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第205页
-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瓶颈问题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储备和使用问题,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人才匮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缺少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医学教育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主线条不清晰、与临床要求脱节、多种学制学位和培养模式并存、临床技能培养滞后等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
-
刺激“上丹田”印堂穴百病不侵
印堂,是一个精气元神聚集的地方,刺激此穴就可以提高我们的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则身康体健,百病不侵。 在面相学中,印堂还有“命官”之称。其实,从医学的角度解释起来还真有一定道理。前额之内为大脑额叶所在,前额突出或饱满,则大脑发育正常,脑容量相对大。此处又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循行经过的地方,督脉起于两肾之间,膀胱经又入络肾,两条经脉又都入络脑,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这个地方饱满、丰腴,就代表了人的肾精比较充足,髓海功能旺盛。所以,这样的人在智力上就会比较强...
-
慢性病人秋冬宜养阴
秋冬养阴,和冬病夏治一样,都属于在疾病调理及保健养生中,将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春夏两季阳气盛,阳虚之人,此时养阳可得天助,这是冬病夏治中药敷贴的理论基础;而秋冬两季阴气盛,阴虚之人需滋阴养液,四季均可补,为何以秋冬最佳?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上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可见,无论是秋冬养阴,还是冬病夏治,均巧妙运用了天时之利,自然事半...
-
中医有效能治病这是大众公认的客观事实
甘培尚(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中医是科学,我认为毋庸置疑。科学的三要素客观性、标准化、可重复性中医都符合。 首先,中医有效能治病这是大众公认的客观事实,中医用的草药、动物药、矿物药都来自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实物。 其次,中医理论体系完整,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它建立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基础之上。中医和农历历法的产生过程是一样的,中医动静结合认识自然、认识人体;农历历法用天干地支记时,代表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验之实践十分精确。中医的标准与现代医学科学产生的平台不...
-
脸有五种病色对应不同疾患
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就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白 苍白、煞白、惨白。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血液的运行和生成又是靠气的,中医说气能生血,气虚了,生血的功能就减退了,血就不能够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 黄 蜡黄、焦黄。这两种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虚就是体内有湿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营养物质的来源,如果脾胃虚弱以后不能正常运化,营养物质就不能滋润我们的面部,...
-
少阳病 可分为气郁证 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
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 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能卫外,外邪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成。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而不畅。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典型的寒热症状,具体表现为发热与恶寒间歇出现,一往一来,交替发作,一日数次,无一定时间规律,...
-
坐久了也会得病——经济舱综合征
病例:李凯(化名),男性,36岁,公司高管,经常出差,两日前从欧洲返京途中飞行十几个小时,一下飞机就感觉左小腿肚肿痛剧烈,回家休息很长时间也没恢复,来医院就诊,小腿后侧肌肉压痛明显,Homans征阳性,血管超声检查回报下肢深静脉血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舱综合征”。 李凯的病情告诉我们,坐太久不活动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不仅是乘坐飞机,其他诸如乘坐长途汽车,久坐看电视电脑、打牌打麻将、IT行业及办公室职员等,往往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也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
揉腹防天凉胃病复发
每逢秋凉,一些原有胃病尤其溃疡病的人常易复发,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因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因此,天凉后需预防胃病复发。 脾胃是运化饮食和水谷的脏器,人体消化和吸收功能都靠脾胃完成。脾胃强,则气血生化有常,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肠胃健康。如脾胃虚弱,会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消瘦,气短乏力,胃脘隐痛,腹胀,大便溏泻,甚至失眠,月经不调,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脾虚生湿,痰湿内阻,还会出现肥胖、身体困重、口干、口中黏腻、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