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38页

学 第38页

  • 学习五运六气理论的反思

    学习五运六气理论的反思

    清晰记得2015年9月,在我们医院承办的国家继教项目“膏方治未病临床应用培训班暨五运六气理论在膏方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亲密接触龙砂医学流派,第一次系统听讲五运六气相关知识与临床应用,第一次惊叹三因司天方对沉疴痼疾、危急重症桴鼓相应的神奇疗效,第一次理解天、人、邪三因学说的真正含义……太多个第一次更让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学习、从事中医十几年的浅薄与无知,认识到自己竟连中医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还没窥见。   2015年12月,我得到本院龙砂医学流派后备...

  • 跟医圣张仲景学习毒性药物的煎煮方法

    跟医圣张仲景学习毒性药物的煎煮方法

    《伤寒论》是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张仲景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颇为广泛: 全书用药 84 种,其中16 味中药为毒性药物,毒性药物占用药总数的 19% 。 全书共载方剂 113 首,含毒性药物的方剂60 首,占方剂总数的 53%。 在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中,张仲景所应用的特殊煎煮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先煎: 先煎是指入汤剂的中药需在未入其他药时先行煎煮。先煎或为更好地煎出药力,或为缓和药性,或为降低毒性。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当“先煎蜀漆,减二升&...

  • 中医学独特治则 提壶揭盖 增水行舟

    中医学独特治则 提壶揭盖 增水行舟

    “医者意也”,中医学善于在平时生活中得到启迪,开拓临床思路,创立了许多独特治则,运用于临床实践,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提壶揭盖 在平时生活中常碰到这种情况,用水壶倒水时,如果水壶盖盖得很紧,水就不容易流出来,只要把水壶盖稍稍揭开一点缝,水就可以畅流出来(所以,旧式水壶,盖上常留有一小孔)。“提壶揭盖”治则就是通过这一生活现象而创立出来的。 中医认为,水肿、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

  • 想学好中医 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想学好中医 但究竟该怎样学呢?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即蒙学阶段、经典学习阶段、临床摸索阶段、以及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本文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 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 与《汤头歌決》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 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某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

  • 熬骨头汤有学问

    熬骨头汤有学问

    中国人素来重视“进补”,而骨头汤就是国人最推崇的 “补汤”。人们习惯长时间的熬汤,认为熬的时间越久,汤越有营养,越能达到“补”的效果,其实不然。 众所周知,骨头汤一般是用猪大骨经长时间熬炖而成,其汤中富含大量“软骨素”和 “骨胶原”,能提高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和补充。 营养学家曾做过实验,他们选择蹄膀煲、草鸡煲、老鸭煲,通过检测发现蹄膀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1小时后明显增高,之后逐渐降低;草鸡肉...

  •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为中医理论的重要 经历漫长形成过程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 含脾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特点、 脾胃疾病及相关疾病 诊治理法方药等在内的一整套理论体系。 与其他渐 趋成熟完善的学说相似, 脾胃学说也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 先秦至唐宋时期的脾胃学说是后世脾胃 学说蓬勃发展的源泉。 断简残篇之源 秦朝以前, 脾胃理论虽尚未形成, 但人们已从日 常生活中逐渐意识到脾胃的重要性。 后世出土的古 文物中关于脾胃的记载已是断简残篇, 但从只言片语 之中可见一斑。 《韩非子· 五蠹篇》有云: “民食果疏 蚌蛤, 腥臊恶...

  • 中医学的证和病

    中医学的证和病

    中医学在病理及诊断、 治疗方面有两个传统:证和病 我们在此处要讨论一个在前文已经提及的问题, 中医学历史上关于证的各种学说, 它们本身是否具有 可统一性, 是否能构成一个整体, 从而所有证指涉的领 域和非稳态负荷指涉的领域大致对应, 并且所有证形 成的范畴与中医学的另一个范畴 — — —“病” 相对立。 4. 1 中医学历史上各种证学说的统一性 证概念的 历史及语词训诂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整理和分 析 [25-26 ] 。其大致在 《内经》 时期初具雏形...

  • “玄府”学说阐发与临床发挥

    “玄府”学说阐发与临床发挥

    玄府概念肇始于《黄帝内经》 , 发展于金元时 代, 成熟和丰富于现代, 但尚难称完善。 浙江省名中 医牟重临, 学验俱丰, 在玄府理论上颇有研究, 笔者 有幸随诊师侧, 得其悉心指导, 对玄府理论亦多有思 考与临证运用, 现将有关玄府的观点与同道探讨。 玄府概念澄源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 “玄府” 即汗孔 [1]397 , 金 代刘完素扩展了玄府的概念: “皮肤之汗孔者, 谓泄 气液之孔窍也。 一名气门, 谓泄气之门; 一名腠理 者, 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 一名鬼神门者,...

  •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近些年来,转化医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时还是现代医学的前沿和新的方向。 转化医学最早来自美国。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医学思维,从某些意义上说,是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信技术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转化医学的立足点,是让基础研究与患者、基层工作者需求间建立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向更综合、更有效、更合适的疾病防治模式转...

  • 杜元灏学术思想初探

    杜元灏学术思想初探

    杜元灏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 先后师从郭诚杰教授及石学 敏院士, 行医近三十载, 不仅继承了两位大师的学术思想, 并在 继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 向。 笔者跟随杜元灏教授多年, 亲聆教诲, 揣摩杜元灏教授的 临床经验及学术特点, 颇有收获, 现将杜元灏教授的学术思想 总结如下。 首倡针灸病谱研究,创立“针灸病谱”及“等级针灸病 谱”概念 针灸到底能治哪些病? 这是世界医学界提出的命题。 杜元 灏教授于2002年率先倡导了针灸病谱的研究...

  •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发物” 一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 亦广泛记载 于古今中医医籍中。 在中医药文献里, 常能看到 “忌 口” “忌发物” 等字样。 《黄帝内经素问· 宣明五气篇 第二十三》 总结了食物忌口的一般原则: “五味所禁: 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苦 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 筋, 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 张仲景 在 《金匮要略》 中详细记...

  • 胡希恕的学术思想 太阳病为表实热证

    胡希恕的学术思想 太阳病为表实热证

    有同仁问道,在胡希恕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太阳病为表实热证,那么有无表实寒证?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现付之笔端如下,以供讨论。   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八纲而言,表里为病位,阴阳为总的病性。因此,表证存在表阳证与表阴证。   表证皆有恶寒,为感受外邪所致。只不过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需要注意的是,从表面来看,似乎表阳证、表阴证是以发热恶寒、无热恶寒的寒热来判断,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根据证候的虚实来定。因为只有正气充实,正邪交争而发热恶寒;若正气虚,正邪不能交争,则表现为...

  •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

  •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能否学好《中医内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疾病的能力。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课堂理论讲授和临床带教数载,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道共享。 1 采用图表教学法,使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 图表教学法是原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图表通过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所需...

  •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在中医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名医。名医的成功无疑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但其中个人努力奋斗的历程更值得研究。本文对历史上名医的学医经验有选择地加以分析,以探讨个中的成功之道。 扁鹊:十年殷诚一禁方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年做客馆主管时发现了异人长桑君经常来此住宿。扁鹊认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热情谨慎地款待他(“遂谨遇之”)。 如此十年,终于感动了长桑君,将禁方传授与他。扁鹊以上池之水饮之而能洞察人之...

  •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仔细回忆我对中医药粗浅的认识,总是可见文学的身影。年幼时读《红楼梦》,没读懂其中的情痴,病弱的黛玉常年服药倒是印象深刻;中学读鲁迅的文章,“人血馒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长期沉迷各路小说,中医药的知识也浸透其中。金庸小说中各种解毒,疗养内伤情节,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医术高明,武、医相兼。许多网络小说则十分喜爱用中医药名来给角色命名。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涉及或深刻或肤浅,对其描述或赞扬歌颂或激烈批评。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一些临床学者 运用玄府理论诊疗疾病常获良效 [1-2] 。 但是, 目前该 理论的系统整理较少, 其生物学内涵实质及临床价 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对玄府的概念、 生理功 能、 开阖异常及其治法、 方药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 做一评述,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理论 支撑。 玄府概念 1. 玄府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玄府”首载于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3] , “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

  • 《千金方》对符咒的运用及其心理学内涵

    《千金方》对符咒的运用及其心理学内涵

    在我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黄帝内 经》 ( 以下简称《内经》 ) ,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 运用和阐发, 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即是其中的关键人 物。他的 《备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以下如无特 别注明, 以 《千金方》 代替以上两书名) 互为羽翼, 承 前启后, 兼收并蓄, 书中对心理的调摄及治疗散在各 篇, 其中对 “符咒” 运用很有特色, 以下简述之。 1 符咒的含义 符咒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巫术, 经过道教的吸 收和加工, 改造为道教法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 。...

  •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带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印迹,因而可谓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这种复杂的属性,形成了相应的特色语言体系及鲜明的语言风格,其中的修辞现象即是其显著特征。兹对此加以分析。   修辞即修饰言论,是一种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这种“好”的表达,包含了准确性、易理解性和感染力等要素,并且应该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简而言之,修辞的作...

  • 站着吃饭最科学

    站着吃饭最科学

    研究人员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用餐姿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站着吃最科学,坐姿次之,下蹲位最不科学。因为吃饭时,恰恰是胃最需要新鲜血液的时候。下蹲使腿部和腹部受压,血液受阻,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影响胃的血液供应,某些胃病就与下蹲式的就餐姿势有关。 人们吃饭时大都采用坐姿,主要是因为工作劳累,而坐姿最感轻松。由此看来,应当有意识地创造站着吃饭的条件,而蹲着吃饭是最不应提倡的。...

  • 佛医学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医学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是一个多面体。不同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包括医药文化的多样性。   佛医学就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教教义的基础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谛。整个佛教的教义理...

  • 医学专家的健康法则

    医学专家的健康法则

    每天吃5份果蔬、常锻炼、多喝水之类的健康法则听得人耳朵都起了茧子。其实不少医学专家都有一套根据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秘密健康法则,比那些大众法则更为实用、有效。 药永远吃最小剂量: 英国著名药剂师西德·戴加尼指出,所有药物都会影响大脑,即便是普通的止疼药。药并不是吃得越多,效果越明显,为了避免损害认知能力,他总是服用最小剂量。 尽量别用吸尘器: 伦敦整骨医生西蒙·罗斯的黄金健康法则就是绝不使用吸尘器,因为太伤背部。使用吸尘器时半躬的姿势很容易伤害肌肉等软组织,诱发背痛。如果必须使用,应尽量把...

  • 醋蛋怎样吃才科学

    醋蛋怎样吃才科学

    福建读者朱平:听说食用醋蛋有益健康,请问醋蛋怎么做?吃醋蛋须注意什么? 答:醋蛋是将鸡蛋在醋中浸泡后,打散在醋中即成,,常食醋蛋,可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气管炎、风湿痛、肩周炎、失眠、便秘、胃下垂及糖尿病均有较显著的疗效。 醋蛋的制作方法:取新鲜鸡蛋1只,洗净,沥干,放人广口玻璃瓶中,倒入9度的米醋150毫升,密封瓶口,放置48小时。这时蛋壳已软化,用筷子挑破,与醋搅匀,再盖好放置24小时,即成。将制成的醋蛋液分5-7天服用,每天1次,于清晨空腹时...

  •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

    裘沛然先生认为: “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 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 培养的摇篮” 。 洪净等 [1] 认为医学的不同流派在历史 进程中独特的内在创新特质各有千秋, 因人、 因地、 因时、 因事、 因派而异。 学术流派虽然以学术为主 线, 然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 地域性是中医学术流 派显著的特征, 地域性医学流派是中医 “三因制宜” 原则之因地制宜的具体诠释。 事实上在众多的医学 流派中, 冠以地方名称的不在少...

  •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为中医学家所重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界对它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获得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但进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存在于对证的认识和思路、方法上。   杨春波教授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展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笔者有幸跟随杨春波出诊,诊治之余,整理其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探讨,述之如下: 【证的概念和内涵】   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的综合病...

  • 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高体三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 老师, 高老一生注重中医学经典的研究, 熟读中医 古籍, 研《黄帝内经》 之理, 遵 《伤寒杂病论》 之旨, 深谙《神农本草经》 之药性, 在中医学教学、 科研、 临床上成效裴然, 经过数十年的理论探究和临床实 践, 形成了独特的 “三阴理论” 体系, 创立了 “水暖土 和木达” 的学术思想。 三阴的生理关系 所谓 “三阴” 是指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 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 属土; 足少阴...

  •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 维形式,是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科学研 究认识成果的最后结晶。概念是科学理论建构的基 石,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 的范畴体系。中医学的概念虽有其自身特点,但中 医理论也不例外,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范畴体系。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关注不够, 对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探讨更少,造成了中医理论 中概念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影响了中医药理 论的现代研究。本文试从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角度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同道商榷。 1 逻辑学方法揭示其内涵与外...

  • 玄府学说的发生学研究

    玄府学说的发生学研究

    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 思维发展、演化的方法,其主要特征是: 把研究对 象作为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考察,注重考察历史过 程中的主要的、本质的必然因素 [1 ] 。玄府学说创 立于 800 多年前,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其确切内涵 是什么?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让·皮亚杰 ( Jean Piaget) 认为,知识是不断构造 的结果,知识的构造有严格的逻辑规律; 知识的每 一次构造,总是以前一阶段知识结构为基础,体现 为对前一阶段知识结构的扬弃与创新; 知识从一个 阶段向另一...

  • 中医由控制权看医学演进

    中医由控制权看医学演进

    •中医已经完成了由“毉”而医、由全科而内外妇儿、由内科而心肝脾胃诸专业的分化,继续分化、分工的大势无可逆转。要承担复兴的大任,民间中医就需要把视野从个人诊所投向更广阔的空间。 •医学是“人”学,终究不能罔顾患者诉求自言自语,当民间中医习惯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清大势,也就不会动辄滋生“被限制”“受打压”的情绪了。 中医古时就有官医与民医的分野,《神医喜来乐》里“土郎中&...

  •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