一个个小抽屉,小抽屉里又隔出几个独立的区域,用来放置药材。每一个小抽屉的正面都贴着白底黑字的纸签,上面用小楷书写着中药名称。司药拿着我的处方,...

  • 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身为一名中医临床实践者,张伯礼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称赞。 他最早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以及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诊治方案。他率先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他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把传统疗法向前推进,让古老医术现代化,是张伯礼一直在做的。 让计算机帮忙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

  • 走上中医之路

    走上中医之路

    走上中医之路,是偶然中的必然。1975年高中毕业,因为是家中长子,按照政策可以不上山下乡,于是被招工进了日照县药材公司,入职后在中药批发部工作。在3年时间里先后从事中药材仓库管理、中药分装、批发部门店配货、开票等工作。 恢复高考后,我在1978年参加了高考,根据当年的高考成绩,我选择了山东中医学院和山东医学院为第一、第二志愿,最后被山东中医学院(即今天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从此与中医中药结下不解之缘。在学医的路上,有幸得到多位老师的启迪、教诲、指引,让我在中医路上越走越宽广。 我的老师 1...

  • 国医大师金世元浅议地黄丸系列中成药

    国医大师金世元浅议地黄丸系列中成药

    国医大师金世元从事中医药工作75年, 在中药 调剂、 中药鉴别、 中药炮制及中成药合理使用四大领 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 倡导 “医靠药 治、 药为医用” 的中医中药结合理论, 始终坚持以中 药疗效为导向。 笔者有幸在金老师指导下学习, 受惠 深重, 现将老师与众弟子的一次授课经历记载, 点 滴认识与大家分享。 先生介绍授课背景 中成药的历史源远流长, 它是从单味药物组成 简单方剂开始, 逐渐发展而来。 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 展、 补充和筛选, 才形成今天的数以千计、 门类齐全、...

  •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才;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才;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才;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才;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才;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才;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才;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才。”(三国时期魏人刘劭《鉴人资源》)即使按照这条严苛的人才标准来衡量,张其成教授也无愧于当今名副其实的才子。作为著名的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者,其家学深厚、天赋聪慧、思维敏捷、刻苦钻研,在近半个世纪孜孜不倦的追求拼搏中,奠定了成才之路,铸就了事业辉煌。他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文化方面研究的成果,不仅受到中医...

  •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王琦

    他擅治过敏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及男科疾病。提出“辨体-辨病-辨证”、“主病主方”诊疗模式,总结44个疑难病主方。构建中医体质学和中医男科学,推动中医学科分化。制订首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行业标准。 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61年从医,198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专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

  • 做一个有智慧的中医人

    做一个有智慧的中医人

    很多人都说学中医难,临床摸不到门路,遣方用药“出手即效”更难,难在何处?难在临床看病,有人认为多读书多背汤头歌,有了知识的积累就能给人看病开方了。殊不知知识和智慧有所不同,知识是一个人脑子里装满了别人的想法和东西,智慧则是心有定见、圆机活法。现在的医生大多都是科班出身,应付考试或者拿个证书犹如笼中捉鸡,一抓就准,但是到了临床常常照本宣科、思维呆板,遇到患者满脑子学问不知怎么用,诊脉之后举目茫然,不知如何处方用药。这种情况往往效差而无功,有时守株待兔侥幸收效则沾沾自喜。 人们常说知识...

  • 国医大师养生经:遵循科学泰然自若

    国医大师养生经:遵循科学泰然自若

    国医大师张琪现年九十有五, 虽然鬓已花白,但耳不背,眼不花, 满口牙齿齐整无缺。谈到养生秘诀, 他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人逐 渐衰老是自然规律,谁都不可抗拒, 只需科学对待,泰然处之即可。” 调摄精神乐观豁达 养生最重要的是调摄精神,调 摄精神最主要的是快乐,张琪的快 乐主要源于中医药事业。“当我看到 所施治的病人转归痊愈,所指导的 研究生和年轻医生学业、科研与临 床日益精进时,其中的愉悦无与伦 比。”张琪说,“心中喜悦,觉也睡得 香甜。&rdqu...

  • 从历代医著序言看大医的悲悯情怀

    从历代医著序言看大医的悲悯情怀

    何谓大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序列之“大医精诚第二”里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通俗地说,就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历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举几个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战国时期有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国,是诸侯称霸的时期。扁鹊走到不同的国家,当不同的专科医生。这充分说明他的医术是很全面的,是位高明的医生。扁鹊到了虢国,碰到虢国的太子死了,死在鸡鸣时分,也就是凌晨,无缘无故突然死了,还未过半日。扁鹊听说后就去看。一看这是尸厥,中医内科叫厥证。如果不立即抢救,就会真正死亡。尸厥证是可以救治的。扁鹊就给太子扎针灸、灌药吃,结果把虢国太子救活了。...

  • 冯声昌医术精湛美名扬 骨医传奇动人心

    冯声昌医术精湛美名扬 骨医传奇动人心

    11月已是深秋时节,前往湖北省阳新县中医医院骨科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记者走进骨伤科,邀请该科室主任冯声昌为大家讲述几代骨医的传奇故事,以及骨二科在传承千年中医精髓、发扬西医优势方面,取得的不俗成就。 骨医传奇动人心 冯声昌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市的一个中医世家,几代骨医的动人传奇故事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40年代初,爷爷在当地开了一个小诊所,颇有名气。到了70年代,父亲被调往湖北省阳新县太子镇卫生院,从事基层工作,偶遇远近驰名的骨科名医费国年,于是欣然拜师,学艺三载,复苦练数年,终集骨伤专业知识与实践...

  • 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迈入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堂课是尚晓玲老师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尚老师和我想象中的老中医不太一样,想象中的老中医,是一个闭着眼睛,左手捋着胡须,右手的三个手指搭着诊脉,张口就是之乎者也。随着第一节上课铃声的响起,尚晓玲拎着公文包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般地换好白大褂,带好话筒,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没开课前,我自己翻了翻书,“阴阳五行”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相生相克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晦涩拗口的中医经典让我越看越泄气。然而这些消极的想法,随着第一堂中医理论课的...

  •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唐朝末年鄱阳湖畔沈家庄有个叫沈龙的后生,在一次救火过程中从楼上摔下来,摔断了双腿,经医治后腿伤渐渐好了。几个月后医生说可以走路了,沈龙摇摇头,有时他想照医生的话活动双腿,可是稍一用力便感到酸胀不适,他哭丧着脸对人说:“我的腿不中用了!”伤后数月,医生催他下地试步,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直觉得心里发慌、两腿发软,刚迈步就跌倒在地。此后,他再也不敢下地了,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一天,父亲请来了鄱阳湖东岸家喻户晓的名医王春。王春善用奇法治怪病,常有奇效,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王三奇...

  •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大方、复法临证要诀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大方、复法临证要诀

    张琪, 首批国医大师, 全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 黑龙江省四大名医, 当代龙江医派旗帜。 其精通中 医内科、 妇科、 儿科, 尤擅内科, 对中医肾病、 肝病、 心病、 脾胃病、 风湿病、 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 擅长运用大方、 复法治疗慢性、 复杂性疾病和疑难 杂症及重症, 每获良效, 屡起沉疴。 现将张琪教授大 方、 复法临证要诀整理如下。 大方、复法之渊源 大方、 复法属七方之一, 源于《黄帝内经》 。 《素 问· 至真要大论》曰: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臣 三佐五, 制之...

  • 他说呆板是学不好中医的

    他说呆板是学不好中医的

    先伯肖龙友前清拔贡,后在山东任过淄川知县和济阳知县(济阳一说枣阳,查山东并无枣阳县,系济阳县之误)。 现在还有人记得他的政声,主要指的是先伯当年在办教案中,与外国神甫做斗争,颇得民心。 传闻先伯在山东时曾在大明湖畔留有碑文。 济阳自金朝设县治,明清皆属济南府,故留碑济南府是可能的。 已故山东文史馆馆员左次修先生(我的大姐丈)戊子年(1948)诗《赠肖龙丈》中说:公登大耋我成髯,回首珍泉三十一年。司马高文宜寿世,元龙硕望鄙求田;今同良相生人万,昔为司财用士千。春雨杏林花正好,蜀山西望在云烟。诗文中回首...

  • 老中医李可医案

    老中医李可医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好的文笔有助于学术的传播。虽然自学成才,但李可有过记者的经历,故其记案详细,述症精确,文笔练达,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话说得明白,不乏文采;理讲得透彻,时有警句,文理皆佳。文以载道,李可是一代名医,他虽然出自民间,观其医案却生动精彩,文采斐然,丝毫不逊于大家手笔。这是本人在整理《霹雳大医——李可》一书时的感受。 信手摘录几例:“劳伤之体,例同无粮之师,利在速战,邪去则正安,姑息适足以养奸。”(《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下同)...

  •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古代杏林“以儒通医”的文人雅士为数不少,其中也不乏因屡试不第、致仕无望而弃儒从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名医。这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落榜后修的一代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祖上世代行医,父亲却希望他读书做官。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这给他父亲带来了莫大的希望。然而考取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两次乡试都榜上无名,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两次落榜后,李时珍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乡试。然而嘉靖十九年,已经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家的举人之...

  •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清代名医秦霖熙痛失状元郎的故事,让后人扼腕叹息。不过历史上少了一个达官贵人,却多了一个老百姓喜爱的一代名医。   秦霖熙,字瑞泉,号春帆,甘肃皋兰人。霖熙素善岐黄,精于别白。在京二十余年,公务之暇,行医救人。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无论贫富老幼,均一视同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医著有《外感辨证录》二卷、《小儿惊风治验录》一卷。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 祝贺《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出版

    祝贺《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出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温长路   适逢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诞辰100周年、仙逝两周年之际,中南大学出版社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一书,可谓是对大师最具意义的纪念。全书约300万言,分为医理感悟、临证治验、用药心悟、常用虫药、医案选按、杏林贤达、薪火传承、良春小传、养生益寿、访谈选录等10卷,比较系统地再现了大师做人、教人、救人的光辉人生历程。通过这部书,人们仿佛看到了大师与人交往中那呵呵带笑的面容、读书著述时那孜孜不倦的精神、教书授徒中那殷殷关...

  • 读钱超尘《中国医史人物考》有感

    读钱超尘《中国医史人物考》有感

    •钱超尘教授每月给拜师弟子及私淑弟子进行一天面授,这在中医典籍和语言文化研究领域尚属首次。大家由衷敬佩钱超尘教授作为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文献学家,积极带教、精心育才的“人梯”、“路石”精神。   •《中国医史人物考》直面和涉及到了中医文献、基础理论、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等若干重要问题。   •“惟我中医,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渎之纪于地……”《中国医史人物考》正...

  • 中医药人以良好的医德和医技受到百姓青睐

    中医药人以良好的医德和医技受到百姓青睐

    古往今来,中医药以独创的理论与实践赢得社会认可,中医药人以良好的医德和医技受到百姓青睐。 总的来说,中医的历史地位还是蛮高的。在诸子百家里,构成中医药学学理渊源和基本格局的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杂家、医家等赫然名列其中。秦始皇下令焚书,但不许烧“医书”。医官的官阶有正六品,比县太爷的级别还高出一档,皇上“特旨除授”医官三品之阶亦有发生。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医”居于“九流”之前列。在民间,医生的礼遇堪称&l...

  • 名留青史的中国古代女医家

    名留青史的中国古代女医家

    人间三月,是春的光阴,更是女性的时令。一个伟大的节日,让女性与三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古时候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除了王公贵族和节妇义女外很少有在正史上记载的,但是中医界中就有那么几位璀璨明珠,她们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病,深得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西汉义妁 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看大夫们怎样望、闻、问、切,听大夫讲解医理。日积月累,义妁学到了许...

  • 读评张效霞《名人与中医》

    读评张效霞《名人与中医》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初识张效霞是2014年夏天太原医史年会上,固然有乡谊的缘故,更多的是缘于对中医学与医学史认知的相互认同。   医学史研究是一个寂寞行当,医学出身的学者不多,毕竟与做临床相比,研究医史是冷清的。不过,但凡是认真做医史研究的,都有着对医学至为真诚的情怀。研究医史的目的不是做个文字展柜,把历史上那些名医与名著包装得愈发光辉鉴人,然后自己也就跟着光鲜些。真正的医史学者是要到达历史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与前人交流,朴素地呈现医学的真实,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前人,也因此更好...

  • 我痴迷中医 也爱学西医

    我痴迷中医 也爱学西医

    作为一名中医,从十年前踏进中医学院以来,熟悉的朋友都说我是一个“铁杆中医迷”。其实,我也曾在患一些急症时吃西药,也懂得用一些西医知识治病。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一次次看到爷爷“望闻问切”,治愈了一个又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懵懂中逐渐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爷爷去世了后,我突然萌生了强烈的从事中医工作的想法。后来我如愿进入中医学院学习。 有一次,我的寝室室友拿了一本冯世伦的《胡希恕越辨越明伤寒论》让我看,当时我直接说这本书不好。而4年后当我开始接触经方...

  • “治未病”具备了中医体检的雏形

    “治未病”具备了中医体检的雏形

    在我们的印象中,体检似乎都是西医的事。把身体交给流水线上的仪器,通过CT、X光、验血等项目以数据显示我们的健康水平。但其实,我国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其实就已具备了中医体检的雏形。 中医体检的意义是“查风险” 中医体检的先行者应该可以说是扁鹊了。有名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通过望诊给蔡桓公做了体检。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表面看来无恙的蔡桓公刚愎自用...

  • 医者要对古代医学圣贤怀有虔诚的敬意

    医者要对古代医学圣贤怀有虔诚的敬意

    我生长在一个中医世家。在我的记忆中,中医的启蒙都是从医德教育开始。每位学医人首先要把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倒背如流,把明代医学家裴一中关于从医者的至高标准作为奋斗目标。因此,每当医生面对患者时,都会想到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每当鄙薄技术,见异思迁时,都会想起“当读黄帝书,深究医家奥旨”;每当有所进步而沾沾自喜时,都会想起“医乃神圣之业,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几千年来,医学先贤的神圣...

  • 孟河医派 博采众家精研医道 古为今用开拓创新

    孟河医派 博采众家精研医道 古为今用开拓创新

    孟河医派发源于孕育了1600年齐梁文化的孟河两岸,传承数百年,枝繁叶茂,百花齐放,诞生了众多中医大家,创造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方法。新时代,孟河医派在传承先贤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集诊疗、科研、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为更多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也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采众家 精研医道 孟河医派起源于孟河流域,发展和繁荣都得益于其独特有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法。孟河医派学术思想及诊疗方法为何能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其疗效显著、效用如神之外,这和孟河医派...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