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41页

中医 第141页

  •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看到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在中医药报上刊登后,我们的学生都掀起了学习国医大师热潮。既为他们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又坚定了他们学中医的信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说,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既是对中医学子的期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期盼,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各中医药高校掀起学习国医大师潮 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宣传学习国医大师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中医药的精神。该校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医大师,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挖掘总结...

  • 中医药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

    中医药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

    中医药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 首先,从国家发展的大环境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了战略规划和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三期并存”的战略判断,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

  • 中医科普

    中医科普

    •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中医科普就是用老百姓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传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更新健康理念,从而达到预防、帮助治疗疾病的一项普适性的教育或教化。 •科普搭起了一座专家与百姓、专家与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医生运用科普的语言,与民众形成良好互动,让患者对治疗信任、理解,必然会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

  • 陆广莘老师 学中医的引领者

    陆广莘老师 学中医的引领者

    与陆广莘老师相识的10年,是我学术视角得以极大提升的宝贵时段。10年来,有幸得到陆老的耳提面命、鞭策与激励,使自己对中医学术本质、乃至中医发展模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认识,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是我学术生涯中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我敬仰的一位君子 陆老是当之无愧的君子,相信熟悉陆老的人都会有同感。他常教导我,做人“志向要高远”,如此就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陆老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陆老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的七...

  • 裴正学 秉承父训为了发扬中医学西医

    裴正学 秉承父训为了发扬中医学西医

    裴正学是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他出生在中医世家,为了将家传的中医发扬出去,从小父亲就给他定了一个志向,等他长大后要好好学习西医,因为,西医学得越好,才能用西医的“框架”建造中医的“高楼”。 在求学的路上,他遭遇了人生的3次劫难。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初衷,他反而以苦为乐,以书明志;在逆境中撰写出了《血证论评释》;在厚积薄发中创造出了“兰州方”,复制了一个又一个让白血病患者起死回生的故事。 秉承父训 为了发扬中医学西医 裴正学的爷爷...

  •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这段话既是对医案作用和地位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治疗疾病的充分肯定。在中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案作为传承中医理论,引领中医实践的载体,起到了发展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弘扬职业道德等作用。医案作为中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性。 真实性 医案是治疗疾病的真实记录。历代名医在记录医案时,患者的姓氏、住址,发病的时...

  • 中医世家 冉氏御医第六代传人 冉雪峰

    中医世家 冉氏御医第六代传人 冉雪峰

    冉雪峰(1879—1963),原名敬典,字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四川省巫山县黛溪镇(今重庆巫山大溪)人。20世纪著名中医学家、临床家、教育家。早年信奉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于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在武汉、重庆等地行医近4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编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首任校长等职。1955年11月奉调进京,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高干和外宾治疗室主任。是全国...

  • 立足中医 络病学破解疑难病

    立足中医 络病学破解疑难病

    以岭医院的不同凡响,在它诞生之日起便埋下了“伏笔”。1992年,心血管内科医生吴以岭走出体制,创办了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并附设一家诊所,一边看病,一边进行络病理论和药物研发。这家研究所就是以岭药业的前身,诊所则发展成为上千张床位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如今,这里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中医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荣获通络系列创新中药科研课题多个国家科技奖,是河北省首家挂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民营医院。“这三张‘名片’反映了以岭医院工作不可...

  • 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多年来,由于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等原因,导致云南省绝大多数村卫生室(所)缺乏基本中医药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手段单一,很多村卫生室(所)都只会“输液,开药(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简单伤口处理包扎”这三板斧,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多样化疾病诊治需求,病人逐渐流失,而病人流失反过来又直接导致乡村医生收入下降,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于基层卫生室(所)“政府不满意(未达到预期效果),群众不满意(医疗水平低),医生不满意(收入太低)”的“大...

  • 建立中医救护医院

    建立中医救护医院

    中医的急救方法独具专长,疗效确切,并非一些人所误解的那样,认为中医只能治疗慢性病而不能用于急救。抗战时期,中央国医馆与赈济委员会合作建立的中医救护医院,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公办中医急救医院。 建立中医救护医院 1937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南京,军民死伤甚多,下关难民伤亡尤惨。而当时缺医少药,只能眼看着那些无医药可治的伤兵难民死亡,而且还很容易导致瘟疫蔓延,军心民心惶惶。 时任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的朱庆澜与国医馆馆长焦易堂磋商,在南京老虎桥设立中医救护医院,下关热河路设第一诊疗所,为大江南北的抗日兵民...

  • 学习中医的决心

    学习中医的决心

    医者,仁术也。自人类诞生于世,就在不断地与病魔作斗争,而医生,正是怀着仁慈与博爱站在这斗争最前线的战士。在我做出学习中医的决定之前与之后,身边的人不断地告诉我,这个选择意味着劳累、病痛,意味着站在生与死的边缘,整日目睹生命的凋亡,意味着终生学习,意味着永无休息,他们不断地问我,是否真的有那样的坚强,来承受生命的重量,他们不断地问我,在日复一日与痛苦的病患的相处之中,我是否仍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热忱地面对工作?我也确实这样扪心自问过——我,平凡如我,是否能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是否能为战胜病魔...

  • 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着力点,并对加快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启动了倒计时。 会议启示,只有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研判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解放思想、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和法治思维,加快促进中医药治理现代化,才能为“十三五”改革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把握大势,方成大事。 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l...

  • 中医之人迎 气口

    中医之人迎 气口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素问·阴阳别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李东垣首先以脉分别阴阳,即分辨内伤、外感。 关于“人迎”、“气口”,《内经》中记载,人迎在喉结两旁,属足阳明...

  • 中医赞 中医之梦

    中医赞 中医之梦

    东奔西又颠, 四季无休闲。 悬壶济苍生, 服务在乡村。 夜半挑青灯, 博极求医源。 午耕躬不休, 聚力攻疑难。 经络回环绕, 腧穴疗效好。 针灸降病魔, 顽疾祛根了。 花草叶根皮, 四气五味香。 昆虫海浮石, 以毒能攻毒。 金木水火土, 阴阳万物生。 援物皆比类, 唯象居思维。 华夏医药学, 博大而精深。 源远流长术, 代代相传承。 创新大发展, 岐黄更辉煌。 政通人和谐, 国医齐欢畅。 白衣赤丹心, 紧跟共产党。 造福泽庶民, 中华大复兴。 (陕西...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中医
  • 理解中医药“一带一路”

    理解中医药“一带一路”

    记者: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李振吉:“一带一路”(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缩写:OBAOR或OBOR),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英文还翻译为:Beijing Silk Road Initiative, 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

  • 杏林之“魂”——中医药文化

    杏林之“魂”——中医药文化

    在相距云南昆明80公里处,有一个占地面积3000余亩的杏林大观园。这是昆明圣火药业投资建设、集中医药养生养老、中医药文化展示及特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杏林之“魂”——中医药文化 来到杏林大观园,随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医药氛围。 入口处伫立着医药先师纪念馆——杏林寺。传说古代,当地爆发瘟疫,彝人头领那古木斯氏得药师佛阿波多罗密托梦授法,得以摆脱瘟疫。老百姓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建了一个药王庙以作纪念。 寺中除了供奉医药的鼻祖...

  • 陈涤平出身五代中医世家

    陈涤平出身五代中医世家

    早就听说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出身五代中医世家,从事中医药工作已30多年,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研究、有见解、有成果。在大健康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医药人才?如何培养?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他的办公室。 儒雅而睿智,成熟而稳重,一派高级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在陈涤平严谨又风趣的话语之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和对复兴中医文化的期待。同时,他还将人性关怀和历史反思融入学校的发展变革之中,汇进远大理想的筑梦、逐梦、圆梦之中。 “教育的宗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是人格的塑造。我们要培养的是服务社会...

  • 老中医朱进忠对“汗”的重视

    老中医朱进忠对“汗”的重视

    广汗法是笔者“命名”的,“以正常出汗为目的的所有方法”的统称。命名的意义在于:把治疗的目标直接定位于正常的出汗、定位于“表系统”的健康,而非疾病。后发现其实质内容已经无数次获得了医学前辈的认同。 本文要谈的就是老中医朱进忠对“汗”的重视,资料源于《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皮肤病专辑》中的《寒闭热郁银屑病,孰多孰寡首辨析》一文。 银屑病……应是外寒闭郁,内有实热。由于表寒、实热的...

  • 他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李今庸

    他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李今庸

    ●他是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50多年笔耕不辍,考证所引用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书籍达257种,其中医学类75种,子类19种,经类16种,史类79种,典籍50种。 ●他能将经典医籍原文一字不差地背诵,被誉为“内经王”“活字典”。编写高等院校中医经典教材,在全国推广经典教学,让中医经典传承遍地开花,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优秀人才。 ●他为中医发展奔走呐喊40多年,是著名的“十老上书”者之一,写下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提案、建议、信函200余篇,推动了中...

  •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如今,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类食物日渐增长,不健康的饮食使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越来越多,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药新药将如何开发?如何验证药品对症的有效性?”早在十年前,这些问题就困扰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刘建勋,他带领着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建立了能够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病症结合、方证相应用药特点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 中药药效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病治病原...

  •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阴平阳秘”中医学的内环境

    在现代医学里,内环境是指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与活动的所在。 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内环境失稳则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pH)、渗透压、温度等。 在中医学中,内环境是与外环境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还认识到“人与天地相应&rdq...

  • 中医真正传承的 是思维的方式 中医教育模式

    中医真正传承的 是思维的方式 中医教育模式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完全拷贝自西方。大学教育的确可以培养出科技人才,但用于培养中医却不是最佳的。中医教育既需重视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亦需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因此,我主张恢复到传统的中医师带徒的教育模式,真正把中医传承下去。当前之所以庸医太多,与流水线式的西医培养方式当有必然联系。 有人感叹:靠谱的中医实在太难培养了,这也是中医发展的瓶颈。能够快速复制的东西,推广起来才会有速度。又要好又要快,这本身就很矛盾。中医之所以难培养,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不合乎当前的数理化教育,因此显得另...

  •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发展纪实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发展纪实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怀着弘扬中医针灸事业的使命感,积淀“求慎敬命”的医院精神,坚持走中医(针灸)特色的发展方向,发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的优势,突出人才、技术在服务过程中主导地位,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建设、重点专科建设、医疗质量、综合服务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医院实施大专科,小综合,突出中医针灸特色,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和亮点。 历史沿革 1984年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成立,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所针灸研究机构之一...

  •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最近,一场关于“脉诊验孕”的中西医约战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热烈的网络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来否定中医的基本技能,是否有失偏颇?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望、闻、问、切)之中,以脉诊为首。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人王叔和著有一本《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根据脉象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不同,将脉象总结为24种,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脉...

  • 著名中医临床家 门纯德

    著名中医临床家 门纯德

    门纯德(1917-1984),字秉洁,河北蔚县人。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山西著名中医专家,有山西中医临床“北门”之誉。在应用经方治疗慢性疑难杂病,尤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银屑病、肿瘤等方面颇具见地,疗效显著。曾任山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雁北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门纯德任职于大同医学专科学校,至辞世前是山西唯一中医副教授。于1978年率先创办山西省高等中医专科教育,培养数千名中医高等专业人才。在山西中医学术界德高望重,誉满医林。在50多年临床实践中...

  • 陆广莘承担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任

    陆广莘承担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任

    我们敬重的恩师陆广莘先生于2014年9月13日在北京去世,我们深感悲痛。陆老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余音绕耳,可他却已永远离开了我们。回想起陆老生前对我们的教导、鼓励、期望、嘱托,我们感到责任颇重。直至生命最后时刻,陆老仍心念中医药学术发展,叮嘱我们不要心有旁骛,要勇于承担中医理论研究的重任,要自信、自立、自强。 中西医融会贯通 陆老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颛桥镇(今上海市闵行区)。师从家乡老中医马书绅开始学习中医,先后师从上海陆渊雷,丹徒章次公,武进徐衡之。陆渊雷的“发皇古义,融会...

  • 中医理论的“天人同构”

    中医理论的“天人同构”

    “天人感应”思想的确立 “天人合一”思想,对战国后期到西汉期间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其最典型的历史事件有两个:一是形成了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二是形成了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基础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天人理论的基本内核。在构建天人理论时,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起天人间的感应关系。这一关系的成功建立,不但解决了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而...

  • 中医的真正优势在于她用得够久

    中医的真正优势在于她用得够久

    @传统中医-唐略 门派之争,自古就有。武林有门派之争,医林也有。中西医之争也是门派之争。热衷于任何门派之争,都是各门派中的小人物,或狂妄自大,或别有用心。明智的人是不会理会的。狗打架,人不能卷进去,看热闹的也是无聊之人。 人的心量有大小。心量大的人能兼收并蓄,面对中医西医都能吸取精华。心量小的人则不能,信了中医就不能信西医,学了西医就要抛弃中医。关于中医西医孰优孰劣的讨论,只是一群心量很小的人在学问的汪洋大海面前讨论他们各自的小碗儿到底该装水还是沙。而心量大的人,如海之能容,如天之无言。 @选择中医__...

  • 刘乾万 擅用中医药诊治心脑血管疾病

    刘乾万 擅用中医药诊治心脑血管疾病

    刘乾万,男,71岁,1943年生,重庆市江津区人。幼时家贫,初中毕业后先后拜师当地名医李彦之、贵州遵义名医曾妙方。1971年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当乡村医生,1987年取得当地的行医资格,并开设诊所至今。擅用中医药诊治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风湿病和妇儿疾病,疗效显著,并经常减免患者的医药费,深受当地群众尊敬。 和很多乡村中医师一样,1987年,44岁的刘乾万开始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开了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诊所——“刘乾万诊所”,这一干就是27年。作为坚守在乡镇的乡村...

  •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医诊疗共识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医诊疗共识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为了指导临床开展PCI术后胸痛、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等疾病的中医诊疗实践,有效拓宽PCI术后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视野、提高从风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今年10月,多方专家举行了“2014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发布会”。笔者将相应观点介绍如下。 术后胸痛的专家共识 PCI术后仍有不少患者发生胸痛。有人长期随访发现,术后胸痛的发生率高达50%。“2014专家共识”指出:PCI术后胸痛属于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