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第114页
-
生津止渴健脾清暑 凉拌茄子 炝拌什锦
凉拌茄子 用料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入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炝拌什锦 用料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盐...
-
蚕豆 益气健脾、利湿消肿
中医认为,蚕豆味甘微辛、性平,具有益气健脾、利湿消肿的作用。 健脑益智 蚕豆蛋白质含量高,并含有少量维生素和钙、铁、磷、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抗癌防癌 蚕豆是抗癌食品之一,对预防肠癌有一定功效。 预防心血管疾病 蚕豆中的维生素C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蚕豆皮中的粗纤维有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 五香蚕豆 原料: 蚕豆500克,精盐、味精、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各适量。 做法: ①蚕豆洗净,用水泡涨,放在盆内,上盖湿布,一日过两次水,待其发芽。 ②已发芽...
-
醇香美味又有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功效的一款家常靓汤
鲜淮山玉米脊骨汤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 曾惠芳 材料: 粟米100克,鲜淮山250克,胡萝卜100克,猪脊骨250克,生姜5克。 做法: 将鲜淮山、胡萝卜、玉米切块;脊骨在沸水中汆一下,去掉血水和浮沫,捞起;将脊骨、玉米、胡萝卜和姜片放入沙锅,加入4碗水,慢火煲2小时,再加入淮山再煲半小时,加入少量盐调味即可。 注意:新鲜淮山切开后很容易被氧化变色,应及时用清水浸泡。同时,鲜淮山皮的汁液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最好戴上手套后再削皮。...
-
薏米(薏苡薏仁):健脾止泻清热解毒
薏米,又名薏苡、薏仁、六谷米等,是薏苡去壳后的仁儿,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的美誉。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之功效。 薏米空心菜粥 原料: 空心菜100克,薏米、粳米各50克,盐适量。 做法: ①空心菜择洗干净,切细。 ②薏米、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30分钟,捞出沥干水分。 ③锅中加入约1000毫升冷水,将薏米、粳米放入,先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熬煮,待粥将成时,加入空心菜、盐,搅拌均匀,再续煮至菜熟粥稠即可。...
-
脾胃气虚而见黄腻苔 阳虚水冷而见黄腻苔
黄腻苔是临床常见的苔象,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和多种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然而在临床实际当中,黄腻苔的出现不能以痰热、湿热等概而统之。 脾胃气虚而见黄腻苔 脾胃者仓廪之本,为水谷之海,主运化而为人体出入升降之枢,水谷精微皆赖脾胃以敷布,若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之气受损,运化失司,聚而为湿,蕴郁化热,上蒸于舌而现黄腻之苔,其本为虚,本虚而标实,此当健脾益气为主,脾运得健,则湿热可蠲。 刘某某,女,23岁。1973年4月就诊。诉:四肢发热困烦两月余,以肘、膝关节以远为重,自觉劳累后热烦困乏尤甚。...
-
四类食物缓解人的坏脾气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脾气与饮食有关,四类食物对缓解人的坏脾气很有帮助。 富含铁质的食物有些人不喜欢吃肉,也不喜欢新鲜蔬菜,只喜欢吃糖果和糕点,这种偏食习惯会造成铁元素摄入不足,导致情绪急躁易怒。所以,建议这种坏脾气的人应适量食用一些含丰富铁质的动物蛋白,如瘦牛肉、猪肉、羊肉、鸡、鸭、鱼及海鲜品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扭转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有助于大脑提高注意力,保持精力充沛。 富含钙质的食物钙有抑制脑神经兴奋的作用,当大脑中没有充足的钙时就会情绪不安,容易激动。摄取富含钙质的食物,可使人的情绪保持稳定。同...
-
以脾藏象为例论《灵枢》《素问》脏腑体系建构方法差异性
•《素问》《灵枢》存在学术特征、认知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尤其是对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灵枢》重实证,其脏腑体系建构的基础以实体解剖学和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主;《素问》重关系,其脏腑内容重模式推演及天人关系,其对五脏功能的认识亦多为哲学模式推演的结果。 •对脾藏象进行系统解析意义有二:一是对脾的所有经文描述皆可以作出合乎客观临床实践的解释,二是可以对现代临床病症治疗进行有针对性的处方用药,如糖尿病属于脾瘅,从补益脾气治疗是重要的方法,张锡纯之玉液汤即是效方。 《黄帝内经》包涵《素...
-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导源及研究进展 中医脾脏象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化背景影响下,在反复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研究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本文探索与梳理了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难经》对脾脏象理论的奠基,到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医家们对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阐述了近现代脾脏象理论的成熟,叙写了各代医家的足迹,阐述了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脉络,并以2013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的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