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第44页
-
“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龙砂医学流派
龙砂医家王旭高五运六气学术经验探赜 重视 “五运六气” 理论的临床运用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一大 特色, 历代龙砂名医对 “五运六气” 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著述颇 丰 [1] 。 王旭高(1798年-1862年) , 名泰林, 字旭高, 又字以行, 号 九龙山人, 别号退思居士, 无锡人, 为清代著名龙砂医家。 王旭 高初习举子业, 博涉经史子集。 后绝意制举, 改从舅父高锦庭 攻医 [2] , 道光初年悬壶问世, 先以疡科行, 渐浸及内科, 求诊者 日益增多, 名闻江浙间...
-
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章太炎先生的医经训诂 章太炎先生读经史及医学典籍很重视训诂。 《制言》第二十五期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 之功夫及志向》说: “年十六, 当应县试, 病未往, 任意浏览 《史》 《汉》 。 及卒业, 知不明训诂, 不能治 《史》 《汉》 , 乃取 《说文解字》段氏注读之。 适 《尔 雅》郝氏 《义疏》初刻成, 求得之。 二书及遍, 已十八 岁。 读《十三经注疏》 , 闇记尚不觉苦。 毕, 读《经义 述闻》 , 始知运用《尔雅》 《说文》 以说经, 时时改文 立训。 自觉非当, 复读学海堂南菁书院两...
-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天地之道, 阴阳而已矣。 阴阳之理, 升降而已矣 [1] 。 阴阳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阴阳的基本 属性, 人们普遍认为阳升阴降就是阴阳运动仅有的 形式。 这一理论长期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并在中医 学理论的发展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多 现象和理论却证实了阴阳运动的形式远远没有这样简单, 如, 术数阴阳中云雨的形成、 气候的更迭、 水火 的既济、 气血的互化; 气论阴阳中的肝升肺降、 脾升 胃降、 心肾相交、 中医药治则治法、 中医药升降配伍 等。 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证明了阴升阳降在维持 正常...
-
管炎威《救护学讲义》“引药”特色探析
民国以降, 岭南中医在全国享有盛誉, 尤其是以 管炎威为代表的管氏一家, 管炎威为管德裕再传弟 子, 管氏骨科第三代传人, 在内、 外、 妇、 儿、 伤科均 有较大贡献, 其著作《救护学讲义》 《伤科学讲义》 《花柳科讲义》 , 被作为当时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 材使用, 对岭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全国中医药事 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管氏世代行医, 自其祖父 管德裕以来, 勤于习业, 世代行医, 声名远播, 本文着 重探讨管炎威著作 《救护学讲义》 的学术思想。 管炎威与《救护学讲义》 管炎威, 号季耀, 广东...
-
让主角发言——在2006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闭幕以前,我讲几点意见: 一、会议的目的 我们召开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一些论文作者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吗? 是为了提高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承办单位的知名度吗? 是为了显示有关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成就和政绩吗? 是,但不完全是。这些都不是根本的。 我们召开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医药创造,保护民族医药文化,发现民族医药人才,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寻找中国传统、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
-
中医证候与蛋白质组学
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 随着全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人类对生命科学 研究开始进入了以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营养组 学、 代谢组学等 “组学” 为研究标志的后基因组学时 代。 蛋白质组学是在蛋白质水平上重新认识生命机 理的学科, 其学术观念与相关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并已成为人类重大疾 病诊断、 治疗的有效方法。 蛋白质组学以其整体性、 复杂性、 动态性、 阶段性、 稳定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 的整体观、 恒动观、 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谋而合, 因 此在揭示中医疾...
-
怎样科学食补维生素
维生素又叫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在人的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日需求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研究发现,人体若缺乏或摄人过量的维生素,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那么,人们应怎样合理地摄人维生素呢? 一、维生素A:维生素A具有增强免疫力、促进细胞再生、保护呼吸道、口腔、胃和肠道等器官的黏膜组织及明目的作用。当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时,可出现皮肤瘙痒、脱皮、皮肤粗糙发干、眼睛多泪、视物模糊、指甲上有凹陷线纹、夜盲症、脱发、记忆力衰退、精神错乱、性欲低下等病症...
-
浅论近代学者的古医籍语词训诂
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 的思想与理念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医界在西方医学 的影响下,一方面坚守传统医学理念,与西医学抗 衡; 另一方面将中医学与西医学进行融合,尝试用 西方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深奥的医理。此时期在外 界学术环境影响下,利用中国传统的训诂学、版本 学、校勘学对中医文献进行整理,实属难得。虽然 其中掺杂有不妥之处,但学者在整理中医文献方面 的建树与创新影响着后世相关的研究,并有启发与 借鉴之功。 1 运用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词义 运用形、音、义相结合的传统训诂学方法训释 词义,即从形、音、...
-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
意大利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 [1] 曾指 出, 观念、 事实和人物三方面的历史将医学思想的起 源和范围统一起来。 观念的起源与目的相同; 事实的 历史展现了个人和群体的体质病理改变与时间和环 境的关系; 而人物的历史, 其宝贵之处在于, 伟大的 先驱者及在医学进展上有不朽贡献的人物, 他们与阻 碍自由研究的敌对者及医界内顽固派斗争的过程。 中 医学自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奠定理论基础以后, 东 汉张仲景撰《伤寒论》 , 形成中医外感病证治的系统 理论。 其后直至唐代, 孙思邈将诸多杂证概括于脏...
-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析——兼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不同年代、 不同 场合曾多次提出疑问: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知识曾经 在世界领先, 而近代科学却未能在中国产生? 此即所 谓的李约瑟难题。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领先的观点, 有学者提出质 疑。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科学理论非常贫乏, 只是在 实用技术方面比较发达, 而科学与技术并非一回事, 李约瑟混淆了科学与技术 [1] 。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中 国古代没有科学 [2] 。 不难发现, 对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衍生出了新的疑问: 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怎样? 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