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30页

医 第330页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师承教育起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中医学派依靠着师承教育 模式,通过师徒几代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而形成 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师承过程也在潜 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医学术精神和中医自身的价值判 断,如刘完素- 罗知悌- 朱丹溪- 刘叔源的河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王好古、罗天益的易水学派等 [1 ] 。新 中国成立后,传统师承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冲击之下 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师承再次 受到重视 , 《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 赵学敏从小就喜爱医学 家里藏有许多医书

    赵学敏从小就喜爱医学 家里藏有许多医书

    古时候有许多走方医,“操技最神,而见效甚捷”,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但也有一些走方医打着看病的旗帜招摇欺骗,因此走方医的社会地位较低。走方医虽然在民间长期很多存在,但一向没有构成相对体系的理论体系及作品,这种状况直到清朝中期才有了改动。改动这种现状的人是清代医家赵学敏。 赵学敏(1719~1805年)从小就喜爱医学,其父系其时名医,家里藏有许多医书,乾隆年间下沙大疫时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因此为人称道。为便于赵学敏和弟弟研读诗书及药书,其父专门拓荒...

  • 张洪春:医为仁术,必具“五心”

    张洪春:医为仁术,必具“五心”

    张洪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中医部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7月,由中日友好医院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医院进行医疗帮扶。当医疗队队长张洪春得知在帕米尔高原上驻扎着一支保卫国门的部队时,当即表示要去慰问。那年国庆节的前一天,医疗队到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战士们体检,还为一名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战士进行会诊……3个月的时间里,医疗队一挤出时间就到附近的兵团农场连...

  • 许绅是明朝的御医 救活了嘉靖皇帝

    许绅是明朝的御医 救活了嘉靖皇帝

    许绅是明朝的御医,因得到嘉靖皇帝的认可,从一个在御药房管药的低级官吏,先是升至太医院院使(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医院院长),最终升至工部尚书,成为历史上仅有一位官居二品的御医。他最大的成就是救活了嘉靖皇帝,但也因而受惊而死。这其中有一个杂乱的故事。 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4年(1522年~1566年)。嘉靖帝从小体弱多病,做了皇帝今后期望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以十三四岁童贞月经及蕉树露珠相和。为确保宫女月经的洁净,宫女们只能吃桑叶、饮露珠,所以虽在宫中却食不果腹。嘉靖帝为“吸风饮露之道&r...

  • 张琪中医方的思路与特点,国医大师张琪

    张琪中医方的思路与特点,国医大师张琪

    张琪(1922—2019),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张琪从医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他医术精湛,疗效卓著,擅长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独具匠心,一些疑难重症常应手而瘥。他精于辨证,用药灵活,锐意创新,不泥于古。笔者结合张琪书稿,以及带教时所讲的用药思路,回顾张琪应用经方的思路与特点。...

  • “老残”刘鹗曾为医

    “老残”刘鹗曾为医

    《老残游记》被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整部书以郎中老残游历所见所闻为线索,反映了晚清社会现实。作者刘鹗(1857—1908),江苏丹徒人,在《老残游记》中,刘鹗让老残“摇个串铃”以郎中身份浪迹江湖,这与他本人精于医学有直接关系——事实上,书中老残的经历也是作者本人经历的再现。 19世纪中后期,刘鹗生活的丹徒及附近的淮安、镇江一带,中医比较发达,有许多名医大家,“已形成了以温病学家吴鞠通为宗师、以温热病学为研究中心的‘山阳...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刘鹗
  • 老中医陈意 业医三言辨证立法

    老中医陈意 业医三言辨证立法

    从《杏苑心悟》体悟陈意临床经验 陈意,全国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老精于典籍,勤于临证,从不死守古法古方,每于临证时灵活变通,收效甚佳。业医至今,陈老从未懈怠,用他自己的话讲,“一天不看病,若有所失;三天不看病,若有所病”,陈老对中医的痴迷也可见一斑。正是由于对中医事业的执着,陈老面对疑难杂病,往往能妙手回春,起沉疴,疗重疾,蠲病苦,深得患者的尊敬与喜爱。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曾经的中医学徒,还是如今的医学大儒,陈老五十余载始终秉承“大医精诚&rdqu...

  • 许国祯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医人

    许国祯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医人

    中国历代都有许多这样的中医,他们默默耕耘,使得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得以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许国祯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医人。 许国祯,山西人,字进之。他的祖辈、父辈皆通医,许国祯“尤精医术”。元世祖忽必烈尚未登基之前,许国祯是被征召进宫的医生,其母也是同时期的后厨人员。因为在中医世家耳濡目染,许国祯的母亲不仅略通医术,还做得一手好菜。对汉文化接触很少的庄圣皇太后(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正妻、忽必烈的生母)唆鲁禾帖尼非常喜欢吃她做的菜,尤其是以羊肉为主要食材做出的菜,别有一番风味。加上许国...

  • 古代医术精湛的女名医

    古代医术精湛的女名医

    我国古代医术适当兴旺,历代呈现不少医术精深的女名医。她们医德高尚、医技精深、救死扶伤为民除病,得到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义妁 我国历史上出名的女医师,西汉河东(今山西夏县)人。她从小就喜欢医药,经常向医师们请教,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她看病时汤药和针灸并用。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鼓胀的患者,发胀的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妈妈还大,脐眼凸出,四肢和面部却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针,在其腿部和腹部扎了几针,又用一包药粉敷在她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她灌服汤药。几天之后,患者肿胀全消...

  • 悼念中医风湿筋骨病专家娄多峰

    悼念中医风湿筋骨病专家娄多峰

    2021年4月25日,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河南风湿病医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娄多峰逝世,享年93岁。 作为娄多峰教授的弟子,我们本来已和恩师约好了春暖花开时到黄河岸边赏花踏青,不料突然传来噩耗,心情无比沉痛。坐在书桌旁,望着书架上老师带领我们编写的一部部著作,拿出《中国痹病大全》《中华痹病大全》《中国风湿病学》《中医风湿病学》等著作和教材,一遍遍抚摸,又翻阅过往与恩师的合影,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娄多峰教授带领我们编书、写教材、临床、教学、科研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

  • “降疫”女医曾懿

    “降疫”女医曾懿

    曾懿(1852—?),字伯渊,又名朗秋,四川成都人,清末民初医家。曾懿自小发奋刻苦,耳濡目染,秉承母训,熟读经史,兼治诗词,工图画及针黹烹饪之术,天资聪颖又学得真传。 1870年前后,全国很多地方发生了长达十余年的瘟疫,相当于今天的霍乱、麻疹、流感之类。《吴江县志》记载的“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并非危言,而成都一带瘟疫流行也时有发生。曾懿那时经常随母亲在浣花溪一带学习,目睹了很多百姓因医治不力而殒命,心中十分着急。 忧国忧民而心怀抱负...

  • 周连道结缘中医骨伤

    周连道结缘中医骨伤

    初见周连道,是在浙江省瑞安云周卫生院骨伤科的诊室里,他正在为一位颈椎病患者做方法整复医治。因为前几天去武汉参与瑞安市政协委员综合才干培训班,周连道的门诊停诊了几天,一开诊后患者分外多,翘首以盼的乡亲们把里外三间的诊室挤了个满满当当。在云周大街这个不大的辖区,周连道的名望响当当,乡亲们熟知他,并不是因为他作为瑞安市政协委员的身份,而是他有一手高明的正骨绝活。从一名骨科医师到成为卫生院院长、市政协委员,45岁的周连道在云周卫生院现已耕耘了23个年初。镶嵌在卫生院门诊大楼上“根在村庄,本为农人”8...

  • 《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系列丛书》推介

    《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系列丛书》推介

    赵尚华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196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原山西中医学院(现山西中医药大学)外科教研室主任、针灸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被遴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2年“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开设以来,从师弟子将绩学心得撰写整理成帙,为《赵尚华名老中医工作室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陆续由中国中医药出版...

  •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考略

    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考略

    “汪必昌, 字燕亭。 清代安徽新安人。 御前太医。 对医学造诣颇深, 尤潜心于仲景学术。 著有 《医阶辨 证》一卷, 《聊复集》 五卷” [1] 。 上世纪90年代编著的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 中对汪必昌之记载转引如上, 可见甚为简略。 其他著述如《新安名医考》和《新安 名医及学术源流考》等所含相关条目之记载亦大抵如 是, 对其生卒年也未有明确结论。 2017年, 汪必昌晚年 遗著《聊复集 ·怪症汇纂》等4种未刊稿本现世 (见封 三彩图1-彩图2) , 将这位几乎已被遗忘的传奇...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御医
  • 忆名医祝谌予二三往事

    忆名医祝谌予二三往事

    编者按:2019年是中医名家祝谌予(1914—1999)诞辰105周年。祝谌予一生勤恳敬业,君子风范,在患者及业界有较高威望。本文作者张素珍是祝谌予之子祝肇刚之妻,是“施门祝氏”医学传承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值此回忆祝谌予生前二三往事,以作后辈怀念之想。 祝谌予生于一个殷实之家,家中人口众多,是个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青年,是大家族中的“孩子王”。由于其母亲的一场病,改变了他的生活。为了医好他母亲的病,家里遍请中西名医,祝谌予有机会看到了不同医德、...

  • 苏礼:大医书中坐,精研莫求名

    苏礼:大医书中坐,精研莫求名

    3月的西安市温暖而舒适,保存完整的明城墙将喧嚣阻隔在外,给这个城市留下一方古韵天地。 在西安市中医院旧址旁的臧平立中医工作室中,从事古方医案研究工作40余载的“老学究”、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原所长苏礼,默默地躬耕于这方小天地。 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觉到陌生,但如果提到《千金方医方辞典》《百病效验方》等这些中医临床必备的医案类工具书,则没有人能否定这位老者响当当的功绩。 乡村医生成文献名家 苏礼,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医药行...

  • 章太炎的中医情怀

    章太炎的中医情怀

    章太炎(1869~1936年),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余杭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思想进步,学识渊博,融通古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鲁迅称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毛泽东主席曾指示相关人员注释章太炎的著作,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章太炎“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章太炎自述“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余时少年锐进,不甚求道术,取医经视...

  • 李振华:儒医人的楷模

    李振华:儒医人的楷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借用诗人藏克家此说,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虽然去世三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心中。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1924—2017),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李振华生前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湛,擅治急性热性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症。其一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德艺双馨,仁心为本,济世德全。电影《精诚大医》即以先生为原型拍摄...

  • 太医难当与医而升官

    太医难当与医而升官

    清代太医院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编制和职能,除了负责宫廷人员的看病诊治外,还要负责皇帝有关医疗事务诏令的贯彻落实,医生的培训考试等工作。 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侍直,即在宫廷内伺候听命或宿夜值班。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各以所业专科,分班入宫,轮流侍直。“掌分班侍直,给事宫中曰宫值,给事外廷曰六值。西苑寿乐房以本院官二人值宿。”光绪十三年(1887年)议定, 西苑(现中南海及北海)寿乐房,每日须有两名太医院官值宿,药库的库掌、笔帖式等,遇差传唤;乾清宫御药房,每日由太医院大、小方脉二科...

  • 三位中医同诊室的岁月

    三位中医同诊室的岁月

    这张老照片现存于福建省人民医院的院史馆中,照片中的诊室是人民医院的旧址,坐落在福州市延平路12号。照片中的三位医生同在一间诊室,同时给三位患者诊病。在前排的中医叫李学耕,后面两位医生已无法判断,拍摄者、拍摄时间也已无法准确考证。这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首家公立医院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福建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54年12月1日。建院之初,由福建省卫生厅拨款6万元,将延平路罗宅改建而成,建筑面积为2787平方米。1954年福州市中医进修学校从鼓东路都司巷迁至此处,设立门诊部,为福建省人民医院的前...

  • 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张伯礼:抗疫中挺起中医人的脊梁

    在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之时,他推动中医药尽早参与病人救治,展开研究;在众人因传染惶惶之时,他破谣立论,稳定民心。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张伯礼。 随着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不断加大;看着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他挺起了中医药人的脊梁。 “在风中在雨中在火中,在一切故事发生的时刻;在城市在原野在旅途,在任何苦难欢乐的现场……”1月27日,为中医药事业发...

  •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763年~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柳家塬)人。 柳公绰任吏部郎中时,见唐宪宗爱好武功之事并多次外出游猎,乃献上《太医箴》以讽谏宪宗。文曰:“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高卑以均。人谨好爱,能保其身。清静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浃肌肤于外;好爱在耳目,诱心知于内。端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谓天高矣,氛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溃之。饮食资身,过则生患;衣服称德,侈则生慢。唯过与侈,心必随之。气与心流,疾乃伺之。畋游恣乐,流情...

  • 中医书法家

    中医书法家

    这些年,我时常会想起多年前的一位中医老先生,他渊博的中医知识和精湛的书画技艺,以及对待患者的真诚、热情和耐心,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家是1990年由吉林省东辽县搬到辽源市的。从我家沿街道走三百多米,过一座桥后往左拐,有家药店叫龙山药店。店老板和我的父亲相识,他儿子又是我同学,因此我经常去药店里玩。 药店有一位坐堂的老中医,60多岁的年龄,叼着一个黑色烟斗,常在诊桌上写毛笔字或者画画。有人来看病,他把笔墨砚台推到桌子左边,取过脉枕放在患者腕下,微闭眼目,把脉会诊。然后看舌苔、眼睛等,又详细询...

  • 国医大师李振华逝世三周年祭

    国医大师李振华逝世三周年祭

    “高山之仰止,中原一奇峰”。“昔之杨栗山,今之振华公”。这都是中医学人对已故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的赞辞。李振华自幼精求医儒,博采众长,临床70年拯危救厄,起死回生无数,尤其是治疗疑难重病,屡起沉疴,一生广济众生,德艺双馨,桃李天下。 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洛文化”发源地河南省洛宁县。悠久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中州的贤达名医。李振华之父李景唐为豫西名医,尤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李振华自幼切从父教,“真善为本,济世成德&rdqu...

  • 少数民族治胃溃疡 医方

    少数民族治胃溃疡 医方

      维吾尔族偏方:小羊羔肠子适量。用法:将小羊羔肠浸泡,洗净、翻开,用玉米粉外撒。翻转羊肠,放适量油盐煮食。每天3次,连食1个月。说明:此方系新疆吐鲁番地区牧民所独用,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所用羊肠系取自6个月左右的绵羊或山羊的十二指肠。   土家族偏方:蚤休20克,鲜猪肚1只。用法:在猪肚内塞入已用水浸透的蚤休,扎紧猪肚两端。再加水及盐,用文火慢煲,最后倒出药渣,喝汤食肉。每隔4天用1剂,连用一个月左右。说明:此方有消肿散瘀、清热愈疡之功效,可加速溃疡面愈合,在土家族民间应用较广。   彝族偏方:韭菜白...

  • 吉林多维度助推中医药健康服务

    吉林多维度助推中医药健康服务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印发之后,吉林省积极制定本省规划并广泛征求意见和论证,目前已呈报省政府审定待发。日前,在长白山举办的2015中国长白山健康养生文化论坛暨首届长白山健康养生文化节,标志着吉林省多维度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拉开帷幕。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融入卫生计生工作全局,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面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这样的新业态,吉林省坚持以政府主导,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行业与资源,积极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并推动其融合发展。 “将资源赋予...

  • 回医验方:民族奇术

    回医验方:民族奇术

    慢性支气管炎 鲜侧柏叶100克切碎,加入蜂蜜在锅中蒸30 分钟后取出服用。 风湿痛 热痹用牛蒡子、苍耳子各12 克,水煎服用。寒痹用虎耳草根30克,水煎服用。 无名肿毒 取花汗菜(八面风)适量,捣烂外敷。 牛皮癣 桃树皮100克,雪上一枝蒿1个。桃树皮煎水洗患处后,再将雪上一支蒿磨汁外擦患处。 中耳炎 先用双氧水清洗耳内,用棉棒擦干后,再用鲜蒲公英捣烂取汁滴耳。 虚火牙痛 小山茶9克,虎耳草9克,水煎服。 音哑 葛根、乌梅、桔梗、甘草各15克,水煎服。 月经先后不定期 益母草 90克,紫丹参60克,炙...

  • 独具特色的蒙医药

    独具特色的蒙医药

    蒙医治疗器具灸炷模 特色蒙药材肉苁蓉...

  • 防焦虑男性养生 防有病不求医

    防焦虑男性养生 防有病不求医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28日为 “世界男性健康日”,医学统计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向男性袭来,例如前列腺炎(20~ 50岁的男性发病率高达20~40%%以上)、性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高血压、糖尿病、疲劳综合征、肥胖综合征、脱发、秃顶等,不断地严重威胁到男性同志的身心健康。 人到中年正值壮年时期,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都会使男性感、到身心两累,人体疲劳时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脆弱,因此中年男性养生,应注意“四防”。 防生活无规律:工作忙,家务应忙而有序,开动...

  • 中医注重的是内养 快乐地瘦下来

    中医注重的是内养 快乐地瘦下来

    食疗能“百病皆除”中医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就是说人体主要是靠五谷来维持,蔬菜水果是辅助五谷杂粮的。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是无稽之谈。 “依葫芦画瓢”养生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每个人的体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