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189页

寒 第189页

  • 恶寒重症 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治之

    恶寒重症 壮阳散寒活血通络治之

      贾某某,女,46岁,工人。1977年7月19日初诊。   患者于1972年冬季因人工流产时受凉,时感恶寒,背冷尤甚。自服银翘丸,数日未愈,日趋加重,后虽经医调治,仍感恶寒,冬重夏轻。延至1976年,病情复增,身若置冰室之中,寒冷彻骨,增衣近火亦罔然。伴脘胀纳差、气短倚息不能平卧、胸痛心悸。近四月来,虽气候渐暖而症未减,且头身困痛、腰痛甚剧,小腹冷痛,全身浮肿、按之如泥,口水冷凉感,尿冷频、便溏。闭经4年。某院理化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附件炎...

  • 寒入里为痞证 热入里成结胸

    寒入里为痞证 热入里成结胸

    关于《伤寒论》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其中的“发于阴”“发于阳”后世医家争论颇大,提出的假说也五花八门,但都不能完整说明伤寒发病机理,尤其是没有前后联系,与后面的条文产生违拗,也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 要真正理解“发于阴”“发于阳”中的阴、阳所指,必须要与《伤寒论》第131条所说:&l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 心静身动冬练防“寒”病

    心静身动冬练防“寒”病

      现代人由于身心压力大及饮食结构不平衡等,普遍怕冷,同时兼患一些莫名其妙的“冷病”。其实,在寒冬季节,经常走出“空调”室,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改善机体抗寒能力。所以,坚持冬练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练前做好准备活动   冬日锻炼前,要...

    养生秘方 2024-03-07 11 0
  • 冬至养生注重防寒饮食

    冬至养生注重防寒饮食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人体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别,脏腑气血盛衰千差万别,过去的疾患史也错综复杂,因此冬至更应注重养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冬季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

  • 立冬避寒就温 保护阳气

    立冬避寒就温 保护阳气

    立冬之后标志着冬季即将来临,此时,对人体而言,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是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疾病发作的季节。专家表示,冬季养生要避寒就温、保护阳气,使阴阳相对平衡,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神全面入手。 饮食:“少咸增苦” 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这是因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 适合选择的食物包括芹菜、莴笋、生菜、苦菊...

  •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理论升华

    作者简介 梁华龙,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30余年。早年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张仲景学术思想及辨证体系研究。出版有关《伤寒论》的专著、教材10余部,其中有华夏文库首部医学专著《伤寒论研究》,以及《伤寒论讲义》《伤寒纵论》;主编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基础进行整合的《中医辨证学》;在《中医学报》连载发文《伤寒论评话》,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提出了“返璞归真读《伤寒》”这个命题,今天重拾旧时牙慧...

  • 拒绝寒气让身体暖起来

    拒绝寒气让身体暖起来

    采访专家 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曹晓菊 主任医师 大雪过后,不少女性的手脚温度似乎也和天气一样愈加冷了起来。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曹晓菊教授告诉记者,不少女性的手脚冰凉大多与季节寒冷、人体内阳气不足有关,算不上大毛病,只要做好保暖,适当运动,注意饮食调养就会有很大改善。 曹晓菊认为:“阳虚则外寒”。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故而怕冷。女性属阴,阳气一向较弱,因此容易出现怕冷畏寒或感受寒邪。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大病久病,如长期月经过多,或宫...

  • 排毒祛瘀 驱寒祛湿

    排毒祛瘀 驱寒祛湿

    有的朋友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跑掉了呢?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伤害我们阳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如:先天不足、误用中药、滥用抗生素、工作烦劳、房劳过度、情志因素、嗜食生冷寒凉食物等。 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疾病不断地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如肩周炎、腰酸背痛、失眠、痛经、肥胖等症状。其实根源都是因体内阳气不足,导致经络堵塞造成的,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故只要我们扶阳,将体内的毒素、寒气、湿气全部排出,使阳气旺盛,自然百病不侵。 《黄帝内经》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先...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除了“教育家、思想家”这些名号外,孔子其实还是一位养生保健专家。为啥这样说呢?你想想,在战乱的年代,他依然能得享73岁高龄,这和他与寒冷针锋相对的养生之道密切相关。 吃肉一天不超二两 《论语》中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就是,席上的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吃饭的量。由于蔬菜稀少,冬天的餐桌经常是肉类唱主角。即使是到现在,民间也流传诸如吃火锅、羊蝎子之类的饮食,它们更是肉类食品的主阵地。 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王东旭也曾说过,冬天时人很少...

  • 寒露时节 饮食调养

    寒露时节 饮食调养

    昨日,时令已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且带寒意。 寒露时节,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南方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易伤肺伤胃。加之秋季病菌繁殖活跃,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在此阶段最易诱发。因此,人们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在防止受凉的同时,经常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新鲜。 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气温骤降的雨雪天气,虽缓解了秋冬特有的干燥,但阴冷潮湿确实让许多人一下子难以适应。受寒病情复发甚至加重的人明显增多,面瘫、中风的新发病人也不鲜见。对于老人及有慢性病的人群,特别要注意调整日常饮食起居,加强防寒保暖,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天寒,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波动,除了严格按医嘱服药外,应根据早晚气温变化添加衣被及时保暖。早上起床可先喝杯热水暖身;日常锻炼应避开早晨最冷时段,可改在中午或下午。 慢支哮喘患者寒冷或雨雪淋湿可导致感冒咳嗽,都容易成为刺激“老慢支&rdquo...

  • 冬季养生“藏”养肾防寒

    冬季养生“藏”养肾防寒

    冬季,是指我国农历10、11、12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为“藏”,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在饮食方面,冬季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适宜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

  • 冬季小寒滋阴润燥养生汤

    冬季小寒滋阴润燥养生汤

    小寒时节人体阳气潜藏,此时休息好很重要,服用有补益肝肾、养血安神功效的远志枣仁粥,可以养心助眠,不妨一试: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粳米50克。将远志、枣仁、粳米洗净。粳米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然后放入远志、枣仁,小火煮至米烂粥稠即成。(戴汉文) 宜补充养生汤——冬季饮食以滋阴润燥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每日中、晚餐喝些养生汤,一方面可以渗湿健脾、滋阴防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补营养、强身健体。冬季常食的汤有:百合冬瓜汤、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鲤鱼山楂汤、鲢鱼头汤、鳝...

  • 寒冬糖尿病足“脚暖人就暖”

    寒冬糖尿病足“脚暖人就暖”

      俗话说,“脚暖人就暖”。进入寒冷的冬季,很多老年朋友都会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即使全身裹得厚厚实实,脚上也穿上近年流行的雪地靴,但因末端血液循环不好,老人依然经常感觉脚不暖,身上也难以暖和起来。因此,隆冬季节里,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暖脚宝贝最受老年人喜爱,如暖脚器、艾灸盒、暖宝宝贴、泡脚盆、热水袋等等。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治医师卢昉提醒,冬季是糖尿病足的高发期,糖友暖脚要谨慎,尤其是患病多年的老糖友,因病情较长或已出现神经病变,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而患者本人可能还不知...

  • 从赵小姐畏寒说起

    从赵小姐畏寒说起

    生机和活力,整天畏畏 幽缩缩.连家务都懒得做。目母亲说她是“白雪公主”;丈夫戏称她是“冰山上的来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赵小姐在 而来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的。阳气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温养全身组织,维持脏腑组织功能、抵抗外来邪气的作用。 阳气虚弱的人.常常会出现生理功能不足和衰退的现象。例如:肺气不足便发生呼吸无力:脾胃气虚便发生消化不良:肾气虚弱则出现性功能减退:而卫气不足就引起“畏寒症”。一般而言.阳虚的人常伴有气虚。因此.治疗时应温阳、补气...

  • 穴位有驱散寒气的作用

    穴位有驱散寒气的作用

    进入冬季,不少人会出现手脚冰凉或关节疼痛的现象,如果能经常按按以下三个穴位,可以起到驱散寒气的作用。 命门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命门之火衰微,则寒邪易侵袭人体,出现畏寒、关节疼痛等症状,常按此穴可补肾壮阳、驱散寒气。 操作方法:用“擦法”,即用手掌的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该穴位处,进行直线来回摩擦,以透热为度,每¨1—2次。 神阙穴即肚脐,常按该穴具有温通阳气、散寒通络的作用。 操作方法:两手搓热后相叠,掌心对准并贴在神阙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 1次。...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大寒将至。民间有“过完大寒,又是一年”一说,在这年头岁尾之际,万物“冬藏”渐至“春生”,而我们的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饮食起居均要做出相应调整。 进补开始转缓 西安市养生协会会长常海沧教授指出,冬季养生一个很关键的是“进补”,但此时应该放缓进补的脚步。比如说牛羊肉、狗肉等动物性进补食物可以变成为植物性的,如各类鲜菇。另外,各种豆类和坚果也应该多吃,如黑豆、黄豆等等也应该多吃。在进补...

  • 中医肺为华盖 调节寒温保护肺脏

    中医肺为华盖 调节寒温保护肺脏

    肺处于人体胸中最高的位置,中医认为,肺为华盖,即是形容肺像雨伞一样给五脏六腑挡风遮雨。与皮肤、胃肠相比,肺这道防卫细菌入侵的屏障最为脆弱。西安红会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樊一钢提醒,随着天气逐渐变冷,“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的高峰也随之到来,市民朋友面对这种疾病时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守住人体内最易“失守”的这道防线。 延长寿命 关键是护肺 “慢阻肺”是一种以逐渐加重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它是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艾滋病...

  • 寒重反而会致上火

    寒重反而会致上火

    当身体内的寒重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伤肾。肾主水,这个水是浇灌全身的,当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土地会干燥。而一旦缺水,肝就燥,肝火就会上升。 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也是因为肾气不足,肾气虚,血液上头的力量不足,头面部的器官没有充足血液供应,就会出现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上火症状。通常治疗这种症状普遍都是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这就使得体内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其实,火大的人,如果用一般的推拿,按摩疏通经络后,虚火仍然很大时,可用艾叶水泡脚或用大蒜敷脚心或用生泥鳅...

  • “伤寒大家”张汉祥上与官悟尘

    “伤寒大家”张汉祥上与官悟尘

    张汉祥,生于1911年,天津市人,中医主任医师,甘肃省政协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常委。青年时在京勤工俭学,同时在燕京大学旁听学习。拜京城名医方伯屏为师学习中医,后入协和医院学习并从事临床药学工作。1940年至1949年,先后任山西省立医院、兰州国立西北医院药局主任。期间时常隐居潜修,以天资颖悟及勤奋苦学,系统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博采各家之长,耽嗜典籍,融会贯通,尤对仲景学说领悟颇深,终成大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总医院药局主任,高干疗养所所长。曾当选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

  • 祛除寒气是治病之本

    祛除寒气是治病之本

    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健康。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之源;同样,人体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当人体的阳气不足时,便不能抵御外来的寒气,人体就会感到怕冷,动力不足,各种代谢机能就有所减退,当血脉长时间受到寒气的入侵便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及慢性疾病,所以温通经络,温补阳气,祛邪扶正,祛淤寒气,才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 胃寒护胃喝一杯生姜水

    胃寒护胃喝一杯生姜水

    天气逐渐变冷,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感冒、哮喘、过敏性咽喉炎、鼻炎等慢性系统疾病。对此,新华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汤庆娅教授建议,气候干冷,要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吃香蕉、苹果、柿子、提子等水果。而炒瓜子、炒栗子等干燥食物,尽量少吃。晨起可以先喝一杯蜂蜜水,具有润肺排毒的作用。胃寒者可以早上喝一杯生姜水,驱寒护胃。 多吃一些温和性食物,比如:山药、羊肉、百合、核桃、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和各种豆类制品,也可吃些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等食品,润肺生津,防止容易出现的口干、皮肤粗糙、大便干结...

  • 冬季养生防寒为先

    冬季养生防寒为先

    寒为冬季之气。寒邪属阴邪,容易伤阳气,会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足冰凉,畏寒喜暖等阳气虚弱的表现,还会引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 寒冷能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高,并可使血液粘稠度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体温功能调节降低,对寒冷刺激尤为敏感。 寒冷尤其对呼吸系统影响最为明显,它能降低呼吸道的预防能力,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防止寒冷气候的侵袭。 寒冬时节,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等措施。防寒保健,应进行...

  • 驱寒养生第一方

    驱寒养生第一方

      日前,浙江省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参加无偿献血的工作人员及爱心市民,献完血后都喝上了国医馆奉送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无疑为当天开展的“严冬暖流爱心日”活动平添了人文暖意。随着数九寒天及腊八节到来,人们也利用这一节气食疗,而当归生姜羊肉汤、腊八粥等食疗方更广受欢迎。1月19日腊八节早晨,该院国医馆还将联合市义工协会,为过往市民免费奉送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腊八粥,并现场指导市民养生食疗,以倡导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市民互动融合。   驱寒养生第一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1月20日是大寒,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寒冷的冬季已接近尾声。根据中医顺时养生的观点,此时的养生方法,与初冬有所不同。这时候,因为立春即将到来,所以气候不仅寒,而且还开始产生风热。饮食从大补可以适当转向温补,养生的重点也可以转向固肾补脾、养血护肝。 食疗———从大补转向温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主任医师唐志民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紧接着是立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都说冬季要大补,其实到了大寒,则应该是滋阴和补阳两者都要抓。 阳气虚的人,可以用一些...

  • 大寒时节的养生保健养阴阳之气

    大寒时节的养生保健养阴阳之气

      新年将至,大寒已到。中医讲究天、地、人三因制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随时间变化而适当调整。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年之中物候的变化都与节气密切相关,大寒虽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却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做好大寒节气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早睡晚起常泡脚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起居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特性,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

  • 驱寒除湿 自制中药包热敷

    驱寒除湿 自制中药包热敷

    山东青岛读者刘先生荐方:冬季很多人都会感觉脖子周围酸胀、发冷、疼痛,我自制的中药包热敷后,能疏通经络、驱寒除湿,可在按摩前,平时看电视、用电脑时使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具体方法是:艾叶、石菖蒲、生姜各120克,木瓜、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独活各20克,茴香15克,盐10克,混合在一起,装入纱布袋中缝好,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15~20分钟即可。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许建中点评:艾叶能散寒止痛;石菖蒲可活血、散风、祛湿;生姜能发汗解表;木瓜能祛湿;老鹳草、透骨草、伸筋草、羌活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独活...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小寒、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节气,天气寒冷,要根据此时气候及时调整饮食,做到“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饮食要随四时之变而变,不能被动跟着四时跑,要变被动为主动,提前调节饮食。而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和吸收的汤、粥,就是这时最好的饮食,俗话“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就是这个道理。大寒时节要注意饮食营养,防止寒冷对身体造成危害。   牛奶黑芝麻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寒食品,将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

  • 《伤寒论》经典启示力量 医学实践力量

    《伤寒论》经典启示力量 医学实践力量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和经典文献,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无论从精神的、文化的、医学的层面,还是从古代的、现代的、发展的层面,均支撑、影响着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启迪、实践着中医学的生命诺言。   经典启示力量   《伤寒论》是具有启示力量的医学经典名著。作为中医学经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一方面是它的不朽性,表现在它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的深远而普遍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理念和哲学特征。   《伤寒论...

  • 风寒夹湿的多雨时节 养生防病

    风寒夹湿的多雨时节 养生防病

      纷繁的雨水滋润了厚实的泥土,也告知南方人民,春意正浓,冷暖交替。春季气候多风,加上雨水期间湿气缠绵,天气以多风多湿为主,且此时冬寒尚未完全褪尽,寒风时作,外感致病多见风寒夹湿。风为百病之长,风湿相薄,湿疹、皮肤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等疾病容易发生,加之风邪致病,易袭阳位,故而鼻炎、流感及脑血管疾患也易发生。面对这样恼人的天气,要如何应对?   为此记者采访到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成杰辉。   指导专家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   副主任医师成杰辉   记者李楠通...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