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
-
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乃治小儿惊风 独到思想
急惊风为儿科四大重症之一。其主要临床证候是起病急,神志昏迷,两目上窜,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其发生之先,常有呕吐,发热,烦躁不宁,睡卧惊惕;或弄舌摇头,咬牙齘齿,时时惊啼等先兆症状。其发短暂,常不易察觉。 其证有由感受风寒而引起者,有受温热之邪而导致者,有因食积痰热所致者,亦有因大惊猝恐而生者,其治法各异。 钱乙乃中医儿科鼻祖,其治疗小儿惊风有独到的见解。探讨钱乙治疗小儿急惊风的学术思想,对防治小儿急重危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分内外辨因论治 小儿急惊风症钱乙称之为发搐,...
-
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完全相同,比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如果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汤剂内服是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治法,在用药上具有如下特色: 【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临床用药一般要因人、因病、因时而选择不同剂型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由于汤剂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成为中医用药的第一大剂型,中药汤剂内服也是中医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
-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与五运六气
中医学的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说。五运六气理论凝聚了古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疫病的流行是在一定时空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发生是天、人、邪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三虚致疫”,若没有相应的运气条件,仅有病毒是产生不了大疫情的。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决,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
-
中医儿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数千年来,中医儿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小儿保育、预防和医疗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以其显著的疗效、独特的诊疗方法、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优势,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 中医中药在儿童呼吸和消化领域的治疗优势和特色明显,尤其是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儿多动症等领域,中医儿科用药有着显著的治疗学优势。尤其是近年来,上海龙华医院在小儿肺炎之后,采用内服开水冲泡的中药剂型,秋冬进补膏方以及外治法穴位贴敷、耳穴治疗等获得了显著疗效。避免了...
-
《实用中医儿科学》编写思路
壬辰仲春,正当我望八之年临近之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与编辑室肖培新主任亲临鸢都潍坊,向我提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打算组编一部《实用中医儿科学》,请我做主编。基于对朱锦善的了解,我推荐他同时做主编。接到这本《实用中医儿科学》的编写任务,我们思考良多。 中医如何发展?作为临床主要学科之一的中医儿科如何发展?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在2007年为《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写的序言中说:“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从临床医学角度看,人才在重西...
-
中医儿科大家 徐小圃先生小传
[徐小圃先生小传] 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出而问世,并名扬沪滨。后得山阴祝味菊先土善用温阳药的经验,运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晚年医名更着,求诊者日盈门庭。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小圃先生初受业其父杏圃公,弱冠时即悬壶问世,为当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以擅用温药而名噪海上。先生能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于认病辨证精确,处方善以化裁,配伍灵活,因此,经先...
-
忆当年中医儿科分会初创者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自1983年成立,至今已整整36年了。这张老照片中有为儿科分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王伯岳、江育仁、张奇文。对儿科分会而言,王伯岳是创业的先行者、开拓者,江育仁是坚定的守护者、主心骨,张奇文是继往开来、辛勤耕耘的领头人。 先行者王伯岳 1970年,我在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75年,我有幸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跟随儿科泰斗王伯岳学习,从此与先生结下师徒之缘。 1978年,全国第一次中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