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24页

医 第324页

  • 李言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

    李言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

    李言闻,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对李时珍的成长及学术生涯起着决定性的积极作用,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兹对其生平事迹作一考述。 生平著述 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晚号藏六野人。娶妻张氏,生有两子一女,长子名果珍,次子名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人参》载:“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院吏目。尝著《人参传》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蕲州瓦硝坝(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东头)人,其家世医,父为游方郎中,从...

  •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提炼一个既能代表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又能涵盖浙江全域的综合称谓,有利于促进浙江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命名四原则 为了做好浙江中医药的统一称谓工作,首先确定命名四原则。一是体现地域特色,即能反映浙江全域范围的中医药特色。二是包容各家学术,也就是能够涵盖浙江各中医学术流派。三是契合他学称谓,即与现有的浙江学术或艺术流派的名称相一致。四是发音朗朗上口,即音韵协畅、平仄相和。 名称的选择 首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以及...

  • 怀念新安医家吴锦洪

    怀念新安医家吴锦洪

    吴锦洪(1917-2005),字襟虹,号今翁,古徽州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今世闻名新安医家。14岁师从上海名医张仲良、张伯良兄弟学习中医五年,后考入上海中医专修班,毕业后悬壶沪上。1937年返回原籍行医,1960年调至安徽中医学院任教,1970年调蚌埠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曾担任中华医史学会安徽省分会顾问、安徽省新安医学研讨会副会长,是国内中医文献学及新安医学研讨学科带头人之一。 好读书 治学严谨 吴锦洪承继了徽州人好读书的文明基因,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读书,个人藏书亦堪称富裕。吴锦...

  • “编外”医生代守奎

    “编外”医生代守奎

    30多年来脚踏实地、静静贡献,扎根山村医疗卫生事业,为患者传递爱的正能量,他就是贵州省金沙县西洛街道申家街社区桐子湾乡民组村医代守奎。 1974年,代守奎第一个小孩出世,70年代弹尽粮绝,因为自己不懂医,妻子产程过长,导致小孩窒息逝世。惨痛的一幕长时刻显现一家人的脑海里。从那以后,代守奎就决议了走行医这条路。他买了中医药书本自学,那时是人民公社大集体年代,因为文化知识少,代守奎白日劳作,使用晚上在煤油灯下边学医学知识,边悟医学之道。他使用农闲时上山挖采草药,试着给家人、街坊治病,处理村庄的一些常见病。1979年,...

  • 杨词平:全科医生的“中医梦”

    杨词平:全科医生的“中医梦”

    幼年跟随名家学习五百钱内家功、中草药知识,深得外家功、小手、针灸及传统中医文化真传,15岁独立行医,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成人班学习3年,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南昌青山湖区塘山街道江大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杨词平就是这样步入中医之门的。如今他年近半百,依然不断研习中医理论,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全科医生的“中医梦”,曾获南昌市卫生系统“优秀个人”称号。...

  • 建安神医与“心肺复苏术”

    建安神医与“心肺复苏术”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196年)1月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在建安年间,不仅出现了建安七子和建安文学(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也出现了“建安三神医”,即华佗、张仲景和董奉。 建安三神医中,华佗和张仲景去世的时候,董奉还未出世,而华佗和张仲景两人的生卒时间相差不过五六年,而且从两人对“心肺复苏”有相似的观念和技法来看,他俩可能有所交往。华佗以外科为主,号称“外科鼻...

  • 中医查柜的首要职责是查药

    中医查柜的首要职责是查药

    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我们每每可见这般情景:中药铺里,柜台之外,一位老先生和颜悦色,往来穿梭,忙前忙后。时而一丝不苟地查验司药抓好的药味,时而耐心细致地解答顾客的问药咨询…… 老先生,就是许久之前很多中药铺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查(zhā)柜”,其职责是负责监看司药售药,参与人事考核及账房结算,接洽大笔生意,赴药市采办大宗药材,协调处理司药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问题等。 查柜者非同一般的伙计,属于管理层,...

  • 刘清泉 构建完善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

    刘清泉 构建完善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

    简介:刘清泉,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曾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牵头“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1项,主持“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岐黄学者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绿色通道项目1项、215人才项目1项、首发重点项目1...

  • 明末大儒吕留良的中医缘

    明末大儒吕留良的中医缘

    吕留良(1629—1683),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字庄生、用晦,号晚村,别号吕医山人、南阳布衣等,暮年为保持民族气节拒绝与清政府合作,出家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吕留良不但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还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儒医、古道热肠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者。 反清复明落疾患 吕留良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高祖父曾任明代锦衣卫武略将军,父亲曾任繁昌知县,却在吕留良出生前4个月去世。吕留良由兄长和堂伯父抚养长大,自幼“颖悟绝人,...

  • 缅怀中医针灸学家谢锡亮

    缅怀中医针灸学家谢锡亮

    我的曾祖父谢锡亮(1926—2018),山西省侯马市人,主任医师,生前历任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澄江针灸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祖父为中国的针灸事业奋斗一生,特别在灸法研究创新上著述颇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深受各界敬爱。 曾祖父的一通电话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祖父和父亲说起我的曾祖父,听得最多的便是曾祖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一位真正的老中医。大概在我八岁时,父亲教我一首歌诀:“一斤油,四两丹,扒拉扒拉摊两千。”这么短的一句话,我牢牢记在...

  • 王勃拜明医为师 躬耕岐黄

    王勃拜明医为师 躬耕岐黄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巻以纠正其误。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但他与中医的渊源却鲜为人知。 拜明医为师 躬耕岐黄 王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他平时留心医药,博览医药方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一日,王勃得知京兆有一位德高望众、学验俱丰的医家曹元,心驰神往。龙朔元年...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岐黄
  • 追忆名老中医孙朝宗

    追忆名老中医孙朝宗

    2019年12月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朝宗逝世,享年82岁。孙朝宗(1938—2019),山东德州人,山东德州孙氏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一生从医60余年,为传承中医药、培养岐黄人才奉献一生。 幼承庭训兴家技 孙朝宗学术渊自家传师授,后又融合发扬。孙朝宗祖上自清咸丰七年(1857年)即开始行医,至孙朝宗已是第四代。自幼聪慧的孙朝宗成长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在熏陶中不知不觉萌发了继承祖业、治病救人的愿望。在师爷的严格教导下,幼年庭授《医学三...

  • 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

    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

    2017年9月1日黄昏,从山东济南张鹤鸣处传来一个凶讯,他的爷爷、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张灿玾教授因病不治,于当日下午6点多不幸逝世。虽然之前早已得知恩师患上了不治之症,众弟子忧心忡忡、纠结不安,听闻凶讯的我仍感到震动又俄然。恩师于我情同父女,恩重如山,他的离去令我千般沉痛。时值恩师逝世一周年,特撰此文以悼念恩师。 敬慕大师 心向往之 人与人的相识相交,靠的是缘分。我与恩师相识甚晚,但心中早对他向往已久。我的父亲在当地是一方名医,在针灸方面亦颇有造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

  • 朱晋龙:大爱行医 精诚为学

    朱晋龙:大爱行医 精诚为学

    将爱好变成人生追求的目标,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这就是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山阳医派传承研究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朱晋龙。工作30年来,他带领肾病科创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医好了无数疑难危重病,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如今的他是淮安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淮安市优秀医师,前不久,又当选为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 爱好成为人生目标 由于母亲体弱多病,幼年时的朱晋龙经常跟随母亲去村卫生室看病,亲眼目睹了一幕幕中草药和银针治病救人的神奇,医生治病,他常在一旁观看。 1983年,他如愿考入...

  •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赵鹤 阴功香案处处悬 戴良 韩公卖药世偏知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赵鹤 阴功香案处处悬 戴良 韩公卖药世偏知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家和医学家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群体。医学家诊病疗疾,文学家赠诗写序,留下了许多文苑杏林的友谊佳话,令后世仰慕传颂。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同为文学流派“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曾挥笔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作序,深望该书能早日面世。他在序文中以精炼典雅的笔触,描绘李时珍的形象,嘉勉其用心,说自己“如入金谷...

  • 浙派中医 创滋阴学派 倡温补学说

    浙派中医 创滋阴学派 倡温补学说

    浙江地处东海之滨,华物天宝,人杰地灵。浙江中医源远流长,名医多,名著繁。浙派中医“四大医家”有:创滋阴学派的“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撰《针灸大成》、被今人誉为“针灸三圣”之一的杨继洲,温补学派代表人物、著述丰硕的医家张景岳,清代温病四大家之王士雄。浙派中医“十大名著”有:立一家之言,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格致余论》,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的《景岳全书》,倡&ld...

  • 山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医家地理

    山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医家地理

    清代山东中医医家地理分布 山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更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历来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 素称“齐鲁之邦”[1]。清代是山东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承袭明制, 改山东布政司为山东省, 定都北京之后, 山东省临界直隶, 靠近京师, 为近畿省份, 成为连接政治、经济中心的纽带, 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因此, 清代山东中医发展兴盛, 涌现出了以黄元御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中医医家。本研究在收集和整理清代山东中医医家的基...

  • 中医药文化 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理念

    中医药文化 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理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的理念。   古代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首位,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养生必养德。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想入非...

  • 我的爷爷是名扬乡里的中医

    我的爷爷是名扬乡里的中医

    我已故的爷爷于相明是山东泰安的一位中医,在妇科、儿科和皮肤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名扬泰山西麓、汶河两岸。爷爷聪慧,从小在家里的药铺里闻着药香长大。曾祖父去世早,爷爷15岁就子承父业,开始坐堂行医,担负起于氏家族中医传承的重任。 知道爷爷是个了不起的中医,是在我上了初中后。那一年,我背着书包去镇上的中学报到,同桌的小名叫狗剩,是邻村一个人高马大的少年,不几天我俩就相互熟悉了。后来狗剩的母亲请我去他家吃饭,杀了家里一只还未长大的小公鸡,他母亲看着我低头猛啃鸡头的样子,说:“孩子,不用慌,慢慢吃,没人...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中医
  • 忆当年中医儿科分会初创者

    忆当年中医儿科分会初创者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自1983年成立,至今已整整36年了。这张老照片中有为儿科分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王伯岳、江育仁、张奇文。对儿科分会而言,王伯岳是创业的先行者、开拓者,江育仁是坚定的守护者、主心骨,张奇文是继往开来、辛勤耕耘的领头人。 先行者王伯岳 1970年,我在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75年,我有幸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跟随儿科泰斗王伯岳学习,从此与先生结下师徒之缘。 1978年,全国第一次中西医...

  • 一家四代的中医缘

    一家四代的中医缘

    我的曾祖父出生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他自幼便对中医兴趣浓厚,长大之后成了乡间流动行医的“褡裢医生”,肩挎布包,两头是口袋,一头放纸笔,一头放墨盘,给人号脉开方。20世纪30年代,曾祖父来到了四川绵阳三台县,上午在上南街的万亿荣大药房坐诊,下午便和几个郎中围成一圈,坐在谭天茶馆喝茶聊天,探讨遇见的疑难病症。 1952年7月,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小诊所的三台实验联合诊所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开诊了,房屋破旧、资金薄弱、设备简陋,诊所的性质是集资民办、自负盈亏的集体卫生福利机构。曾祖父加入了其中...

  • 李济仁不仅是德艺双馨的中医大家

    李济仁不仅是德艺双馨的中医大家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徽文化沃土上的一朵中医奇葩。上下数百年间,有文献资料可考证的新安医家近1000位,著作800多部。这些名医名著,名派名说,名药名方,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灿烂夺目,具有鲜明的新安特色。新安医学文化和优良传统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就是当代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济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疗法(张一帖内科疗法)第十四代传承人,是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 杨震 79岁高龄的首届全国名中医

    杨震 79岁高龄的首届全国名中医

    “我这个病没少找大夫,效果都不太好。听说杨震大夫看这个病效果非常好,吃了半年药,病情就稳定了,杨大夫果然是名不虚传!”患有乙肝的闫大妈对杨震的医术竖起了大拇指。 在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提起杨震这位79岁高龄的首届全国名中医,不少患者打心眼里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 从小痴迷中医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就热爱中医。高中毕业后,我如愿考取了半工半读性质的西安中医讲师团,精读中医四大经典,这为日后博览医书,熟通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父亲影响了我的中医之路

    父亲影响了我的中医之路

    我的父亲王健行(1915—1968)是江苏省太仓县(现江苏省太仓市)岳王乡人,早年随我的祖父学医。在家人及朋友的资助下,父亲20岁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学行兼优,深得院方器重,跟从秦伯未、蒋文芳等沪上名医临证,学成后,本欲留沪行医,因抗日战争爆发,遂返回乡里自行开业应诊。听祖父训:“心不可贪,挣钱不可无度,小辈们要精于医术。”在其影响下,父亲性善好施,喜以平价药治病,对贫困患者常免收诊金还送药资,深得百姓赞誉。 时值县内中医重“温病”,轻&ldqu...

  • 韦绪性:中医疼痛学的探索者

    韦绪性:中医疼痛学的探索者

    他痴心研修,学博思精,被誉为“今日‘韦编三绝’”;他躬身临床,佛心仙技,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韦一趟”;他勤于著述,著作等身,是国内公认的中医疼痛学创始人、著名中医疼痛学家……人的一生若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已属不易,若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更属不易。他学贯古今,取精用宏,集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诸多成就于一身,获国家、省、市多项荣誉,他就是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承)...

  • 明代医家王肯堂

    明代医家王肯堂

    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王肯堂医术高明,医著等身,学识渊博,成果卓著。 王肯堂原住金坛西方边村,后随父迁至金坛县城。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工书法,擅石刻,娴习文史。自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先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印象尤深,决心按此奉行,留心医药方术,博览医著药书。17岁时,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众医乱投药石,几乎丧命。这更加坚定了他“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孝道思想,立志研习岐黄,发奋学医,当...

  •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时隔一年再断肠,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回想2004年冬天,通过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引荐,我有幸拜李振华教授为师。年过八旬的李振华教授在师母及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到广州参加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的“羊城岐黄传承拜师会”,期间在我院查房、会诊、讲学,与部分医师代表、弟子们座谈,日夜繁忙。那次师徒分别,我送李老到机场,一路上还有机会再向李老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临床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中医教学的经验,直到登机前尚意犹未尽。后南来北往跟师侍诊,问道求教,并与李老保持电话联系,我虚心求教的诚心打动...

  • 南京名医张简斋逸闻

    南京名医张简斋逸闻

    张简斋(1880—1950),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中医世家,与施今墨并称为“南张北施”,为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首。张简斋住在南京中华门一小巷内,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年逾“花甲”,体不高,较瘦弱。他每晚7点开始门诊,于门前设挂号处,每号诊费银币一元,贫者免诊费,仍依次序发给号牌,按次序进行诊视。每晚门诊近二百人,贫者过半数。官僚、资本家等有钱人家则不用来排门诊,可请出诊。据传,张简斋某次应上海相邀出诊,...

  • 马有度:做中医抗疫科普“网红”

    马有度:做中医抗疫科普“网红”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有这样一个中医传承师徒团队,他们以职业医者的高度责任心和敏锐视角,以网络为阵地,以中医为武器,率先为困惑中的民众送去抵御瘟疫的法宝,成为民间自发抗疫的生力军。他们就是马有度教授率领的民间中医师徒传承工作室——巴渝马派中医传承。 群策群力凝智慧 力打科普组合拳 在未知的病毒面前,面对民众的惶恐、茫然、紧张和担忧,巴渝马派中医传承室导师马有度陷入了沉思:如何认知新冠病毒,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如何帮助困惑中的黎民大众……凭着丰富...

  • 何谓达尔文医学

    何谓达尔文医学

    目前,发达国家一些医学专家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人体发生某些疾病的原因,以寻找防治疾病更好的途径。这种崭新的理论称为“达尔文医学”。 “达尔文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既有为生存而适应自然环境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因而,通过优胜劣汰(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观点)而存活的生物体并非各个方面都十分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体的适应,是对环境条件妥协的产物。对于人体来说,例如腰痛、痔疮等病,即是直立行走所酿成的。所以,“达尔文医学”...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医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