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第241页
-
舌下脉络提示疾病
当您对着镜子翘起舌头时,会看见舌下有一些脉络,如果您发现以下症状,就要警惕了。 舌下脉络紫暗 舌下脉络的颜色呈紫暗状态,年龄在4S 岁以上,提示患者有动脉硬化,而且随着紫暗程度的加重,其动脉硬化的程度也相应加重。此时患病的主要脏器在心和肺。中医认为,其病理变化的基本特点为心血瘀阻、肺气失宣。如紫暗程度较轻,同时伴有眩晕、头痛、眼花及记忆力减退等,则可能患有脑动脉硬化或眼底动脉硬化。 舌下脉络怒张 舌下脉络除具有颜色紫暗特征之外,同时呈现怒张屈曲之表现,提示患者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部分患者舌下脉络甚至凸出舌体之...
-
中老年人防病治病艾灸法
艾灸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壮阳,行气活血,舒通经络的作用,能调节血压,降低血脂,增强脏腑功能,防病保健,延缓衰老,是中老年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必用之法。 【取穴】 (1)足三里和曲池配合,能调节血压,预防和治疗中风。 (2)海能益气固精,补肾助阳。 (3)肺俞、风门、大椎三穴配合能够用于体弱易患感冒,或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者。 (4)三阴交、肾俞、关元三穴进行配合可健脾补肾。 【灸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0-20分钟,中午11时灸效果最佳,隔日或每3日灸1次。如无明显不适,每周1次或每月灸1-2次,或每月初连续灸...
-
吴茱萸敷脚治杂病
吴茱萸是常用中草药,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降逆止呕等作用。笔者将吴茱萸制成粉末敷于涌泉穴(位于脚掌前1/3,屈足时人字纹中央凹陷中),用于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口腔溃疡 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下同),8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连续3天。 2.慢性咽炎 吴茱萸粉10克,温水或淡盐水调敷于双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上,早晨去掉。每天1次,连续3天。 3.高血压 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5-次后,可稳定波动的血压。须注意,血...
-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三伏天灸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越来越多的网友来电来函咨询关于三伏天灸的问题,带着网友的疑问,中医中药秘方网特地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针灸科的相关专家。请教冬病夏治三伏贴 什么时候开始贴头贴? 该科罗鸿宇副主任医师介绍,天灸一般灸三次,其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中医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未伏。今年的7月14日刚好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气温最热的节气的开始,此时人体皮肤松弛,毛孔扩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发挥效用,因此,从7月14日开...
-
用花草的偏性防病
人的体质有阴阳偏性的不同,花草也具有偏性;利用花草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就可以调整身体阴阳平衡,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热性体质 热性体质的人喜欢吃冰凉的食物,喝冷饮,虽喜爱喝水但仍觉口干舌燥;面色通红,面红耳赤,脾气差且容易心烦气躁,全身经常发热又怕热,经常便秘或粪便干燥,夜尿较少且偏黄。热性体质的人适宜养性寒的花草,如金银花、菊花、金莲花。 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者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较差,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表现为冬天手脚常冰凉,睡觉时很长时间身体也不会发热。寒性体质者适宜养花形夸张、花色热...
-
内病外治方法 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熨烫及药水浸冼患病部位时的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及药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作用,来发挥功效的内病外治方法。熨浴疗法可以通过疏通人体龙路 (体内血液的通道)、火路(体内的传感之道,即相当于神经系统),以发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舒筋止痛、调和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天、地、人三气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寒湿凝滞、气滞血瘀和虚寒性疾病的疗效较好,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滚克)、痛风 (隆芡)、强直性脊柱炎(令扎)等病症。 熨浴疗法中所用的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辨证选择,...
-
肺经循环图 异常导致的疾病
肺经在人体内的循环路线是怎样的? 肺经,全称为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主管肺脏,主治呼吸系统和五官疾病。《灵枢·经脉》中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脯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卜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肺经在人体内部的循行蹄线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下行至脐联络大肠,再上行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脏;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着前臂掌面...
-
艾灸穴位 夏治冬病
许多虚寒性疾病易在冬季发病且不易治疗,如反复咳嗽、哮喘、腰腿疼等,夏季天气炎热,自然界阳气充盛,在治疗上述虚寒性疾病的时候,在夏季借助自然界阳气充盛的特点,采用补助阳气的中药,逼出隐藏在人体深处的寒气,从而鼓舞正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虚寒性疾病在冬季时不再发生或减少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然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到医院进行冬病夏治,而且有些人只是存在轻微的体质虚弱、阳气不足、四肢不温、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却不至于生病,或者是一吃冷食、一吹空调就肚子疼,或者是产后受凉了等,这时不妨试试自己动手,...
-
“春困” 也是一种病
今年68岁的郭大妈,近几年来每逢春夏,就会觉得一身困倦、嗜睡、头重,困得不愿睁开眼,饮食不好,容易反酸,尿多、怕冷。到医院检查发现,郭大妈脉缓,舌体胖嫩、色淡红、边有齿印,舌苔嫩黄,中根而厚。医生诊断郭大妈是因为脾虚湿困,进而引起春困综合征。医生给予郭大妈健脾温肾祛湿治疗,灸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神阙、脾俞、肾俞等穴位,每周2次,每次30分钟。经过3次治疗后,郭大妈疲倦感得到改善,再继续观察治疗7次,头身困重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变爽,饮食也明显好转,但四肢仍不时有发冷感觉。在医生建议下,她又继续坚持治疗2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