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192页

寒 第192页

  •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太阳伤寒表阳证 要用辛温解表?

      冯世纶教授是全国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的门人,潜心研究经方,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冯老临诊,在诊病之余探讨经方之学。一次他问:太阳伤寒表阳证为什么要用辛温解表?回来后,笔者认真学习了《伤寒论传真》的有关条文,疑惑迎刃而解。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脉证提纲,概括了太阳病的特征。太阳主表而卫外,为一身之藩篱,外邪侵入人体,太阳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脉浮”就是血管内充血,血管内体液和废物郁积体表。尤其头项部位...

  • “天寒为溺与气”辨

    “天寒为溺与气”辨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马元台、张隐庵《合注<素问><灵枢>》注此条曰:“前尿与后气(屁)。”笔者认为,此注不确。 本节论述寒暑气温变化对人体水液代谢之影响。 体内水液代谢主要途径有二:一为化汗,从皮肤排泄;一为化尿,从前阴排出。次要渠道亦有二:一者随呼吸而蒸腾,是气中夹水;二者随大便以泻下,为粪中...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

  • 《伤寒论》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伤寒论》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自古以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便存在诸多争议,其争议点包括厥阴病的内容、提纲、成因、本质、定位、主证主方及证候分类等。兹不揣谫陋,一一予以厘定。 争议原因 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 1.缺乏明确性。厥阴病篇共56条原文,除第326~329条明确提出“厥阴病”以外,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字。 2.存在复杂性。厥阴病篇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及诸种厥证,...

  •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当时只有简牍传抄,图书流传十分局限,加之战火兵燹,《伤寒杂病论》一度散失。此后,该书一支经西晋王叔和重新编撰,通过官方流传,如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以及由日本回流我国的《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等;一支散落于民间,如《唐本伤寒论》、民国时期现世的《湘古本伤寒杂病论》、《涪古本伤寒杂病论》;一支由仲景后人保存,如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现在所能见到的各种《伤寒杂病论》传本中,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明确记载,这是经过仲景反...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消息传来,举国欢呼振奋,因为这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本土中国人!她不仅为中国科技界、中医药界挣了光,而且也为中国人、中华民族添了彩! 围绕着获奖,各种媒体和各类人士从不同角度铺天盖地对屠呦呦研究员进行报道和评说,从获奖的意义到成功的原因,从时代环境到个人条件,从领导讲话到朋友祝贺,内容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然而,在笔者看来,在我们欢呼和评说之余,更值得关注...

  •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rdquo...

  •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伤寒论》中“酒”之使用

    《伤寒论》中提到“酒”的地方有十余处,所用的“酒”分为三类:一类是“酒”,主要用于大黄的炮制,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抵挡汤三方中的大黄均是用“酒”洗;一类是“清酒”,用于药物的炮制,如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以“清酒”洗,还用作为煎药的溶剂,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混合煎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煎...

  • 论《伤寒论》词汇的语言环境

    论《伤寒论》词汇的语言环境

    关于《伤寒论》作者张仲景的籍贯乡里,大抵上对其为东汉末南阳郡人的说法都比较认同,虽然存在有多种不同说法,但基本不出南阳郡范围。因此《伤寒论》的语言环境当以南阳方言作为参考,其中涉及的某些煎药溶剂和饮食的词汇,则需进一步澄清其范围及概念。 强几几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4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说明筋脉拘急,而筋脉拘急多为寒邪收引所致,如果是寒邪侵犯人体,寒主收引,汗孔也将...

  •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lt;伤寒论&gt;解析》有感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lt;伤寒论&gt;解析》有感

    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时,就已耳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伤寒的张喜奎老师。据说,张先生临证喜用经方,且看诊速度极快,一上午能看六七十位患者而疗效极佳,令人赞叹。 后偶遇张先生著作《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便买来认真拜读,读毕受益匪浅。 该书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依六经次序分为22回,通过对62个病案诊治经过的生动描写,指明了仲景的辨证思路,揭示了经方的配伍规律,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 更令人赞叹的,是...

  • 选用中成药辨明寒热

    选用中成药辨明寒热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杀手”之一。而在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中,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的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扶正宁心,其中又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最为广泛。   中成药有药性差异   传统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很多。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似乎其作用机制都差不多,比如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但...

  •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浅析《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

    《伤寒论》三阴三阳俗称六经,自其成书以来,有关六经实质的探讨一直是中医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难点,正如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伤寒论研究》云:“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此处不解,全书皆模糊影响,有何医学可言。”可见深入挖掘《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仲景学术有重要意义。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有关三阴三阳实质的认识,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仁智各现,...

  • 倒春寒来袭该如何应对

    倒春寒来袭该如何应对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倒春寒常击倒三种人 “倒春寒”天气容易诱发多种疾病,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导致多种疾病流行、复发与加重。...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如何
  • 老寒腿分型选食

    老寒腿分型选食

    老寒腿属中医“痹证”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中医将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等多种类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 行痹表现为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以膝、踝、肘等大关节多见,或兼活动不利,初期伴有恶寒、发热症状。治法为祛风通络,散寒止痛。可多食用大葱、花椒、丝瓜、木瓜等食物。 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得暖则减,遇寒更甚,关节屈伸不利,畏寒,局部有冷感。治法为散寒止痛,祛风除湿。可选用紫苏、香菜、羊肉、生姜、韭菜、...

  • 体质虚寒者不宜喝凉茶

    体质虚寒者不宜喝凉茶

      立夏后,桂林市的天气越来越炎热,桂林市各大药房都趁此时机打出了凉茶促销的招牌。几乎所有的凉茶都写着清热下火的效用,市民在挑选时难免产生疑问,到底什么凉茶适合自己呢?   凉茶虽具有清热祛暑解毒的功效,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饮用,这是因为个人的体质不同。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吴红斌建议市民,在饮用凉茶前,需要对自己的体质状况有所了解后再做选择。      体质虚寒不宜喝凉茶   随意地饮用凉茶,完全有可能适得其反,引起苦寒伤阳,或苦寒败胃。   “胃寒的人最好少喝凉茶...

  • 散风祛寒午时茶

    散风祛寒午时茶

      午时茶为中成药中的一种茶剂,处方来源于清朝恬素所著《拔萃良方》中的天中茶,由其加减化裁而成。主要成分为茶叶,加上防风、藿香、羌活、白芷、柴胡、苏叶等发表散寒;六神曲、麦芽、山楂、陈皮、枳实等理气健脾、消食化积;厚朴、苍术化湿和中健脾;柴胡、桔梗宣肺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午时茶制法特殊,将茶叶粉碎成粗末,上述诸药共研细末,六神曲单另研成细末备用。制作时先将茶叶粗末用温开水浸润与诸药粉混匀、过筛,再将六神曲粉末制成浆糊,与上述混合粉末搅拌均匀,轧制成长方形小块,每块重9克。外观呈黄褐色,气微香,味甘苦,具有...

  • 春捂要恰到好处 预防倒春寒

    春捂要恰到好处 预防倒春寒

    预防倒春寒,很多人想到春捂,但是春捂要恰到好处,否则反而不利于健康。 春捂主要是指在初春时节,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需要捂,如果日最高气温超过22℃时,不要急着只穿单衣,也不能一直捂着厚厚的棉衣,以防捂过头引发上火、血压升高。 春捂原则是“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降低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此外,老百姓有句保健俗语叫“寒从...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预防
  • 乍暖还寒“春捂”话养生

    乍暖还寒“春捂”话养生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春天气温变化大,身体的调节能力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加上干燥多风,一旦气温下降,一些体弱的特殊人群很容易被疾病缠上。所以,科学的“春捂”是很有必要的。 少酸来点甜保持好心情 初春的饮食调养很关键,要忌食偏热、偏寒食物,不宜过量食用鱼虾和羊肉、牛肉等。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多食酸收的食物,如橙子、橘子、柚子、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榄、柠檬、石榴、乌梅等,因为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

  • 早春乍暖还寒 小孩“春捂”

    早春乍暖还寒 小孩“春捂”

    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忽冷忽热,此时,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抵御料峭春寒的侵袭,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这个“捂”有很多讲究。 穿衣“下厚上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

  • 寒冬保暖 重胃腰腿

    寒冬保暖 重胃腰腿

    在寒冷的冬季,御寒保暖非常重要。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胃部、腰部、腿部最易受寒邪侵袭,冷天,对这几个部位要特别关照。 胃 由于胃靠近腹壁,没有肌肉、脂肪等物质在外围包裹,容易受“凉”。在冬季要注重胃部的保暖,尤其是那些身体比较瘦的人。因为身体较瘦的人通常胃壁较薄,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痉挛,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呵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 —些女性身体本来就单薄,更不能为了日寸髦穿得太少,造成肠胃和身体 &ldqu...

  • 寒从脚下起“春捂”下半身

    寒从脚下起“春捂”下半身

      “春捂秋冻”是著名的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捂”就是说春季来临,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如果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会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由于寒气多数自下而起,而人体的下半身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要比上半身差,容易遭受风寒邪气的侵袭。所以中医养生学认为,“春捂”要重视下半身...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对付倒春寒 保护好身体

    对付倒春寒 保护好身体

    倒春寒就是在春季天气回暖趋势中出现温度明显下降的现象。女性还容易在这个时候得风湿性关节炎、痛经,严重的还会导致宫寒,引起不孕呢。所以,倒春寒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身体。 1.脚底保暖,增强生理期抵抗力 很多女性朋友刚一立春,就觉得春天来了,迫不及待地换上单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但中医认为,人的脚底不能受凉,因为脚底脂肪少,而且许多穴位与人的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就会引起许多脏腑不适。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提醒:“倒春寒时,记得在家时或沐浴后不要穿凉拖,特别是生理期期间要格外注意保...

  • 暮春防寒 体健按腋窝 吃出好眼色

    暮春防寒 体健按腋窝 吃出好眼色

    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候演变规律来看,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基本上都处于暮春时段(南方地区的暮春则在3月份)。暮春是从春到夏的过度阶段,气候乍暖还寒,防寒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即使晴日外出,也要注意防寒,千万不可马虎大意。 首先要注意早晚温度较低的影响暮春时节,气温日较差大,早晚凉,中午热。暮春的晴日,早晚寒意明显,此时如果外出,一定要穿合适的衣服,可根据人的体质及耐热的性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要遵循“春捂”原则,以“着装后不觉得燥热,身体不出汗,也没什么不舒服&...

  • 老人防春寒 曝背能延年

    老人防春寒 曝背能延年

    核心提示:您知道吗?人体有四大养生区,即背部区、脊柱区、腋窝区和肚脐区。养生就要从我做起,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做起,从身体的四大养生区做起。 人体内脏投射部———背部区 背部区,指躯体后面,颈以下、腰以上的部位。 中医认为背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之处。足太阳膀胱经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是人类内脏投射部,上面遍布诸如心腧、肝腧、脾腧、肺腧、肾腧、胆腧等重要穴位。经常激发疏通背部区,有益于气息运动,血脉流畅,可滋养全身器官。 《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

  • 三伏天出汗较多腠理开泄 易致风寒湿邪侵袭

    三伏天出汗较多腠理开泄 易致风寒湿邪侵袭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指导专家 宋兴华   今年的三伏天将长达40天,气温高,湿度大,起居调养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也要注意不要凉出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宋兴华指出,三伏天出汗较多,腠理开泄,易致风寒湿邪侵袭,乘凉时间过长容易受风邪而得阴暑症,或患“手足麻痹疼痛,言语不清”等疾病。   市民不可过分贪凉,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更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乘凉时间不要过长。可以晚睡早起,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

  • 夏天顺应“阳”带走机体寒邪之气

    夏天顺应“阳”带走机体寒邪之气

    黄帝内经在四季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就是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阳”的生发宣泄,来带走机体的寒邪之气。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注意夏日养生呢? 1、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心血管的病人更应注意,因为剧烈运动出汗多,津液丢失,使人体耗气损阳。喜欢锻炼的朋友可选择在早上和晚上阴凉的时间段进行锻炼,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为主,以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而耗气伤津。 2、大汗后,不要立即用凉水洗澡洗头,因为此时毛孔是张开的,一...

  • 什么是“三伏六贴”养阳补益治寒疾

    什么是“三伏六贴”养阳补益治寒疾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了,这时最受热捧的莫过于“三伏贴”,也就是冬病夏治。可是,你真的懂三伏贴吗? 养阳补益治寒疾 冬病夏治疗法是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对冬季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敷贴(三伏贴)、中药、针灸、拔罐及饮食调理等。 根据近年来实践经验表明,“冬病夏治”可以使人体阳气得到充实,抗病能力得到增强,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起到了...

  • 如何应对春困 春燥 春寒

    如何应对春困 春燥 春寒

      特约专家:广西医科大学教授吕斌   春天,一些朋友很容易出现春困、春燥或春寒现象,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呢?   专家支招:   春困喝花茶:花茶甘凉,具有芳香辛散之气,可促进体内阳气生发,令人神清气爽,会使春困自消。春饮茉莉,可以提神醒脑,是春季花茶之上品。另外,春困时还可以多吃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扁豆等。   春燥用蜂蜜:春季风干物燥,人体常会出现咽干口渴、咳嗽、便秘等症状。可于每天早晚冲上1杯蜂蜜水,既可润肠通便,又能预防感冒。另外,蜂蜜枣茶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具体方法是:取干红枣150克,冰...

  • 中医三阳之人《伤寒杂病论》体质养生

    中医三阳之人《伤寒杂病论》体质养生

    中医对体质有很多种划分,其中《伤寒杂病论》对体质是按照三阴三阳分类的,其中三阳包括太阳之人、阳明之人、少阳之人。 【太阳之人】 太阳体质之人,可分为卫阳充实之人、卫阳虚弱之人、卫阳亢盛之人。 太阳甲型是卫阳充实之人,体质壮实,腠理致密,卫阳充实,机体抗邪能力较强,感受外邪,易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等表实证;这类人虽然是阴阳平衡、气血充足之人,在养生方面依然要注意: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累。 太阳乙型是卫阳虚弱之人,体质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足,平素易感,感受外...

  • 冬病夏治 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

    冬病夏治 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条冬病夏治的养生方法:在三伏天坚持喝热水,不吃寒凉食物和冰镇饮品,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气逼出来。 对此,专家表示,夏天,很多人确实不太适合喝冰镇饮料。比如,肠胃不好的人贪食冷饮,会让胃内的温度急剧下降,容易造成胃胀、消化不良,甚至绞痛、腹泻。喝热水是国人的一种养生习惯,但靠喝热水排出体内积聚多年的寒气有些夸张。人体的散热方式以出汗蒸发为主,每蒸发1克汗液可以带走0.58卡的热量。当人喝茶或洗热水澡时,“热”刺激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使得皮肤毛细血管和毛孔迅速扩张,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