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 第112页

脾 第112页

  • 养肝补脾 名医有方

    养肝补脾 名医有方

      养生观点   简单生活方为养生之道;生姜和干姜,功效各不同;药膳绝不是“药+食”这么简单;养肝,不妨试试“和肝汤”;补脾,勿忘“滋补汤”。   被誉为“当代中医泰斗”的方和谦教授,生前所倡导的养生之道至今仍被人们所尊崇,现编辑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智慧,《论语》中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乐在其中”的生活理念,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法则—&md...

  • 针刺四缝穴 调治小儿脾胃不良

    针刺四缝穴 调治小儿脾胃不良

      入夏以来,3岁的亮亮整天不知道饿,妈妈经常追着他也喂不下一口饭,身也瘦了,脸也黄了,原以为过了大热天就会好,可入秋了,亮亮还是厌食。奶奶猜测这怕是得了“奶痨”,得找个中医看看。于是家长带着亮亮来到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该院副院长倪晓红说,亮亮患的是小儿疳积,绍兴民间称“奶痨”。它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代谢功能紊乱综合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宝宝。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机体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且又正处于生长发育迅速时期,对食物需要量大,小儿...

  • 脾气急躁 喝竹叶水

    脾气急躁 喝竹叶水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有心烦、急躁的毛病,一旦烦躁起来就心神不宁、惴惴不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对此,笔者有一个特效偏方:喝竹叶水。 配方 淡竹叶9—12 克(中药店有售,价格便宜)。 功效 清心火,除烦躁,利小便。 用法 将淡竹叶放沙锅中,加水800~1000毫升,煎煮 15—20分钟,过滤取汁后待温。每日1剂,分3次代茶饮用。 说明 早在秦汉时期,淡竹叶就已入药。中医认为,淡竹叶气味清扬,擅清心火,对于心烦急躁、胸口烦热、夜卧不宁、小便黄赤等症效果明显。一般当天即见效。 (崔廉清)...

  •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布图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布图

    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共有45个。它们是承泣穴、四白穴、巨髂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足阳明胃经上45个穴位中,首穴为承泣穴,末穴为厉兑穴,其中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其他15个穴位则分布在...

  • 心经脾经循线图

    心经脾经循线图

    心经的循行路线是怎样的? 心经,全称为手少阴心经,主管心脏,主治心血管、精神疾病、颈肩神经障碍、心悸、忧郁等疾病。《灵枢·经脉》中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膈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起始于人体心脏之中,自心脏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即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心经的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眼睛;其直行主...

  • 雨水后养肝不忘调脾胃

    雨水后养肝不忘调脾胃

      雨水时节刚过,此时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虽说春季养生最重要在于养肝,但调养脾胃也不可大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孙思邈也提倡“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由此可见这个季节调养脾胃的重要性。   1.养胃先健脾 尽量不乱吃药   中医将包括胃肠道等重要器官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称为“脾胃”。我们的身体发育、体格健壮都与脾胃功能...

  • 调理男性养生当以脾胃

    调理男性养生当以脾胃

    邹如政,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生,医学硕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中青年闻名中医,襄阳市中医名师,襄阳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对象,襄阳市政府津贴享用者,医院男科学科带头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留意摄生,以期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邹如政说,门诊中经常有些男性病人仅仅歇息缺乏、时有疲惫,因遭到宣扬广告的影响,总以为是自己肾虚了,要求开药补补;许多男性片面地以为摄生就是补,一味使用很多养分食物和补药……其实,这种主意和做法是过错的。 邹如政以为,...

  • 中药食疗调养脾胃

    中药食疗调养脾胃

      祖国医学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如果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失职,就会造成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等病理改变,从而出现腹胀或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从而出现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如果脾失健运,则会...

  • 健脾暖胃选大米

    健脾暖胃选大米

    冬季气温下降,很容易引起脾胃着凉,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就脾胃虚弱,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见健脾养胃是十分重要的。而大麦就是冬季健脾暖胃的佳品,可以做成一些药膳食用,既补充了营养,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大麦味咸甘,性温;具有益气宽中、消渴除热、回乳的功效。大麦具坚果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钙、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维生素。 大麦粥:大麦60克加水按常法煮粥,当早餐食用。本粥具有益气宽中、暖胃消胀的作用。适用于腹部受寒引起的胀满、吐泻等症。 大麦茶:大麦适量,...

  • 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 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

    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 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

    《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递进层次,更是处事之道。在任何领域,如果可以达到如此程度,必定会成就一番事业。比如岳美中先生,先生医术高超,先生之书并无长篇大论,但读罢总会给人以启发。如此言简意赅之言,非深入思考不能达。从本文就“动静”二字讨论用药原则的问题,即可见一斑。 一般说来,补气养血健脾之药谓之静药,调气活血之药谓之动药。在组剂处方中,用静药,佐以动药,用动药,佐以静药,动静结合,常可收到好的效果。古人用方,补剂...

  • 健脾强身的儿童药膳

    健脾强身的儿童药膳

    儿童茁壮成长,就必须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在这方面,中国传统药膳学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宝贵经验,并已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提供健脾强身四款药膳方: 1、八宝豆腐(《随园食单》):嫩豆腐100克,香菇(切碎)5克,松子仁、葵花子仁各10克,鸡肉丝50克,火腿丝25克、同入浓鸡汤中煮熟,适当加入调味品即成。 2、读书点心(民间方);核桃肉500克、芝麻125克、桂圆肉125克,加糖适量,捣匀。每日早、晚一匙,开水冲服。 3、八珍糕(《食宪鸿秘》):茯苓、淮山药、白扁豆、薏米仁、莲子肉、芡实各30克,研末,糯...

  • 椰子有补脾、益肾、催乳功效

    椰子有补脾、益肾、催乳功效

    补脾益肾助催乳, 腰膝酸软食之舒。 微量元素很丰富, 健身伴侣营养足。 【注解】中医认为椰子有补脾、益肾、催乳的功效。对于脾虚水肿、腰膝酸软、乳汁缺少的人都比较适合作为食疗之品。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椰子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钾、镁等,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椰汁含有丰富的钾、镁等矿物质,其成分与细胞内液相似,有助于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达到利尿消肿之效。 椰子是水果皮层最多的水果,共有四层,最外两层叫“椰衣”,表皮...

  • 健脾益气论黄豆

    健脾益气论黄豆

    清朝状元秦大士喜吃黄豆。秦大士生于1715年,字鲁一,号秋田老人,因为在乾隆17年(1752年)中了状元,南京老百姓俗称秦状元。秦大士家境贫寒,每天读书到深夜,其母就用黄豆加上红曲米、红枣煮好,用小碗把黄豆装好,上面加一颗红枣给他吃,并勉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后来,秦大士果然中了状元,此事传开,状元豆便出了名。夫子庙江南贡院是苏皖两省乡试、会试的考场,规模为各省之首,用于考试的学舍就达2万多间。大比之年,各地学子汇集金陵,争相夺魁,一些小贩就利用学子的这种心理,在学馆、考棚附近卖起了状元豆,讨口彩说:&ldq...

  • 清热明目 驱寒养脾胃 食方

    清热明目 驱寒养脾胃 食方

      谁都希望有双明亮的眼睛,可是生活中很多不良因素会伤害到它。下面这个食疗偏方——菊花蒸茄子能清热明目,不妨一试。   制作方式是,取菊花10克,紫茄子1个,精盐、醋、麻油各适量。将菊花洗净后放入锅里,加适量水,煎煮至沸,去菊花留汤备用;将洗净的紫茄子(带皮)切成条状后,将其与菊花汤同放入碗中,隔水蒸熟,约蒸15~20分钟;放入适量麻油、精盐、醋拌匀即成,有滋阴平肝、清热明目的功效。 (刘子成)   对于体弱的老年人来说,秋冬季节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脾胃不和,手脚冰凉的现象,并且...

  • 扁豆性平味甘健脾和中 几则验方

    扁豆性平味甘健脾和中 几则验方

    中医学认为,扁豆性平味甘。功能健脾和中,消暑化湿,养胃下气,补虚止泻,不仅能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胎动不安,酒醉呕吐等病症,还是治疗夏令暑湿内侵、痢疾肠炎的良药。现介绍几则验方如下,供患者选用。 扁豆莲子饮 取扁豆24克,莲子30克。煮汤食用。每天1剂,分1~2次服。功能清热祛暑、滋补健身。适用于产后或病后体弱。 一味扁豆汤 取扁豆50~100克,水煎煮,连汤带豆同服。每天1次。功能固胎止带。适用于妇女带下、胎动不安,呕逆等。 二豆山药粥 取扁豆15克,赤小豆、山...

  •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 健脾益胃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 健脾益胃

    生津止渴利脾肺, 润肠止泻兼养胃。 细嚼慢咽易饱腹, 身患溃疡少光顾。 【注解】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城市生活节奏十分紧张,职业人群的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忧郁,这时拿起一个苹果闻一闻,不良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同时还有提神醒脑之功。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且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是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苹果中富含镁,镁可以使皮肤红润光泽、有弹性。一个苹果中含有5克的膳食纤维,也就可以满足人体一...

  • 暑热“入侵”夏季消暑健脾食疗

    暑热“入侵”夏季消暑健脾食疗

      天气逐渐变热,在太阳下多呆十几分钟就能感觉浑身出汗,头昏脑涨。这不仅让人掉了胃口,还可能让暑热“入侵”身体,导致不适。想要消暑清热又怕冰饮冷食伤脾胃,让人无所适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聂斌指出,夏季消暑,也可以来点“热食”。   指导专家   聂斌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硕士导师   夏天把粥当主食   暑热会减弱食欲及肠胃的消化功能。粥类食品易于消化,既能帮助补充因大量出汗所消耗的水分...

  • 谷雨食椿 香椿健脾理气

    谷雨食椿 香椿健脾理气

      今天是农历节气当中的谷雨。谷雨,有“雨水生百谷”之意,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新春到来。香椿古名■、栲、虎眼,又名香椿头和椿芽。春季,香椿的芽和嫩叶是人们尝春鲜的蔬菜。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由于香椿只有谷雨前的才香嫩,此时的椿芽憋了一冬天的“劲”破茎而出梗肥叶嫩,鲜美芳香,醇香爽口,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之说。   指导专家   聂斌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中...

  • 健脾补气 党参搭配黄芪日常调理饮用

    健脾补气 党参搭配黄芪日常调理饮用

      人在上了年纪后,脾胃功能或多或少都会下降,不仅吃得少,消化吸收的营养也不足,容易出现身体乏力气虚,有时都懒得讲多几句话。乔志强表示,老人大多可以适当食用健脾补气的药材来食疗,其中党参搭配黄芪就非常适合老年人日常调理饮用。   搭配教一手   参芪瘦肉粥:党参10克,黄芪20克,瘦肉适量、小米适量。先将诸药用冷水泡透,然后加入放好水、瘦肉、小米的锅中,用大火烧沸,改用小火煨熬,至小米熟烂成粥即可,趁热空腹服,每日1次~2次。   党参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镇静的功效,适用干脾胃虚弱、气血两亏...

  • 健脾暖中 鲫鱼汤加黄芪补气

    健脾暖中 鲫鱼汤加黄芪补气

    陈皮胡椒生姜鲫鱼汤 用料:陈皮10克,胡椒3克,生姜30克,鲫鱼1 条。 做法:陈皮浸软、切丝,生姜切碎,与胡椒一起放 在煲汤袋中;鲫鱼宰杀洗净,煎至微黄,把药袋纳入鱼 腹中,并用牙签扎紧。下瓦煲加清水1500毫升(约6 碗量),旺火煮沸后改小火煲约1小时,下盐便可。 健康提示:陈皮为理气类中药,能理气健脾、燥湿 化痰。胡椒食药兼用,中医认为它性热味辛,能温中散 寒、健胃消痰。生姜亦食药兼用,中医还将其列为解表 类药,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嗽。此汤能辅助 治疗中寒型腹痛腹泻,症见食欲不振、腹部冷痛、喜温...

  •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脾瘅源于 《黄帝内经·素问》 ,指以口甘为主 症的一种病证。现代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主要参 考消渴论治,而可 “转为消渴”的脾瘅则类似于 糖尿病早期或前期,临床常据此辨治。目前已有 学者对脾瘅的源流进行考证 [1- 2 ] ,但发现尚有些文 献观点并未论及,以 “脾瘅”为主题词对 《中华 医典》进行全文检索,整理归纳相关文献,作此 文以辅不逮。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论述脾瘅源流, 仅叙述古人较其前代提出的新的理论、认识和方 药等,对于重复前代的论述略过不表。...

  • 浅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浅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内经》 创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之始 , 《难经》 《诸病源候论 》 《太素》 均未离其要义, 且在其基础上阐 释了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曰 :“脾主口……在窍为口。 ” 脾开窍于口, 口又为脾 之外窍。而唇为口之门户, 故口唇合称, 正如《灵枢· 五阅五使》 中云 :“口唇者, 脾之官也” [1 ] 。根据 《内经》 中的 “藏窍理论 &r...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 “脾主肌肉”的理论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脾主肌肉”的理论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肾主先天,先天不足则肾精亏; 精血同源,肝 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不足则肌肉筋脉失养而出现 肌肉软弱无力,肾中元气不足则活动缺乏耐力,出 现劳则肌肉无力加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 肉,脾气虚则肌肉失养,脾之阴血不足则肌肉活动 缺乏耐力,活动后更加无力。因此,脾与肌肉的关 系十分密切 。 《素问·痿论》曰 : “脾主身之肌 肉” ,肌肉的功能活动隶属于脾,肌肉的功能状态 及其变化可以反映脾脏功能的盛衰。本文对脾主肌 肉的内在联系及临床应用举隅进行分析研究,使其 在临床实践中更好...

  • 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1 概述 1. 1 肝脾不调的中医学论述 中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 统 , “肝脾不调”是中医学最常见的脏腑兼证之 一。对肝脾不调的论述,始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 明确 。《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 : “岁木太过,风气 流行,脾土受邪” ,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 曰 : “怒气伤肝,则肝木之...

  • 从先秦人文思想论“脾为谏议之官”

    从先秦人文思想论“脾为谏议之官”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启蒙时期, 在长达1 800 多年的历史中, 中国祖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文化学术的繁荣, 医学领域也快速发展, 为《黄帝内 经》成书提供了许多文献书籍以及思想基础和临床 经验。 在此之后, 历代中医理论中大部分的根本思想 来源于此。 王庆其 [1] 在其书中言: “文化是沃土, 是根 和源, 其所奠定的中医学术体系是大厦……两者密不 可分, 学脉相连” 。 “脾为谏议之官” 中蕴含的人文思 想,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人...

  • 对肺与脾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对肺与脾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浅谈“培土生金”治法的实质内涵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 为, 在人体脏腑中, 肺属金, 脾属土 。“培土生金” 的治 疗方法是根据肺脾两脏之间五行相生关系确立的治 法, 在临床有着广泛应用。但“培土生金” 治法的实质 内涵是什么? 脾土是通过什么方式起到生金的作用? 人体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整体, 脏腑之间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肺与脾除了在五行学说上的母子相生关系 外, 还存在着经脉相通、 主司相连、 营卫相合、 气机相关...

  • 调脾补脾 温运为法

    调脾补脾 温运为法

      脾居人体中焦,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脾与胃相表里,一盛一化,一升一降,构成人体对于后天水谷精微物质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为后天之本。中气健运,则气血充沛;脾胃一伤,诸病由生。先贤创立脾胃学说,历经千年,逐步发展,后人不断继承与创新,使脾胃学说更加丰富,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亦层出不穷。笔者在学习脾胃学说之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补脾调脾,或补虚或泻实,均不离“温”、“运”二法。   温运法顺乎脾之生理及功能   《内经》对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当推《经脉别论》篇之&ld...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后世医家加以发挥,但当代学者论述较少。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临床根据《黄帝内经》脾阴思想治疗疾病,认为但凡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至脾阴虚范畴,根据阴亏及虚火程度,治以甘寒、酸甘之法,并少佐升清,健脾气之品,以顺脾生发之性。常用药物有:山药、薏苡仁、扁豆、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粳米、白术等。治法诸如益脾阴,肝脾同调,舒肝气,养肝血同时益脾阴;养心健脾,补心气,滋心阴同时益脾阴;培土生金,健肺气,润肺阴同时益脾阴;养先后天,脾肾同补。五脏生克制化,百...

  •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金代李杲著本书,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提出饮食不节伤胃,形体劳役伤脾,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导致脾胃病;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强调脾胃是元气之本,是精气升降的枢纽。治疗脾胃病,应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喜用升麻、柴胡类药;并注意潜降阴火,相反相成。首创甘温除大热治法,指出“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 参芪粳米粥:用于肺脾气虚

    参芪粳米粥:用于肺脾气虚

    党参、黄芪各10克,粳米100克。参、芪煎水取汁,下粳米煮成粥,以白糖调味食。 功效:本方党参、黄芪补益脾肺之气,黄芪又能固表止汗。适用于肺、脾气虚,体倦乏力,短气自汗,少食便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