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脉 第12页

脉 第12页

  • 一方脉枕三根指头

    一方脉枕三根指头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具有收藏价值的古代脉枕,多为瓷枕。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期开始大量生产,宋、金、元时期最为鼎盛。在瓷枕发展史上,以宋代磁州窑烧制出的瓷枕最具代表性。 古代实用的小型陶瓷枕有多种:一种是袖枕,因为当时交通不发达,人们外出长途旅行风餐露宿时,常随身带个小枕,便于在休息时使用;一种是腕枕,在人们长期书写时,为防腕子发酸,将小枕垫于腕部;再一种就是脉枕,体积很小,重量很轻,为的是大夫出诊时携带方便。箱型脉枕下面一般有一两个小孔,它们是烧制时为防止爆裂而设的排气孔。...

  •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

    独立解读平脉辨证学说底板

    第一次去河北中医学院拜访国医大师李士懋、田淑霄教授夫妇,是2011年腊月二十七。在二老简陋的斗室之内,笔者有幸见到李士懋先生那摞起来近一米高的伤寒论临证手稿,并聆听了田老对李老“善意的埋怨”:“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他就起床用铅笔一字一句地写作“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系列原创著作,天天如此。” 如今,《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终于正式出版面世。作为《全集》的策划编辑,笔者一直尝试独立解读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希望通过该书...

  • 所谓脉诊 所谓望诊

    所谓脉诊 所谓望诊

    所谓脉诊,主要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变化,以此来诊断病情。因为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脏腑气血发牛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会产生异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以及体内正邪阴阳盛衰的情况紧密相关。如果病位浅,在体表,脉象就浮;如果病位深,在体里,脉象就沉:如果疾病属寒则脉迟,疾病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所以,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脉诊推断疾病的发展。这其实是利用了阴阳和五行相巨制约转化的原理。 脉象洪大的,大部分是由于阴精不足而川气...

  • 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

    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根脉

    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

  • 我为基层中医培训现状号号脉

    我为基层中医培训现状号号脉

    中医发展离不开对中医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基层中医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中医医生,他们的能力和技术如何直接会让老百姓感受到中医的水平。那么目前我国对基层中医培训的现状如何呢?笔者作为一名在基层临床坚持工作近20年的基层中医,对近年来我国基层中医培训的真实状况有所了解。不妨借用中医脉象里的几种专业名词来描述一下。 浮脉 浮脉指的是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减但不空虚的脉象。浮脉所描述的情况应该来说是目前基层中医培训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目前相当多的药品厂家都在为基层医生搞中医培训,美其名曰“绿...

  •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温病一脉同流

      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是中医热病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大学说,各有缘起,各有特色。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寒温统一”合而论之的学术主张呢?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伤寒杂病论》是寒温合论   热病寒温合论,从源头而说,实出《内》《难》。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rdquo...

  • 李士懋脉诊三纲鼎立说

    李士懋脉诊三纲鼎立说

    古人云:“先议病,后议药”,强调明确诊断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主要原因是辨证不清,要想辨证清楚准确,就必须提高四诊水平,而提高四诊水平的关键,则是提高脉诊的水平。因此,他在仲景“平脉辨证”和其他脉学大家思想的启悟下,写出了《脉学心悟》和《濒湖脉学解索》两本脉学专著,创立了以脉诊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即脉诊辨证大纲说、虚实脉诊大纲说和气血脉理大纲说,笔者将其总结为“脉诊三纲鼎立说”。 脉诊辨证大纲说 李士懋认为...

  • 梳子梳头 活络筋骨疏通血脉

    梳子梳头 活络筋骨疏通血脉

    今年107岁的黄没芬老人平时有个习惯,就是梳不离身。每天都要用木梳子梳头发;一天好几次。本来她的头发全白了,由于常用梳子梳头,竟然长出了黑发。谈到梳头的健身之道,老人说:人体许多经络汇总于大脑,常用梳子梳头,可活络筋骨,疏通血脉。 黄没芬现住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她是个庄稼人,春种秋收样样挑得起,练得了一身好身骨。九十岁时还能种丝瓜,一千就是两三小时。黄没芬的饮食也很特别,每餐都喝一碗粥,粥的品种也非常多,皮蛋粥、葱油粥、小排粥、八宝粥、红枣粥、百合粥、绿豆粥十来种,轮番吃。她说:老了肠胃功能不如年轻人,粥...

  • 姚树锦:保肾气 通气脉

    姚树锦:保肾气 通气脉

      姚树锦,出身中医世家,为清太医、太和医室第4代传人。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西安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姚树锦七十又六,思维敏锐,动作灵活,鹤发童颜,每周出诊五天。   姚树锦自言养生之术得益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者良多。尤其文中所言人能长寿的三大因素“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为真知灼见。他据此推演出其养生理论并实践多年而获益。今以此文阐释以飨同道。   饮食适宜 按时作息...

  • 久病必通任督 八脉隶于肝肾

    久病必通任督 八脉隶于肝肾

    陈某,女,33岁。因产后失血过多,加之近日来遇怫逆之事,突感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四肢麻木,尤其是改变体位,则症状加重,经数医治之不效,病情加重,夜不能寐,记忆力减退,偶闻烦乱之声,则诸症加重,甚则心烦欲吐。刻诊:患者形体消瘦,面白颧红,目光呆滞,脉见沉涩,舌苔淡滑。 余思此症,当为肝肾双亏,肝阳升腾。立方以天麻饮加减:天麻12克,菊花9克,枸杞12克,女贞子12克,桑寄生10克,生白芍15克,麦冬10克,玄参12克,栀子9克,黄芩10克,甘草5克。5剂,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药后症状未减,余再...

  • 夏天养生重在疏通血脉 夏练养心和血操

    夏天养生重在疏通血脉 夏练养心和血操

    心主血脉,与夏相应。夏天养生重在疏通血脉,养心安神。夏练养心和血操,不劳形,不伤津,令人血脉调和,舒畅轻松,神清气爽。 第一式:拍打关节 姿势:两脚分开,同肩宽,身直。 动作:右手掌轻拍左肩关节,左手掌轻拍右肩关节,往后拍打腰两侧关节,往下拍打膝关节。如此往复16次,停止后,恢复原姿势。 第二式:转动关节 ①上肢关节转动 单肢转动式:两脚分开,同肩宽,身直。左手叉腰,右手臂伸直,自下而上的转动,转16次;右手叉腰,左手臂同右臂同样转动16次。 双...

  • 打通任督二脉功法 寿与天齐

    打通任督二脉功法 寿与天齐

    在清代《冷龄要指》《遵生八笺》《类修要诀》等著作中都记载有《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一文。这是一篇讲述打通任督二脉功法的文章,其十六字妙诀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做功法前,口中先漱津三五次,用舌头搅动上下腭,则会满口生津,津液慢慢咽下,汩然有声。咽完后用鼻子吸清气一口,以意念之态静静地使清气直送至脐下一寸三分的丹田、气海处,略有贮存感,为之“一吸”。接着下腹部如忍便状,用意念提起,向上归于脐之深处,连及夹脊、双关,如此一路上提,直至...

  • 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传统中医给人看病,不做抽血化验,也不做仪器检查,靠的是“望、闻、问、切”。其中,把脉就是一种最常用到的切诊方法。通过脉诊,有经验的中医就可以判断出身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把脉的原理   人活着,心脏就会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脉管也会随着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中医里把这种脉搏跳动的情况称为脉象。   脉象会受到年龄、性别、饮食、心理、气候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才出生的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

  •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余初涉医道时,一乡邻邀诊,诉肩关节酸痛而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名“肩凝症”)。乡邻以余年轻而不屑,另请一位在当地有点名气的老中医,经切脉断为“骨癌”,举家号啕大哭,又是烧香捉鬼又是摔碗。一番折腾之后,心中生出疑惑,询我“究竟是不是癌?”我说很简单,嘱去医院摄X片,结果“没有癌,是肩关节周围炎”。家属将信将疑,说“X线不准”,“人家老中医就是本事大,...

  • 鉴别小肠虚寒证和寒滞肝脉证

    鉴别小肠虚寒证和寒滞肝脉证

      定义   寒滞肝脉证寒邪外袭,凝滞肝脉,经气不利,气血凝涩不畅所致的少腹、睾丸冷胀坠痛等表现。又称“疝气”,属寒疝。   小肠虚寒证因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损伤阳气,阴寒内盛,小肠化物无权,清浊不分所致的小腹绵绵作痛,腹泻,小便频繁不爽等表现。   病因   寒滞肝脉证外感寒湿,或犯生冷,或冒雨涉水,或房中受寒,凝滞肝脉,或寒凝阳郁,阳气不达周身,或触冒阴寒之邪,阴积于内,正邪相搏,气血凝滞失运,肝脉筋膜失于温养。   小肠虚寒证多因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损伤阳气,或...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他。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

  • 中医“肺朝百脉”的真实含义

    中医“肺朝百脉”的真实含义

    中医按摩、针灸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肝离肝经那么远,按摩肝经会有用吗?它确实起作用,因为它们之间是相通的。这些管道流动的动力从哪里来?研究者发现,这些管道通向肺,它们的动力来自于肺,是肺的一呼一吸,推动它们行走。原来,这是“肺朝百脉”的真实含义。   《黄帝内经》认为“肺朝百脉”,说的是肺的什么功能呢?   现在,不少人认为朝是朝向,“肺朝百脉”意思是肺朝向所有血管,把脉当做血管。这个“脉”字,在中医早期确实有点语焉...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爬出历史的废墟,抖落时光的封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翘盼着后世的眷顾。是掸一掸封尘束之博物馆的高阁,还是摩挲着寸字寸画,研读古人的智慧,聆听传世的福音?显然,作为比《黄帝内经》存在更早的医学古籍,马王堆古医书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发扬光大。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何清湖教授领衔数位专家、学者,通过收集大量原始资料,进行严谨的论证研究,凝练出以“聚精、养气、存神”为主线的马王堆古汉养生理念,并在《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一书中得以全面展现。随着该书的面...

  • 《内经》的诊脉 现分述之

    《内经》的诊脉 现分述之

      《内经》是古代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综合产物,反映在诊脉上,就是以切脉的不同方法为主导的、诊脉、察病的不同体系。之所以称它们为不同的学说,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因同为诊察疾病的脉诊,而其方法却不同;其二,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诊察全身疾病,而不需融合,而且它们之间具有矛盾性、排他性;其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内容。总结《内经》的诊脉,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现分述之。   脏腑经脉遍诊脉法   脏腑经脉遍诊法是《内经》诊法的一个重要内容。《素问·大奇论》详细地论述了心脉、肝脉、肾脉、肺...

  • 说说“号脉”

    说说“号脉”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这是中国人在医学领域里极其伟大的集成创新,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标志性方法,她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智慧思维。 四诊之中的“切”,又称“号脉”“诊脉”“把脉”。中医认为,脉者,气血之先,阴阳之兆。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寸关尺与全身脏腑气血密切关联,每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通过号脉,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探寻病因,进而辨证施治。...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 中医脉诊看脉象

    中医脉诊看脉象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

  • “号脉"并没那么神

    “号脉"并没那么神

    中医讲“望、闻、问、切”四 诊合参,西医讲“望、触、叩、 听”综合判断,目的都是要从 疾病复杂多变的征象中,尽可 能搜集到能够全面反映疾病 本质的病理资料,然后通过分 析判断、去伪存真的消化过 程,最终为疾病做出科学的诊 断,而决不就疾病表现出的某 些表象轻率下结论。 不少人把脉诊视为神秘 莫测的东西,甚至经常为此 对医生运用的其他诊法产生 误解。脉诊,又称“切诊”,俗称 “号脉”,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 的脉搏,就其位、...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

    从奇经八脉论治脑髓病

    奇经八脉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难经》将奇经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经比喻为“沟渠”。脑为多气多血之脏,奇经八脉对气血的调控作用是保障脑功能发挥的基础。脑为元神之府,主神明。脑散动觉之气,感知脏腑经脉之功能状态,调控脏腑之功能。脑之经脉为督脉,统帅诸阳。督脉通贯脑髓,脑通过督脉连输五脏,调控五脏六腑之功能,平衡阴阳,协调气血津液运行。通过调节奇经八脉治疗中风病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以颅脑水瘀证为例,这也是张学文教授讲的很重要的一个证,体现了颅脑...

  •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高擎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大旗

    昼昏如夜,苍天泪涌,天地同悲,老师目瞑。 亲友奔至,学子飞赴,痛心疾首,扼腕仰天。 音容笑貌,生生眼前。匆匆一别,永不相见。 苍生大医,百姓托命,国之瑰宝,杏林碑乾。 师恩浩荡,视徒如子,谆谆教导,尤响耳畔。 句句叮咛,深刻脑中。耄耋虽近,朗声钟洪。 思清捷敏,铿锵铮铮,平脉辨证,中医惟行。 先生擎旗,独帜高竖,麾下披靡,学子众众。 著述等身,授吾捷径,执手带教,倾囊予空。 而今安息,与妻相濡,伉俪相聚,含泪祈福。...

  • 督脉病证治辨析

    督脉病证治辨析

    □ 刘绪银 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 督脉病证是常见的经络病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认识,尔后除秦越人、李时珍、叶天士等极少数医家有所发挥外,大多弃而勿论,期整理提高而计,笔者兹作探析。 风邪犯督证 督脉总摄一身之阳气,行于肌腠之间,布散元气,抗拒外邪。《奇经八脉考·督脉为病》引张元素语云:“督脉为病,主外感风寒之邪。”《素问悬解》卷五日:“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恰当督脉之风府。”风邪犯督多以项背头部症状为主,表现为头痛无定处,项背强直,...

  • 中医古籍 濡和濡脉

    中医古籍 濡和濡脉

    濡,古代和现代都是常用字。它的常用义项是“湿”。如《史记·仓公传》齐中御府长信病案:“马惊即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即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素问·风论》:“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泻)。”再如《素问·痿论》:&ld...

  • 中老年人观察舌下脉络的变化

    中老年人观察舌下脉络的变化

    本报记者 韩彬 采访专家 陕西省中医医院心内科主任 刘超峰 主任医师 人体表面像是一张复杂而有待解析的地图,小心勘察这张地图,会发现许多与健康有关的奥秘。很多中老年朋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陕西省中医医院心内科刘超峰主任提醒,经常去医院查心电图不现实,但是可以每天照照镜子查看舌头,就要及早发现心血管出现问题的征兆。 刘超峰主任指出,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脏的许多疾病可以通过舌头表现出来:舌尖红赤是心火旺盛的表现,病人可能出现失眠、心悸、小便疼痛等症状;舌头如果有瘀斑瘀点是心血瘀肿的表现,临床可能出...

  • 中医切脉的玄妙

    中医切脉的玄妙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十分独特,它主张望、闻、问、切,在这四种方法中,尤以望色与切脉最具中国特色,也最富于神秘感。 汉文帝年间的淳于意是古代的医学高师。淳于意受业于阳庆,从那里得到了脉书、五色诊、奇咳术等许多秘籍,学成之后行医天下,留下许多神乎其神的故事。在《史记》中记载的医案里,淳于意关于切脉的几则奇闻生动地阐述了中医学脉诊的玄妙之处。有一次,一个人头痛,淳于意为他切脉之后说:“你的病情十分险恶,无法言状。”出来之后,他对病人的弟弟说:“你哥哥患的是疽病,不久将在肠胃之间发...

  • “悬丝诊脉”为中医远程医疗开辟新途径

    “悬丝诊脉”为中医远程医疗开辟新途径

    “悬丝诊脉”这个中医神话,如今被国防科大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孙茂康、史炜、李一帆3名本科生变成了现实。他们自主研制的“基于光纤微震动传感器的远程中医脉诊脉象分析诊疗系统”,10月中旬在2015年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上获得特等奖。 中医“悬丝诊脉”系统由光纤腕带传感器、光纤光栅解调系统和脉象分析诊疗处理终端组成。它运用光纤传感器手环采集人体脉搏波信息,再通过光纤传送至脉象分析诊疗处理终端,然后将脉搏波信号进行物理化,与中医医...

  • 把脉中医 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把脉中医 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编者按:2013年12月23日和2014年1月9日,人民日报4版“深阅读”分别刊登了“关注中医发展”的两篇该报记者采写的文章,其中《中医发展,期待柳暗花明》呈现了我国民间中医行医难、科班中医人才不足的困境;《中医怎样赢得更多信任》则通过采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对中医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群众接受度问题、人才问题、中药质量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进行了解答。今天本版转载这两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在争议中备受关注。如何看待这些争议?中医药未...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