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43页

学 第43页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医学之“心下”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医学之“心下”

    “春秋时越国少女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看见她清纯动人的面容,竟忘记了游动,渐渐沉到河底。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的‘沉鱼西施’。西施有先天性心脏病,发作时常忍不住皱眉捂胸,人们都觉得她这样更美,称为‘西子捧心’。同住施家村的东施姑娘容貌平庸心脏健康,大白天没事也学西施紧皱眉头招摇过村,结果变得丑不堪言,邻居纷纷闭门躲避,这就叫‘东施效颦’。”   上文出自《唐诗为镜照汗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

  •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略做表述,与通道共同讨论。   术语来源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阴阳寒热虚实的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多见于《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一书中,该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题名为《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rdquo...

  •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塑造功能和熏陶功能,能够把各种个人的、主观的精神产品变成社会的和客观的意识和精神,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亦是如此。尤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另类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所谓非主流文化充斥着浮躁、奢靡的气息蚕食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全面提升中医学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大有裨益。 01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育的关系 中医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医教育理论的思想源泉。孙思邈的&l...

  •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近世以来, 西学东渐, 学说杂呈, 中医面临之挑 战遂起。 中医有被西学裹挟同化之趋势, 其后果自 然是消亡; 中医有关门自大之倾向, 其后果必然是 式微。 百年前先贤呼吁中学为本, 西学为用, 此乃 中医发展之大道。 今尊先贤遗志, 申明中医阴阳五 行之理, 采撷西医解剖生理之优长, 汇通中西, 作 此文。 五行 “人之秉气受形, 与天地合其德, 机缄相通” [1] , 故察问人道, 需从天道始。 阴阳未判, 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 则有清浊, 清则 浮升, 浊则沉降。 升则为阳, 降...

  •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乃学、乃术,由学术文献、理论与临床实务两部分构成,要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一是要花气力研读文献,研习理论,二是亲自临证,体验辨证。 不过,近代中国,批评中医完全可以绕过这几个环节,只顾放逐意气,观点越极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批评沦为讥讽、谩骂,论辩沦为声讨、罢黜,这一切似乎都与 “饭桌”有关。民国时期,许多重大议题都在饭桌上商讨,夜读《张元济日记》,招饮宴宾是一等“正事”。一部民国文化史、出版史似乎就是一场场餐桌上的头脑风暴。部分留学生也有“...

  •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学术思想研究 宗气学派即是在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以中医宗 气理论作为指导, 以调补宗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 医学流派。 宗气学派创始人为民国中西汇通派名医 张锡纯, 南阳宗气学派是南阳医家陈吉全、 庞景三、 方家选等人在继承张锡纯宗气理论, 并参以李东垣、 王清任等医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他们自己数 十年医学实践的感悟而创立。 南阳宗气学派在理法 方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宗气学派学术思想, 使中医 宗气学派在南阳得到发扬光大, 其中笔者是主要的 理论总结者和实践者之一, 河南省第一届名中医庞 景三教授和南...

  • 学中医反西医?

    学中医反西医?

    记得前几年看一部名老中医讲温病的视频时,老先生说过大概这么一句话——别以为看了几本武侠小说,你就懂中医了。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医行业内及中医爱好者内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夫太愤青 某种程度上来看,愤青有时候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愤青的人是有情怀的。但太过了也就不好了。当你太过愤青时,看任何事情都会先看到事情不积极的、阴暗的一面。这种心态也一定会影响你对中医的学习、诊病。 年轻大夫最容易抱着一股侠气,去诊病、学习。于是就会特别羡慕那些三招五式就能把敌人干...

  • 传承发展中医药要学习中医经典

    传承发展中医药要学习中医经典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笔者认为这句话具有重要涵义。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人没有做好中医药传承,却急于创新,以至于把中医的精华丢失了,成了舍本逐末。事实证明,很多中医药的出色成果,恰恰是在中医典籍里找到了开启成功的钥匙。比如砒霜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都是从古医籍或验方里找到的方法,可以说没有传承发展,就没有这些举世...

  • 中医学 五行学说

    中医学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将五行学说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五行学说思想内涵认识的混乱,使得其在中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也受到质疑。所以,重新探讨五行思想内涵及其起源建构过程,对于中国古典宇宙哲学观及中医学理论思想的继承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传统五行   思想起源论是错误的   对于五行思想内涵及其起源建构过程,近现代有“五材”元素论、“五方”论、“五星”论等不同观点,...

  • 学习中医脉诊

    学习中医脉诊

    学习脉诊如何登堂入室是个永恒的话题,尝与一师弟谈传统脉诊的境界,笔者不揣浅陋,妄而论之。 语之曰:“约而言之,三言可毕,三言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山外还有山,水外还有水。” 师弟言:“此犹禅境也?” 笑而答之:“词近意更近也。” 青原惟信禅师曾言:“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

  • 六淫概念的发生学探讨

    六淫概念的发生学探讨

    六淫是中医学最常见的外感病因。目前 “六 淫”概念主要观点有二: 一为风、寒、暑、湿、 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 1 ] ,这一观点源于 《素 问·至真要大论》 ,即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 风、寒、暑、湿、燥、火” ; 二 指 风、热、暑、 湿、燥、寒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2 ] ,这一观点出 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 ,即 “夫六淫 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 [3 ] 。两者均指 出六淫属外感...

  •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

    文化具有区域性,文化区域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文化区”,一种是“地理文化区”。所谓“行政文化区”是指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单位的各文化单元。从学术角度说,研究行政区域文化的意义可能远不如地理区域文化大,至少我们研究地域医学流派就不应过于立足于“行政文化区”,否则,有多少行政区就会有多少地域医学,这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泛化弊端(当然,行政文化区与地理文化区有时是有重叠的,这另当别论)。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l...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医学
  •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医史研究处于令人尴尬的状态, 学界 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献考证, 而对真正的医史研究 却无暇顾及。 李建民教授评价这一现象 “严格来说, 这是治医书而非治历史” [1] 。 继而韩启德副委员长感 叹 “流传于世的医史寥若晨星” [2] 。 究其缘由, 或许 是源于医史研究的动力、 史料和方法的缺乏, 从而 导致医史尤其是上古先秦医史研究的滞后。 医史研 究不同于临床研究, 既没有立竿见影的医疗效果, 也 没有救死扶伤的职业荣耀, 对于应用学科的医学来 说, 这无...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

    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

      “学术流派必须要有特色”,这是见仁见智的当代学术流派研究领域中少见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理解学术流派的特色,如何区别独特的学术主张与门户之见,目前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特色是流派的灵魂   所谓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因此,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是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根本特征,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学术思想或技术方法。综观古代中医学术流派,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而奠定“寒凉派”之基础;朱丹溪明滋阴之法理...

  • 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从兵法奇正看中医治法思想与分类 在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多方位地受 到了古代兵法的影响 [1-2 ] 。尤其是治疗学, 在治疗的思 路、 原则、 方法乃至策略运用等诸多方面, 都深受兵法 的影响。广为人知的“用药如用兵” 之语, 即充分说明 了这一现象 。《灵枢·逆顺》 也曾直接引用兵法中“无 迎逢逢之气, 无击堂堂之阵” 之说, 来指导疟疾的治疗。 最早在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中就有 “凡疗疡, 以五毒 攻之&...

  •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针刺与运动创伤: 软组织损伤多为药物一时难以到达之处,而针刺按摩则可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目的。针灸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乒乓球运动员桡骨茎突等各型腱鞘炎,毫针刺五腧穴和络穴,局部禁针,同时中药药酒配合手法推拿,均得到及时恢复。 临床采用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选取踝关节内外侧寻找压痛点和损伤点,配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等穴,一般每次痛点加穴位共选3-5个。火针集针、热于一体,刺激患肢经穴,疏通经络,加速患部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同时放...

  •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

    和, 古体 “龢” , 作为中国多元思想文化中具有普 遍意义的哲学概念, 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 髓的核心理念。 自古即有的 “天人合一” 、 “礼之用, 和为贵”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君子 和而不同” “内和而外威” 及其可引申所至的 “不战 而屈人之兵” 等诸多义项均体现出了 “和” 思想贯穿...

  • 从伏邪学说探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思路

    从伏邪学说探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思路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 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病理特征是炎 症反应、脱髓鞘、轴突的损伤,临床特点为复发 与缓解交替,病情反复,该病的发作、进展可能 和伏邪有关。 1 伏邪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中医伏邪理论属于病因学范畴,古人对伏邪 早有研究,当代 《中医大辞典》给出了明确定义, 伏邪即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伏邪 可分为狭义的伏邪和广义的伏邪,狭义伏邪是指 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 由伏邪的概念可知,伏邪的本质是一种病邪,其 所处的状...

  • 撑起中药学几千年的精华

    撑起中药学几千年的精华

    本草,开到荼蘼花事了 有一种人,因为清寂,因为温暖,因为一种风骨,让人喜欢得不能自拔。 李时珍就是。读《本草纲目》,被他长风浩荡的风雅所倾倒。那种风雅,让人爱到无语,让人一直仰慕。 看他的画像。消瘦,盛开的莲花一样淡雅安然的眼神。布衣,布帽,草鞋。还有采药的竹篓,几枝草药探出竹篓,清例的美。 心里总是一种热热的感念。感谢上苍,让这样一个绝美的男人,以最纯净的姿态来过尘世,普度众生。 他的内心,该是多么清澈的温暖啊。 时珍走了很多的路。空山鸟鸣,流水繁花,草...

  • 以人体微生态学诠释浊毒理论的内涵

    以人体微生态学诠释浊毒理论的内涵

    浊毒理论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 分,近几十年来,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 转变,浊毒理论研究逐渐受到当代医家的重视 [1 ] 。 研究浊毒致病机理以及处于浊毒状态时人体的病机 变化,对于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进行 辨证论治、确定正确的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有重要 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概述 “浊”字在金文中即有记载,本义为 “水清不 干净” [2 ]328 。“毒”字最早是以篆文出现,即 “一 种含有危害生命...

  • 中医学“类比”思维的生命科学阐释和价值

    中医学“类比”思维的生命科学阐释和价值

    逻辑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 是专门研究 思维的活动, 主要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1 ] 。形 式逻辑是在 “质” 的规定不变的情况下, 对其同态性的 表述。简单而言, 就是在已知前提下, 通过分析、 逻辑 演绎等方法推演一个结论。如计算机采用二进制语言 服从特定程序(算法), 一旦条件设定, 结果就是肯定 的。形式逻辑在医学上集中体现为以解剖学、 还原论 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 即通过不同的症状、 体征来确 定疾病及其治法 [2 ] 。然而, 人类语言要比符号语言丰 富, 人们在...

  •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莉莎 冷伟 郭鑫   •循证医学中临床决策的基础是临床技能,关键是最佳证据,同时必须考虑患者意愿和决策环境,叶天士十分重视临床证据。   •叶天士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临床上全面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博采众长,在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认真学习、融合其他医家以及民间的临床经验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临床证据体系。这与循证医学中最佳证据的收集、整理、评估、总结的体系不谋而合。   •叶天士遣方用药贯彻古今...

  • 中医六腑学说

    中医六腑学说

    浅析中医六腑学说与现代免疫的关系 六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现代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腑, 是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的总称 [1 ] 。六腑 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各腑之间各种生 理活动也是相互联系的。 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与免疫有着密切的 关系。人体六腑功能正常, 正气旺盛, 则免疫功能正 常, 邪气难以致病; 若六腑功能失常, 正气虚弱, 则免疫 功能多低下或紊乱, 易引起多种疾病。本文通过中医 和现代医学文献检索, 探讨了六腑...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中医
  •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见邓家刚《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一书,以下简称《新》书)笔者认为,任何治疗手段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就可以拥有“中药药性”,也就有了应用是否对证、使用的时机、剂量和治疗的度等问题。这些手段连日晒...

  • 帝王遗诏涉医 医学进步 体系完善

    帝王遗诏涉医 医学进步 体系完善

    自宋朝始,儒医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言论,医人社会地位较前代大大提高。这种现象是入宋之后的陡然变化还是有前期长久的积累?对唐代三百年间医家社会地位变迁的探索,似可对此给出一些参考。 翻阅唐代史料,除了极少数皇帝丧生于宫廷动乱和意外变故,唐朝大多数的帝王皆属因病辞世,有些更在去世前常年遭受较为严重的病痛困扰,而为他们医治疾病的御医正是当时医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皆较为高超的医人。帝王与医人之间以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紧密联系,因而有些皇帝在遗诏中会提及自身的患病感受甚或对主...

  • 神的概念引入中医学

    神的概念引入中医学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一种无知状态下的认知产物,一般认为其滥觞于古代天文学及其占星术。“神”具有原始宗教、古代哲学及医学的多重含义,也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属性,可谓神乎其神,玄妙莫测。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存在着一个万能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此即谓神,可视为人类对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内部机制的探索和猜想。引入中医学后,神的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中医学最具标志意义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   自然之“神”   一般认为,...

  •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学说 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

      阴阳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对立统一理论,而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2011年6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阴阳理论不是“对立统一理论”》一文即持此论(以下简称“马文”)。笔者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国原创的对立统一学说,具有矛盾论的一般涵义,但又不等于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的,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也是互相定义的;即对立是统一的对立,统一是对立的统一。由于马文把阴阳理解为任何相关或不相关实体的两个构成部分,又把“在同一个统一体中...

  • 张璧伤寒学术思想分析

    张璧伤寒学术思想分析

    张璧是金代医家张元素之子,其存世的医著主要是《济生拔萃》中辑录的《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与《云岐子注脉诀并方》,对伤寒与脉法颇多发挥。其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颇有创新,研究这部分内容对于了解伤寒学术在金元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璧,号云岐子。关于张璧的生平,《金史》《元史》均无记载。元代杜思敬辑录的《济生拔萃》“自序”云:“洁古者,张元素也,洁古其号也。云岐子,壁,其子也。”在王好古所撰《汤液本草》的“序”中也多次提及&ldqu...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