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29页

医 第329页

  • 受益家学 薛立斋出生于医药世家

    受益家学 薛立斋出生于医药世家

    薛立斋(1487—1559),名己,字新甫,号立斋,明朝名医,曾任太医院院使(相当于院长),在他的多种医学著作中记载了3000多则医案,被誉为中医史上留下医案最多的院使。事实上,即便抛开院使这个职务的限制,仅作为医生而言,他也是现有记载中留下医案最多的医生。薛立斋能留下诸多宝贵医案,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受益家学 薛立斋出生于医药世家,其父薛铠精于医书,熟谙医理,擅长儿科和外科,曾任太医,官居院使(院长)。薛立斋22岁就进入太医院,虽然仅为低级医士,但也是受了父亲的荫恩之故&mdas...

  •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医案四则

    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医案四则

    医案一 曹某,女,56岁。以“头痛发热腰痛4天”为主诉,1983年12月9日入院,初诊。入院时恶寒轻,发热重,少汗,头痛,腰痛,纳差,恶心欲吐,大便2日未解。查体:体温40℃,脉搏115次/分,呼吸26次/分,急性面容,面红目赤,口腔上腭见针尖样网状出血点,腋下皮肤见针尖样出血点,腰部叩击痛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4×109/L,中性80%,淋巴12%,尿蛋白(+++),并有管型。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中医辨证为瘟疫(卫气同病),治以辛凉透卫、清气解毒、凉血...

  • 王鸿谟:“色诊第一人”的大医情怀

    王鸿谟:“色诊第一人”的大医情怀

    不少患者看中医常常喜欢“考考”大夫,不主动说出症状而希望大夫能透过“望、闻、切”来道破患者的病症、病因。在王鸿谟教授的诊室,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患者初入诊室,往往医患不语,几十秒钟后,王鸿谟缓缓道来:“你因容易生气而得病,经常睡眠不好、胸胁胀满、头晕……”患者常常一边听着一边惊喜点头,逐渐对这个一望知病、没有主动问诊的大夫充满崇敬:“大夫您说的太对了!” &l...

  • 五十余年中医路

    五十余年中医路

    新安医学发祥地中心——徽州府(歙县)城乡,历来名中医很多,专科完全。 民国十二年,我父亲许芸生在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从师于其时府城内最闻名的巴菊仙内科大师,临证侍诊抄方四年,承继其技长,拿手外感风寒病,名著城乡,从医四十多年,学验俱丰。 我高中毕业后,因病不能考大学,深受疾病之苦,早就有学医志向,所以决议跟父亲学习中医。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本草便读》等医籍,一起参读中医学院教材,给自己定下“中医达到大学水平”的...

  • 国医大师李佃贵抗疫纪实

    国医大师李佃贵抗疫纪实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第三届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佃贵年逾七旬,密切关注疫情,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繁重工作中。 2月4日上午,在李佃贵的主动要求下,经有关领导批准,李佃贵对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逐一望闻问切,并指导制订了中医治疗方案。他勇敢迈进隔离病房为新冠肺炎患者诊治,也成为河北省当时直接为新冠肺炎患者诊治的年龄最大的医务工作者,而这只是他一个多月来繁忙工作的缩影。 临危受命 坚守一线 疫情发生后,河北省第一时间成立“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中医...

  • 盐有哪些医用价值

    盐有哪些医用价值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了,作为厨房里最常用的调味品,过量食用对身体并不好,但中医专家建议“少吃盐,多用盐”,让我们一起看看盐有哪些医用价值吧! 清理胃水:早晨空腹饮淡盐水一杯,不仅可清理胃火、清除口臭和口中苦淡无味的现象,还能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清理肠部内热。 防治脱发:将浓盐水轻轻涂敷头发根部,约五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十五至二十天为一个疗程,可防治头发脱落。 吸烟不成瘾:吸烟前先在舌尖上舔点盐,吸烟不易成瘾;有烟瘾者舔盐后再吸可渐渐减少烟量,有助于戒烟...

  • 赵碛生:传承赵氏武医 造福一方百姓

    赵碛生:传承赵氏武医 造福一方百姓

    在重庆市渝北区,当地人遭遇骨折、脱臼之类的损伤,多半会直奔双龙湖街道医院,找该院副院长、骨科医生赵碛生治疗。针对不同的骨伤病患,赵碛生娴熟地运用探、触、搭、引、扣、拿、搬、透等正骨手法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将“正骨妙手”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叹不已。 赵碛生,重庆市渝北区政协委员,赵氏正骨术第十代传承人,曾荣获 “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勤学苦练 传承创新正骨术 赵碛生无疑是幸运的,她是我国武术名家...

  • 燕赵五大名医的共同特点

    燕赵五大名医的共同特点

    继承创新 魏晋以来,很多医家墨守张仲景《伤寒论》用药陈规,偏重于经方的应用,忽视医学理论的创新研究,形成了比较保守、僵化的医学风气。宋代官方编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后,有些医生将其奉为圭臬,不辨寒热虚实滥用《局方》,辨证与用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成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为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不良局面。刘完素针对当时误用《伤寒论》辛温发汗和滥用《局方》温燥方药所导致的火热疾病,在继承“病机十九条”的基...

  • 深切缅怀国医大师朱良春

    深切缅怀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脱离咱们已经三周年了。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老人家晚年未尽之业后辈继续在做——他心心念念的南通中医药文明博物馆,已经开馆两年有余,集朱良春一生学术成果、临证经历之大成的《朱良春全集》(简称《全集》)已有6卷面市,另3卷将于近期出书,《医案选按卷》正在加紧收拾。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和《全集》的内容咱们得以比较全面、体系地了解章朱学派构成的基本脉络,了解朱良春是怎样八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章朱学派的开展绞尽脑汁,进而深刻地知道朱良春特有的人格魅力以及章朱学派的创立与传承。...

  •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别具一格

    承槐卿在其医案中对于“痰”的论述别具一格

    承恩诏(1862—1945),字鼎文,又字亦农,号槐卿,以号行。承槐卿世居江苏常州焦溪镇,其处方上端醒目标注“五世儒医承槐卿方笺”。《常州市志》《常州市卫生志》《武进县卫生志》对承槐卿均有记载。 据载,某天,宜兴县丁山的一位重病患者邀请承槐卿出诊,他慎细诊视,奋笔写了长篇案论,这篇案论在同道中传开后得到大家的赞崇,于是有“槐卿脉案少涵方”之誉。承槐卿擅长内科,行医座右铭为“人病即己病”“诊疾无小事”...

  • 发挥中医师的光与热

    发挥中医师的光与热

    喻灿,38岁,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急诊科医疗组长,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专病区负责人。 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他坚守抗疫一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救治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他和患者做朋友,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达成诉求,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全力以赴救治生命 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喻灿在武汉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至今已10年。 1月25日,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医院400多张床位很快收满了新冠肺炎患者...

  • 医师节赞歌

    医师节赞歌

    2019年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这是欢乐的日子,更是感恩的日子,它唤醒整个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尊重。 心血管科医生让患者血脉通畅,心旷神怡地享受美好生活; 呼吸科医生让患者呼吸自如,从容不迫地感受大自然的芬芳气息; 消化科医生让患者脾胃强健,尽情享受舌尖上的中国; 神经内科医生让患者思维敏捷,存贮更多绚丽的人生记忆; 内分泌科医生帮患者推陈出新,远离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慢性困扰; 肾内科医生帮患者把毒素及时清除,把住水液的入口和出口; 肿瘤科...

  •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马继兴(1925—2019),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及中医文献学奠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8月22日,马继兴因病逝世,享年94岁。转眼间,马继兴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 作为当代中医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马继兴毕生致力于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中医文献学科奠基与建设以及学科人才梯队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继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率领大家开辟出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学术生命力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新天地,使中医文献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如今,中医文献学已经被纳入...

  •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刘渡舟(1917—2001),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伤寒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擅长用经方治病。 矢志中医 成就斐然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自幼体弱多病,遂立志发奋学医,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从《药性赋》《方歌括》入门,系统研学中医经典著作。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师谢泗水学习中医临床,一年后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

  • 中医药的“宣传员”刘向东

    中医药的“宣传员”刘向东

    刘向东,中共党员,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医院的“大家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刘向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上演了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的“变身大法”。 医院的“引导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刘向东带领迁安市中医医院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引导全院人员迅速进入了疫情防控状态。该院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等,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安排部署了相关防控工作。同时,刘向东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勇担...

  • 冯茂荣:我有个二十余载的中医梦

    冯茂荣:我有个二十余载的中医梦

    我叫Marc FREARD,中文名字叫冯茂荣,是一位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法国人,今年6月刚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业。 从小我就对医学很感兴趣。因为喜爱小动物,对生命充满好奇心,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梦想当一名兽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减轻癌症患者病痛的人类医生。这一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我,也让我的家人引以为荣。 1997年至2008年,我在法国南希大学和巴黎第六大学医学院获得了西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结识了我的中医启蒙老师马业宜教授。当时在法国取得...

  • 周兆山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周兆山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周兆山主任医生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中医药大学隶属青岛市中医医院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科主任、内科教研组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是山东省突贡专家,全国第一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山东省第一批名中医药专家,第五届中国医生奖取得者。 周兆山主任医生首要学术思想总结 其首要学术思想特征总结如下: 1.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的特征与精华,也是差异于现代医...

  • 彭子益挺直脊梁做中医

    彭子益挺直脊梁做中医

    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至民国著名中医学家,曾任职于清太医院,清亡后,应阎锡山邀赴山西。先后在太原开设了山西中医改进会、山西中医专门学校,开创了山西中医系统教育的先河,据其弟子王养林当年回忆,彭子益治学严谨、医理渊博、学验俱丰、思维敏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折理之精,辨证之确,敢于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崇,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教学方法,其理至易,其法至简。 彭子益生活于军阀混战、列强侵入的时代。西方列强垂涎中国...

  • 亦文亦医的杨升庵

    亦文亦医的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是明代文学家,名慎,字用修,四川人。7岁起从其母亲学习诗文,奋志读书,14岁即能作诗。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杨升庵入京会试,殿试进士第一,高中状元,照例授翰林修撰。他本应青云直上,前程似锦,然而他恃才放旷,桀鹜不驯的性格令他颠沛一生,郁不得志。嘉靖三年(1524年),在“议大礼”事件中,杨升庵因直言进谏,激怒世宗皇帝而被贬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含恨死于云南,终年72岁。 杨升庵在云南35年间博览群书,...

  • 缅怀国医大师李振华老师

    缅怀国医大师李振华老师

    2017年5月23日,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李振华因病仙逝,享年94周岁。李振华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博学广识,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工作60余载,为中医药传承与教育呕心沥血。仅以此版纪念李振华先生。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的恩师、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仙逝已届周年。老师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于我眼前。 1982年,我有幸师从李振华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即以医德授人:“医学乃仁人之术,学医必具仁人之心,以仁为本,济事活人,方可学有成就...

  • 马有度:35年与中医科普同行

    马有度:35年与中医科普同行

    今年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40周年,金秋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成立25年的日子。作为各分会中唯一一个专事学术普及的分会,除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之外,由于养生为中医科普的重中之重,因此分会还承担着治未病和打造“上工”的重任。此时此刻,一个令人不能忘怀的名字跃眼而出,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 马有度的名字几乎是中医科普的同义语,业界有人称他为中医科普第一人,无论业内还是业外,许多人对其科普业绩无一不褒奖有加。作为科普分会的发起人和创会者,35年来,马有度兢...

  • 耿飚与老中医

    耿飚与老中医

    耿飚(1909—2000)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他13岁参加工人罢工斗争,17岁即组建并率领农民赤卫队参加醴陵暴动和十万农军攻长沙,自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在硝烟纷飞的长征途中,他与一位老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4年红军长征出发前,耿飚即身患疟疾,高烧寒战不止。上级考虑到他病情严重,计划让他留在地方休养。作为一线指挥员的耿飚十分着急,部队要行动,自己怎能留在后方呢?于是,他三天两头、三番五次找领导软缠硬磨,终于得到批准,带病与部队一起踏上了征程,而且是作为长征的先头部队。 疟疾,...

  • 施今墨,祝谌予,薛钜夫三代中医人倾力培养明医之路

    施今墨,祝谌予,薛钜夫三代中医人倾力培养明医之路

    在20世纪前50年,中医发展之路可谓坎坷,好在道路虽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这离不开老一辈中医人的奋进拼搏与砥砺前行。其中,老一辈中医大家施今墨(1881—1969)力主通过“编书、办医院、开学校”三位一体的途径复兴和发展中医,并毕生为之努力。施今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被誉为培养中医大师的摇篮,其影响力绵延至今,又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以金方书院的形式再现其光芒。 施今墨创办华北国医学院 20世纪30年代初,施今墨清楚地认识到,要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和发展中医,必须开办...

  • 国医大师周信有因病逝世 享年98周岁

    国医大师周信有因病逝世 享年98周岁

    2018年3月10日,国医大师周信有因病逝世,享年98周岁。惊闻凶讯,作为周信有的入室弟子,我无比悲痛。 记住我第一次跟教师碰头时,既兴奋又严重,但他和蔼的情绪、慈祥的目光和儒雅的举止登时使我放松了下来。从那时起,无论是为学仍是做人,教师都给了我永生难忘的辅导和协助。 教师治学十分谨慎,对我要求很严厉。我写的文章,教师都会仔细修改,指出问题,提出改正定见。记住有一次,我为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几个专业名词翻译掌握禁绝,本想蒙混过关,成果被教师发现,他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学...

  • 王烈泉:从“赤脚医生”做起的名医

    王烈泉:从“赤脚医生”做起的名医

    王烈泉是原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现揭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他从医49载,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和揭阳市名中医、省劳动模范,是广东省第八届党代表,广东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揭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王烈泉出生于农村普通家庭。青年时目睹农村缺医少药,不少家庭因病致贫,逐步萌发学医救人理想。1970年高中毕业后,他到村合作医疗站学医,一面当药童,一面向当时医疗站医生学医。在合作医疗站工作这几年间,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大力推广中草药治常见病,很受群众欢迎。几年后,王烈泉到揭阳县卫生学校...

  • 王冰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王冰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王冰(约710—805),唐代中期著名医家,唐宝应中年间(762—763)官至太仆令,故后人亦称之为“王太仆”。后退隐休儒,醉心于道学,愈发崇尚超然隐逸的生活。 由道步医注素问 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在先生的启发下,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自号为启玄子,寓意为“启于玄珠子也”。“玄珠”本意为黑色之珠,道人常用玄珠比喻道法,“玄珠”这个词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 马来西亚播撒了中医的种子

    马来西亚播撒了中医的种子

    马来西亚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于2016年开端正式办学。2018年4月份,我被学校外派至马校参与中医学院的教育任务。 才去没几天,第一堂方剂课,当地学生就给了我“下马威”,他们非常活跃、活跃,互动性非常强,有不懂的地方会在课堂上立即提出,因此,每堂课我都要十分用心去预备,不敢有一丝慢待。 第一堂课我给大家共享了一些临床事例,成果,一下课就有一位学生来找我治病。这位学生扁桃体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色物质,咽喉红肿,全身酸痛乏力、发烧、大便五六天未通了...

  • 骨科大医何天祥

    骨科大医何天祥

    何天祥,蒙古族人,1923年生,四川省著名蒙医骨科专家。今年96岁的他面色红润、光洁,脸上一点老年斑都没有。跟人握手时,笑容可掬,用特有的坦诚和力量,紧紧地抓住对方。行医70余年,何天祥医术精湛,阅历丰富,著作等身。他的学问,有以下3个特点: 蒙医与中医的交汇 由于家族几代人都在四川长大,何天祥缺乏蒙古人的粗犷,却有成都人的细腻。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汉姓何氏,原来生活在大漠草原,习武有功力。马背民族及习武之人,一般都懂得骨伤治疗。何氏先祖善于钻研,总结正骨手法,辅以药物治疗,开创了有家门特色的专...

  • 读国医大师王烈《婴童释问》有感

    读国医大师王烈《婴童释问》有感

    做过父母的都有一个切身体会,为了哺育孩子,都曾怀着非常忠诚的心情做很多“功课”,包含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尤其在孩子健康生长方面,家长们费尽了心思。因而,家长手里应必备家庭育儿书,学习怎么哺育孩子。我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王烈著、孙丽平主编的新书《婴童释问》是一本深受欢迎的育儿书。2017年11月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2018年4月又重新印刷。 《婴童释问》是国医大师王烈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一批至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继承作业辅导老师。他从...

  •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恩师张志礼教授,是指引我步入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第一人。他是勤勉的医学痴迷者,终身驰骋于医学领域,在近半个世纪的悬壶生涯中,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继承发扬赵炳南学术思想,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甘于奉献 成绩斐然 张志礼长期聆教于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并将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创新,与赵炳南共同创立了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理论。他提出治疗皮肤顽疾“从脾肾论”,组创健脾益肾合剂、养血益肾合剂;提出“血分蕴毒论&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