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第48页
-
我学习中医的四个经验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习中医的第一点就是苦背,第二个就是善问,第三个就是多读,第四个就是多写。 我的学习是继承老师的经验,当时我是一个学徒,按照老师的教导来,老师对我很严格,我们每看一个病必须去观察是否有效,老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用温阳法治疗心衰取得了很好疗效。 我继承了老师的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在临床中治疗中风以后引起的坏疽,就是现在的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坏疽,命名叫老年脱疽,在辨证分类与治疗当中分为:阳虚血瘀型,运用温经散寒、益气化瘀法来治疗;热毒型,运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来治疗;阴...
-
跟师张炳厚教授学习有感
我的老师张炳厚,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记得,老师每次临证用药,从不开无汤头之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背诵方剂歌诀;一边嘱我们抄方,且每能辨证化裁,灵活加减,善遣类方,善使怪方,善用怪药、善治怪病,药简量大,效如桴鼓。我们弟子侍诊抄方,处方中每味中药老师命我们皆以三字书写,如醋柴胡、寸麦冬、盐黄柏、杭白芍、淮生地、血竭面、制马钱等,以明炮制、服用方法、产地等,用药道地,功效迥异,中医药元素符号尽显方中,虽有“神医怪杰&...
-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陈士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养成了奋发有为、不断开拓、乐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品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开创了全新的管理局面。 陈士林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欧亚科学院院士。自2012年起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管理工作以来,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参与“五位一体”的布局建设,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立行立改、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有效提...
-
周岱翰教授 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从事中医肿瘤医疗、教学、科研50年,多次出国讲学,弘扬岐黄医术、拓展中医治癌特色,是振兴、发展、传承岭南肿瘤学术流派的领军人物,是中医肿瘤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医教授,登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海外高等学府讲学,被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聘为博士生导师,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余国,每年有大量的外宾、华侨前来求诊,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 用中医疗效结缘“洋”病人 周岱翰教授作为中医教授...
-
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全科医师
中医全科医师: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理论,从事社区人群常见病与慢性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和健康管理等中医药服务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运用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诊断社区人群常见病与慢性病,并提供中医药及刮痧、拔罐、针灸、推拿、按摩等适宜技术治疗;进行急危重症急救或转诊;进行疾病预防性筛查、咨询,提供中医药防病服务;对社区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体质辨识、小儿捏脊等中医药特色服务;进行居家医疗照顾;建立社区人群健康管理档案;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教育。 清晨6点,家住北京水碓子东...
-
屠呦呦教授再次重申了中国药学的重要性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吸收创新手段,她和她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对于研制系列青蒿素类药品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成就是传统中医带给世界的礼物。笔者认为,青年中医科研工作者,应当下功夫研究屠呦呦教授的科研模式,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实践中。 屠呦呦曾回忆说“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
-
中医师学中药 中药师学中医
从长远的角度和中医发展自身规律出发,建议有关部门能建立医药结合的双料人才培养机制,并打通行医资格,让药师拥有医师证,让医师拥有药师证,或者合用一证,做到能医者能药,能药者能医,培养双料型的医师、药师和高级人才。 过去学中医都要认药,所有医生都是医药学专家,而现在很多青年中医会开方却不认药,中药师又只懂药而不懂中医理论,这是当今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国家实行医师制度和药师制度之后,中医临床与药物管理使用处在了两个平行线上,临床专业医生的培养与药学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 医药分离的模式借鉴的...
-
吴塘字鞠通 清代医学家
吴塘(1758~ 1836年),字鞠通,江 苏淮阴县人,清代医 学家。他19岁时, 因父亲和侄子相继 病故,心中悲愤,于 是立志学医,发奋 读书。他曾在京师 检核《四库全书》, 得见吴又可的《温 疫论》,深感其论 述宏阔有力,极有 创见,又合于实情, 受到了很大的启 发。他对叶天士更 是推崇,在继承了 叶天土理论的基础 上参古博今,结合 临证经验,撰写了 《温病条辨》,对温 热病学说做了进 一步的发挥。吴 鞠通精究医术, 终成温病大家, 是温病学派的最高 成就。 乾隆五十八年 (1。793年)京师暴发 温疫,当时...
-
龙江医派:植根于黑土地上的医学流派
姜德友: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中医临床基础梯队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金匮要略》负责人,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主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黑龙江省龙江医派研究会首任会长,中华中医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学术流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
5月2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黄建银,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50岁。 2015年11月,在巴塞罗那的世界中医药大会上,黄建银正式接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大会发言时,他那略带紧张而又踌躇满志的表情还历历在目。在我的心目中,黄秘书长是那么和蔼可亲。8年前,我初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求职,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时任办公室主任的他。他热情地带着我们几十个准备参加笔试的求职者参观了各部门,和气地说:“先带你们看看,这样你们填报职位申请的时候也好心里有数,大家是双向选择。”这样...
-
一日三餐的,科学道理(二)
一日三餐的合理调配: 那么,如何安排妊一日三餐呢?一般情况下,人体一天需要的营养,应该均摊在三餐之中,每餐所摄取的热量应该占全天总热量的1/3左右。但午餐既要补充上午消耗的热量,又要为下午的工作、劳动和学习提供能量,所以要适当多吃一些。因此,专家认为:一日三餐的热量,早餐应该占25%-35%,午餐占40%左右,晚餐占30%-35%。人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一饮食养生经验是很有道理的。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
-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人物简介】 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生,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4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