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认 第12页

认 第12页

  • 以医带药 推动中医药产品注册认证与出口

    以医带药 推动中医药产品注册认证与出口

    甘肃是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通道。依托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和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是甘肃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职责所在,也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期望。近年来,甘肃省按照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深入实施“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的甘肃中医药国际化战略,通过在国外设立岐黄中医学院、建立中医中心、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等措施,不断强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优化中医药服务贸易环境,有效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认同和感受。...

  • 中医师资格认证 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为研究对象

    中医师资格认证 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为研究对象

    “分阶段考试让我在学校里基础知识还很巩固的时候就能参加考试,比之过去毕业后临床实习1年以上再考,备考会轻松不少。”北京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在读的小王正在备考5月27日和28日即将开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中第一阶段的考试。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将以五年制(及以上)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域分布、办学层次、参与意向等,在8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的考试工作。 本次实证研究的考试主要分为两个阶...

  • 中医药疗法的群众认可度越来越高

    中医药疗法的群众认可度越来越高

    随着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中医药疗法的群众认可度越来越高。除了防病、治病,中医药疗法还有养生保健的优势。目前,中医药特色疗法主要集中的中医院和各级医疗机构,在群众生活中的普及仍有欠缺,不少家庭,特别是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家庭,缺乏对基本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和中医药保健器械的了解。推拿、拔罐、熏洗、穴位贴敷等中医适宜技术难以在家庭中广泛应用,中医药效用尚不能发挥最大化。 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单易学、使用方便等特点,适于解决常见疾病和日常养生保健。比如,感冒头痛可对前额、太阳穴、背部脊柱两侧进行刮痧疗法...

  • 公民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认知度

    公民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认知度

    近年来,各地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宣传单、讲座等形式加大了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力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民对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认知度,但是在宣传效果上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中医药文化科普宣教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养生保健知识理解不深,只停留在表面,不能领会中医药内涵,也就不能掌握中医药家庭养生保健、运动养生保健和情志养生保健方法,更无法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灵活运用。 究其根源在于有些中医药文化宣教活动没有很好地“接地气...

  • 正确认识高血压

    正确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存在“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据估计,我国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人数正在迅速增多,年平均增加数约达到400万左右,且发病新增人数中青年人占有一定比例。 高血压病最主要的危害在于:长期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心脑系统、心血管病变、脑血管、肾脏、眼睛等脏器并发症。血压升高是脑卒中(死亡)最重要的发病因素,而脑卒中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往往成正比。 近年临床中...

  • 中医理论认为 免疫功能低下才会得病

    中医理论认为 免疫功能低下才会得病

      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身体虚弱,过劳、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低下才会得病,所以要保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不使抵抗力下降,身体透支太多。   现代人工作压力都很大、易劳累,回家后应好好休息。但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一到周末就睡懒觉、也不吃早餐,生活规律完全打乱,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饮食要有节,《内经》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鸡鸭鱼肉吃的越来越多,但大鱼大肉损伤肠胃;常吃快餐也不利身体健康,要少吃油...

  • 佛教对中药及医疗技艺的认识与丰富

    佛教对中药及医疗技艺的认识与丰富

    中国历史上佛教中的医学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隋代传入我国的《维摩诘经》,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佛教当代主流,《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条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禅宗宝典《六祖坛经》核心思想大多源...

  • 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医学、 傣医学都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均为 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对人体多从整 体、 功能态的角度加以认识。然而由于植根于不同 的传统文化, 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形成背景 以及相异的理论体系, 二者对于脏腑的认识有着不 同的阐释。 1 认识脏腑的哲学基础比较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也是中医理论的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 气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体五脏 六腑等生理功能的运行都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阴 阳学说认为, 气分阴阳、 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

  • 针灸治病意在调形气神 形气神关系的认识

    针灸治病意在调形气神 形气神关系的认识

    试论形气神与针灸治疗的关系 中医学是从整体、宏观、动态的角度来认知生命,形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要素,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医学疗法,它既具有成熟的理论内容,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是中医学遗产的一部分。由于针灸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在保卫健康、繁衍民族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因此一直以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信赖。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健康有序是形气神三者协调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是形气神三者失调的结果[1]...

  •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在不同时辰会流经不同经络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在不同时辰会流经不同经络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在一天内的不同时辰会流经不同经络。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时间的气血运行特点,而制定相应的起居作息安排。 5—7点(卯时)   大肠经最旺,最有利于排泄。有人想大便但是很难做到,怎么办?你可以试试,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喝上一杯温开水,简单方法是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放半杯凉开水,到早晨再续半杯热水,这样的一杯温水里可以加点蜂蜜,出汗多可以加点盐。喝完水揉揉胃肠,一会儿就会有便意,早上解了大便,有利于排泄糟粕,防止肠子里的毒素被重复吸收,保证大肠清洁通气,肚子舒服多了,心情也会轻松,肠道...

  •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运用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运用

    □ 沈庆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叶氏对奇经八脉的认识,承接于内、难诸家,发展于临床实践。例如“久病必通任督”“八脉隶于肝肾”,在杂病中运用甚广。“女科之病,冲任最要”,在妇科疾患中指导意义颇大。 从全部叶氏对奇经八脉治疗疾病的脉案来分析,冲、任、督、带,各有一味主药,这就是《指南》产后门按语所说:“冲脉为病,用紫石英以为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为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为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为宣补。”...

  • 藏医五源学说与现代物理学认识物质本质的哲学思考

    藏医五源学说与现代物理学认识物质本质的哲学思考

    藏医药学认为世间万物由土、 水、 火、 风、 空5种 物质构成, 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形形色色 的物质世界。 人体生理与病理、 药物都以内外合应即 外在自然现象与内在生理特征具有相对应的五源自 然哲学观念作为理论尊旨, 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间 接阐述着物质和心灵的本质。 现代物理学认为构成 世界万物必须存在4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故藏医五源 学说与现代物理学描述构成物质的基本因素具有可 比性。 总之, 藏医学以自然哲学的整体观、 二元论的 研究方法、 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等为青藏高原人民 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不可磨...

  • 回顾《四部医典》认识藏医药浴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回顾《四部医典》认识藏医药浴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 藏医药浴疗法为藏医外治法之一,与藏医传统口服用药方法比较,其可避免口服药物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刺激,又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途径。藏医药浴疗法,因其配方独特,临床疗效显著,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及科研人员的重视。药浴所用药物及其发酵工艺在提高药效及促进人体皮肤毛孔吸收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分述如下。 1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1.1 藏医药浴的起源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疾病搏斗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著名藏医学家...

  • 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认识 气血用药特点

    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认识 气血用药特点

    沈绍功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悬壶60余载,具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因临床善用温胆汤治疗疾病,故有“沈温胆”之称。本文特就沈老对气、水、血的认识,以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整体梳理,以求探析其内在规律,以飨后学。 对气水血的认识 三分同病,气痰为先 沈老在临床中特别强调气、水、血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沈老认为“气虚必生痰浊”“气滞必凝痰浊”“...

  • 中医认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中医认为 肝在志为怒在声为呼

    很多家长发现,小宝宝哭闹之后会拒绝吃饭,大一点的孩子学习有压力时会出现厌食、间断腹痛等问题。这种现象说明,心情会影响脾胃。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讲的就是情绪致病。中医常讲,肝主疏泄,肝脏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运化水谷,支持胃腐熟食物。同时,“肝主情志”,良好的肝脏功能可使人们保持正常的情绪状态。如果生活中情绪改变超过了肝脏调节的能力,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使脾胃不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另外,“思则气结”“忧思伤脾”等...

  • 中医认为 藕是秋季最佳的保健食品

    中医认为 藕是秋季最佳的保健食品

    秋令时节,藕开始上市了。中医认为,藕是秋季最佳的保健食品之一,药食皆宜。生吃能清热生津、凉血润燥,熟吃能补益脾胃、养血美颜。   秋季天气干燥,很多人会觉得咽干、皮肤干燥或者便秘,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试试古人的“五汁饮”,由鲜藕汁、鲜梨汁、鲜荸荠汁、鲜芦根汁、鲜麦冬汁混合而成,具有甘凉生津、清热止渴的功效,还能缓解干燥和便秘。榨汁一般选择白花藕,这种藕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还带有淡淡的甜味,适合用来生吃,比较知名的是苏州的荷藕、杭州的杭白藕等。需特别注意的是,鲜藕性质偏...

  • 闭作为一种病机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闭作为一种病机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今天的许多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肠梗阻、结石梗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大都存在着与闭之病证相关的各种病理变化。 •闭作为一种病机,反映的是气机阻滞的状态,由此引发的病证,体现的则是不同部位、不同病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不通。 闭,繁体作“閉”,《说文解字》释义为“阖门也。从門;才,所以歫(拒)門也(即用来顶住门板的木棍)”,引申有闭合、堵塞、禁绝、停止等义。在中医学中,闭或作为病机,或作为...

  • 中医认为 虾类具有补肾壮阳养血固精之功效

    中医认为 虾类具有补肾壮阳养血固精之功效

    主料:对虾,生菜。 调料:料酒,葱姜,豉油,蒜片,番茄沙司。 做法:1.将对虾洗净剪去长须后,用料酒、葱姜、豉油腌渍入味。2.生菜洗净入锅,蒜片爆香后,将生菜炒熟备用。3.锅内放食用油,腌渍好的对虾入锅爆炒至八分熟后,加入番茄沙司,继续翻炒,待虾充分裹蘸番茄汁后,即可出锅。4.装盘时,炒熟的生菜垫底,茄汁虾居中码齐,即可食用。 功效:中医认为,虾类味甘、微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养血固精之功效,适宜肾虚阳痿、遗精早泄、筋骨疼痛、手足抽搐、身体虚弱等。虾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

  • 中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

    中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

    “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黄帝内经》“少火、壮火”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吸收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而形成,首先在其专著《格致余论》中提出。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祖国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都有了长足进步。 相火的本质 相火的概念 “相火”二字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

  • 螃蟹虽肉嫩肥美 中医学认为其味咸性寒 寒凉之物

    螃蟹虽肉嫩肥美 中医学认为其味咸性寒 寒凉之物

    俗语有云“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意思是说,螃蟹一年四季都能吃,但是秋天是吃蟹最好的季节。中国民间素有“蟹肉上席百味淡”的说法,美食家将吃螃蟹作为“秋天最隆重之事”,就连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也在《雅舍谈吃》里赞美“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秋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即将蟹肥膏黄的金秋时节,不吃上几只鲜美的螃蟹,就好像端午没吃粽子,中秋忘记月饼一样,让人心里空落落的,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 发酵之品自古有认知 酵素正确的食用方法

    发酵之品自古有认知 酵素正确的食用方法

    酵素,是以蔬菜、生果等为原料,通过加糖、密封、保存的进程让其充沛发酵,终究得到能够饮用的液体。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朱叶珊介绍,由所以发酵的产品,有些酵素产品中包含着益生菌以及很多微生物,在必定条件下,这些益生菌和微生物能够起到促进肠道活动的效果,因而能够说,酵素本身并不具有通便减肥的功用,即便酵素产品在减肥减肥方面被证明有用,也并不是酵素在起效果,而是发酵产品中的益生菌、微生物以及其他产品添加物的功效。 发酵之品自古有认知 朱叶珊说,中医认为,酵素色彩金黄,味酸,黄色入脾,酸味入肝,甘味...

  •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认识 临床应用与创新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认识 临床应用与创新

    奇经八脉理论是中医理论中一个独立、完整的辨证论治方法,肇始于自《黄帝内经》《难经》,到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日臻完善;后世医家如张锡纯、叶天士等,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国医大师朱良春汲取前人经验,临床广泛应用和实践,大胆创新,为从奇经八脉辨治疑难病提供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认识 奇经八脉理论始见于《黄帝内经》,分散记载了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循行、所主病症等,特别是在血枯病论述中提出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由乌贼骨、茜草、雀卵、鲍鱼汁4味药组成,主治肝肾不足、冲任虚衰...

  • 食物性味要认清 辨证用膳能健康

    食物性味要认清 辨证用膳能健康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我见过许多患者,也医治过许多疾病,真的是实在体会到,什么是病从口入,什么是药养不如食养。一个人的体质、精气神,都是从每天一勺一勺吃的饭中化生而来,的确还有什么能比吃对一个人更重要呢? 食物性味要认清 经过饮食驻颜和延年抗衰首先要了解食物的性味。《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进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中医以为食物也有性味,其分为三...

  • 认识桥本氏病 桥本氏病可治可控

    认识桥本氏病 桥本氏病可治可控

    许多桥本氏病患者都会问,我们怎么会得外国人的病?其实这个病的真正名字叫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日本学者桥本根据其组织学特征于1912年首次报道,所以又叫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病。本病多发生在20~50岁的女性,中老年女性是桥本氏病的高发群体。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早期往往没有临床症状,部分人出现颈前不适感或压迫感、颈前肿胀等表现。 桥本氏病的症状 桥本氏病患者早期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出现甲状腺肿大,可有结节,重者可有颈前压迫感。很多桥本氏病患者会同时伴有甲亢或甲减。桥...

  • 对“火郁发之”理法的认识

    对“火郁发之”理法的认识

    •李时珍认为火郁为气机壅滞,火热遏伏于内,不得透达于外所致,其传变既可上灼下迫,亦可扰中内窜。 •火郁证重点在“郁”,单以清热解毒治疗不完善,提出需宣布敷散,如承流宣化之意,即火郁当“发之”。 •《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治疗火郁证的相关方药亦具特色,李时珍擅用辛味药物,重视运用鲜药,广施内外诸法,这为现代治疗火郁证提供了宝贵的临证经验。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中医是如何认识淡豆豉的 古代名方中的豆豉

    中医是如何认识淡豆豉的 古代名方中的豆豉

    豆豉鲮鱼、豆豉蒸鱼、豆豉蒸排骨、豆豉鸭……全国各地的妈妈菜谱中都有以豆豉制作的菜式。 中医名方“银翘散”估计大家都不陌生。它主要由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组成,大家有没有注意配伍里面有一味很眼熟的药材,就是淡豆豉。 豆豉能入药?这个“淡豆豉”是不是我们平日餐桌上的豆豉? 家常菜中用的豆豉 豆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酿造的食品,其原料是我国传统五谷之一大豆。...

  •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 认知误区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 认知误区

    拔火罐是中医传统技术,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拔火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和温热作用的基础上。很多人都特别喜欢拔火罐,不管什么病都想拔个火罐,这其实是错误的。下面来看看常见的拔火罐6个认知误区。 误区一:所有人都适合拔火罐 并非所有人都能拔火罐。因为拔火罐比较耗气,体质过于虚弱者在拔罐后有可能反而更虚弱。 年老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更应慎重。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刺激,这类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 误区二:拔完火罐就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