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25页

医 第325页

  • 傅晓骏:丹心仁术的八婺中医

    傅晓骏:丹心仁术的八婺中医

    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正常出诊的日子里,穿过门口拥挤人潮中的间隙,总能看到一位女医生秀丽而和蔼可亲的面容。她叫傅晓骏,是该院肾病科主任,室外拥挤的候诊人群、室内和风细雨的问询与仔细认真的诊治,都记录着一个八婺中医的施治日常。 博采众医,汇诸家所长 傅家在中医方面有家学渊源,祖上曾出过清代御医。至傅晓骏这里,已是第21代了。耳濡目染,傅晓骏从小就对中医药颇感兴趣,家人见其很有天分,在她16岁高中毕业后,便安排她拜师金华名中医林秀春。林秀春擅长儿科、妇科,对中医杂病的治疗也很有...

  • 底层医师的好导师

    底层医师的好导师

    金秋时节,在江西省高安市相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技能训练吸引了不少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赤脚医师”。训练教师胡广芹教授本次的主题是匙圆针体系痧疗办法。该镇华阳村村医拿着小簿本,聚精会神地听,仔细仔细地记:“高血压可刮桥弓、膀胱经……”,他笑着说:“这样的训练,让咱们学到了真实的身手。” 相同的情形,前几日出现在扁鹊故乡河北省内丘县,胡广芹在2场千人中医健康养生大讲堂上,做“健康与...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医师导师
  • 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务务务悟悟悟务,悟悟悟务务务悟——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笔者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2019年27卷17期94页)读到《张宇为医“务悟观”之思想撮要》一文,深入研究后对其为医之“务”与“悟”思想颇感兴趣,带着诸多疑惑有幸找到张宇先生,进一步探究“务悟观”之“务悟结合”的具体方法。然而张宇先生在宣纸上写下一副对联,上联为“务务...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务悟观
  • 国医大师柴嵩岩新书发布会召开

    国医大师柴嵩岩新书发布会召开

    12月4日,《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床经验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暨“国医大师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知识体系”推广应用培训班在京召开。 丛书由国医大师柴嵩岩率众学术继承人共同完成,柴嵩岩担任总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丛书共计十册100余万字,全面介绍了顺应周期、顾护阴血、用药轻柔、调整气化、补肺启肾的学术特点,细致阐述舌诊、脉诊、病机、治法、用药等学术经验,涵盖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理论、临床用药经验、舌诊脉诊经验和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不孕不育等...

  • 冉雪峰用野山参灰医人

    冉雪峰用野山参灰医人

    冉雪峰是近代名医,凡经其诊治者大多能妙手回春,因而誉满遐迩。冉雪峰治病很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强调“医人”比“医病”重要。 1920年,安徽某官员其母高烧不退,请了许多名医诊治都不见效。后闻冉雪峰是六代祖传世医,有“起死回生”之神功,遂来求医。冉雪峰诊察病情后开的处方是北柴胡、丹皮、鲜生地、玄参、花粉、知母等,均为极普通而廉价的药物,但在处方上注明:上好野山参一两,瓦上煅为白灰,煎汤作药引。这一处方不仅一般中医不解,连当时的一位名医也觉...

  • 朱普生创造性地继承中医学遗产

    朱普生创造性地继承中医学遗产

    朱普生(1888—1971),原名银银,后更名为普生,取普济众生之意,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人。1903年,朱普生到江阴西石桥拜伤科老中医赵和明先生为师,研习中医骨伤科,随赵和明习医十余年,勤奋好学,深得先师秘传。朱普生1920年开始在于江阴、西石桥等地应诊行医,1930年举家迁至常州北大街府东巷悬壶行医,定期参加常州慈善医疗机构寿安医局、长年医局等处义诊,1956年任常州中医院副院长。 由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并于2019年出版的《常州史稿》记载:“常州本土也涌现出中医代表人物,如擅...

  • 鲁迅并不反对中医 只是批判庸医

    鲁迅并不反对中医 只是批判庸医

    长期以来,有一些人认为青年时代的鲁迅在日本受过现代医学的洗礼,回国后在《呐喊·自序》《父亲的病》等文中,又对中医进行批判。这样一来,似乎他对中医药典籍是绝无兴趣问津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鲁迅先生曾说:“我后来也看看中医的医药书。”(《坟·从胡须说到牙齿》)《本草纲目》就是他常置于案头翻阅的中医书。 鲁迅早期所写的小说、短评、论文,常提到《本草纲目》的内容。例如,《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嘴提到“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r...

  • 从医学角度说鼾声

    从医学角度说鼾声

      张飞的鼾声   《三国演义》第81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写的是东吴害死了关羽,张飞在阆中闻知之后,日夜号泣,血湿衣襟。“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后又专程到成都见刘备,“抱先主足而哭”,说:“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刘备说:“多官谏阻,未敢轻动。”张飞说:“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rdq...

  • 原创诗词礼赞近现代四川中医学家

    原创诗词礼赞近现代四川中医学家

    四川中医药底蕴深厚,近现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医理论造诣精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药大家。 辞官为医的萧龙友 杏林烂漫秀川乡,蜀苑耀龙翔。国医泰斗魁首,旷世美名扬。轻仕禄,重岐黄,抚民伤。儒家风范,济世仁心,不息之光。(《诉衷情·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四川三台人,一代儒医、中医教育家、临床大家。萧龙友自幼诵习诗书、经史子集,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自学中医典籍,后入尊经书院学习。萧龙友22岁时,四川成都霍乱流行,他用中草药救治了许多患者...

  • 叶桔泉治学谨严 熟谙经典医籍

    叶桔泉治学谨严 熟谙经典医籍

    叶桔泉(1896—1989),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915年由张天源保荐拜本县三代祖传名医张克明为师,学习中医。经四年勤奋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回乡独立设存济医庐于吴兴。 叶桔泉治学谨严,熟谙经典医籍,并能博采众长,吸收新知。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中医药研究造诣尤深。叶桔泉曾任吴兴县国药丹方实验研究社社长,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1924年加入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进一步探求岐黄之术。 1936年,叶桔泉应唐慎坊、王慎轩之聘任教于苏州国医学校、苏州国医研究院。在几年的教学、临...

  • 父亲与行健中医联合诊所

    父亲与行健中医联合诊所

    □ 张石泉 湖南养天和中医馆有限公司 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谢少怀、杨雨农、张厚明,二排左为黄华卿,右为柳万程,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罗筠荪、周仲陶、颜政辉、陈水清。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医个体开业人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组织起来,走集体联合道路”的号召,纷纷创办联合诊所。这张照片拍摄于1957年1月1日,是湖南省长沙市行健中医联合诊所全体同仁的合影。 1953年,湖湘名医钱岫东邀集同道徐季含、杨雨农、谢少怀、张厚明、黄华卿、柳万程、周仲陶、罗筠荪、颜政辉等组...

  • 李连达 身世西医 心向中医

    李连达 身世西医 心向中医

    李连达(1934~2018年),我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我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讨员,我国中医科学院医学试验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效果奖。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讨6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树立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培育办法,并用于中药研讨向全国推行,至今仍在国内遍及运用;90年代,在卫生部领导下,担任拟定了我国榜首个中药药效学点评规范与技术规范,成为我国榜首个官方认可的中药...

  • 国医大师藏医首席专家尼玛

    国医大师藏医首席专家尼玛

    尼玛,男,藏族,1933年12月生,青海共和人,主任医师、研讨生导师,青海省藏医院声誉院长、藏医首席专家。从事中藏医药作业60余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承继作业指导教师。 尼玛,在藏语里是对太阳的尊称,标志着光辉与期望。 7岁落发,他心中种下菩提,终身以渡人利众为己任。 21岁行医,他许下誓词,竭尽所能为患者效劳。 50岁,他兴办青海省藏医院,擎起青海区域藏医药开展大旗。 85岁,他仍然坚持诊病、讲学、采药制药、做科研,只为让藏医药这一陈旧医学...

  • 缅怀中医药学家焦树德

    缅怀中医药学家焦树德

    焦树德(1922-2008),河北省辛集市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日友好医院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焦树德从医70年,为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曾多次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卓越贡献。 承祖业 矢志中医 焦树德1922年生于河北农村,自幼酷爱医学,上小学时也常向当中医的外祖父学习一些中医歌诀,学医救人的愿望就这样萌发了。1937年7月日寇侵华,学校停办,15岁的焦树德就在家乡跟外祖父学习中医,广泛涉猎古今医家名著,学习中药炮制,打下...

  • 医乃仁术 医者仁心 遍观草木 无一非药

    医乃仁术 医者仁心 遍观草木 无一非药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魂。 上为清代一巡抚在职内撰的一副楹联,见载于清人笔记《藤阴杂记》卷一中。作者徐士林(1684~1741年),字式儒,山东文登人,号雨峰,晚属岊(音同杰)山白叟,是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臣循吏。晚清鸿儒俞曲园樾曾亲见此联,其时不知何人所题,“叹为仁人之言”(见《春在堂随笔》),与《藤阴》著者吟梅居士戴璐的赞言“仁人之言,历久未沫”正同。 医乃仁术 医者仁心 窃谓此&ldqu...

  • 莫际曙的做法诠释了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莫际曙的做法诠释了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莫际曙(1749—1825),字灿东(又字松村),湖南善化人,清朝中期名医。莫际曙年轻时希望通过科举走仕途之路,但“屡试不售”,便“专攻医术”。莫际曙渐精医道,做到了“名驰远近”,成为一代名医。 莫际曙之所以深受患者及家属尊重,不仅在于其高明的医技,还在于其高尚的医德,原因就在于他常常“于贫者恒解囊助药资”,时常主动免收贫困患者的药资,成为令人尊重的“儒医”。史书上曾记载了一...

  • 孙桂芝,广安门中医院孙桂芝,西为中用学术思想内涵

    孙桂芝,广安门中医院孙桂芝,西为中用学术思想内涵

    孙桂芝,1937年12月生于山东省,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博士后传承指导老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从医60年来,孙桂芝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诊治各种中晚期肿瘤患者80余万人次;参与及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12项,获得国家级、部级、院级科技成果奖12项,荣获中医科学院岐黄奖、唐氏奖,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部。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针对中晚期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毒副反...

  • 承槐卿医案畅达博雅

    承槐卿医案畅达博雅

    医案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医案可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广开思路,扩大眼界。笔者近年阅读和整理承槐卿医案,总为其文笔所折服。该医案在中医各家医案中堪称上乘佳作。 承恩诏(1862—1945),字鼎文,又字亦农,号槐卿,以号行,自幼随父习医,才华出众。承槐卿擅长内科,曾说:“余平生无它长,自业医,读书未尝一日闲,顾卷帙或多或少耳。”承槐卿对其诊治疾病的记叙既清楚明白,又生动形象,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几乎可以当作优美的医学散文来品味。有一篇百余字的医案,将&l...

  •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

  • 许润三 因病学医 侍诊抄方得真传

    许润三 因病学医 侍诊抄方得真传

    许润三,1926年生,江苏省阜宁县人,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70年代,许润三因致力于研究妇科疑难杂症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被人指责为“破坏计划生育”。而1987年,他却凭借“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研究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以中医方法换来无数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灿烂的笑脸。 临床60余年,许润三内、妇、儿、外科兼通,...

  • 仁心驱使学中医 魏德海 魏氏正骨成“非遗”

    仁心驱使学中医 魏德海 魏氏正骨成“非遗”

    53年前,年方20岁的重庆农村青年魏德海迈入中医学殿堂,他一边四处拜师学技,一边发奋自学。从医前10年,他诊治病人分文不取。 经过几十年的修炼,魏德海治疗骨伤科疾病达到了“疗程短、痛苦小、费用低、效果好”的效果。有国内外的商家高薪聘他坐诊,被他一一拒绝。从医50多年,诊治病人近百万。魏德海独创的“魏氏正骨术”被列为重庆市九龙坡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人被评为“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劳动模范”。...

  • 太和儒医姚树锦

    太和儒医姚树锦

    姚树锦(1936—2018),河北武安人,中医世家之后,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陕西姚氏太和医学内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家学渊源启“太和” 清末民初名医姚福年(1838—1923)于1861年在河北省武安县(现武安市)创办了“太和医室”,开设“太和发”药...

  • 王旭高常以诗篇的方式书写医案

    王旭高常以诗篇的方式书写医案

    王泰林(1798~1862年),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清代出名医家,江苏省无锡县(现无锡市)西郊外坝桥人。王泰林少习儒,博通经史,应试不第,遂绝仕途,随舅父高锦庭学医,尽得其传。先以疡科出名,后复研究内科,采众议,求古训,上自轩岐,下迄近代,无不精心研讨。所以才智愈广,医术益精,长于化裁古方,对肝证论说尤详。他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怒火三大类,然后分证论治,并提出疏肝、柔肝、缓肝、泻肝、抑肝、熄风、养肝、温肝、化肝以及补母泻子、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清金制木等多种不同治法,为后世临床供给了很好的...

  • 闻名老中医 韦继贤

    闻名老中医 韦继贤

    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有许多闻名老中医,有“四大名医”之谓,即吴少怀、韦继贤、王玉符、王兰斋四位先生。他们凭借着高明的医德医术悬壶济世,救治了不少患者,留下许多美谈。 韦继贤(1895~1976年),字起孟,出生于北京。1916年,韦继贤21岁时经亲朋介绍来到济南宏济堂药店,“先以司药为主,继则为‘坐堂医’侍诊”。韦继贤达短时间内成为“坐堂诊”,与他少时开端习医有关,他从北京来到济南之前就曾在余庆堂中药店和北京中医...

  • 仝俐功:把中医的根扎到农村

    仝俐功:把中医的根扎到农村

    新中国走过的70载岁月里,中医人谱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汇聚起中医药发展的洪流,我的父亲便是这其中的一朵浪花。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69年,是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专门组织的中医培训班的分别留念,我有幸聆听父亲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我的父亲仝俐功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父亲1934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6岁开始学医,10岁入门,16岁开始临床,1956年到陕西省宝鸡市中医...

  • 缅怀中医学家任应秋

    缅怀中医学家任应秋

    任应秋(1914—1984),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任应秋从医50余载,博览群书,对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有很深的研究。任应秋把一生的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学生弟子遍及华夏,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幼承经训 成就卓越 任应秋4岁开始读私塾,及长读经学,其间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获悉心指点与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根底。 1931年,任应秋毕业于...

  • 《大国医王孟英》读后

    《大国医王孟英》读后

    王士雄(1808—1863),字孟英,浙江海宁盐官人。王孟英在温病学领域建树颇丰,著《温热经纬》一书,与叶桂、薛雪、吴瑭并称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对于王孟英的生平,因史料的缺乏,长期以来没有详细梳理介绍的著作。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原院长钱菁先生花费了许多心血,深入查阅古籍、披览文史资料,遍访王孟英之足迹,与海宁市文教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共同编写《大国医王孟英》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笔者静心拜读后,感佩良多。 王孟英自幼家贫困顿,益自淬励,矢志学医。他勤奋好学,治学刻苦,...

  • 万首政:几经周折终圆中医梦

    万首政:几经周折终圆中医梦

    他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挚爱中医;他专科毕业后,为了追寻中医梦,再次参加高考,终进大学,却因成绩偏低,未能学习中医学专业;入校后,他对中医的热爱更加痴迷,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转专业资格,最终成功转入中医学专业,在23周岁终圆学习中医的梦想,成为中医学专业的一名“新生”。他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019级中医学五年制3班学生万首政。 万首政,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生,在同班同学中,他成熟而稳重。23周岁的他,如今只读大二,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耳濡目染...

  • 五火渊源 五火病机 五火治法 刘纯中医验案

    五火渊源 五火病机 五火治法 刘纯中医验案

    刘纯补充完善五火说 刘纯, 字宗厚, 约生于明至元六年 (1340年) , 卒于明永乐十年 (1412年) , 江苏吴陵 (现江苏省泰县、如皋一带) 人;明代著名医家、丹溪学派的传承人。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等。其以《素问》《灵枢》《难经》理论为本, 融汇张仲景及金元诸家学说;在五志之火、肾无实不可泻及损伤专从血论、施泄于肾等中医理论上卓有建树, 承前启后, 对后世颇有影响[1]。既往研习刘纯著述甚少, 在此不特耀古以腾今, 实足光前而启后, 不致掩质埋光。《玉机微义》火门中...

  • 朱丹溪:浙派中医的骄傲

    朱丹溪:浙派中医的骄傲

    如果要在千百年来中国中医药史上选出前十位在历史节点上有巨大贡献的医家,朱丹溪一定算一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并不是指金元四大医家的学术流派之争,另有含义。 首先,“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涉及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与官方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争。《局方》作为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在当时是所有医家行医的标准与指南,而朱丹溪所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汲取了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