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 第117页

脾 第117页

  • 适时吃苦健脾开胃 暑湿困脾适当吃辛

    适时吃苦健脾开胃 暑湿困脾适当吃辛

    7月16日正式进入三伏天,炎炎夏日该如何调理身体呢?夏季高温酷暑,阳气亢盛,极易造成机体津液损伤,使人口干舌燥,不思饮食。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一,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比如湿邪,可能引起身体沉重、疼痛,尤其是关节伸缩不顺,引发腰背痛或关节痛;内湿则表现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口淡、食欲下降,胸腹感到很闷,容易发生拉肚子、功能性胃肠炎发作的情况。处在高压工作环...

  • 土茯苓祛皮科湿毒 五指毛桃健脾补虚 千里光治肺部疾患

    土茯苓祛皮科湿毒 五指毛桃健脾补虚 千里光治肺部疾患

    海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永杰系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内科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整理张永杰临证特色用药经验,以飨同道。 1土茯苓祛皮科湿毒 土茯苓,又名禹余粮、白余粮等(《本草经集注》),味甘、淡,性平,归肝、肾、脾、胃经。功在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通利关节。主治梅毒,淋浊,泄泻,筋挛骨痛,脚气,痈肿,疮癣,瘰疬,瘿瘤及汞中毒。《本草纲目》云:“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rd...

  • “脾藏意主思”理论在《东医宝鉴》中的应用探析

    “脾藏意主思”理论在《东医宝鉴》中的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将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脾“藏意主思”的功能,是人体情志活动调控有序的生理基础,若脾脏功能失衡,则会引发相关情志病。《东医宝鉴》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为朝鲜医家许浚所著,具有“赅括古今,折衷群言,探本穷源,挈纲提要,详而不至于蔓,约而无所不包”的特点[1]。《东医宝鉴》中对脾脏的论述较多,...

  • 浅析吴澄《不居集》理脾阴思想

    浅析吴澄《不居集》理脾阴思想

    吴澄,号师朗,清代新安名医之一,安徽歙县人。吴澄喜读《易经》,年长后因试不举,遂弃儒学医,在虚损疾病的治疗方面精深研究,并著成虚损专书《不居集》。吴澄是清代研究脾阴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创造性地将脾阴虚引入虚损证治,主张虚损必以理脾阴为要法,创制中和理阴汤、理脾益营汤、升补和中汤等理脾阴得效九方,为完善脾胃学说及现代临床论治虚损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从立说背景、辨证纲要、治法方药等角度阐述吴澄在《不居集》中的理脾阴思想。 1 立说背景 《黄帝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脾有...

  • 辨证论治 随症取穴 针灸并治 重视脾胃

    辨证论治 随症取穴 针灸并治 重视脾胃

    国医大师班秀文在7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广西山区缺医少药,很多的疾病只能依靠针灸和草药来治疗,因此班秀文溯源穷流,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并结合壮医药特色,在针灸疗法上参合己见,切合临床,颇多精思妙解,特别是在针灸治疗妇科病和急性传染病,如月经病、产后病、疟疾和回归热等方面屡获奇效,为广西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将班秀文针灸学术思想分述如下。 尊经重古 择善而从 经络学说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班秀文继承《内经》《难经》之说,在临床针灸治疗中,以经络为纲,分...

  • 喝粥健脾养胃 助长药力

    喝粥健脾养胃 助长药力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已延续千年。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烹谷为粥”的记载。宋·陆游在《食粥》一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诗中提到了“宛丘先生”——宋代诗人张耒,张耒在自己写的《粥记》一文中说:“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 随着现代社会糖尿病人数的增多,很多人开始变得不敢喝粥,甚至“谈粥色变”,担心长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