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36页

学 第36页

  • 春捂“捂”得位置 科学养生方式

    春捂“捂”得位置 科学养生方式

    初春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如果不及时注意添加衣服,很容易患伤寒。同时,冬春之交是传染病多发期,如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过敏疾病、麻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 有效地预防疾病成为重要的科学养生方式。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捂对4个位置,不但养生效果事半功倍,“一年无病”的效果也是分分钟达到! 春捂“捂”得位置有重点:早春时节,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最需要好好捂。 一...

  • 病人“忌口”学问多

    病人“忌口”学问多

    “忌口”,顾名思义;就是对饮食的禁忌。通俗地说,就是指人们不该吃哪些东西,因为吃了这些东西后,会对健康或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忌口”也称为“禁口”、“忌嘴”、“食禁”、“食忌”等。 “忌口”的观念,是伴随着传统医学和文化中的“药食同源”、“饮食补益”而产生的。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忌口&...

  • 秋季养脾胃 别学徐悲鸿

    秋季养脾胃 别学徐悲鸿

      秋季,对于平时胃不舒服的人来说,避免冷热刺激、不吃生冷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是养胃的关键。在这方面,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堪称反面教材。   养胃徐悲鸿的教训要吸取   据报道,徐悲鸿在巴黎学画的时候,曾有一个时期抽不出时间用餐,到了中午只用凉水加面包充饥。由于当时正值冬天,且这种做法持续了几个星期,徐悲鸿由此患上胃病。不过,徐悲鸿对此并不在意,觉得越是饿就越要画画。   真正让徐悲鸿意识到胃病严重程度的是1921年4月的一天。当时,巴黎举办规模盛大的全国美术展览。徐悲鸿和前几天一样,一大早拿着一块面包就冲进场去。到了...

  • 科学服中药 巧补维生素

    科学服中药 巧补维生素

      一提起补充维生素,绝大多数人自然会想到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E等药片,其实服用中药也可达到补充人体维生素的作用。许多中药不但维生素含量丰富,性能稳定,而且不良反应少,只要选用得当,同样可以起到补充维生素、祛除疾病之目的。   补充维生素C:大枣、山楂、猕猴桃、刺梨、罗汉果、茶叶、马齿苋、莲藕、木瓜、芡实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吸收,与铁剂合用可用于补血。临床上应用富含维生素C的中华猕猴桃能阻断亚硝胺所引起的食管上皮细胞增生,达到防癌抗癌的目的;马齿苋、藕节等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主...

  • 国医大师张学文谈养生之道

    国医大师张学文谈养生之道

    中国有30位国家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是中国西北惟一的国医大师,77岁的张老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学文先生所治病种涉猎广泛,擅长诊治内科急危重病和疑难杂症,尤其对中风、胸痹、高热、中毒等病症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创立了“颅脑水淤证”新理论,形成了“毒淤交夹”、“水淤交夹”、“...

  •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

    “人生全凭一口气”“天有一丸红日,人有一息真气”。维持人体生命者是元气,元气与人生死攸关。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调,则疾病发生。临床中,尽管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可归纳为元气的反常变化。《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强调了气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乃邪气。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则为邪。医家张景岳早有明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

  • 所谓经络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

    所谓经络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

    所谓经络,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通道的主干和分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又是风、寒、暑、湿、燥等致病因素入侵体内的途径,能够反映病情症状。 所谓经络学说,主要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经络学说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补充了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个理论基础。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内脏器官,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每一经络都与不同的器官连接,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骼体。体外的病毒可以顺着经络传到内脏,内脏病变又会顺着经络反映...

  • 王道平重视“精气神”的养生学说

    王道平重视“精气神”的养生学说

    孟河医派传人王道平(1896—1971年),江苏省武进前黄漳湟村人。18岁师从孟河医派马培之的弟子钱厚甫,尽得真传。抗日战争前在沪开业,抗战胜利回到武进前黄行医,名噪乡里,先后带徒70余人。1947年10月,武进(常州)中医师公会举行第二届会员大会改选,王道平任监事。 王道平日常工作繁忙,无暇著述,仅留有喉症散、提脓拔毒散等验方和临证记录《膏滋方》一册。王道平122首膏滋药共治疗32种病证,包括虚劳、头晕、昏厥、类中、咳嗽、吐血、便血、郁症、便溏、胸痹、月经不调、乳岩、喉痹、脱发等...

  • 从整体方法论看整脊治疗学

    从整体方法论看整脊治疗学

      近年来,有些人对“整脊”一词望文生义,当作动词,把单一的手法也冠以“整脊”;也有些人,认为整脊专科是把中医的学科“敲碎”。这些观点实际是对整脊科不了解。   所谓整脊,就是把当前临床上内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治疗颈腰病的方法进行整合,用整体方法论整合到颈腰病治疗上来。所谓整体方法论,就是用整体观、系统论和动态观认识、观察事物,以解决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矛盾,从而达到整体平衡协调的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基本上是整体方法论的疗法,因此...

  • 从中医学看基因决定论

    从中医学看基因决定论

      “同一粒种子,为什么在甲地能够发芽而在乙地却不能发芽呢?这似乎只能说明,种子本身没有问题!”裘沛然先生在其《人学散墨》一书中如是说。其本意并不是谈论遗传,但笔者读到这句话时,却想到了基因在疾病发生中所占的地位。基因好比种子,种子是否发芽——即基因是否被激活发病,取决于甲地或乙地的土壤是否适合种子发芽,而并不取决于“种子本身”。   基因不能决定人是否生病   中医学的禀赋、体质、先天等概念就已经蕴含了基因的内容。禀赋分禀赋残缺、禀赋不足和禀...

  •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中《黄帝内经》学术体系是其关键。《黄帝内经》主要围绕人的健康、疾病进行阐述,形成了有关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形成,必有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渗透与影响,它既是医学理论形成的基础,也是《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部分。   医学理论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医学理论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由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内容的分类来概括。在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的...

  •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

      五行首先出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说五行的性况和属性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已从五行的属行,抽象概念化,言其功能作用,说明具有曲伸功能的属于木,具有向上炎热特性的功能属于火,能种植和收获万物属于土,金可以溶化变形,水向下湿润。    五行归类   即将宇宙万事万物,按其五行属性归类,使千头万绪的事物成有序的相关学,是说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五大元素,因此以便于理解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   ...

  • 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学说

    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学说

      中医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生克学说,简便易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情志病,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将人体的各种情志和表象,归结为以五志(喜、怒、悲、思、恐)为特征的五种情志...

  • 清代名医张锡纯 医学全书

    清代名医张锡纯 医学全书

      读经典,师古义   重实效,创新方   张师熟读经典,细心探索经典之隐微,从中悟出很多道理,又吸取历代各家之经验,一生中创出不少临床上非常有效的方子。以下列举几例说明。   治战汗方   战汗,《伤寒论》有“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战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亦调胃承气汤”的论述。这里提出太阳病未解可用调胃承气汤。叶香岩在《外感温病篇》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

  • 中西医并重解决好医改难题 发扬传统医学优势是当代医学潮流题

    中西医并重解决好医改难题 发扬传统医学优势是当代医学潮流题

    中医药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很多的经验,古代的智慧到了今天依然可以发挥作用,我们经常说中医虽然古老,但是它的很多理念并不落后,发现的很多古代中药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当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医学的目的应从治人的病转向治病的人,从重视疾病转向重视生存质量,从重视躯体健康转到重视人的心理失衡。 2008年,世界卫...

  • 中医忌口的学问

    中医忌口的学问

      吃药一般要忌口,以促使药效更好地发挥。常规禁忌辛辣、油腻、生冷、黏滑、腥膻等,不同体质、不同的疾病、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忌口。   吃药一般要忌口,不同体质的人平时也要求不同的忌口,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忌口要求,特殊时期又有不同的忌口(如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总之,忌口含义是比较广泛的。   在门诊上,很多病人拿到药方后,都会问:“大夫,我吃这个药忌什么啊?”或者有些大夫会嘱咐你,吃药忌腥膻发物。那么吃中药该忌什么呢?什么又是腥膻发物呢?是不是服中药的时候都应该忌呢?   《调疾饮食辨》一...

  •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阴阳学说是《内经》辨证思维的核心思想(下)

      对立与制衡   阴阳这两个因素作为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时,即说明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又说明两者的相互制约平衡、互根互用的双层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一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术。”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制约作用是万物生成之本,也是生物发生生长之道,若阴阳离则万物灭绝。如《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强调的是阴阳对立统一,则阴气宁静、内守,阳...

  • 孔嗣伯学术思想述要

    孔嗣伯学术思想述要

      孔嗣伯是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余年,2011年6月病逝于北京。孔嗣伯继承并发展孔伯华的学术思想,父子两代在京城行医近百年,为燕京地区中医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今总结其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两纲六要的辨证思想   孔嗣伯继承了孔伯华两纲六要辨证思想,即强调阴阳为总纲,下统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两纲六要不能平列,临证之时,先辨阴阳,以求其本。表里、虚实、寒热,分...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中)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中)

      七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通过条文排序分篇记叙的形式把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顿悟与经验;在私下沉思时已经掌握的真知灼见全盘告诉后人。他重视症状、体征的原始形态,重视在一组症候群中区别它们的原始差异。他自有一套办法,把一种更为复杂、精巧的尺度带进经方医学之中,使之呈现一种宏大的景观,避免了诊治过程中的粗鄙化、简单化。整部《伤寒论》是由许多相关的条文有序叠加的结果,其间某些个别条文,都处于前后条文的关系当中,其意义在于在上下文中如何积累和传递信息,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他知道如何把握条文的分寸,什么时候该写什么话...

  •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中)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中)

      对于急危重症的治疗,张学文认为一定要辨证论治,临证要胆大心细,敢于用药。急症变化快,症状复杂,只有心细才能把握时机。同时因为急症变化多端,要坚持效必更方。   祛邪解毒   张学文认为外感邪毒所致的急危重症当祛邪解毒为主,综合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规律,分期论治,切断扭转。初起邪在肌表和卫分,表现为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脉浮者,以疏风解毒为主。风寒者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胸闷气喘,舌苔白,脉浮紧,用麻黄汤。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出汗,口渴,咽喉疼痛,咳嗽,头身疼痛,舌边红,苔...

  • 学经方 说心得

    学经方 说心得

      近日拜读了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毛进军老师的新作《经方心得》,该书系作者为北京“胡希恕名实研究室”举办的经方师承班所作的“经方心得”系列讲座的讲稿,也是作者继《活用经方心法》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应用《伤寒论》经方辨治的新作。全书共分十讲,主要阐发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论》方证辨证学说,又旁及历代经方医家研究经方的要义。更值得学习的是作者自己学用《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的感悟、心得和创新,及活用经方辨治的临证思路。   阐理论由浅入深   作者对条文的解释和...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经方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上)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上)

      一   临床医生阅读《伤寒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正像古人说的:要把《伤寒论》当做病案来分析,同时在临床上要把每一个病案当做《伤寒论》来解读。这句话朴实无华,揭示了在一个文本阅读的空间中,人怎样才能触及临床实在的面庞;在临床具体的病案面前,人怎样才能寻找仲景当时的身影。这样,则在阅读与临床、抽象与具体、文本与病人的巨大反差中给人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去表达,并理性地展示出来。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熟练运用的问题。陆渊雷认为,理解《伤寒论》懂其原理的人未必能够熟练运用;...

  • 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学科《中医导引学》

    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学科《中医导引学》

    《中医导引学》这门有着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学科,本月底将作为创新性课程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正式开讲。中医治疗强调“以人为本”,中医导引学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医在疾病康复中的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内容,有助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推动和落实。 《中医导引学》的学科开设和大专层次学历教育《中医导引按跷与健康管理》专业的火爆,标志着中医导引这门古老而又新兴的专业正式回归院校体系。 千百年来,导引法都是中医养生祛疾的重要手段,也...

  • 你的中医入门了吗?医案分析简单易学

    你的中医入门了吗?医案分析简单易学

    中医各种理论令人眼花缭乱,脏腑经络气血八钢的辨证方法,经方时方偏方各种治疗方法… …读完此文,可以想想,你的中医入门了吗?后还附有医案分析,简单易学。 引言 二十年前,我接触了中医。当时,觉得中医太简单了,不就是头疼用川芎,鼻塞用苍耳子嘛,而且这样的对应方法还是我国一个著名教授讲的,学了用了一段时间,发现疗效不行,病人不见效啊,那咋办呢?中西医结合,巧了,也是一个著名教授讲的,慢性胃炎就用蒲公英来杀幽门螺旋杆菌,脑血栓就用红花来活血化瘀,肝炎就用茵陈来清热解毒,等等,...

  • 《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

    《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

    [摘要]作者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简称教材)九版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是在四诊中对某些症状、体征论述的面太窄。二是某些论述与临床不符。论述面太窄,容易误导学习者。如寒热往来一症,教材中只言其见于少阳证、疟疾和妇女热入血室,而临床上湿热蕴肾证(急性肾盂肾炎),某些悬饮(结核性胸膜炎)皆可见寒热交作。若按教材中所言,湿热蕴肾证和某些悬饮所出现的寒热往来就会被误诊为少阳证或疟疾。低热一症,教材中只言其由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郁热所致。而湿热蕴胆证(慢性胆囊炎)、下焦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 膏方在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作用

    膏方在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作用

    膏方在治未病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膏方已演化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中医处方原理、配伍规律、加工工艺、临床应用及贮存保管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膏方与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及临床各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目前膏方工作总体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须正确加以引导,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膏方在中医学术体系中的作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的学术内核。膏方主要针对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下降、亚健康以及体质辨识有所偏异等人群,主要作用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 《黄帝内经》的学术特征

    《黄帝内经》的学术特征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从学术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在医学理论形成初期,东西方都以解剖作为研究手段,如《黄帝内经》就有“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记载。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古人难以将解剖发现的实质器官、组织与生命现象完全结合起来,其结果也难以指导临床实践的发展,当中国古代的先人们意识到解剖并不能直接解释生命现象与指导医疗活动后,转而采用当时盛行的古代自然哲学方法。他们首先对生命现象及与其相联系...

  • 阴火学说切要

    阴火学说切要

      读了贵报2011年12月26日刊载杨富贵、康玉斗二位老师《阴火病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阴火》文)一文,其中援引了《脾胃论》中不少章节,较全面对阴火进行阐述,提出了甘温益气、升阳泻火是李氏对阴火病证治疗的主要观点,笔者颇有同感,但论述较为笼统,尤其是对李东垣“阴火”学说的主要病机论述不够明确。现将“阴火”学说进一步予以阐述,并与杨、康二位同仁商榷。   李东垣身处战乱年代,受张元素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学术思想的影响,突破前人框框,创立了“阴...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中医学“辨证分型”

    中医学“辨证分型”

      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   是对疾病基本证治规律的揭示   从《伤寒论》六经辨证下的经证、腑证分治,到温病学派之卫气营血纲下的证型划分,应该是辨证分型的早期代表。辨证,即意味着分型,有辨证论治,就必有辨证分型,也只有辨证分型,才能体现辨...

  • 张学文释温病毒瘀

    张学文释温病毒瘀

      温(瘟)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急症,对于温病的认识,自古就认为与毒邪相关,治疗多用清热解毒之品。二版教材《温病学讲义》承传统,提出了“风热病毒”、“暑热病毒”“、湿热病毒”、“燥热病毒”,但自三版教材起将“病毒”易为“温热病邪”。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这不利于继承与发展中医学术,他在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经验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温病研究5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