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48页

学 第48页

  • 我学习中医的四个经验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习中医的四个经验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习中医的第一点就是苦背,第二个就是善问,第三个就是多读,第四个就是多写。 我的学习是继承老师的经验,当时我是一个学徒,按照老师的教导来,老师对我很严格,我们每看一个病必须去观察是否有效,老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用温阳法治疗心衰取得了很好疗效。 我继承了老师的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在临床中治疗中风以后引起的坏疽,就是现在的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坏疽,命名叫老年脱疽,在辨证分类与治疗当中分为:阳虚血瘀型,运用温经散寒、益气化瘀法来治疗;热毒型,运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来治疗;阴...

  • 程小红:西北肾病学“开垦者”

    程小红:西北肾病学“开垦者”

    “我的肾病治好8年再未复发,是程大夫救了我的命!” 这名叫苗刚的患者,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面临终身透析的他经过陕西省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省名中医程小红的诊治,病情稳定,保持至今。 自幼立志当“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程小红从医自始就牢记古训,自觉践行。 西乡县地处陕西省与四川交界的大巴山脚下,这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医疗资源匮乏,脑炎、肺结核等疾病使乡亲...

  • 学习医患沟通技能应常态化

    学习医患沟通技能应常态化

    近日,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举办了 “医患沟通技能情景模拟竞赛”。比赛由各科室选派3人参加,医务科出具情景模拟题,展示面对医患问题时,医务工作者们如何沟通,评委进行现场打分。(中国中医药报10月26日) 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人际沟通,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务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更为关注、更加敏感。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沟通技能,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站在病患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 但目前有些医务人员不注重医患沟通,...

  • 跟师张炳厚教授学习有感

    跟师张炳厚教授学习有感

    我的老师张炳厚,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记得,老师每次临证用药,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背诵方剂歌诀;一边嘱我们抄方,且每能辨证化裁,灵活加减,善遣类方,善使怪方,善用怪药、善治怪病,药简量大,效如桴鼓。我们弟子侍诊抄方,处方中每味中药老师命我们皆以三字书写,如醋柴胡、寸麦冬、盐黄柏、杭白芍、淮生地、血竭面、制马钱等,以明炮制、服用方法、产地等,用药道地,功效迥异,中医药元素符号尽显方中,虽有“神医怪杰&...

  •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陈士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养成了奋发有为、不断开拓、乐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品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开创了全新的管理局面。 陈士林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欧亚科学院院士。自2012年起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管理工作以来,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参与“五位一体”的布局建设,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立行立改、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有效提...

  • 学好中医“临床”的诀窍

    学好中医“临床”的诀窍

    我这里提到的“学好中医”,标准是将来如何做一个好的中医临床医生,而不是谈怎么考研究生,怎么搞科研,怎么做中医的学问,我要谈的是学好中医“临床”的诀窍。 目前,中医队伍中不乏研究生、学问家,不乏教授、博导,最缺乏的是真正能够用中医药治病的临床医生。朱良春先生说得好:“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故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中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独...

  • 周岱翰教授 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

    周岱翰教授 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从事中医肿瘤医疗、教学、科研50年,多次出国讲学,弘扬岐黄医术、拓展中医治癌特色,是振兴、发展、传承岭南肿瘤学术流派的领军人物,是中医肿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医教授,登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海外高等学府讲学,被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聘为博士生导师,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余国,每年有大量的外宾、华侨前来求诊,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 用中医疗效结缘“洋”病人 周岱翰教授作为中医教授...

  • 三晋王氏妇科发展渊源及学术思想

    三晋王氏妇科发展渊源及学术思想

    •名噪三晋的平遥县“王氏中医妇科”,始于北宋,历经千年历史,迄今已传29代。三晋王氏中医妇科发展了多项特色诊疗技术,包括中药保留灌肠技术、中药脐疗、中药穴位敷贴、王氏中医家传脉诊、王氏中医家传舌诊等。 •其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采纳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脾胃论》观点,继承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思想,遵循《济阴纲目》的法则,结合临证经验和家学传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体系。临证推崇张仲景的辨证论治,重视整体观念,突出脏腑...

  • 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全科医师

    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全科医师

    中医全科医师: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从事社区人群常见病与慢性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和健康管理等中医药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运用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诊断社区人群常见病与慢性病,并提供中医药及刮痧、拔罐、针灸、推拿、按摩等适宜技术治疗;进行急危重症急救或转诊;进行疾病预防性筛查、咨询,提供中医药防病服务;对社区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体质辨识、小儿捏脊等中医药特色服务;进行居家医疗照顾;建立社区人群健康管理档案;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清晨6点,家住北京水碓子东...

  • 自学推拿好解乏

    自学推拿好解乏

    不少老年人都喜欢推拿按摩,夫妻之间在家务劳累之余相互推拿,既可解除疲劳又能增进感情。中医推拿中的“平推法”在此时可以派上用场。 指平推法。 用拇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分开助力,按经络循行或肌纤维平行方向推进。此法常用于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的推拿。 掌平推法。 用手掌平贴在皮肤上,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也可双手掌重叠向一定方向推进。此法常用于面积较大部位的按摩。 肘平推法。 屈肘后用鹰嘴突部(肘尖)着力向一定方向推进。此法刺激力量强,仅适用于推拿肌肉较丰厚发达的部位,如臀部及腰背脊柱...

  • 王建华 现代脾胃学和中药麻沸散

    王建华 现代脾胃学和中药麻沸散

    2016年4月9日,89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华在广州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我国现代脾胃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王建华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载入历史的突出贡献,一段段感动杏林的温暖回忆:参与组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任委员;对“麻沸散”的研究,揭开了中药麻醉的千古之谜;结合临床研究脾虚证,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建华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文学与医药学的双栖人士

    文学与医药学的双栖人士

    古人称医生为“儒医”,儒者,读书人也。所以历代文人与中医药关系密切,如白居易、柳宗元、辛弃疾、苏轼、曹雪芹等,不仅博通经史,才学出众,而且精通医药,是文学与医药学的双栖人士。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歌涉及多方面,仅涉及祖国中医中药学内容就达100多首。他曾多种疾病缠身,自己探索医治痊愈,活到74岁(在那时74岁可算得上长寿之人了)。当时盛行服丹药以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变神成仙的风气,可白居易列举了许多著名人士服丹药中毒的事件,用诗的形式抨击了丹药之罪,宣传丹药对...

  • 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先生不幸辞世

    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先生不幸辞世

    公元二零零八年六月十四日(农历五月十一),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先生不幸辞世,山海含悲,亲朋垂泪,杏林痛失柱梁。追念前贤,迄今八周年,浩浩伟功业,浓缩于眼前。2016年6月15日,焦树德教授的外孙女、树德堂国医馆馆长陈咏梅女士,亲率后学于铜像前,缅怀前辈,谨以此文敬上。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 星汉灿烂,绝学薪传。 医道肇始,黄帝歧伯。 伊尹卢扁,皆为圣贤。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忧系家国,寿世济难。 厚德重生,抱楚为痛。 广布医泽,远播...

  • 让“西学中”培育更多中西医结合人才

    让“西学中”培育更多中西医结合人才

    今年两会,关于中医药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成了热门话题。在这次两会上,温建民委员和唐农代表都针对开展“西学中”提出建议,将中西医结合纳入“十三五”规划。笔者对两位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非常赞同。 为什么在这次两会期间,我一个普通基层医生的建议能够与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不谋而合呢?我想,这大概是中医界都普遍认识了这个问题。中医人才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多方面途径培育中医人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培养中医人才还是以中医院校为主,但“西学中”也...

  • 屠呦呦教授再次重申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

    屠呦呦教授再次重申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吸收创新手段,她和她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对于研制系列青蒿素类药品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成就是传统中医带给世界的礼物。笔者认为,青年中医科研工作者,应当下功夫研究屠呦呦教授的科研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屠呦呦曾回忆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

  • 葛洪字稚川 自号抱朴子 晋代著名的医学家

    葛洪字稚川 自号抱朴子 晋代著名的医学家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肘后备急方》和《抱朴子内外篇》等著作传世。在《抱朴子内篇·道意》里,无情地揭露马氏诈称“神医”行骗的劣迹。此类事例很能发人深省,至今仍能给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兴古郡(今贵州普安西)有个姓马的太守,他不但是一个到处搜刮民财的贪官,而且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大骗子。马氏有个亲友前来求他救济和帮助,马氏故意不让亲友留宿太守府,却将他安排在府外一个处所,并且不让他与任何人接触。几天以后,马氏诈称他那位亲友是“神医道...

  • 中医师学中药 中药师学中医

    中医师学中药 中药师学中医

    从长远的角度和中医发展自身规律出发,建议有关部门能建立医药结合的双料人才培养机制,并打通行医资格,让药师拥有医师证,让医师拥有药师证,或者合用一证,做到能医者能药,能药者能医,培养双料型的医师、药师和高级人才。 过去学中医都要认药,所有医生都是医药学专家,而现在很多青年中医会开方却不认药,中药师又只懂药而不懂中医理论,这是当今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国家实行医师制度和药师制度之后,中医临床与药物管理使用处在了两个平行线上,临床专业医生的培养与药学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 医药分离的模式借鉴的...

  • 黄元御“一代宗师”清代著名的医学家

    黄元御“一代宗师”清代著名的医学家

    黄元御(1705~1758年),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名玉路,字元御,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黄元御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为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他淋雨透疹为医界一趣闻。 黄元御由京返乡,名噪一时。其女远嫁,生一子,出痘,势甚危,抱归求治,黄一见即怒责道:“此症险恶,不过日晡,速行。”其女长跪乞怜,黄不顾,呼人急驾骡车送之返。这时烈日炎炎,驾车的人又因故而迟迟未能上路,在中途又遇到倾盆大雨,周身淋得透...

  • 吴塘字鞠通 清代医学家

    吴塘字鞠通 清代医学家

    吴塘(1758~ 1836年),字鞠通,江 苏淮阴县人,清代医 学家。他19岁时, 因父亲和侄子相继 病故,心中悲愤,于 是立志学医,发奋 读书。他曾在京师 检核《四库全书》, 得见吴又可的《温 疫论》,深感其论 述宏阔有力,极有 创见,又合于实情, 受到了很大的启 发。他对叶天士更 是推崇,在继承了 叶天土理论的基础 上参古博今,结合 临证经验,撰写了 《温病条辨》,对温 热病学说做了进 一步的发挥。吴 鞠通精究医术, 终成温病大家, 是温病学派的最高 成就。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京师暴发 温疫,当时...

  • 岐伯是上古时期杰出的医学家

    岐伯是上古时期杰出的医学家

    •庆阳有许多关于岐伯的人文传说和祭祀岐伯的古建筑;庆阳的地方志及历史资料皆记载岐伯是北地人,据考证,古代的北地就是现在的庆阳。 •据记载,“黄帝针灸”是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流派,亦即医学始祖,而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和传播者就是当时的名医岐伯。《黄帝内经》多以黄帝、岐伯的问答形式出现,可见岐伯为黄帝之师,岐伯为此派的核心人物。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论著,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历代医家尊《黄帝内经》为“...

  • 夏天涂防晒霜有学问

    夏天涂防晒霜有学问

    防晒霜跟一般的护肤品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吸收进皮肤。所以出门前10分钟至20分钟应涂好防晒霜,而去海滩前30分钟应涂好。另外,使用防晒霜一定要达到标准量才有效,通常是每平方厘米要涂到2毫克才能起到应有的防晒效果。...

  • 白啸山 三世儒医师承家学

    白啸山 三世儒医师承家学

    白山药配红枸杞, 啸傲经方补肾脾。 山深学问海阔胸, 水火相克又相生。 一根本为先后天, 般若阳气与阴精。 上日蒸发气为云, 善达饱和降甘霖。 白啸山(1907~1984年),河北正定人。三世儒医,师承家学。拜“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为师,其学术主张为:人体两大根本为“先天”“后天”。著有《白啸山医案医话集》。(彭俐)...

  • 潜心致学报师恩

    潜心致学报师恩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拜北京弘医堂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为师快1年了。拜师仪式上师父对我们提的三点要求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时刻鞭策鼓舞着我浩荡前行。 师父要求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无论何时何地要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为人正直,讲良心,做善事。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前,因为我们不知止,又因为不知该止在哪里,所以在中医工作中有时很茫然,心很乱,定不下来。师父引用张锡纯先生的话...

    养生秘方 2024-03-06 18 0
  • 打造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浙江模式”

    打造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浙江模式”

    浙江拥有国家、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共99个,其数量居全国前列。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国医名师大讲堂暨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经验交流会议”上,浙江省介绍“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经验”的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那么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中,浙江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取得卓越成果 浙江现有85位名老中医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有25位名老中医和4个中医学术流派列入国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目前,浙...

  • 学会识别劣质葡萄酒

    学会识别劣质葡萄酒

    劣质红葡萄酒实际是用各种香精、色素加酒精和黏稠剂勾兑而成的,多喝对身体有害。购买时,首先要看看酒体是否通红透明,优质的红葡萄酒是通红透明的。 简易的辨别方法,取一张白色餐巾纸铺在桌面上,把葡萄酒酒瓶晃动几下,然后将酒少许倒在纸面上,如果酒的红颜色不能均匀地分布在纸面上,或者纸面上出现了沉淀物,那么,沉淀物往往就是色素或黏稠剂,就可以断定是劣质葡萄酒了。...

  • 龙江医派:植根于黑土地上的医学流派

    龙江医派:植根于黑土地上的医学流派

    姜德友: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中医临床基础梯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金匮要略》负责人,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主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学术流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5月2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50岁。 2015年11月,在巴塞罗那的世界中医药大会上,黄建银正式接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大会发言时,他那略带紧张而又踌躇满志的表情还历历在目。在我的心目中,黄秘书长是那么和蔼可亲。8年前,我初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求职,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时任办公室主任的他。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几十个准备参加笔试的求职者参观了各部门,和气地说:“先带你们看看,这样你们填报职位申请的时候也好心里有数,大家是双向选择。”这样...

  • 一日三餐的,科学道理(二)

    一日三餐的,科学道理(二)

    一日三餐的合理调配: 那么,如何安排妊一日三餐呢?一般情况下,人体一天需要的营养,应该均摊在三餐之中,每餐所摄取的热量应该占全天总热量的1/3左右。但午餐既要补充上午消耗的热量,又要为下午的工作、劳动和学习提供能量,所以要适当多吃一些。因此,专家认为:一日三餐的热量,早餐应该占25%-35%,午餐占40%左右,晚餐占30%-35%。人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一饮食养生经验是很有道理的。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

  •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人物简介】 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生,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4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

  • 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 高度重视医案写作

    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 高度重视医案写作

    为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推广应用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批准在各省、市、自治区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对如何做好传承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成绩斐然。 就拿我本人的传承工作室来说,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传承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即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继承人。更主要和更有意义的,应当把重点放在传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