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第65页
-
注重体质辨证 重视整体辨证 应用运气学说
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30年,析病辨证精细,善用经方,中西并重,临症治疗善于权变,形成了重视整体辨证、重视分部析病、重视病证结合、重视内外兼治、重视预防防复的特色,现简述如下。 重视整体辨证 临症时骨伤患者辨证难度较大,许多患者仅有颈、肩、腰、腿部酸痛麻等症状,舌脉均如常人,欠缺可用的辨证体征,使得临床中药应用千篇一律,均以活血舒筋、祛风胜湿为主,疗效欠理想。因此,笔者主张应用中医整体辨证,据患者体质而辨、据所处地域特点而辨、据五运六气而辨,因人因地因时而用。 注重体质辨证...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甘肃省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许自诚,从医70年,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项目“中医脏腑辨证诊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工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多年来,许自诚教授诊治疾病,以脏腑学说为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认知,总结如下。 一个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腑学说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奠基石,是可以实证的科学理论。 一条道路:走现...
-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素问》《灵枢》存在学术特征、认知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尤其是对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灵枢》重实证,其脏腑体系建构的基础以实体解剖学和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素问》重关系,其脏腑内容重模式推演及天人关系,其对五脏功能的认识亦多为哲学模式推演的结果。 •对脾藏象进行系统解析意义有二:一是对脾的所有经文描述皆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临床实践的解释,二是可以对现代临床病症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如糖尿病属于脾瘅,从补益脾气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张锡纯之玉液汤即是效方。 《黄帝内经》包涵《素...
-
中医经典理论上传承创新 完善理论体系
从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论中医药传承创新思路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年, 在学术上提倡“注重疗效, 力主创新, 发展才有生命力”的主导思想, 中西医兼收并蓄, 立足临床, 注重探索, 努力创新发展。创新性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1,2], 建立了热毒学说的理论及临床诊疗框架, 为当今心血管疾病诊治提出了新理论, 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分析笔者对心系疾病热毒学说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希冀为中医药的创新提供方法和思路。 当今的中医药发展, 理论治法要创...
-
中医形体解剖学 中医藏象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新析 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医学的其他学科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中医以其疗效较好和不良反应少得到普遍的认可, 但因其理论无法得到现代解剖学上的证实而被人质疑, 仍有不少人认为它是伪科学。现今许多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 即使有也是幼稚、零乱、模糊、难信的。那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学岂不就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吗?笔者通过文献查阅, 参考多家论述, 对中医解剖学进行了新的阐述, 略谈体会于下。 中医形体解剖学 解剖作为医学术语, 指剖开生物的躯体, 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形体...
-
《孔伯华医案》十香返生丸应用体会
孔伯华先生是近代著名中医,著名中医教育家。先生不仅使用汤剂灵活得法,且能辨证使用丸剂救急与善后。《孔伯华医案》收录孔伯华先生运用十香返生丸,治疗抽搐、神志病、眩晕、失眠、经期狂躁、崩漏的医案,为使用十香返生丸提供很好的示范。故将学习医案的体会录出,以供学习参考。 十香返生丸又名十香返魂丸、十香返生丹,《简明方剂词典》录此方出自清代孟文瑞的《春脚集》,功效为治疗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的药方。《北京市中成药规范》录此方功效为开窍化痰,镇静安神,主治为肝风内动,痰迷心窍引起的症状:中...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
-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体质影响预后转归
体质乃受先天之禀赋、后天调摄所形成的人体个体特性,在形体结构、功能神态上有其特异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体质辨证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笔者师从国医大师颜德馨,对颜德馨在临床辨证、选择用药、判断预后、调养摄生诸方面重视体质辨证的学术观点及思想体会尤深。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颜德馨在体质辨证的基础上,全面认识疾病发展、正邪双方的变化,制定正确的立法原则,准确细致地选方用药。 数十年来,颜德馨倡导益气化瘀法治疗老年病,且应用瘀血理论探索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及发病规律,根据正气的强弱、瘀血的轻重、...
-
完善微观证治体系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是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3条原理,受传统思想及科技的束缚,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总结患者身体之外候,判断体内之证与病机作为论治的基本方针。但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司内揣内的思想与愿望却从未因条件限制而泯灭。传统医学中对解剖学的记载先于西方解剖医学建立1 000多年,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著《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附,治病不以汤液醴漉……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记载了医者施行手术诊疗的过程。《灵枢·...
-
中医的症,病,证疗效评价体系
循证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中医特有的对于疾病的认知、治疗思路、治疗方式和评价标准。有专家认为[1],中医理论复杂、模糊,简单地参考西医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治疗、复合型干预的特色和优势,难以获得认同。由此看来,建立一套系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尤其必要。 古代中医疗效评价的记录 中医作为一门以总结归纳临床经验为特点的医学,临床疗效备受重视,疗效的评价和症状变化后对下一步治疗的指导意义在多部经典中均有描述。医圣张仲景在《金...
-
刘建勋 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 探索中药新药研发国际化新模式
刘建勋,男,河北衡水人,1955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学,日本东京药科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973、 863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26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笔者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40余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及中医...
-
初夏樱桃成熟的季节 增强体质健脑益智
初夏,是樱桃成熟的季节。中医认为,樱桃性微温,味甘微酸,对于产后体虚气弱、气短心悸、倦怠食少、咽干口渴及风湿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冻疮等病症有辅助的治疗作用。 有资料显示,在水果中樱桃含铁量丰富,每百克野生樱桃含铁11.4毫克。常食樱桃可补充铁元素,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既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又可增强体质,健脑益智。 《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樱桃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意思就是说,常吃樱桃能起到养颜驻容的作用。妇女以阴血为本,樱桃对孕妇、乳母贫血、月经过多、崩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