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37页

学 第37页

  • 世界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不断提高“治未病”工程主阵地

    世界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不断提高“治未病”工程主阵地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传统医药战略目标指出:未来10年要挖掘传统与补充医学在卫生保健方面的潜力,建立覆盖全民、以人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并且通过整合卫生系统中传统与补充医学产品的研究、实践以及对从业者的管理,促进安全、有效并规范地使用传统与补充医学。该战略目标的具体方向要求,要通过管理加强保障安全与合理应用,以及整合促进健康全覆盖,把传统和补充医学整合到健康服务的大体系中,中医药对健康服务方面的贡献也需要进一步挖掘。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通过关于传统与补充医学的决议,敦促成员国调整、采纳、执...

  •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下)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下)

      开闭通窍   对于闭证的治疗,张师认为以开闭通窍为原则,当辨上下与寒、热、痰、浊、瘀、气、虫。在上者以神志昏迷、谵语为主,当开窍醒神;在下者以二便不通、腹胀为主,当泻下通腑开窍。   热闭多见于外感热病,因热性炎上,常多见脑部症状。证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或昏睡不语,面赤气粗、齿唇干焦、肢厥,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辛凉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若见斑疹、衄血、舌绛、脉细数,谵妄神昏为主者宜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若原有疔疮肿毒,咽痛,头面红肿,斑疹紫黑,则用犀角地黄汤合清瘟败毒饮送服安宫牛黄丸。...

  • 中医对现代医学的三点启示

    中医对现代医学的三点启示

    现代医学不能忽视中医药学的存在。因为,中医学所具备的整体医学特征、重视 “天人合一”观念、养生保健思想,以及个性诊疗、自然疗法等特点,不仅符合当今人类医疗保健需求,更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中医在理论、治疗用药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对现代医学是很好的 “补充”,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医学模式上 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生物模式”,它重视的是解剖、实验室诊断,在诊疗上是“就病论病”。而中医讲究...

  • 中医的学派和流派

    中医的学派和流派

      在中医的学术史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研究和论战中,曾经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学派流派和医学观医学特色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医学观医学特色蕴铸中医学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因研究主旨不同,见解之异、技术至臻殊,则可产生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流派。当代中医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自觉地推进学派流派体系的建设。   学派和流派难以截然划分   研究中医的学派和流派,不妨考虑年鉴学派如布罗代尔等人的一些意见,可以把学术思想和学术史也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段&rdq...

  •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上)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上)

      《周易·系辞》云:“是故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相似之谓也。”取类比象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许多科学发明就是借助于取类比象法发现的。象思维是中医最基本的思维,中医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就是取类比象的结果,如藏象、脉象、舌象。笔者老师张学文教授,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他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将急危重症概括为“风、毒、闭、脱”四象。   四象...

  • “医生”本义是“医学生”

    “医生”本义是“医学生”

    在古代,“医生”一词,并没有现在的医生之义,它是指在医科大学上学的学生。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唐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医科大学——医学,直属太医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科大学。 医学学校的学生有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的“医生”,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李林甫注...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脏腑配属的几种学说

      《内经》中有关脏与腑的配属问题,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系统等理论,把脏腑对应进行配属,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几种学说。现将有关学说分别表述如下。   五脏配五腑说   《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上述《灵枢&middo...

  •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袁长津,主任医师。国内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40年,曾担任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14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药导报》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2006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授予“湖南省名中医”称号。 【前言】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

  • 中医学“同气相求”

    中医学“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指人体内的某种因素与外界的致病因素相对应而形成一定类型的疾病而言,它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有多种体质,而每一种体质又易患与其相对应的疾病。充分了解中医的“同病相求”理论,对倡导“治未病”,对疾病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的“同气相求”有二种意义。   第一,首先指出了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淫邪。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16种教材。   总体上讲,这套教材基本把握住了有关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性、先进性、公认性、权威性、实用性等教材编写要求;实事求是的、较准确的反映了我国各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研究进展;高度重视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培养等。   现本着爱护、珍惜这套教材之心,结合在使用这套教材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谈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问题的粗浅认识,供学术界讨论。...

  • 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结合中医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心”与“神明”的概念,认为心主神明的真正含义是“心”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运行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它的功能正常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心主神明”的内涵这一发现,说明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一是要植深中医思维,二是要夯实中医文化,三是切忌望文生义。 在科技与文化繁荣发展的21世纪,中医的传承因为人们认识理解事...

  • 对学术流派要学而不泥

    对学术流派要学而不泥

      中国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是时代的迫切需求,是弘扬与拓展必当贯穿的思路与方法。我们既应有重点、有目的地学习若干学术流派的学术经验,又应力求“学而不泥”。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   在我国中医药发展漫长的历史阶段,笔者认为实际影响最广泛的,应该是以下四大家: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明代医学大家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明确提出:医者在诊治各类病症时应该是“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此说对后世有跨时代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历史上中...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中医学派的概念

    中医学派的概念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课题中,对个人流派归属的命名缺乏统一的体例。例如“孟河医派”,有“孟河学派”、“孟河流派”、“孟河派”等多种提法,“脾胃学派”也有诸如“‘脾胃学说’流派”、“东垣学派”等说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流派命名的不规范性,影响了学术流派的相关研究。今就什么是中医学派...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下)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下)

      十八   中医师除了从自身广袤丰富的临床体会中,还能从别的什么地方获得有关诊治的经验呢?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什么”,而是去“做什么”;“是什么”只是一种状态,而只有去“做什么”才能提供一种说服力。《伤寒论》那些是不言自明的方证,其中决定性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不言自明”的条文,而是来自“我认为”。“我认为”它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言说...

  •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读《中医中药秘方网》2011年12月21日载“学习扶阳,重在得法”(以下简称《得法》)一文,受益良多。文中就学习扶阳学派的方法和门径给出了一些指导意见,特别是卢崇汉先生“盲目地用超大剂量的附子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刘力红教授“跟师学习的秘诀关键是‘悟’”等观点,对学习扶阳理论十分有益。今就其中若干观点提些不同看法,冀能引起中医界重视,补偏救弊,使扶阳理论趋于理性与平和。   学习扶阳要谨防走偏   扶阳论坛已经开了四...

  • 四君子汤与内伤脾胃学说

    四君子汤与内伤脾胃学说

      读李东垣《脾胃论》,在“脾胃盛衰论”一节中,提到了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并谓:“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即前面这五方)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可见李东垣是擅长脏腑用药法的,原本也是擅长治疗脾胃病的。笔者注意到,在这一节文字的论述中,提到“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   李东垣在“各对证加药无不验”之后继续说道:“然终不能使人完...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上)

      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是具有朴素的直观的两个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具体事物间有正反两个方向,如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运动向上升为阳,向下降为阴,古代思想家联系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向,就利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个对立和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且这种现象存在一切事物当中具有普遍性。   阴阳是一切事物发生的根源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虽然看不...

  • 奇经八脉学

    奇经八脉学

      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药方面的具体运用,均概寓于脏腑,尤其是肝肾之中,使奇经理论似成虚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韩冰认为,奇经八脉理论本身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应该从依附于十二经、脏腑的从属地位中相对独立出来,并试图通过整理历代医家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及临床运用,就奇经的理论特征...

  • 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

    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

    熊继柏 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1942年生,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2006年,应当时的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该国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 摘要 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 1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

  • 痹证鉴别 中医痹证学

    痹证鉴别 中医痹证学

      诊断与分型   对痹证诊断,李、张二位教授认为痹证的寒、热、风、湿等具有病因、病理、症状属性等多方面重要意义,其中寒、热的代表性以及特征性更为明显,并可致痰、瘀,可致虚损。对痹证的辨证应从病因入手,辨别标本,着重以寒、热分证论治。常是以风、寒、湿、热的偏胜、兼夹、错杂、转化为分证依据,分为风湿热型、风寒湿型、寒热错杂型等。   治疗   李济生认为痹证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治愈,故治疗时应以某方为主,大法基本不变,辅药随证加减,以体现变中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规律,守法守方相当重要,切不可主方、大法变动不休。他针对痹证的...

  • 浅说脉诊学习

    浅说脉诊学习

      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也是中医四诊之中最深奥的一个层面,这也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难点,很多人学了一辈子的中医,对脉诊的运用却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新的突破,这是由于人的各种生理效应变化反馈都极其灵敏,脉诊揆度所得时而无常,师生授受时,难以揣度脉理。正所谓:“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过去的不可得,现在的留不住,转瞬即逝的感觉,常常在师生间无奈地发生,《内经》强调悟而后通神明:“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

  • 学习扶阳 重在得法

    学习扶阳 重在得法

      近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顺利闭幕。与前几届相同的是,论坛备受学员推崇;不同的是,论坛更注重交流和互动,不但有国内的扶阳派名师,还有英国针灸专家和荷兰中医药专家,首次开成了国际会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人尝试用扶阳的方法独立治疗急危重症以及现代医学所不能治愈的疑难病证。扶阳,以其独有的特色,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许多中医爱好者从此登堂入室。   初病在太阳治以桂枝法   会上,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卢...

  • 舌诊 中医学特色诊断

    舌诊 中医学特色诊断

      舌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依据。健康人一般情况下,口中是没有什么异味的。如果口中出现辛、甘、酸、苦、咸等异常味道,则说明五脏已经出现了功能障碍或病症。   1.舌辣 属于肺热。舌辣指舌头有辛辣味,或伴口舌麻辣感,有的还伴有腥味,中医认为都属于肺胃有热。给以清肺泄热方法,应用清肺丸、清胃保安丸治疗。   2.舌甜 属于脾湿。舌甜指自觉舌头上有甜味,舌甘甜多为湿浊,与脾的关系密切,属脾胃湿重。给以健脾燥湿方法,应用参苓丸治疗。   3.舌酸 属于肝热。舌酸指自觉口舌上及口中有...

  • 中医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

    中医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象、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以下简介意象思维的三个阶段: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此象有体用之别...

  • 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医方面是一种生命

    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医方面是一种生命

    中国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与黄老道家思想有颇深的渊源。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与道家文化大道至简、顺应天地自然的认知是相合的。 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医方面是一种生命观。中医诊病讲究时空观念,这也是建立在顺应自然的生命观的基础上。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身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深受自然的影响,自然的动态变化也必然影响人身体的变化,所以中医看病是有动态、时空观念的。比如,主要症...

  • 繁体字更有利于中医学传承

    繁体字更有利于中医学传承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图像符号,是文化最基础的载体之一,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字形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两千多年来,中医的传承代不乏人,就是依靠中国的文字的一脉相传。古来中医学家们都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是儒、医不分的。 然而,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革激烈,严重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严重干扰了中医学的教学规律。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医,确是一个非常复杂、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元素,繁体字的教育和学习应该受到重视。...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中医主干课程,其独特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中医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是正确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加大基石学科的建设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构建与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寓教于研 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

  • 从医著医家记载中探讨分析医家的学术特色

    从医著医家记载中探讨分析医家的学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 年曹丕称帝开始,到公元589 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中国,经历了360 余年。在这期间战乱频繁,朝代更迭,社会动荡。在哲学思想领域,打破了儒家的大一统的格局,佛教融入、道教盛行、玄学兴起。就医学领域而言,在中医基本理论框架初步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界重视临床实效、注重师承家传、推崇医学的经验性、实用性、及个性化等特点尤为突出。本文所统计的数据主要源于《宋以前医籍考》《隋书·经籍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医学术发...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为 尚, 中央控四方, 四方对应四时。方位五行理论以上 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 经河图五行生成 数成形, 经 《管子》 《吕氏春秋》 的发展完善, 之后经 《淮南子》 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 最终被引入到 《内经》 中。河图中体现的四时、 方位五行观念, 再 结合五脏配属后, 也就形成中- 土- 脾- 中央- 每季...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