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 第11页
-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案乃学医之途径之一。读好案则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实后学之幸事。余曾多读诸家医案,读至精彩处,每每为其肯綮难识而掌心汗出,盖证之误治正治,医家反复辨析,有心能悟而口不能言之妙境。非入其案中,不能如此也。由此而论及读医书,至此种境地,则书与我两心交通,已不知我是书耶,书是我耶。 临床医家必须研读医案,从中汲取精华,再反诸己之临床,则能学有所本,治有可法。多积久累,渐能与古圣大医心意相通,于其病案中领略理法方药,从案外无字处悟出前人治学精神。进而严以律己,勤奋读书,于医道之中不稍懈怠,最...
-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最近,一场关于“脉诊验孕”的中西医约战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热烈的网络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来否定中医的基本技能,是否有失偏颇?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望、闻、问、切)之中,以脉诊为首。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人王叔和著有一本《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根据脉象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不同,将脉象总结为24种,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脉...
-
活动上肢 畅通血脉
人体的上肢活动度大,经常锻炼上肢可以畅通血脉,治疗诸多疾病;况且,其动作简单易学,行之有效,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环境的限制,很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练习。 预备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沉肩、伸掌,掌心紧贴大腿,吸气时,慢慢向上提胸收腹,微微吸气。呼气时,下肢不动,周身放松,以意领气沉丹田 (肚脐下三横指)。 单举挺胸直腰,右手握拳紧贴后腰部。同时左手松拳成掌,手心向下,目注视手背,慢慢经身体左侧上举,身直勿倾,同时吸气。然后翻腕,掌心向上,稍停3~5秒,左臂慢慢下落.还原成开始姿势。目视左手,同时呼气。稍停3~5...
-
健肺养肺 畅胸中之气 通脊背经脉
摩鼻不少人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每天1~2遍。 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为一遍,可连续做2~3遍。这种方法可利咽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深吸气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卧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吸气,反复做20~30次,有助于锻炼肺部生理功能,注意呼吸一定要缓慢进行。 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反...
-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余有志于斯文经年矣!文章之标题亦为数年之前所拟,奈何提笔竟不知从何处写起,遂搁笔以待。近日,偶观一脉诊图,图中老者鹤发童颜、髭须飘然;长辫结于脑后、正襟坐于案前,俨然一副清朝名医装扮。然,其右手捋其髭须,左手无名、中、食指依次切于妇人之寸、关、尺,切脉之布指谬矣!吾观及此处,不禁哑然!霎时,数年前之思涌上心头,特提笔补著前文以叙之。 遥想学医之初,闲暇时分侍诊于兰州名医丁立钧处,丁师诊治之余授之诊脉之道,今言犹在耳!人身骨度同身分寸,鱼际至尺泽是为一尺二寸,掌后高骨之隆起即今日解剖学所谓桡骨茎突是也...
-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对《伤寒论》的阐发见解独到,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判断疾病性质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之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
-
学习临床脉诊文献 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领导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临床精于中医内科,长于治疗多种疑难病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新安医籍丛刊》等多种医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 ●学习中医药学,必先打好学术理论的基础,而其中必读的学术临床典籍和医古文,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