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脉 第14页

脉 第14页

  • 舌脉与症状不符时如何取舍

    舌脉与症状不符时如何取舍

    清代名医王士雄,字孟英,是中医温病大家,其所著《温热经纬》影响深远,该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的原则编纂而成,堪称集温病学之大成者。   在外科方面,王氏同样有其独到的一面,在《王氏医案》中有这样一则医案:“浑身生疖如疔,痛楚难堪,小溲或秘或频,大便登圊则努挣不下,卧则不能收摄。人皆谓其虚也。孟英诊脉,滑数、舌紫、苔黄而渴。予白虎汤加花粉、竹叶、栀子、白薇、紫菀、石斛、黄柏,十余剂而痊。”   医案中所治的是疖病。疖病是感染性疾病...

  • 药膳调治脉管炎

    药膳调治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全身性动、静脉的中、小血管慢性炎症病变。好发于下肢远端血管,由于长期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膜增厚,血栓形成,以至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最后导致肢体末端坏死脱落,中医称脱疽。本病多为男性(达95%以上),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 一、虚寒型:患肢喜暖畏寒、触之冰凉、麻木,局部皮肤苍白,足部、小腿有不定期疼痛,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而迟。 1.附子粥:制附子、桂枝各3克,肉桂5克,葱白3茎,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先煎制附片90分钟,人桂枝、肉桂、葱白,再煎40分钟。取汁与粳米煮粥...

  • 论季节变化与脉象的相关性

    论季节变化与脉象的相关性

    《黄帝内经》 最早提及脉象随季节影响而产生相 应改变的理论,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 载有“四变之 动, 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 夏应中矩, 秋应中衡, 冬 应中权。 ” 季节是影响脉象异同的关键因素, 五脏应 时, 脉象变化与季节所对应的五脏及其气血功能活动 密切相关。 1 脉象的形成机理 有关脉的记载 , 《素问·脉要精微论》 载曰 : “夫脉 者, 血之府也” 。《脉说》 又言 : “脉者, 气血也。 ”...

  • 脉案分析一则

    脉案分析一则

      病历摘要:男,69岁,因嗜睡于2011年8月1日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睡眠增加,呼之可醒。刻下症见:多睡,呼之可醒,生活不能自理。纳可,大便调,小便自遗。既往有多次脑梗塞病史,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15年。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查体:嗜睡,定向力尚可,言语欠流利,记忆力、计算力减退。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检查欠合作,深浅检查及共济运动检查欠合作。舌红胖苔白厚腻。辅助检查显示:桥脑梗塞灶;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梗塞灶;左侧放射冠区陈旧性梗塞灶;脑萎缩,脑积水。   初步诊断...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分析
  • 中医脉象浅识

    中医脉象浅识

      哲学家王树人先生在“论象与象思维”一文中论述道:“象”字是动物象的象形,经假借和转注后与“像”字同义,如《系辞下》云:“象也者,像也。”象本身又具有“流动与转化”的性质,所以《系辞》又云:“见乃谓之象”、“兆见曰象”。感知的外在之象经过流动与转化,进而生成某种把握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象”一词,具有深邃的&ldquo...

  •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经脉学说是《内经》临床辨证的理论核心思想

      藏象和经脉学说贯穿于《内经》的全过程,是中医理论的框架,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选方用药的依据,故称其为理论核心。   藏象   藏象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

  •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血液病常从肾脏论治?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血液病常从肾脏论治?

    1、中医为什么要诊脉?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动脉搏动,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诊脉可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血液病临床常诊寸口脉(桡动脉,手腕处)。三部九候是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总的来说是&ldqu...

  • 王行宽医案“脉案”式

    王行宽医案“脉案”式

      先述脉象、舌质,然后进一步以舌脉结合临床症状,阐释寓意,反推病机,后续治则治法。临证之时往往需要反应迅速,构思敏捷,一般用于典型脉证合一者。   病案1:胡某,女,80岁。   脉细参伍不调,乍疏乍数,乍大乍小,若雀啄之状,舌淡黯,苔薄黄,示心之气阴虚羸,心脉瘀阻,心络不畅。不通则痛,不荣亦痛,此胸痛气短,心悸之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气既虚,则火不生土。其胃脘痛,嗳气,呕吐痰涎者,盖缘于此。治宜补益气营,和胃降逆,酌加疏肝、化痰、通络之品。药用白参10克,麦冬10克,...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医案
  • 沈氏女科近代传承脉络 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沈氏女科近代传承脉络 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 •原生态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舌诊最为客观,可以“一锤定音”,但要简化才能实用。 •实证应当采用淫、痰、饮、湿、滞、瘀、食、虫8大纲目,尤以淫、痰、瘀、滞4纲为主。 •内伤虚证活治: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仙汤随证活用。 •调经分期论治,经前调气,经期调血,平时调肾。...

  • 奇经八脉学

    奇经八脉学

      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药方面的具体运用,均概寓于脏腑,尤其是肝肾之中,使奇经理论似成虚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韩冰认为,奇经八脉理论本身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应该从依附于十二经、脏腑的从属地位中相对独立出来,并试图通过整理历代医家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及临床运用,就奇经的理论特征...

  • 浅说脉诊学习

    浅说脉诊学习

      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也是中医四诊之中最深奥的一个层面,这也是学习中医的一个难点,很多人学了一辈子的中医,对脉诊的运用却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新的突破,这是由于人的各种生理效应变化反馈都极其灵敏,脉诊揆度所得时而无常,师生授受时,难以揣度脉理。正所谓:“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迴,迴则不转,乃失其机。”过去的不可得,现在的留不住,转瞬即逝的感觉,常常在师生间无奈地发生,《内经》强调悟而后通神明:“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

  • 中医脉象雷达图

    中医脉象雷达图

      中医脉象之“象”不是“大象无形”之象,而是有形可循之象;因此中医脉学不是玄学,不可脱离实际故作高深;只有让学习者辨得清楚说得明白,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学问,才会改变“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虽然《内经》即有关于许多脉象之名及其临床意义的论述,因对其判定标准有失详尽,因而成为《内经》奠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最薄弱的一环,也为后世医家留下了很大的争议和发展空间。   王叔和《脉经》总结晋以前的脉学成就,建立了专门的脉学理论规范。...

  • 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 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

    前言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

  •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黄帝内经》阴阳脉析义

    阴阳是中医学阐释人体生理病理、 指导诊断治 疗的基本纲领。明·张景岳曾说 : “医道虽繁, 而可 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 ” 《内经》 作为中医脉学 渊薮, 其在分析脉理、 阐述脉法、 分类脉象时多征引 阴阳, 确立以阴阳为纲的论脉总则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曰: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1] ” 《素问·脉 要精微论》 曰: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 自 阴阳始。 [1] &rdq...

  •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是因为疾病往往错综复杂,单凭一种手段容易出错。所以需要互相印证。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各有所长,各有局限。所以需要互相参照,取得最大的一致性,才好下定结论。 望:内容很多。象癫狂痴呆等精神病人,随便一个人都能一看便知。因为病人的行为言语都很异常——面对墙壁高声叫骂,奔走呼号,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可是...

  •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近代中医教育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但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史料挖掘、分析等多种方法,理清近代中医教育发展史的脉络,挖掘其在学校创立、课程设置、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成绩,探讨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主要影响。考证古代中医教育,最早明确记载的为唐代政府创办,“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教育,以广教授”(《唐六典》卷十四),后北魏时期有“太医博士”官办医学教育、隋代太医署、宋代太医局和明代太医院。古代中医教育模式主要为官办,师承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模式...

  • 脉诊属切诊亦称脉诊

    脉诊属切诊亦称脉诊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属切诊。切诊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   脉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上古时期,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达到相当水平。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脉诊鼻祖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人身之中脏腑经脉均有特定的三阴三阳名称。 如《灵枢·经脉》中提及“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 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等有关 手足十二经脉及相关脏腑之名,均直接以三阴三阳 之名,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冠之。 但是,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并无任 何篇章直接论及是依据什么方法将不同的脏腑经脉 与三阴三阳联系起来,后世医家亦未能就此有清晰 的补充。 问题的提出 1....

  • 《金匮要略》对危重病脉象论治从面色论治

    《金匮要略》对危重病脉象论治从面色论治

    随着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进步,危重病的抢救 成功率显著提高,对危重病预后的判断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现代医学以生化指标作为衡量判断依据往 往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预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 治危重病及其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 《金匮要略》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从 脉象、神色、面色等方面对危重病的预后进行了全 面的分析,其对临证判别危重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从脉象论治 张仲景的脉法有三大组成部分,即寸口脉法、 趺阳脉法以及少阴脉法。其在 《伤寒论·平脉法》 中云 : &l...

  •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醉花窗医案》 是清代医家王堉所著, 并未刊 行, 只有抄本存世, 1976 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 出版。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 字蓉塘, 号润园, 山西介休县人。其著述有二, 一为《醉花窗遗稿》 , 注明 “已刊” ; 一为《脉案》 未刊, 故《脉案》 疑即本 书 [1 ] 。王堉本是举业出身并非医生, 通过博览群 书、 兼收并蓄以汲取经典医籍之精华。其诊病问药, 颇有清代儒生严于考据、 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他 重视对疾病关键病机的辨析, 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 思路非常清晰, 确有所长。...

  • 噻吗心安点眼要数脉搏

    噻吗心安点眼要数脉搏

    噻吗心安滴眼液可用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噻吗心安滴眼液和其他降眼压药物不同,增加点眼次数,其降眼压作用并不能增加,相反却增加了副作用。因为噻吗心安的降眼压效果维持时间较长。有实验表明,一次用药其降眼压作用即可维持24小时。有人用0.25%噻吗心安每日1次和每日2次点眼,进行对比观察两周,结果两组降眼压效果无明显差异,而每日2次组在两周后的心率比每日1次组的明显减慢。由此可见,用噻吗心安滴眼液一般每日1次即可,最多早、晚各点1次。过量用药容易诱发心率缓慢、心律不齐,严重时可诱发心肌梗死、晕厥等,甚至造成死亡。所以用噻吗...

  •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脉诊的坚满与空软 脏腑阴阳的盛衰

    本文从词义延伸角度分析《内经》中虚实各含义之间的关系,认为虚实本义为大土山和财物粮食充足,在脉诊引申为空软和坚满,在气血分析中引申为无和有,在阴阳五行及藏象学说中引申为盛衰、盈亏、有余不足等,在临床病证分析中引申为精夺和邪盛,大体反映了虚实从一般词汇逐步转为中医学专有词汇的过程。 虚实在《黄帝内经》( 后简称《内经》) 中有多个词义。周学海《读医笔记》云: “夫《内》、《难》、仲景之论虚实也 ,其义甚繁。”除虚实外,《内经》中表达邪盛、精夺含义的还有太过不及、有余不足、盈亏、间甚等,...

  • 中医切脉那点事儿

    中医切脉那点事儿

    传统中医,没有医院,没有让病人住院的习俗。古代人在外面生了病,不是要去住院,也没有医院可住,而是要急着回家。况且,生病后,无论到了哪里,都比不了家人伺候得好,所以生了病就要回家。 中医虽然没有医院,却有“药铺”。在药铺里行医的中医医生叫做“坐堂先生”。坐堂先生应对前来看病的病人,叫“应诊”、“接诊”,给人切脉的地方叫“门诊”。 有的中医不坐堂,而是坐在自己家里“坐门...

  • 中医的传统脉法

    中医的传统脉法

    脉诊是中医传统四诊方法之一,历代医家专著、专论论述颇多,但脉诊精妙玄奥,难以掌握,需要长期的实践,故对医者而言,即便能背诵《脉经》《濒湖脉学》,也常常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至近代,西学渐进,强大的仪器设备尽显西医诊断之优势,脉诊逐渐被忽视。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医脉诊在现代研究和精准脉法方面均有所创新和发展,但是传统脉法仍然渐受冷落。 孟河医派对于脉学有深厚研究,丁甘仁说:“脉学为四诊之一,辨之不详,则临证茫然。”又说:“盖闻泰西医用听声筒,审察...

  •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

    《药性赋》又名《素问抄》、《脉诀抄》、《药性抄》,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书中对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第一章寒性药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 赵绍琴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

    赵绍琴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

    本文为我们揭秘了赵绍琴老先生通过脉诊能取得的信息和诊脉的方法,他说自己潜心研讨了五十年,最终总结出诊脉“必分浮、中、按、沉四部,浮中为标,按沉主本,若二部之脉不同,则必参舌,色、证,以辨其真假、主次、缓急,以定其何者宜先治,何者当后医,何者须兼顾,何者可独行。”这不仅是诊脉的意义,更是诊断指导治疗的大法,好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分享给大家。 论脉 一 先父在1930年讲诊脉时说:诊脉不是只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脉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

  • 颈动脉峡窄是脑卒中主因

    颈动脉峡窄是脑卒中主因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专家指出,在人体的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动脉的分叉处极易产生斑块,由此造成的颈动脉狭窄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缺血引发脑卒中致死或严重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颈动脉狭窄。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公布的亚太地区脑卒中发生率显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脑卒中发生率居首位。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脑卒牛死亡的人数进行了预测,如果死亡率维持不变,到2030...

  • 老太上网赶时髦动脉硬化找上门

    老太上网赶时髦动脉硬化找上门

    哈市的田女士今年63岁,从去年冬天开始迷上了上网“偷菜”,整天坐在电脑前盯着自己的“地”,窥视别人的“田”。近日,田女士突然出现头疼、头晕等症状,家人带她到医院检查,竟然是患上了脑动脉硬化。医生表示,这与她缺乏运动、上网过度、超负荷用脑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老人上网玩游戏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老年人玩游戏成瘾的主因是空虚无聊,他们靠游戏打发时间,久而久之产生依赖,甚至上瘾。 专家提醒,老年人上网应劳逸结合,每天上网时间不宜超...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怎康复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怎康复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是因为先天性血管壁薄弱.或者静脉瓣膜破坏导致静脉压过高,血液淤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持久站立工作或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肥胖等都是静脉曲张的诱发因素。 患者在早期常感觉卜肢酸胀、沉重、乏力,久站后足踝部水肿,小腿浅静脉曲张、迂曲成团,直立时更明显。如果不加以重视,到了晚期,小腿和踝部皮肤会发生营养性改变.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甚至发生溃疡、湿疹等,可伴有血栓性静脉炎。 有关静脉曲张的治疗越早越好,拖延只会使后期的治疗困难重重。传统的治疗方法...

  • 静脉发炎外敷芦荟

    静脉发炎外敷芦荟

    静脉点滴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导致患者的静脉血管发炎,出现红肿、疼痛,甚至溃疡。采用芦荟或羊栖菜外敷,对此有一定效果。 芦荟具有消炎、杀菌及对受损细胞有较强的修复再生作用。其中,所含的异柠檬酸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芦荟素能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其气味还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羊栖菜人药时,又称“海藻”。具有祛湿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羊栖菜外敷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减轻局部的刺激与疼痛,有利于化疗的进行。 方法是:取库拉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