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第33页
-
中医学发展 科学研究需要多元探索
•关于中医发展方式,争论从未停歇。面对不同的疾病,我们既可用传统的中医药方法治疗,还需要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临床研究不能局限于医案的整理、经验的总结,还应该应用随机对照、循证医学等现代科学方法、手段,这样才能使中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关于中医发展方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争论从未停歇。尤其是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后,中医学界内部对此争论更为突出。譬如在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方面,有的强调以中医传统方法治病,有的主张中西医取长补短,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疑难病症。在科学研究方...
-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创新 创立“案例教学法”
丁氏内科临床教学的特色 丁甘仁先生是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大家和教育家,他认为要弘扬中医学,必须建立中医的学校教育,培养中医人才。为此于1916年夏在沪上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丁氏的教育观念十分注重中医经典医籍的学习,更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因此又先后成立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提供了场所,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 丁氏内科临床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作为辨证的依据和治疗的准则,并熔伤寒与温病学为一炉,在处方时常经方和时方合用,临证书写医案要求详记症状...
-
《实用中医儿科学》编写思路
壬辰仲春,正当我望八之年临近之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国辰社长与编辑室肖培新主任亲临鸢都潍坊,向我提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打算组编一部《实用中医儿科学》,请我做主编。基于对朱锦善的了解,我推荐他同时做主编。接到这本《实用中医儿科学》的编写任务,我们思考良多。 中医如何发展?作为临床主要学科之一的中医儿科如何发展?这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在2007年为《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一辑写的序言中说:“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中医教育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从临床医学角度看,人才在重西...
-
广西凤山20多名小学生疑患“癔症”
广西凤山县袍里乡央峒小学27名师生(其中1名老师)近日出现头晕、头痛、手脚麻木等不适症状,具体原因怀疑为群体性癔症。 据凤山县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将出现不适症状的师生送往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经治疗后师生病情稳定,其中的那名老师已经自行回家。 这位负责人表示,出现身体不适的学生中既有寄宿生、也有走读生,学校平时也未安排统一早餐,有学生甚至从3日晚餐后到4日“发病”就一直没有吃过东西,因此不太可能是食物中毒。而上述师生接受血液等方面的检查后,也没有发现什么病症...
-
记针灸团队 王文远教授与他的学子们
平衡针灸团队自20世纪80年代组建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北京军区卫生部、北京卫戍区后勤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卫戍区医院(即292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全军平衡针灸中心为依托,先后为军内外培养了三万余名针灸技术骨干,成立一千多个平衡针灸临床治疗中心,形成了一支全国万人平衡针灸义诊团队。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平衡针灸团队利用安全、单穴、三秒见效的平衡针灸技术优势,按照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提出的“平衡针灸,源于众生,悬壶济世,鞠躬尽瘁”的...
-
中医药学术即以大医精诚的医德道法自然的医道博古通今的医学
国医大师 孙光荣 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的核心内容为德、道、学、法、术、器,即以大医精诚的医德,道法自然的医道,博古通今的医学、辨证施治的医术、符合中医认知使用的医器。 当今,传统家传与拜师模式、现代师承教育模式、研究型师承模式为中医学的三种传承模式,三者各有利弊: 传统家传拜师模式容易培养学生兴趣和积累经验,容易确保师承的正宗性和完整性,容易形成学术流派,保存独家特色,容易形成门户之见,继承者学术视野相对局限,容易导致创新性不足,并且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 现代师承教育模式则容易...
-
经典的温病学理论回归临床
作为经典的温病学于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即确定为骨干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科于1978年获首批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同行中最早被定为硕士、博士授予点之一。 1988年8月,温病学科正式在附属医院建立43张病床的病区,实现了中医经典向临床的回归;同年设立温病学实验室,奠定了数十年秉承的“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1995年温病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8年温病学课程被评...
-
中医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 代表着中医的本质特点
藏象为核心的中医体系 李 致 重(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摘要:中医基础科学体系包含藏象、诊法、病机、治则、方剂、药物六大范畴,是中医学之魂。藏象学说是基础的基础,代表着中医的本质特点。先哲运用了哲学的阴阳五行方法,观察了与生命相关的30多项要素,综合 了要素与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演绎为不同于西医基础科学体系的中医藏象学说。它的核心不是解剖及 其功能,而是与生命相关的要素及其联系。它完整、真实地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观、整体系统观、动态平衡观, 是人类科学发现、医学进步中无与伦比的独创领域,几千年来成...
-
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不可替代
•中医药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属性,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古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就没有古代的中医药学。 •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的主阵地,因此加强对中医药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从哲学层面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辩护是高等中医院校哲...
-
中医学的优势 整体医学的复兴国际化生存战略
[作者简介] 何崇,1983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1998年获中医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06年,赴美国从事医学研究工作,3年后受聘于美国大西洋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精神经疾病以及针灸镇痛的临床研究多年。现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开业针灸师,美国中医药学会(ATCMA)副会长。 从中医学的优劣势入手,对中医学在国际上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剖析。中医疗效已被广泛接受认可,整体医学的复兴、自然医学的热捧,以及东方哲学的人性体贴更是给中医...
-
实现中医的复兴 一定要有大医学观
李 致 重(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05) 摘要:在大科学观与大科学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把中医与西医两种成熟的医学科学体系并列纳入我国医学科 学范围的理智与立场,称之为大医学观。大医学的存在价值与服务对象相同,两种医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对象却 互不相同。中医不拆开人类生命的原形,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现象,着重研究天地之道、人生之道、个体之道相 互作用下的,表现在人身整体层次上的运动变化着的证候;西医首先要拆开人类生命的原形,它关注的是人的形 态实体,着重研究构成实体的局部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结构与...
-
李伯淳:中医药的根中医的哲学如何传承和发展
中医如何传承和发展,人类新医学如何构建?这需要对中医药的根、中医的哲学、中医的科学进行深入研究。 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代表。中医方法论是在元气论基础上以天人合一整体论为手段,用阴阳五行原理等,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认识人体内外各种相互关系,来对疾病诊治的方法。 现代西医是现代的科学成果。西医方法论是在原子论基础上将人体按照还原论为手段,用功能结构原理等,机械逻辑思维为主分析人体生理变化,来对疾病诊治的方法。 中医包含许多古代天文、地理、人文等科学知识。 《黄帝内经》中...
-
一代宗师对药配伍运用学术思想与特色
张锡纯对药配伍运用规律,或补润相合,温凉相调;或金石镇潜,敛正固脱;或气血双施,相须为用;或寒热并济,相互为用;或升降相因,升补相使;或同气相求,并伍收效;或酸平相合,敛补建功。一代宗师对药配伍运用学术思想与特色颇多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实令后学效法。 张锡纯先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实践医学大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张锡纯对于药性、药效的研究,躬身实践,亲尝屡试,所以遣方用药,敢破窠臼,屡开先河,而且对于对药的运用,更是别出心裁,多有发挥,兹采撷于后。 补润相合 温凉相调...
-
中医政治学在美国产生的背景与实践
[作者简介] 吴宝林,医学博士,于90年代初期从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来美国洛杉矶,在圣塔莫妮卡城市创立北京医疗中心。在美临床及教学26年。原美国加州中医公会会长。现美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从2009—2016年的8年对美国来说极不平凡,在此之前,平等和效率这个政治理念的天平极度失衡,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大萧条震撼了整个世界。少数族裔出身的总统奥巴马在这8年间带领他的团队既扭转了经济的颓势,又把兑现平等的的目标借全民健保的政策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这8年对于我们在美国的中医从业者来说也极不平凡。上个世纪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