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 第109页

脾 第109页

  • 山药炖鸭肉 补肺加健脾

    山药炖鸭肉 补肺加健脾

    世卫组织专家指出,鸭肉的化学结构很接近橄榄油,对心脏健康有益。我国古籍《日用本草》中说,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山药与鸭肉炖食,可消除油腻,有补肺健脾效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山药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不少人生活、饮食缺少规律,很多人患有胃肠疾病,而山药补脾养胃的功效非常显著。山药切开后有黏黏的细丝,这是山药特有的黏蛋白,正是它起到了滋润、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对治疗胃痛也有一定功效。提示:中医认为,山药为...

  • 补气健脾食疗缓解胃溃疡

    补气健脾食疗缓解胃溃疡

      胃溃疡病人除了应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防寒保暖、稳定情绪之外,更应该合理膳食,现给大家介绍几种胃溃疡的食疗法。   马铃薯熬汁   取新鲜马铃薯,加适量的水捣烂绞汁,放在火上煮沸。晾凉后保存,每天早晚各服一杯,服前需温热。   功效:补气、健脾、消炎。      陈皮蜜膏   将陈皮、甘草用水浸透泡发,然后上火煎煮。每20分钟要将汁液取出,然后添入适量的水再煮,反复3次。将取出的所有汁液倒入锅中以文火煎熬成稠膏状,然后加入蜂蜜。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蜂蜜量要是汁液的一倍。煮沸后停火,冷却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

  • 砂仁药膳化湿健脾

    砂仁药膳化湿健脾

    砂仁是一种芳香化湿、醒脾开胃的常用药物,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有行气化湿、温脾、止泻、安胎等功效。李时珍对砂仁的评价是:“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嗝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中医认为,凡是胸脘痞闷、腹胀食少、腹痛泄泻、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诸疾,都需用砂仁配合其它中药材来治疗。 砂仁入食也堪称妙品,用砂仁烹制的春砂肉、春砂鸡、砂仁肚条、砂仁粳米粥、砂仁内金橘皮粥、砂仁鲫鱼汤等,均是有名的药膳。用砂仁加工的春砂蜜、春砂糖、春砂醋等,独具风味,颇...

  • 和胃健脾促进食欲 鲫鱼炖百合

    和胃健脾促进食欲 鲫鱼炖百合

      鲫鱼,又称鲋鱼,营养丰富,适于红烧、干烧、葱烤、煎、作羹,其中以制汤为保留营养成分最多。鲫鱼味道鲜美,又是味良药。《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说鲫:“味甘温无毒,烧灰治诸疮,补胃和中”。   鲫鱼有除湿利水、和中补虚、和胃健脾,促进食欲的作用,用于治疗乳闭、水中诸疮、肠癖泻痢、胃弱不思食等症状。百合醇甜清香,甘美爽口。味鲜甜,含有丰富蛋白质、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寒,无毒入肺、心二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脾健胃、滋阴养肾、防癌抗衰老之功效。  ...

  • 补肾健脾食鸡头米

    补肾健脾食鸡头米

    芡实就是老百姓常叫的鸡头米,是一味药食同源的滋补强壮中药。冬季是补肾健脾的最佳时期,经常服食芡实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医认为,芡实味甘、涩,性平,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里说:“补中……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本草从新》说它可“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解暑热酒毒,疗带浊泄泻,小便不禁。” 古医书有不少用芡实煮粥治病的记载,如《食鉴本草》、《本草纲目》等都录有“芡实粥&...

  • 补脾吃熟藕

    补脾吃熟藕

    藕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是中老年人食疗保健的佳品,具有多种食疗功效。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藕虽是补脾健胃的好食材,但是吃藕补脾胃却是有讲究的。 中医认为,藕生吃熟吃作用不同。生藕可凉血消瘀、清烦热、止呕渴,但生藕性寒,味甘,入胃经,对脾胃虚弱的老年人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如果想让藕最大程度地发挥养胃滋阴、健脾益气的作用,必须把它加工熟了,使其性由凉变温。藕熟后虽然失去了消瘀、清热的功效,却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脾气、止泻的功效。经过熟加工的藕粉,同样具有补益脾胃的功用,...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 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

    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

      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功效。夏季适量喝姜汤可以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敷于患处,能舒筋活血,缓解疼痛,预防“空调病”。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和淀粉,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三大功效。因此,除做日常调料外,生姜在夏季可治疗不少病症。民间也有大量关于生姜益处的谚语如“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晚吃萝卜早吃姜,郎中先生急得...

  • 冬季食粥 和胃气补脾虚

    冬季食粥 和胃气补脾虚

    冬至之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时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无论是食疗或是药力都易发挥效能。说起进补可有两类,一类为食补,一类为药补,但“药补不如食补”。冬季食粥,在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热呼呼、香美可口的粥,是老人们的美餐。煮粥通常用大米,大米:性味甘平,而其它米如小米、糜子米、薏仁米都是性味甘、微寒,因之,冬日食大米更有益。大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除了煮大米粥外,还可以煮成: 山药粥:山药(去皮)50 克,大米50 克,蜂蜜、食用油均适量。将山药切成小块用油炒过加入蜂...

  • 养阴润肺 安心健脾 莲子麦冬茯苓

    养阴润肺 安心健脾 莲子麦冬茯苓

      主料莲子肉100克,麦冬、茯苓各50克。   配料白糖100克。   调料桂花酱。   制作将莲子肉、茯苓、麦冬研成粉,加白糖、桂花酱适量拌匀,以水和面,上笼蒸成糕。   养生功效养阴润肺,安心健脾。   小贴士中医认为,茯苓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麦门冬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 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

    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

    春分之后春天慢慢进入高潮阶段,可以根据不同体质,通过用健脾、祛湿功效的汤、粥来调节,除了土茯苓、赤小豆这类中医药效比较强的食物外,还可通过吃绿色蔬菜来祛湿,比如扁豆。 扁豆被称为“豆中之王”,中医认为,扁豆味甘入脾胃经,主治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水肿。是一味补脾而不滋腻,除湿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湿良药。 扁豆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及食物纤维等,扁豆角的B族维生素含量特别丰富。需要注意的是,扁豆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因为扁豆中的红细胞凝集...

  • 金秋板栗粥健脾补肾

    金秋板栗粥健脾补肾

    宋代文学家苏辙在总结自己高寿的秘诀时,有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李时珍读后深为叹服:“此得食栗之诀也。”可见板栗是老年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板栗粥在民间流传历史悠久,深受世人追捧,有句俗话:“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香粥赛补剂。” 板栗100克去皮,切碎粒与淘好的糯米100克,加拍碎的生姜10克,加水煮米烂汤稠,加少许盐,板栗粥即成。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

  • 椰肉杞子炖鸡 益肝肾补脾胃

    椰肉杞子炖鸡 益肝肾补脾胃

    椰子肉150克,枸杞子、黑枣各50克,母鸡肉200克,精盐、酱油、味精适量。先将椰子肉洗净,切成小块,榨汁备用,鸡肉切成小块。将鸡肉块、枸杞子、黑枣同入砂锅,倒入椰肉汁,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文火慢炖,待鸡熟烂后,调入精盐、酱油、味精即成。 功效:益肝肾、补脾胃。适用于肝胃气虚、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心烦口渴、食欲不振等。...

  • 益气补脾利水消肿 黄芪鱼

    益气补脾利水消肿 黄芪鱼

      主料鲫鱼500克。   配料瘦猪肉160克,黄芪35克,白茯苓10克。   调料大蒜、姜、葱、盐、老抽、香油、料酒、泡辣椒、海鲜酱。   制作将鲫鱼剖除内脏,去掉鳞、鳃,冲洗干净,在鱼背部两侧剖3~4刀;将黄芪、茯苓研成细末,与盐调和在一起,抹在鱼上备用。将猪肉洗净,剁成绿豆大的丁;泡辣椒去蒂去籽,切成节;姜、葱、蒜洗净切碎备用。将炒锅置武火上,下入猪油烧至八成熟时,放入鲫鱼稍炸捞起。后放肉丁炒酥,加入泡辣椒、姜、葱、蒜炒出香味,下老抽、料酒、海鲜酱、炸鲫鱼、清水,改用文火烧约15分钟,翻面再烧...

  • 温补肝肾暖脾胃 肉桂鸡肝

    温补肝肾暖脾胃 肉桂鸡肝

      主料鸡肝300克。   配料肉桂5克。   调料盐,姜,葱,料酒。   制作将肉桂洗净,雄鸡肝洗净,切片,同放入砂锅内,加入葱、姜、盐、料酒、清水适量。将砂锅置盛有水的锅中,隔水炖至鸡肝熟即成。   养生功效温补肝肾,暖脾胃。   小贴士中医认为,鸡肝能补肝肾,治肝虚目暗、小儿疳积、妇人胎漏。肉桂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脾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 消暑祛湿保护脾胃 薏米和芡实煮粥

    消暑祛湿保护脾胃 薏米和芡实煮粥

    近日雷雨天气增多,湿邪较重。桂林市中医医院内五科主任邓建华介绍,如果拿薏米和芡实煮粥吃,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暑祛湿、保护脾胃的作用。 中医认为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最易损伤脾胃,引起脾湿。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如果脾的功能不好,水液代谢不出去,人的体质就会偏湿,显得虚胖。 一般来说,薏米有健脾清肺、祛湿浊的作用,芡实可以健脾补肾、止泻止遗。因此,将这两种食物按1:1的比例煮成粥喝,可以很好地祛湿邪、护脾胃。需要注意的是,有便秘、肾虚尿频等问题的人,不宜多吃。...

  • 健脾养胃食高粱

    健脾养胃食高粱

    1.高梁米粥:高梁米50克,冰糖适量。将高梁米煮为粥,加入冰糖再煮,溶化后温服。此粥可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2.高梁螵蛸粥:高梁米100克,桑螵蛸10克。先将桑螵蛸用水煎熬3次,取药汁500毫升;然后将高梁米洗净,放入沙锅内加入桑螵蛸汁,置火上煮至高梁米熟烂时即成。此粥具有和胃健脾,益气消积的功效。 3.高梁猪肚粥:高梁米50克、莲子10克、猪肚100克。将高粱米(已去壳)炒至黄褐色有香味为止;把猪肚、莲子与高梁米一齐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至高梁米熟烂为止,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此粥可健脾养胃。...

  • 脾气不好常吃丹参与杏仁

    脾气不好常吃丹参与杏仁

    生气时呼吸急促,可致气逆,危害肺的健康。经常食用杏仁粥可理肺气,改善呼吸急促的症状,减轻对肺的损害。取甜杏仁10克,配核桃2-3个、粳米50克。将杏仁与核桃捣成泥,与粳米共煮成粥食用。 生气会引发心跳加快,使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血液变得黏稠,会使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脏为了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只好加倍工作,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此时服用川芎加丹参不但能顺心气,而且能改善心脏跳动的节律,使心跳趋于和缓。取川芎10克,丹参20克,研为粗末,水煎当茶饮用。丹参有活血化瘀、散瘀定痛的功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川...

  • 龙眼桂圆 补脾养心生血益气

    龙眼桂圆 补脾养心生血益气

    每天早晨用龙眼10枚取肉,煮荷包蛋2个,加适量白糖,空腹吃。补脾养心,生血益气。 每晚睡前吃10个桂圆,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 桂圆大枣粥 大米或糯米100克,桂圆肉10克,大枣10克,适量白糖同熬煮60分钟即可食用。早晚各吃1碗。可补脾生血,养心增智,老年人尤宜。用于心脾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纳少等病者或气血不足之人调养。 桂圆百合莲子 桂圆肉50克,百合50克,莲子50克,加清水蒸熟后加白糖50克;再蒸10分钟,即可分次食用。能够补益心脾,用于心脾虚之心悸、气短、失眠之调养...

  • 莲子药膳补肾健脾

    莲子药膳补肾健脾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人秋时节莲子上市,正值食用莲子之时。古人说,吃莲子能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这一点固不可信,但莲子在养心安神、健脾、补肾等方面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历代医药典籍多有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莲子的功效作了总结,称其“交心肾,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莲子有镇静、强心、改善更年期症状、延缓衰老等多种作用。 莲子淮山粥:莲子肉(去心)40克,淮山20克...

  • 中气下陷证与脾不统血证鉴别

    中气下陷证与脾不统血证鉴别

      定义   中气下陷证:因脾胃中焦之气不足,升举无力,脏器下垂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和脾气虚证。   脾不统血证:脾气亏虚,统帅固摄血液的功能失职,致血液由脉向外散溢所表现的证候,以出血(便血、崩漏、肌衄)和气虚证为特征。   病因   中气下陷证:其病因与脾气虚证病因相同。饮食不节,饥饱失宜,均可损伤中焦脾胃之气,“饥饿不得饮食者,胃气空虚,此为不足;饮食自倍而停滞者,胃气受伤,此不足中兼有余”(《脾胃论》)。若劳倦过度,耗伤元气,亦可...

  •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定义   脾气虚证:脾气亏虚,运化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乏源所表现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等症状。   脾阳虚证:中焦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运化功能障碍所表现的腹部疼痛,喜温喜按,泻下清稀,四肢不温和脾气虚的症状。   病因   脾气虚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思虑劳倦,则易损伤脾气,诚如《内外伤辨惑论》所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或年老体弱,脏气虚衰,或慢性疾患,...

  • 荔枝大米粥 莲子糯米粥治脾虚泄泻

    荔枝大米粥 莲子糯米粥治脾虚泄泻

      荔枝大米粥    用料干荔枝15枚,山药、莲子各15克,大米50克。   制法先煎前三味,去渣取汁,后下米煮作粥。服食。   功效用治老人五更泄、便溏。   莲子糯米粥    用料莲子(去心)20克,怀山药25克,鸡内金15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前3味加水煮20分钟,再下糯米煮作粥,熟后加白糖。食用。   功效用治脾虚腹泻、食欲不振等。(北科)...

  •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定义   寒湿困脾证:寒湿之邪,困遏中焦,运化失司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恶欲吐或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   湿热蕴脾证:湿热之邪,内蕴中焦,纳运失职所表现的证候。以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黄疸等脾胃功能障碍和寒湿内盛的症状为特征。   病因   寒湿困脾证:外感多因居处潮湿,冒雨涉水,久卧湿地;内因多由饮食生冷、瓜果水饮、酒食乳酪之品。脾为湿土,同气相求,易受湿邪侵犯。湿邪重浊停滞,其性属阴,最易损伤阳气,阴寒内生,寒湿相合,困扰于脾,而...

  • 论脾胃 润燥相合 生化之源

    论脾胃 润燥相合 生化之源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与胃受纳转输、协调升降、温煦濡润,协同完成饮食吸收及精微输布,从而充养元气、化生气血、濡润脏腑四肢百骸,为“后天之本”,又称气血之源、升降之枢。《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故内伤脾胃,为百病之源。   世论脾胃者,肇于《黄帝内...

  • 健脾胃补中气 秋喝粥

    健脾胃补中气 秋喝粥

      古人云:“粥饮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粥具有适口、易消化、易吸收、生津益气的特点和功效。秋季,肠胃经历了夏天“肥吃肥喝”的“洗礼”,正到了休养生息的好时机。趁着瑟瑟秋风喝些粥,不仅健脾胃、补中气,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养生保健。   芝麻大米粥   将捣碎的芝麻与大米一同煮粥,或将芝麻炒熟研末,拌粥而食,可以润肝肺、去秋燥,对秋季中老年人易发的咳嗽、便秘等症有一定的疗效。   山芋粳米粥   山芋与粳米同煮成粥,秋季常喝,...

  •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

  • “河图”“洛书”与中医脾胃理论

    “河图”“洛书”与中医脾胃理论

    ——八卦源于阴阳概念一分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 伏羲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有一番深入的观察。不过,这些观察并未为他理出所以然来。一天,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黄河中忽然跑出了“龙马”,也就是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与所膜拜的自然之间,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和谐一致。他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

  • 中医学对于脾脏在体和在窍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脾脏在体和在窍的认识

    中医学里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并且与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即藏象。   本讲我们开讲中医学对于脾脏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的认识。   1、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

  • 吃卷心菜健脾养胃

    吃卷心菜健脾养胃

    卷心菜虽是普通的家常菜,但其营养和药用价值却很高。中医认为它性凉味甘,有健脾养胃、缓急止痛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卷心菜富含的维生素K能防止出血,维生素U能有效治疗受伤的黏膜。卷心菜含有丰富的消化酶。其中促进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淀粉酶含量比萝卜中的含量还高,它还富含帮助蛋白质分解的酶类。卷心菜的新鲜汁液能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能止痛和促进伤口愈合,曾被提取做成防治胃病的药品。...

  • 吃太浊腻脾气变坏

    吃太浊腻脾气变坏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对数百名参试者进行了长达1年的跟踪凋查。其中一组人员食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另一组则主要吃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食物。研究人员对参试者进行全过程跟踪记录。 结果发现,虽然参试者摄入的热量一样,但情绪差别却很大。吃得油腻的人更容易发脾气、愤怒以及焦虑。研究人员解释,油腻的食物会影响大脑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从而使人情绪不稳定。...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脾气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