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241页

病 第241页

  • 内病外治巧敷涌泉穴

    内病外治巧敷涌泉穴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 “脚是人体之根。”因联络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二条经脉有一半起止于足部。人的足心为少阴肾经的“井穴” ——涌泉穴的所在部位,药敷该处,药性可通过涌泉穴渗入肾经,进而传人其它经络和脏器,以发挥其效能。 治高血压:桃仁、杏仁各12克,栀子3克,糯米14粒。混和捣烂,加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每晚睡前敷于涌泉穴,晨起除去。每夜1 次,每次敷1足,两足交替贴敷。6次为1个疗程。 治咳嗽...

  • 舌下脉络提示疾病

    舌下脉络提示疾病

    当您对着镜子翘起舌头时,会看见舌下有一些脉络,如果您发现以下症状,就要警惕了。 舌下脉络紫暗 舌下脉络的颜色呈紫暗状态,年龄在4S 岁以上,提示患者有动脉硬化,而且随着紫暗程度的加重,其动脉硬化的程度也相应加重。此时患病的主要脏器在心和肺。中医认为,其病理变化的基本特点为心血瘀阻、肺气失宣。如紫暗程度较轻,同时伴有眩晕、头痛、眼花及记忆力减退等,则可能患有脑动脉硬化或眼底动脉硬化。 舌下脉络怒张 舌下脉络除具有颜色紫暗特征之外,同时呈现怒张屈曲之表现,提示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部分患者舌下脉络甚至凸出舌体之...

  • 穴位按摩 巧治疾病

    穴位按摩 巧治疾病

    不少人一有头痛、胃痛这样的小病,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其实这些 “常见病”如果情况不严重,并不一定要急于吃药,通过传统的中医穴位按摩不仅可以养生保健,还能达到“按到病除”的功效。 解头痛按摩法:按压百会穴(位于头顶,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能让全身气血通畅。按压手腕的神门穴有镇定放松的效果。按揉太阳穴,则可以缓解偏头痛的困扰。如果头痛偏在前额,试着按摩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拇、食指之间凹陷中)。如果是后脑疼痛,可将双手抱头按压风池穴。 缓解眼睛疲劳按摩法...

  • 刮痧上肢防治病症多

    刮痧上肢防治病症多

      刮上肢可少许出痧   患者躺在床上,取仰卧位,刮者站或坐其一侧。患者需暴露待刮拭皮肤,刮者先涂沫刮痧润肤油或润肤乳。   刮上肢内侧5~10次。刮者以刮痧板薄边为着力点,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刮拭上肢内侧部,从上向下经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刮拭时从肩部内侧开始向下至腕横纹处,在肘横纹处可做停留或以肘横纹处为中点,先从肩部内侧刮到肘横纹处,再从肘横纹处刮到腕横纹处。重点刮拭肘横纹处的尺泽、曲泽、少海穴及内关穴。手法宜刚柔相济,可让其少许出痧。   刮上肢外侧5~10次。刮者以...

  • 常做的梦预示着八类疾病

    常做的梦预示着八类疾病

    有些老人总爱做梦,对梦的解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其中有些梦更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危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写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府,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大意是说,邪气在不同脏腑的停留出现不同的梦境,因此,从梦境也能推断出入体脏腑的疾病变化。这里介绍几种常见梦境所预示的疾病。 梦到有人或怪物敲打头,或是向头部五官灌流质等 《灵枢》曰:&...

  • 按压耳穴治病保健

    按压耳穴治病保健

    耳朵不仅是一个听觉器官,还是一个平衡器官。祖国医学认为,“肾主藏经,开窍于耳”,人的许多疾病,可由耳朵发出信号。同样,经常按摩耳朵也有健身的好处。若有头疼、失眠的小病,我们可以自己按摩穴位辅助治疗。 牙龈肿痛按耳垂。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 心绞痛按下耳窝。经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称下耳窝,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下耳窝相当于胸...

  • 仡佬族治病验方

    仡佬族治病验方

    仡佬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在生活当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医药经验,现介绍一些当地仡佬族医生治疗常见病的经验方。 治头痛: ①山木通根适量,捣蓉,用红纸包成香烟状,对着病人的口吹。 ②鬼见愁叶适量,捣蓉,男左女右塞鼻。 ③谷子、莱菔子各适量,混合炒,装入袋中敷患处。 治腹泻: ①黄精子花、棕树花各适量,水煎服。 ②鲜石榴皮20克,水煎服。 ③鬼针草适量,煎水洗脚(病轻只需浸到脚板,病重要求药水淹没脚背)。 治急性腰痛: 老南瓜根、藤适量,烧灰,用老黄酒兑月艮。 治坐骨神经痛: 杉木寄生适量,白酒浸泡7天...

  • 鼓呵祛病健身体

    鼓呵祛病健身体

    鼓呵消积聚法源自道家的“吐纳术”,掘传道家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傅山先生所传授的“火龙功”,专门对症治疗身体某一部分疾病,可惜已失传很久。常人有因饮食而成积聚,有因气滞而成积聚,时间一长,脾胃受损,中气不足,饮食难以消化,坚持练习此功,自可消除此疾。 诀曰:气滞脾虚食不消,腹中膨闷最唯调,徐徐呵鼓潜通泰,疾退身安莫久劳。 功法:凡有胸腹部积聚之病,宜盘腿端坐,先以鼻吸气,鼓动有病的胸腹部,等到气满后,再张口慢慢地呵出,如此鼻吸口呵连做七次,觉身...

  • 防病延年森林浴

    防病延年森林浴

    森林浴属于自然疗法之一。经常在绿色的森林中活动,不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对健康大有裨益。夏季树木生长茂盛,正是进行森林浴的好时机,中老年朋友们可以利用森林浴来防病延年。 森林中的空气新鲜纯净、含氧高,尤其是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负离子,能够净化心肺;森林中的多种树木还具有杀菌抗菌的功效,可杀灭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树木散发出来的木头香气,含有菘萜、柠檬萜等成分,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降低血压的作用。 进行森林浴的时候,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①散步:在森林中散步1小时左右,直到身体出汗、毛孔张...

  • 中老年人防病治病艾灸法

    中老年人防病治病艾灸法

    艾灸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壮阳,行气活血,舒通经络的作用,能调节血压,降低血脂,增强脏腑功能,防病保健,延缓衰老,是中老年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必用之法。 【取穴】 (1)足三里和曲池配合,能调节血压,预防和治疗中风。 (2)海能益气固精,补肾助阳。 (3)肺俞、风门、大椎三穴配合能够用于体弱易患感冒,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者。 (4)三阴交、肾俞、关元三穴进行配合可健脾补肾。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中午11时灸效果最佳,隔日或每3日灸1次。如无明显不适,每周1次或每月灸1-2次,或每月初连续灸...

  •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位于颅内和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都称之为脏腑,没有很明确的 “脏”和“腑”的区分观念。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如精神病出现精神症状,壮医统称为“坞乱”或“巧坞乱”,即总指挥部功能紊乱的意思。壮语称心脏为“咪心头”,有脏腑之首的意思。称肺为 “咪钵”,肝为&ldquo...

  • 土家族医生擅用鲜药治病

    土家族医生擅用鲜药治病

    居住在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创造了众多有特色的治病方法,并出现了一批久用不衰的验方,鲜药捣汁内服就是其中之一。 1.紫皮独头蒜3—5头,剥去皮捣成泥,加入米泔水50 毫升,搅拌均匀,连渣服用,另外还可以用蒜泥敷双足底涌泉穴,每次20分钟。主治饮食不洁所致的胃痛。紫皮独头蒜解毒之力甚强,米泔水有健胃和中之功,两者合用,加之蒜泥敷足涌泉穴,能起到降胃气的作用,故用于饮食不洁引起的胃痛最佳。 2.生姜20—30克,洗净捣烂,加入温开水半碗,连渣服。主治过食寒凉引起的呕吐。生姜擅长和胃止呕,其性味辛...

  • 冥想法可防疾病

    冥想法可防疾病

    一种锻炼方式在美国开始盛行,那便是“冥想”。每天花10-40分钟静坐,把注意力集中到一次呼吸、一个词语或一个形象上,这样可训练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时刻。冥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人的内在情绪,达到真正的“修身养性”。 冥想有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的作用。有规律地冥想,可调节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因此,冥想者较一般人更容易达到平静而快乐的状态。著名女演员海瑟·格拉汉姆曾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练习冥想,每天早上在起床后和下午各练习20...

  • 吴茱萸敷脚治杂病

    吴茱萸敷脚治杂病

    吴茱萸是常用中草药,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降逆止呕等作用。笔者将吴茱萸制成粉末敷于涌泉穴(位于脚掌前1/3,屈足时人字纹中央凹陷中),用于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口腔溃疡 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下同),8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连续3天。 2.慢性咽炎 吴茱萸粉10克,温水或淡盐水调敷于双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上,早晨去掉。每天1次,连续3天。 3.高血压 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5-次后,可稳定波动的血压。须注意,血...

  • 火罐治病有讲究

    火罐治病有讲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

  • 穴位贴药“冬病夏治”

    穴位贴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根据“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使用药物内服和外用等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预防和治疗冬天或受寒后容易发作的顽固性疾病。在冬季或受寒后易患病者多属于平素脾肾阳虚、正气不足,这些人因受夏季阳气隆盛的影响与促动,和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一年中变化的峰值,虚阳有欲动而趋于好转的态势,体内寒凝之气也因此易于解除,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佳效...

  • 人体穴位治病防病法

    人体穴位治病防病法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小药箱”,所谓人体自带的小药箱,就是人身体中某些特殊的穴位,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能激发其生理功能,起到类似药物的治疗作用。这个人体药箱是生命和免疫系统自有的,若能掌握开启它的方法,就可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六味地黄丸)   主要治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足跟痛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不良反应。   刺激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具有滋阴补肾的效果。每次揉按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天灸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天灸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网友来电来函咨询关于三伏天灸的问题,带着网友的疑问,中医中药秘方网特地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针灸科的相关专家。请教冬病夏治三伏贴 什么时候开始贴头贴? 该科罗鸿宇副主任医师介绍,天灸一般灸三次,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中医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未伏。今年的7月14日刚好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气温最热的节气的开始,此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扩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发挥效用,因此,从7月14日开...

  • 早晚梳梳头 养生又防病

    早晚梳梳头 养生又防病

    梳头养生的说法在古今医 学、养生、生活等各领域广为流 传。中医认为,人的头部是“诸阳 所会”,汇聚了人体的重要经脉和 几十个穴位以及十多处特殊刺激 区。身体健康从疏通头部经络开 始,养成好的梳头习惯,长期坚 持,有助提高免疫力,能远离疾病 困扰。 梳头,春季养生正当时 春季万物复苏,此时人体阳 气也开始向上向外升发,毛孔逐 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 旺盛,生长迅速,因此春季养生必 须顺应天时和人体的生理,使肢 体舒展,调和气血,蓄养阳气。也 就是养生常说的“春季养生,...

  • 看罐印知病情

    看罐印知病情

    拔罐子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是常用的家庭疗法之一,通过拔罐子时的刺激、负压和温热作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医疗和保健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拔火罐后的反应也不同,有的人拔完火罐,只会在皮肤上留下淡淡的印记,且很快就能消失;有些人则出现紫红罐印,好多天才能消散。中医认为,拔罐子后皮肤局部出现的不同颜色或形态的罐印,可反映体内病邪及病情的轻重。 看形态若罐印有水疱、水肿,说明体内湿气过重,如果水疱呈紫红色或黑红色,说明病程较久、病情较重,体内水湿有郁而化热的现象:若罐印呈深红色...

  • 用花草的偏性防病

    用花草的偏性防病

    人的体质有阴阳偏性的不同,花草也具有偏性;利用花草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就可以调整身体阴阳平衡,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热性体质 热性体质的人喜欢吃冰凉的食物,喝冷饮,虽喜爱喝水但仍觉口干舌燥;面色通红,面红耳赤,脾气差且容易心烦气躁,全身经常发热又怕热,经常便秘或粪便干燥,夜尿较少且偏黄。热性体质的人适宜养性寒的花草,如金银花、菊花、金莲花。 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较差,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表现为冬天手脚常冰凉,睡觉时很长时间身体也不会发热。寒性体质者适宜养花形夸张、花色热...

  • 良药苦口?甜药也能祛病

    良药苦口?甜药也能祛病

      常言道“良药苦口”,很多人拒绝中药也是因为怕它苦的味道,中医专家给我们推荐了几种甜味中药,这些药不仅喝起来感觉很好,而且能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家里不妨常备一些。   冬日滋养:罗汉果   罗汉果对肺、肠有一定的滋养功效,冬天干燥,服用罗汉果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另外,罗汉果中的甜甙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辅助治疗高脂血症。罗汉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抗衰老的作用。   服用罗汉果非常简便,煎水、冲泡饮用即可,也可以直接咀嚼着吃,每天冲泡两次、一次10克即可。   帮助消化:大山楂丸   大...

  • 艾灸疗法不仅能治病 还能健身延寿

    艾灸疗法不仅能治病 还能健身延寿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其实“艾”就是“爱”。艾灸时,感觉温暖舒适通畅,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   艾灸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历时几千年。艾灸疗法主要是以艾为载体,《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诸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内病外治方法 熨浴疗法

    内病外治方法 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熨烫及药水浸冼患病部位时的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及药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作用,来发挥功效的内病外治方法。熨浴疗法可以通过疏通人体龙路 (体内血液的通道)、火路(体内的传感之道,即相当于神经系统),以发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舒筋止痛、调和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天、地、人三气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寒湿凝滞、气滞血瘀和虚寒性疾病的疗效较好,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滚克)、痛风 (隆芡)、强直性脊柱炎(令扎)等病症。 熨浴疗法中所用的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辨证选择,...

  • 惊蛰坐功防病强身

    惊蛰坐功防病强身

    惊蛰时节,人体疾病多表现在手阳明大肠经。其主要病症有:咽喉肿痛,鼻衄,口干目黄,上肢前缘及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惊蛰坐功,适宜于惊蛰时节锻炼,可于惊蛰时开始.至春分时为止。坚持采用本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病健身作用。 《遵生八笺》:“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坐功。每目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具体方法:每 日凌晨1时至5时,盘腿而坐,全身放松,运气调息。头颈向左右缓缓转动各4次。双手用4指握住大拇指.曲肘.前臂上抬与胸齐平,手心朝下。两肘关...

  • 肺经循环图 异常导致的疾病

    肺经循环图 异常导致的疾病

    肺经在人体内的循环路线是怎样的? 肺经,全称为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主管肺脏,主治呼吸系统和五官疾病。《灵枢·经脉》中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脯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卜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肺经在人体内部的循行蹄线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下行至脐联络大肠,再上行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脏;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掌面...

  • 六月六用沙疗祛病

    六月六用沙疗祛病

      沙疗是一种民间疗法,敦煌历来有农历六月六用沙疗祛病的历史传统,敦煌壁画也有嬉沙的记载。   沙疗是将人埋在热沙中,利用天然磁性矿物沙的温热作用、磁性作用、矿物质渗透及沙粒的天然按摩作用,将多种效应组合以达到健体、祛病目的的一种综合自然理疗方法。   沙疗分为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全身疗法是将人体大部分部位用热沙覆盖,仅露出头面、颈部。局部疗法一般是沙疗者端坐,用热沙覆盖腰部以下部位。   埋沙疗法的医疗保健作用:   按摩效应   热沙埋住人体时,一方面通过热沙的机械压力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艾灸穴位 夏治冬病

    艾灸穴位 夏治冬病

      许多虚寒性疾病易在冬季发病且不易治疗,如反复咳嗽、哮喘、腰腿疼等,夏季天气炎热,自然界阳气充盛,在治疗上述虚寒性疾病的时候,在夏季借助自然界阳气充盛的特点,采用补助阳气的中药,逼出隐藏在人体深处的寒气,从而鼓舞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虚寒性疾病在冬季时不再发生或减少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然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到医院进行冬病夏治,而且有些人只是存在轻微的体质虚弱、阳气不足、四肢不温、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却不至于生病,或者是一吃冷食、一吹空调就肚子疼,或者是产后受凉了等,这时不妨试试自己动手,...

  • 穴位针灸治病民间歌赋

    穴位针灸治病民间歌赋

      不能翻身侧转属少阳之变;   无力伸展屈曲必太阳之故。   足尖下垂者病属阳明;   言骞流涎者当寻少阴。   卧不能坐起,大杼、肾俞效好;   臂不能外展,肩髎、外关甚夸。   握掌不能开,深刺后溪;   拇指不能翘,细寻列缺。   两股无力,环跳、伏兔但刺无妨;   足尖下垂,巨虚、承山必针有功。   肌肉萎缩者属气血不足,宜补或灸;   体肤浮胀者乃气血瘀滞,宜泻或刺。   炎暑季节,泻合谷清热醒神;   中暑之时,刺十宣通经开窍。   祛暑邪、...

  • “春困” 也是一种病

    “春困” 也是一种病

    今年68岁的郭大妈,近几年来每逢春夏,就会觉得一身困倦、嗜睡、头重,困得不愿睁开眼,饮食不好,容易反酸,尿多、怕冷。到医院检查发现,郭大妈脉缓,舌体胖嫩、色淡红、边有齿印,舌苔嫩黄,中根而厚。医生诊断郭大妈是因为脾虚湿困,进而引起春困综合征。医生给予郭大妈健脾温肾祛湿治疗,灸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神阙、脾俞、肾俞等穴位,每周2次,每次30分钟。经过3次治疗后,郭大妈疲倦感得到改善,再继续观察治疗7次,头身困重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变爽,饮食也明显好转,但四肢仍不时有发冷感觉。在医生建议下,她又继续坚持治疗2个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