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21页

医 第321页

  • 中国人要树立对中医瑰宝的自信

    中国人要树立对中医瑰宝的自信

    外国中医人看中国中医事 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后胡碧玲女士 她从遥远的国度专程来中国学中医达二十多年之久;她对中国中医文化深爱不移;她希望中医有更多中国人来传承,发扬广大;她更渴望真正的中医能后继有人,健康发展! 她就是中医界泰斗邓铁涛先生的博士后弟子--广州中医药大学胡碧玲(英文名:Brenda Hood)女士。 在中国社科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的引领下,我们如约见到了胡碧玲女士。 热情直爽的胡碧玲女士快人快语,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国中医人对我国中医关注的热情,...

  • 乡医王鑑清的三绝

    乡医王鑑清的三绝

    浙江一带物阜地灵、俊杰辈出,明代医家张景岳便是其中代表。岁月悠悠,浙江中医有像张景岳那样的名医,声名显赫,更多的则如点点繁星,为护佑一方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 王鑑清(1903-1985年),生于绍兴一耕读人家,性慈厚,幼受庭训,少时与诗书为伴,兄弟中排行老三。曾在菱湖、苏州当过学徒,又赴沪上教书,因患风湿致半身不遂,辍业回家。经皇甫庄秀林医治而愈,因有感于范文正良相良医之言,遂拜其为师,竟以医为业,终其一生。 王鑑清遵师训从古医籍中追寻医学真谛,上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大...

  • 新安医家医德医风之价值

    新安医家医德医风之价值

    我国传统医德深受古代哲学文化的影响, 在医儒 相通的背景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医家。新安医家便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们深受中华传统医德文化 的熏陶, 大都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我们从医乃 仁术、 惟是惟新、 严己宽人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述新安 先贤之核心价值观, 并浅述其医德医风之价值。 医乃仁术——新安医家核心价值观 新安医学肇始于素有 “程朱阙里” “东南邹鲁” “儒 教圣地”之称的徽州地域。古徽州文教发达, 儒...

  • 孟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界的一面旗帜

    孟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界的一面旗帜

    人物介绍:孟和,蒙古族,1933年生,辽宁人,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研究所创伤研究室及生物力学研究室创始人、著名矫形骨科专家、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骨伤外固定学会理事长,是中国骨科有原创贡献的三位大家之一,是我国骨科外固定器疗法和骨科生物力学的倡导者和开创者,被誉为“骨科圣手”。 云蒙低沉,草木含悲,苍天流泪,大地悲鸣。 我的恩师孟...

  • 中医泰斗路志正对姜的推崇

    中医泰斗路志正对姜的推崇

    在北京的中医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95岁仍在治病救人,是目前北京最年长的出诊大夫。他就是国医大师路志正。 5月13日上午,记者在“三芝堂”诊所看到,路志正大夫正认真地给病人号脉、写病历、开药,只见他面色红润、气定神闲,写字时手一点都不抖。 路老现在每周出三个半天的门诊,还要经常出席各种会议,工作非常繁忙。如此高龄还能承担这样大的工作量,让人惊叹不已。路老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有一个坚持了40多年的习惯,那就是吃姜。 路志正1920年出生于河北,祖上是...

  • 无恒难以做医生 国医节说岳美中

    无恒难以做医生 国医节说岳美中

    03-17 是国医节,开设【大医精诚】栏目,志在缅怀矢志岐黄,心系苍生的大医们,愿中医之魂薪火相传。 我出生在河北省滦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父亲早年扛活,后来靠种几亩薄田兼做挑担叫虫支撑家计。我们兄妹五人,我是老大。八岁上,父母看我体弱多病,难务耕事,也为将来添个识文断算的帮手,咬咬牙送我上学,东挪西借地巴结着供我读了八年私整。我看家里作难,跑到濠县城考进半费的师范讲习所学了一年多。这种求学的情况,我在《六卜初度》的诗中,有一首写到过: 少小家贫病不休, 学耕无力累亲忧。 因规夜课迟安...

  • 太平天国的中医们

    太平天国的中医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金钢   发生在19世纪中叶、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领导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在浩浩荡荡的太平军中,活跃着一支承续中医学的专业队伍。他们以良方妙剂给军民治病、以草木骨石为将士疗伤,有力地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   史料载,太平天国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有全国性的管理机构,普遍建立医疗馆和伤兵医院;设立总药库,统一调配供应药品;重视医疗队伍建设,所有“大小方脉、内外专科、眼科、妇科以及小儿急...

  • 明医箴 警医箴 庸医箴

    明医箴 警医箴 庸医箴

    先辈有箴言,后世可为鉴。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曾建侣山堂广招门生,开坛讲学,他在《侣山堂类辨·医以力学为先》中对其门生作了警示。 诸生来学,当苦志读书,细心参究,庶可免庸医之责,若凭时运,则何业不可为,而习此苦难之事!设使杀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赎罪。……救人之功小,误伤之罪大。试观栽杏叟,尚误投药饵,伤及母子二命,况平人乎?然此亦警世之事也。 明代的龚信在《古今医鉴》载“明医箴”“庸医箴”“警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八旬老中医圈粉无数

    八旬老中医圈粉无数

    眼前的龚芳选已年至82,但他看起来精神矍铄,聊天时思维敏锐、思路清晰。作为一名中医,龚芳选最擅长治疗内科、儿科、妇科以及其他的一些疑难杂症。 一直以来,因为治疗方法简单、治疗后见效快,龚芳选收获了不少新老患者的称赞。虽然美名远播四海,但谦虚低调的龚芳选却一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踏实行医,低调为人。除了患者的安危,没有什么功名利禄能让他的心为之一动。 采访中,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有些患者还熟络地跟龚芳选打着招呼,他们说自己是他的“铁杆粉丝”。龚芳选热情接待着每一位熟悉或陌...

  • 记中医儿科专家王烈

    记中医儿科专家王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许守年   王烈教授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1947年参军,被派到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1949年在辽东省立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1953年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小儿科,1958年参加全国“西学中”班。1961年,他被调到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直至今天,长达55年之久。   王烈创立了中医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ldqu...

  • 崔月犁:中医应该走自身发展的道路

    崔月犁:中医应该走自身发展的道路

    崔月犁同志逝世于1998年1月22日,距今已整整20年。在人生大舞台上,有的人经得起远看,而且历史愈久远,他的价值则愈显著。崔月犁同志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他去世前十余年间,我们交流较多。他逝世纪念日的临近,令我魂牵梦绕,长夜难眠。 崔月犁同志本姓张,“崔月犁”这个名字是他早年步入革命岁月时自己改的,取意于“东风催晓月,大地待春犁”。他的老伴徐书麟常说:“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 文化的中医在中国 医学的中医在美国

    文化的中医在中国 医学的中医在美国

    杨观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杨观虎一直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持续坚持,为求在中医上有更深的造诣,他在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之间辗转多年,孜孜不倦的钻研中医学问。《千人》杂志对话杨观虎教授,聆听他30多年的国内外从医经验,为我国中医走向国际提供启发。 杨观虎,现在辛辛那提市经营两个中医诊所,并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目前还担任Cellular &Molecula...

  • 医道与人品

    医道与人品

      2013年6月2日《东方早报》刊载“抗癌:欲伤敌先伤己”一文,作者李清晨自称是“一个毕业十年与肿瘤学有一定渊源的外科医生”。文章原是对“一本迄今为止最优秀的有关癌症的医学科普书《众病之王:癌症传》(美·悉达多·穆克吉祥著)”的书评。且不说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谈出多少对癌症有什么真知灼见,却偏要摆出一副“内行”的架势,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一会儿指责西方医学史中著名学者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创...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能够出名,多是通过治愈一个个病人,口碑相传,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所谓“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是也。但也有些医家未成名时,由于治愈了某种疑难病或者危重症,或者治愈某个达官显要之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虽说有点运气成分,其实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下面举几个很有趣的例子。 马二琴——奇方妙法治便秘 辽宁名医马二琴(1892年~1969年)开始行医时,病人并不多。有某巨...

  • 中医大家的专病绝招

    中医大家的专病绝招

    ★1萧龙友:伤食腹胀用糊米 萧氏家中经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小儿伤食饮用。成人腹胀,常用砂仁一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纸包捻碎,去纸嚼服,甚效。又疰夏不思食,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妙用非常。 ★2蒲辅周:童便治诸血证 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皆有效,且不妨碍其虚。蒲氏云:“凡骨蒸劳热,内热入血诸证用之皆效。惜乎世人以秽浊视之,殊不知乃浊中之清,真良药也。产后服之,诸恙皆息,百病不生。又治跌打损伤,单服此一味即愈。” 其回...

  • 中医文化数千年 数医流人物更得看今朝

    中医文化数千年 数医流人物更得看今朝

    数风流人物,得看今朝,数医流人物,更得看今朝。 中医文化数千年,从伊尹开创汤液,巫术于巫医并重,到唐宋时期百家争鸣,其间涌现无数德艺双馨的医家,到近现代,更有众多新一辈医者接踵而至。 南夏北丁,指的是丁甘仁与夏应堂先生。在教育上,丁甘仁先生同夏应堂先生早年联合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两年后丁先生又创办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众多优秀的中医人才。在学术上,开创伤寒,温病学说统一之先河。为加强中医学术研究,又发行《国医杂志》。他医术精湛,医德恢弘,乐善好施,贫困群众就诊,常免受诊金,甚至赠送药物,自己日...

  •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初以《颅囟方》成名于山东,行医多年,著作颇丰。 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外,他还写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可惜均已散佚。 他不仅精通儿科,亦通其他各科,而且特别注意方药的研究。很多人都听过、吃过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知道这是著名的滋阴补肾中成药,却不知道它出自善用成药的“幼科之鼻祖”钱乙。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实际上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成,原称地黄圆...

  •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1865-1936),名汀,浙江绍兴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贫穷患者义诊送药,传为佳话。 沈绍九于1896年在成都正式开业行医。当时成都一些中医对“伤寒”与“温病”的治疗,往往混同起来,用治伤寒法治温病,治温病法治伤寒,致使许多病人,轻病转重,重病转危。沈绍九能条分缕析,辨证施治,经他诊治的病人转危为安,致声誉日隆,前来寓所求医者不绝。沈绍九体质素弱,乃略提高诊费加以限制,门诊费一元大洋,出诊费最高时达到8元。但他对于患者,不论...

  • 神医华佗与曹操

    神医华佗与曹操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同时华佗与曹操也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人,但他们之伺却充满了阴霾。 华佗与曹操何时结识 1 华佗与曹操何时结识众说纷纭。 华佗 《三国演义》把华、曹相见的时间放在曹操临终前,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公元219年)前。 曹操 而最近一部文学作品却把华、曹相识的背景说成是在官渡之战时期。也就是建安五年(200年)左右,这些结论都只是根据文学作品需要安排的,并无多少史料依据。故不足凭信。 官渡之战...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华佗
  • 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中医之路

    相信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特别的人和事,从而对以后的人生际遇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 壹- 我出生的年代,刚好赶上改革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国人也开始越发盲目崇拜西方,包括我的家庭。 我小时候的梦想,绝不是做八杆子打不到的什么中医,而是出国留学读博士。据我母亲讲,自打我从小被追着喂饭的时候起,家里人就开始给我灌输这个梦想。 就这样,从小开始,学习就以出国为目的。对于高考专业的选择,也是因为“计算机专业”更容易申...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中医
  • 古代医家强调的是一个“活”字

    古代医家强调的是一个“活”字

    据《儒门事亲》载,有一患小便不通的病人,众医治之无效,转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张子和。子和检视前方,见方证相符,未有不妥,思之良久,乃嘱家属换以长川之急流水煎前药,一剂即溲。又《本草纲目》载,宋徽宗曾因夏日食冰太过而病脾疾,国医治之不效,召杨介诊之。杨介开出大理中丸,御医说:“这个方子已服了好几次了,但都不见效。”杨介答道:“皇上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后服之果愈。 方虽同,水不同,疗效就大相径庭。古代医家认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

  • 相信中医

    相信中医

      @仝小林北京:   现代中医临床要达到通透,除扎实宽厚的中医功底外,必须对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能够纯熟应用,对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有充分了解。就像看同一座山,只从一面看,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现代中医,不可回避、不要回避、更不应该排斥现代医学。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实事求是,历来是中医发展的主基调和原动力。   @孟秋宇:   若非亲身体验,以我“科学理性”的思维不会相信中医。治鼻炎的医生是熟人推荐的,但我还是半信半疑。昨日一试,针灸后两小时鼻子就通气了,今早更感觉鼻孔内舒畅清爽。...

  • 晁恩祥:耄耋国医 不忘初心

    晁恩祥:耄耋国医 不忘初心

    2017年7月4日,国医大师晁恩祥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讨会暨83岁寿诞在北京翰林书院隆重召开,国医大师晁恩祥及其学生、弟子、医院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国医大师晁恩祥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会上,晁恩祥特别强调了医者的医德医风问题,语重心长的嘱咐大家:“为医者,应不忘初心,要对中医有诚心,对学术有诚信,更要对患者有诚意。” 怀初心 砥砺前行60载 1962年,晁恩祥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作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中医大学毕业生,...

  • 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名医名家-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乐兆升(1935-),男,福建沙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创始人之一。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1963-1964年于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内科进修血液病专业,1972-1973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西学中班学习。 1986-1991年前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气血研究室副主任。曾在《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刊物发表“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报道&rdquo...

  • 台湾基本是不相信西医 每个人都在看中医

    台湾基本是不相信西医 每个人都在看中医

    薛仁明 台湾作家 独立学者、作家,1968年生于台湾,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毕业。著有《人间随喜》《孔子随喜》《天地之始》等。 大陆现在为什么像样的中医越来越少了?我想,最关键的原因是整个中医教育,整个中医教育没办法培养好的中医,为什么?因为中医教育全部都是用西医概念来训练的。当初把中医的教育用西医概念来讲,是我们百年来最大的一个迷信,迷信什么?迷信科学。 本文为薛仁明2015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的讲座。 1 现在台湾有越来越多的人基本是不相信西医,每个人都在看中医...

  • 伍连德撰写了第一部英语中医史著作

    伍连德撰写了第一部英语中医史著作

    □ 韦钦国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文化中心 1913年,美国医史学家嘉里逊(Garrison,1870-1935年)用英语出版了一部讲述世界医学史的专著《医学史入门》,在当时颇具影响。该书虽厚达700多页,但其中涉及中医中药的史料甚少,内容不足一页,且有不少谬误。虽然现在看来这种现象难以理解,但这恰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时西方对中医中药认知的匮乏。 我国近代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看到此书时初觉意外,继而写信给嘉里逊,指出其错误,并提出自己对中医中药的观点。嘉里逊颇为傲慢,他回复:&...

  •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一周年纪念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一周年纪念

    2015年12月13日,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走完了自己99年的人生道路,去往另一个世界,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概括他独特学术特征的“朱良春现象”,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原因。解读这个现象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既是历史选择了朱良春,也是朱良春主动传承和发展了中医。 由传统奔向现代,志存高远不一般 1934年,朱良春的结核病被中医治好之后,他主动要求学习中医,做一个岐黄传人。由此,他到孟河太医马培之的后人马惠卿家做了一年学徒,马氏医学以“脉理精细”&ldquo...

  • 探讨并学习中医医德的精髓

    探讨并学习中医医德的精髓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多种疾病具有有效的防治作用,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2]。“德成而先,艺成而后”,“艺也者,德之精华也”,正是传统中医医德经过历代医家的言传身行,并不断继承创新,经久不衰,从而成为推动中医学术和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世纪新医疗环境下,患者自主权利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中西医学术思想交流汇通,因此,继续探讨并学习中医医德的精髓,提高自身医德修养,对我们医务工作人员秉承爱岗敬业、救死扶伤、提...

  • 蒲辅周小传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蒲辅周小传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蒲辅周小传】 蒲辅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三世精匡,祖父尤知名。十五岁始继承家学,三年后独立应诊于乡,后悬壶于成都,声誉日隆。解放后,于一九五五年调中医研究院工作。倾心中医事业凡七十余午,医理精深,经验宏富,长于内,妇、儿科,尤擅治温病,在中医学术的许多领域内皆有独到见解,为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临床家。一生忙于诊务,未暇从事著作,晚年由其门生整理出版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等。 1【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先父于光绪十四年生于四川梓潼县城西北约五里的西溪沟。弟兄姊妹七...

  • 王永江 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

    王永江 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

    民国年间,辽宁有一位声名显赫的省长,原是一位中医,且有医学专著问世,虽然他自诩“不慕良相慕良医”,却走上一条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他就是王永江。   王永江,字岷源,号铁龛,大连金州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终年56岁。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世代以商为业。上溯六代,时值山东灾荒,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王家生意不振,始祖移居关外谋生,道光年间定居辽宁金州。其父王克谦在城内南街开“永庆和”杂货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遂...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