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 第113页

脾 第113页

  • 扁豆祛湿粥:主治脾胃虚弱

    扁豆祛湿粥:主治脾胃虚弱

    扁豆100克浸泡发胀后,与大米100克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上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熬煮至米、豆将熟时,加红枣20克继续熬煮至烂熟后,加入白糖拌匀即成。 功效:健脾和胃,化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便溏腹泻及小儿营养不良等症。...

  • 夏日健脾利湿佳品——扁豆

    夏日健脾利湿佳品——扁豆

    扁豆,为药食两用食物,为夏日佳蔬。扁豆,又名蔽豆、藤豆、峨眉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子。李时珍《本草纲目》言“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地。人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药品化义》言其“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和”。《滇南本草》言其“治脾胃虚弱,反胃吐冷,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 临床观察发现,扁豆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主要用于...

  • 脾胃虚寒少吃葡萄

    脾胃虚寒少吃葡萄

    如今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葡萄大多口感甘甜、富含水分,大受消费者欢迎。不过专家提醒,葡萄性寒凉,脾胃虚寒者要少吃葡萄,以免造成肠胃不适。 专家指出,葡萄性寒凉,有热症的人可适当多吃,可以清内热。不过,现在的人大多脾胃不好、脾胃虚寒,如果吃多了葡萄可能更损伤脾胃,导致胃肠不适,如腹泻等。 有热症的人可以适当多吃葡萄,如何鉴别自己是否有热症呢?专家介绍,热症一般分实热、虚热,实热者舌苔厚、舌头发红、口气较大、有口臭、大便干燥、满面发红;虚热者一般手脚心发热、口干但大便不是特别干燥。专家还提醒,有一类热症患者虽然有热症,...

  • 患冠心病须护脾胃

    患冠心病须护脾胃

    冠心病患者如果脾胃功能受损,饮食不易消化,食滞气也滞,胸中气塞,自然会胸闷。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 老人应适当食用粗纤维食品,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如果每日进食过多将加重胃肠负担,不易消化而有损脾胃运化功能,不利于冠心病康复。 喜好吃豆类和豆制品的冠心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进食量,以免损伤脾胃。多吃豆类则产气多,豆类可被肠道分解产生一些小分子的气体,引起嗝气、肠鸣、腹胀、胸闷,会加重冠心病症状。对于冠心病来说,建议将豆打成粉煮成豆糊食用,比一般的食用方法有利消化。...

  • 王建华 现代脾胃学和中药麻沸散

    王建华 现代脾胃学和中药麻沸散

    2016年4月9日,89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华在广州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作为我国现代脾胃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开拓者之一,王建华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载入历史的突出贡献,一段段感动杏林的温暖回忆:参与组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并担任首任主任委员;对“麻沸散”的研究,揭开了中药麻醉的千古之谜;结合临床研究脾虚证,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建华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中医论肝虚传脾

    中医论肝虚传脾

    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肝实才能传脾。如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解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时说“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肝虚者,直补本官,以防外侮之端”,即是其例。再从先贤所制调和肝脾之方观之,亦是如此。如逍遥散是为肝郁脾虚而设;小柴胡汤、旋复代赭石汤皆为肝实传脾而制;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虽似纯为肝郁或肝郁化热所拟之方,但方中都有炙甘草以顾脾,痛泻要方,黄芪建中汤,皆为扶上抑木之剂;它如泻肝之方,如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方中...

  • 中医给心肺脾肝肾保暖

    中医给心肺脾肝肾保暖

    (记者 吉梅)一般人都知道,冬季皮肤受冻会长冻疮,腿脚受凉会关节疼痛,但很少知道体内的心肺脾肝肾也易受凉,特别是中老年人五脏受凉后危害更严重。专家提醒,天冷一定要给五脏“保暖”,否则心脏受凉可诱发冠心病,肾脏受凉会导致肾功能减退,全身免疫力低下! 记者近日采访上海中医药大学李艳芬博士时了解到,心肺睥肝肾五脏虽在体内,但阴寒之气过盛也会突破体表屏障侵袭五脏,若上了年纪阳气不足,不能将寒气驱出体外,五脏就会感受寒邪而“受凉”、心脏受凉会引起心阳不运,血行不畅,出现心前区...

  • 常按足三里 健脾除暑湿

    常按足三里 健脾除暑湿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暑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平时点按足三里,有健脾胃的作用,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条灸肚脐处的神阙穴,同样有除湿作用。进行艾灸操作时,应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皮肤上2-3厘米处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现温热感、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还可以在穴位周围移动艾条,扩大施灸面积。一次最好灸20分钟以上。...

  • 胃下垂与脾虚

    胃下垂与脾虚

    张女士今年63岁,身体一直比较瘦而且常常拉肚子,被诊断患有“胃下垂”。让张女士很纳闷的是,中医却说这病和“脾虚”有关,“胃下垂”和“脾虚”有什么必然关联吗? 其实,这两者关系密切。中医认为,“脾气主升”。所谓“升”,即上升、升提之意。脾气主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脾主升清。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而“升清”即...

  • 张从正论治脾胃经验

    张从正论治脾胃经验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擅用汗吐下三法,后世尊为攻邪宗师。其治脾胃病,主张攻邪以复胃气,如调中汤(大承气汤加姜枣)、独圣散。调养首当益胃,提出“胃气和则五虚皆实也”、“水谷人胃,脉道乃行”,常在攻邪之后,施以调胃之药或“涌后用淡粥养之”,水泄“三法行毕,……先宜以淡浆粥养胃肠三、两日”等。食补以胃气为本,如治暑泄,“以绿豆、鸡卵十余枚同煮”养胃止痢。指出“粳米...

  • “夏湿”容易伤脾

    “夏湿”容易伤脾

    夏季雨水较多,湿气偏盛,这时,人体往往出现头重如裹或头昏而涨,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郁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不爽等脾胃受损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炎热的夏季,人们总是感到闷热不去,身体不舒服的主要原因。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因为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会引起食少、食欲不振、腹胀、消瘦等症状。 为防外湿伤脾,人们应注意淋雨、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更衣保暖,不要在游泳...

  • 赤龙搅海功键脾胃

    赤龙搅海功键脾胃

    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在他所著的《红炉点雪》中附有《却病延年十六法》,其中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后患”。“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日,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此赤龙搅海之法也。” 该功法主要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效,同时还具有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赤龙搅海”功法:舌在口腔内舔摩内侧齿...

  • 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先

    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先

    临证要重视脾胃情况,脾胃功能低下会直接影响药物吸收,且加重肠胃负担。脾胃健康强壮就是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关键所在。故临证时,若遇脾胃功能低下或抵抗力低、易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应以调理脾胃为先。 现将临床经验调理脾胃方介绍如下: 参橘皮煎: 太子参18克,鲜橘皮12克,春砂仁6克,山药12克,鸡内金12克,甘草5克,谷麦芽各30克。 主治:饮食不振,纳食腹胀,大便不调,乏力、舌质淡少苔,脉细弱。若苔腻,加厚朴。 理中汤: 党参15克,白术18克,干姜10克,甘草5克。 主治:肠胃虚寒,脐周疼痛,大便稀溏,脉细...

  • 判别体内湿邪的性质 湿与脾胃有联系

    判别体内湿邪的性质 湿与脾胃有联系

    湿又为内湿、外湿。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日子中的眼镜上的水汽,包含空气的湿度。外界的湿度增加了,也是致病要素,雾露特别大的时分,空气活动得慢了,在空气中悬浮的微颗粒,粉尘就多,呼吸后简单发生疾病。房子里长霉,简单引起过敏,特别是夏天,我们都能感受到炽热。湿度大,出汗后不能蒸腾,我们都知道出汗是一种重要的散热办法,然后调度体温,假如不能很好地蒸腾,就不能达到这一效果,所以夏天高温高湿,会感觉很难受,乃至中暑。 正确判别体内湿邪的性质。一般来说,胖大舌、齿痕舌、舌体有裂纹都是湿多的体现。...

  • 烈日炎炎 维护脾胃 防备腹泻 调摄身心

    烈日炎炎 维护脾胃 防备腹泻 调摄身心

    今年入夏以来,不只我国多地“高烧”不退,其他北半球国家也都敞开了“炽热”形式。其间,日本、韩国正面临大范围高温热浪的突击;瑞典、丹麦、挪威南部和芬兰北部也正在阅历极端盛暑;加拿大魁北克省今夏遭遇了几十年稀有的热浪炙烤。可以说,半个地球都已陷入了“清蒸烧烤”的苦楚。 烈日炎炎 损害严峻 众所周知,高温气候,极易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其主要不良影响是导致中暑以及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那么,应该怎样活跃防备,有用防止这些“高...

  • 伏天健脾导引法

    伏天健脾导引法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脾主水谷运化。在闷热的伏天,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更应该注重健脾利湿,促进运化。 脾脏导引法为道教养生功法,宜六月行之。《遵生八笺·脾脏导引法》:“可大坐,伸一脚,以两手向前反掣三五度。又跪坐,以两手据地回视,用力作虎视,各三五度,能去脾内积聚风邪毒气,又能消食。” 具体方法:取坐位,一脚前伸,一脚屈曲,同时两手向后拉伸,左右交替各15次;或跪坐,两手按地,头部向两侧交替,怒目后视各15次。此法能祛脾脏积聚,风毒邪气。...

  • 基于脾胃学说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思考

    基于脾胃学说防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思考

    慢性复杂性疾病是指由于环境因素和多个基因位点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微小病变未得到及时改善, 迁延累积所形成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等, 精神、心理类疾病也属于其范畴[1,2], 特点是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 》显示, 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5.2%和9.7%, 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的79.4%[3]...

  •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亟待论证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亟待论证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自此之后,几乎成为学界共识,影响深远。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中提出“先天根本论”,并在《医宗必读》中列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文章从胚胎发生、营养代谢两个方面诠释了肾何以为先天之本、脾何以为后天之本。该文指出:“婴儿初生,先生两肾……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婴形未成,先结胞胎,其形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rdquo...

  • 手脚爱出汗是脾胃失调

    手脚爱出汗是脾胃失调

    秋季一般温度宜人,正常情况下不会出汗,但是有些人却经常手足潮湿多汗,而身体别的部位无汗,这是一种病理表现。中医认为,手足出汗一般是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脾胃湿热型:手足出汗多而黏,同时伴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困而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为脾胃湿热内阻。治疗宜清热燥湿,可选用中成药平胃丸治疗,每日2次,每次6克。 脾胃阴虚型:手足出汗而手足心热,同时伴有咽燥口干、食欲不振、饥不欲食、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者,为脾胃阴虚所致。治宜滋养胃阴,可用沙参、麦冬各9克,玉竹、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脾胃气虚型...

  • 体内湿气重宜健脾

    体内湿气重宜健脾

    生活当中,有人偶尔会水肿,有人平时痰很多,有人爱腹泻,有人舌苔厚腻。这些情况看似毫无关联,但是中医认为它们和“脾虚”、体内湿气偏重有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所谓运化水湿,是指脾在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脾可以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多余的水液,及时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若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

  • 发怒爱喊肝火旺 笑太多耗心气 歌唱没底脾气虚

    发怒爱喊肝火旺 笑太多耗心气 歌唱没底脾气虚

    中医将人常宣布的声响归纳为呼笑歌哭呻五种声响,并别离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即肝呼、心笑、脾歌、肺哭、肾呻。咱们能够依据宣布的不同声响,来判别自己是哪个脏腑呈现了问题,能够进行对症调度。 发怒爱喊肝火旺 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常简单发怒,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常会长吁短叹,宣布呼呼声响。这其实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功用,经过向外发声来减少肝气郁滞。因而,肝火旺的朋友可多发“嘘”字音,有助于调理心情,坚持心里的平缓,以免肝火伤肝。柴胡、薄荷、苏叶等中药也能够疏肝郁、防气结...

  • 雨水时节话养生 护脾胃调情志

    雨水时节话养生 护脾胃调情志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刻,气温上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节气摄生-雨水时节话摄生 雨水降临,植物开端萌发,大地焕发活力,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端抽出嫩芽,门生含苞,樱桃花开。从此,大地逐渐开端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假设立春尚有冬之余威,雨水节气则是让人真正感触到了春天的气味。 《黄帝内经》上说:“地气上为云,气候下为雨。”...

  • 思远人兮脾胃伤

    思远人兮脾胃伤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思远人》为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著作,描写闺中想念之苦,用语本性,爱情真诚,为人称道,词牌《思远人》因词中“千里念行客”句而得名。后人评这首词为“痴人痴事”,想念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但正是通过“痴人痴事”,将想念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 健脾和胃消食茶汤

    健脾和胃消食茶汤

    新春团聚,难免多吃一些肉类和油炸类的食物,加上运动减少,胃肠胀满的感觉也出来了,就会变得没胃口、吃东西没香味、大便不畅、口苦、睡觉不安。出现以上症状,多是由消化不良导致。这里跟大家共享一种健脾和胃消食茶汤,有兴趣的朋友可测验一下。 资料:普洱茶老茶头,老陈皮,清水。 东西:摄生电磁壶,保温壶。 煮茶工序:用摄生电磁壶烧水,烧开水后将选好的普洱茶老茶头放入壶中,再加水300毫升左右,重复烧开2次;将这一泡的茶水悉数倒掉。取老陈皮一小片放入摄生壶中,往摄生电磁壶中倒入刚烧开的水1300毫升...

  • 脾胃虚寒慎喝金银花茶

    脾胃虚寒慎喝金银花茶

    金银花,又名忍冬、银花、双花等,性甘寒、气芳香,具有宣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保健,常用金银花泡水喝。专家提醒,金银花只适合体质平和或内热体质者服用,而不适合脾胃虚寒(经常腹痛、腹泻、腹部发凉、手脚发凉)者。 另外,金银花泡水与泡茶类似,冲泡2—3次即可,隔夜后不宜饮用。...

  • 易发脾气按摩祛火

    易发脾气按摩祛火

    老年人脾气大,很容易上火。要想祛火,可按摩一下人身上的几个祛火点。 牙疼 俗语云:“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牙疼的祛火点在哪里?在足背,足背的2、3趾间缝处是足阳明胃经去火点。每天按摩该处2—3次,每次1—2分钟,可缓解牙疼症状。 眼屎多 祛火点在无名指。在无名指指甲旁靠近小指侧,可用拇指指尖按摩此处,每日2~3次。每次一分钟左右。 鼻干燥 祛火点在手上。拇指根部肌肉明显突出部位为手太阴肺经去火点,可每天按摩}-3次,每次3分钟。 烂嘴 祛火点在足第2趾。按摩2趾...

  • 脾喜燥恶湿 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

    脾喜燥恶湿 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

    “脾喜燥恶湿”之考辨 脾喜燥恶湿, 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明代吴昆《医方考》中有云:“脾……喜燥而恶湿”。脾病易生湿, 湿亦困脾土。《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马莳注云:“然脾为太阴湿土, 最苦在湿, 湿则脾病也, 惟苦性燥, 急宜食苦者以燥之”。因此, 临床治疗上, 医者治脾病多遵顺其性制其恶, 常以燥治湿, 往往过用苦温燥药使脾失濡润而伤脾阴...

  • 脾胃不和怎样选用中成药

    脾胃不和怎样选用中成药

    积食选用保和丸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 节日之后的脾胃不适多为食滞胃脘证,发病前常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表现为饮食停滞、打嗝、出酸腐之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治疗可用消食导滞的法则,用(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等中成药较为合适。其中保和丸侧重于消食化热;加味保和丸侧重于平素脾虚湿阻合并食滞;枳实导滞丸则侧重食滞兼有湿热中阻。 腹胀选用香砂和胃丸对脾胃不和的患者来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

  • 莲藕补脾养胃滋阴的佳品

    莲藕补脾养胃滋阴的佳品

    经过一个“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水中的莲藕逐渐成熟,在这个季节里正是藕的好食光。新鲜的莲藕雪白脆嫩,清甜可口,小时候最喜欢看大人切莲藕,一片片藕片之间总有又细又长的银丝颤巍巍地相连,果然是“藕断丝连”呀。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夫藕生于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生于嫩,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故其所主者,皆心脾血分之疾”。...

  • 老鸭半只冬瓜薏米 消暑祛湿健脾之功效

    老鸭半只冬瓜薏米 消暑祛湿健脾之功效

    老鸭半只,冬瓜一块,薏米50克,食盐适量。老鸭切小块,用沸水焯一下。薏米洗净,冬瓜连皮切成大块。将原料放入汤煲里,加入开水,小火煲80分钟。起锅前10分钟加入盐调味即食。有消暑祛湿健脾之功效。 丁香薄荷茶 白芷15克,佩兰15克,荷叶20克,丁香10克,薄荷5克,藿香15克。将上述6味中药共放入沙锅,加水煮20分钟,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饮。有和胃肠、化湿浊之功效,适用于胃肠受湿者。 化湿泄热茶 青蒿10克,薄荷15克,通草3克,荷叶1张,茶叶3克。青蒿、薄荷、通草、荷叶用清水洗净,将上述5味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