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脉 第11页

脉 第11页

  • 中医人是怎样看待“脉诊验孕”问题

    中医人是怎样看待“脉诊验孕”问题

    •与其动辄诋毁一门根本不了解的学问,不如努力发掘,为国人、为全世界人民,做一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实事。 •在临床工作中,没有一种仪器可以代替医生直接接触病人,没有真正“多余”的检查。医生越多接触病人,发现的问题就可能越多。而在这些徒手检查上建立起的临床思维,才是医学的最大价值所在。 •中医自古是反对但凭一脉而诊病的,最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缺一不可。 今天虽然是周六,却是我固定的门诊日,工作很忙,下班到家,才看见一个朋友@ 了我的微博,提醒我看一封&...

  • “脉诊验孕”止于智者

    “脉诊验孕”止于智者

    胶胶扰扰几时休。继2006年“废除中医”的声音一度甚嚣尘上之后,今年,又有一个奇特的乱象上演。前不久,微博名为“烧伤超人阿宝”的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医师发起“脉诊验孕”挑战赛,如验孕准确率超过80%,他将不再称中医是“伪科学”。近日,该挑战赛组织方正式发布实施方案。 对于此次“挑战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脉诊验孕”约战毫无意义。基于此,本报记者特联系国医...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脉诊
  •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

    针灸医案与方脉医案不同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医案乃学医之途径之一。读好案则如名师在侧,耳提面命,实后学之幸事。余曾多读诸家医案,读至精彩处,每每为其肯綮难识而掌心汗出,盖证之误治正治,医家反复辨析,有心能悟而口不能言之妙境。非入其案中,不能如此也。由此而论及读医书,至此种境地,则书与我两心交通,已不知我是书耶,书是我耶。 临床医家必须研读医案,从中汲取精华,再反诸己之临床,则能学有所本,治有可法。多积久累,渐能与古圣大医心意相通,于其病案中领略理法方药,从案外无字处悟出前人治学精神。进而严以律己,勤奋读书,于医道之中不稍懈怠,最...

  •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最近,一场关于“脉诊验孕”的中西医约战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热烈的网络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来否定中医的基本技能,是否有失偏颇?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望、闻、问、切)之中,以脉诊为首。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人王叔和著有一本《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根据脉象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不同,将脉象总结为24种,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脉...

  •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医诊疗共识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医诊疗共识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为了指导临床开展PCI术后胸痛、PCI手术前后抑郁和(或)焦虑等疾病的中医诊疗实践,有效拓宽PCI术后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视野、提高从风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今年10月,多方专家举行了“2014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发布会”。笔者将相应观点介绍如下。 术后胸痛的专家共识 PCI术后仍有不少患者发生胸痛。有人长期随访发现,术后胸痛的发生率高达50%。“2014专家共识”指出:PCI术后胸痛属于中...

  • 肺为华盖 心主血脉 肝为将军之官

    肺为华盖 心主血脉 肝为将军之官

    某市中医院曾面向全国招聘院长,七位英才参加竞聘,聘请我当评委。当时我出了一道题:如何应用中医理论来有效管理中医院。看似简单的问题,难倒了不少应聘者。 实际上,中医学是东方哲学的结晶,“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治医者不但可治国,也可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发挥聪明才智。把中医脏腑理论应用于医院管理,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统领全局的作用。 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主人身之元气。医院之本在于建院方针,医院的根本目的是治病救人,一切改革、调整、规划...

  • 活动上肢 畅通血脉

    活动上肢 畅通血脉

    人体的上肢活动度大,经常锻炼上肢可以畅通血脉,治疗诸多疾病;况且,其动作简单易学,行之有效,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环境的限制,很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练习。 预备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沉肩、伸掌,掌心紧贴大腿,吸气时,慢慢向上提胸收腹,微微吸气。呼气时,下肢不动,周身放松,以意领气沉丹田 (肚脐下三横指)。 单举挺胸直腰,右手握拳紧贴后腰部。同时左手松拳成掌,手心向下,目注视手背,慢慢经身体左侧上举,身直勿倾,同时吸气。然后翻腕,掌心向上,稍停3~5秒,左臂慢慢下落.还原成开始姿势。目视左手,同时呼气。稍停3~5...

  • 原地蹦三蹦 舞蹈以养血脉

    原地蹦三蹦 舞蹈以养血脉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多样,如药补、食补、音乐、书法等皆可修养身心,其实,舞蹈自古以来也与中医养生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有“舞蹈以养血脉”之说。《红炉点雪·静坐功夫》里说:“歌咏可以养性情,舞蹈可以养血脉,又不必静坐f练静功)。”其实这也是以舞蹈形式达成濡养血脉,流通气血。如果经常舞蹈便会舒筋活血、疏通气息、调和脏腑,以改善关节功能及中医治未病,就会“通则寿,畅则康”,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但老人进行舞蹈锻炼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舞蹈...

  • 健肺养肺 畅胸中之气 通脊背经脉

    健肺养肺 畅胸中之气 通脊背经脉

    摩鼻不少人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经常按摩鼻部可缓解症状。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每天1~2遍。 摩喉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到胸部,双手交替按摩30次为一遍,可连续做2~3遍。这种方法可利咽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深吸气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卧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吸气,反复做20~30次,有助于锻炼肺部生理功能,注意呼吸一定要缓慢进行。 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反...

  • “切”中命脉能树学科威望

    “切”中命脉能树学科威望

      ●在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科的默默无闻、守株待兔无异于自杀行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懂得如何运用信息渠道传播推广学科,不懂得如何与现代新兴学科接轨,不懂得怎样将学科优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传播推广开来,换来的就只有默默凋零、独自枯萎。   ●一门技术能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得益于她的文化内涵,中医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技术完美融合的体现。以“四诊”的方式审度中医药文化研究,拟在未来的研究中致力于从文化层面展现中医之美、创新中医语言、完善中医知识体系、树立学科威望,从而...

  • 脉诊纳入“诸诊合参”当中

    脉诊纳入“诸诊合参”当中

      读《李培生医书四种》和《伤寒论注疏正》自序中有这样的话:“脉为证之一,如脉浮主表……然阳明病亦有浮滑、浮紧、但浮;三阴之脉,更有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当知仲景脉法,是用证以合脉,非拘脉以论证也。”   笔者由此想到,很多书中所述的“脉浮主表”是否准确?读完前面这段话后,应能给出否定的回答。这对无限夸大脉诊者,也是一个当头棒喝。不如换个说法:“脉浮可以提示有表症”,这是对的。...

  •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余有志于斯文经年矣!文章之标题亦为数年之前所拟,奈何提笔竟不知从何处写起,遂搁笔以待。近日,偶观一脉诊图,图中老者鹤发童颜、髭须飘然;长辫结于脑后、正襟坐于案前,俨然一副清朝名医装扮。然,其右手捋其髭须,左手无名、中、食指依次切于妇人之寸、关、尺,切脉之布指谬矣!吾观及此处,不禁哑然!霎时,数年前之思涌上心头,特提笔补著前文以叙之。   遥想学医之初,闲暇时分侍诊于兰州名医丁立钧处,丁师诊治之余授之诊脉之道,今言犹在耳!人身骨度同身分寸,鱼际至尺泽是为一尺二寸,掌后高骨之隆起即今日解剖学所谓桡骨茎突是也...

  • 吐血 中医从脉辨治要点

    吐血 中医从脉辨治要点

      吐血,指血从口中出,无声无咳,可因郁怒、伤酒、饮食劳倦等发生,从脉辨治要点如下。   脉见洪象 肺胃积热   此类脉见沉洪或洪水,或洪数,多伴口臭便秘、口干咽燥,见此脉象多从肺胃积热论治。此乃平素过食辛辣煎炸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或外伤暑热,积热成火,蓄于肺胃,腑气不通,血气俱热,血随气上而呕血。治宜清泄肺胃、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凉膈散、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黄芩、黄连、大黄、竹叶、生石膏、丹皮、知母、生地、白芍、连翘、栀子。   脉见弦象 肝经郁火   此类患者脉常见沉弦有力或弦数或弦...

  • 《金瓶梅》中医生诊脉开方的成药

    《金瓶梅》中医生诊脉开方的成药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飞黄腾达的过程代表了中国旧社会里流氓、土豪劣绅发迹的过程。西门庆最早是在县门前开着个生药铺,就是今日的中草药房,第七十九回西门庆临死前嘱咐的话中提到生药铺的本钱达五千两银子,可见规模不小。遗憾的是书中对生药铺的描述一只字全无。   《金瓶梅》中医生为病人诊脉开方的成药有很多,其中的大多数我们仍在使用。   暖宫丸   第七十六回月娘受潘金莲的气,头疼脑胀,任医官为她诊脉,西门庆曰:“学生第三房下(孟玉楼)有些肚冷,望乞有暖宫丸药见赐来。”暖宫丸见《何子...

  • 肺朝百脉 经络是运行气血

    肺朝百脉 经络是运行气血

    •各脏腑脉象均在左右寸口按经脉循行路线长短和脏腑位置呈规律性分布。 •按照脏腑位置和经脉路线可以准确把握疾病所在脏腑及经脉。 •六淫邪气侵袭、脏腑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气候、饮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影响经脉循行,从而影响寸口脉象变化。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五脏六腑各有两条经脉呈对称分布。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的长短及所经上、中、下三焦,各脏腑脉象均在左右寸口按经脉循行路线长短和脏腑位置呈规律性分布。若脏腑经脉受外邪侵袭、内生病...

  • 端午节 伸筋以养肝 护脉以养心

    端午节 伸筋以养肝 护脉以养心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佳节,这一天人们要举行一系列驱邪避灾的风俗活动,如吃粽子、划龙舟、插艾叶等等,其中也蕴含了养生保健的医理,可以说端午节是一个集全民防病、运动健身、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一个节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张运克教授说,中医有“五脏”主“五体”之说,端午佳节是一个养五体的好时机。 伸筋以养肝 古人常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经常拉拉筋,可以让人延年益寿。而中医认为,肝主全身筋膜,与肢...

  •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近代中医大师张锡纯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对《伤寒论》的阐发见解独到,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判断疾病性质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如《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之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

  • 体现出脉诊在临床的独特价值

    体现出脉诊在临床的独特价值

      笔者的老师上海同济医院中医科杨毅勇曾说:“中医说穿了,一个就是诊脉,一个就是辨证,两个掌握了,中医基本就差不多了。”而他本人也主要依靠脉诊了解病情,赢得患者的信任与信心,再凭着精湛准确的辨证,抓住病机,有的放矢,从而效若桴鼓。临床上很多病人对其脉诊技术非常佩服,以为“神矣”,对中医也更加信任。   可能正因为有像杨师这样精通脉诊、疗效卓著的中医,生活中许多人喜欢以脉诊探测医生的水平。这固然有所偏颇,但也体现出脉诊在临床的独特价值。   其实,中医的望、...

  •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中医临床脉诊 平脉辨证医案

    在临床中,脉诊能够占到50%~90%,在《溯本求源》这本书里有记载。尤其是一些说不出症状来,或者是症状罗列很多,或者这个人症状一点都没有的情况下,脉诊定性、定位、定程度、定势的“四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首先定性。证与脉符合时,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尤其对一些危重、病情复杂,或症状很少、缺少辨证依据的病人,或症状特多,令人无从着手的病人,更要依据脉诊来判断。 定病位。症状在上,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病位在上,更须以来脉诊进行判断...

  • “奚氏清法”内外兼顾治脉管病

    “奚氏清法”内外兼顾治脉管病

    兰州市中医医院牵手国内重点中医专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脉管病重点专科,4年来收治1000多位病人,保肢率达到90%以上,为患者解除了痛苦,改善了生活质量。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脉管病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在脉管病治疗方面享有盛誉。该中心汇集了奚九一、曹烨民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奚九一教授独创的“奚氏清法”,将脉管病的截肢率从50%以上降至4%以下。...

  • 络脉的特点及其色诊

    络脉的特点及其色诊

      络脉为人体经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浮络、孙络组成的网络层次。因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所以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体表的络脉。《灵枢&midd...

  •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第二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日前在昆明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带领多位弟子为参会医师开展了平脉辨证培训,260多名来自云南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医师参加培训。 本次传承与研习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云南省中医院联合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协办,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特约支持。 以下为李士懋及各位讲师授课内容精编: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

  • 诊全身整体络脉

    诊全身整体络脉

      络脉为人体经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浮络、孙络组成的网络层次。因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所以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体表的络脉。《灵枢&midd...

  • 通任督二脉 周天功锻炼

    通任督二脉 周天功锻炼

      历代气功家重视周天功,而通任督二脉是周天功锻炼的第一步。真气运行法吸取了周天功的精神,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颇为具体的功法操作步骤,诠释了深奥、繁琐、几近灭绝的周天功。   近日,真气运行法及相关知识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真气运行法及其相关知识?笔者仅就个人理解发表如下管见。   气功的基本概念   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它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以形体的运动(调身)、呼吸的锻炼(调息)、心理的调整(调心)三者的配合应用,直至“三调&rd...

  • 脾气不好的病人的脉象都很弱

    脾气不好的病人的脉象都很弱

      指导专家   唐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分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人们常说人容易发脾气是肝火旺,然而很多脾气不好的病人的脉象都很弱,而并非肝阳上亢的弦脉或滑数脉,也无口苦胁胀胁痛的表现。这类人常有头晕、气短、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嘈杂等表现,辩证来看是气血不足之象。这种脾气不好可不是单凭疏肝理气可以解决的哦。   对于原本气血不足的人来说,过度的劳累更易导致脾气不好,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会出现阳气虚性亢奋的脾气不好,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这种人不是个性不好,也不是...

  • 现代女性要“通血脉”

    现代女性要“通血脉”

    进入夏秋交替之际后,有些“白领丽人”也有难言的“苦衷”:便秘、心慌、胸闷、心烦、乏力、食欲减退,原来细嫩的皮肤也逐渐变得干燥,甚至面部还出现了色斑。这些症状很可能是体内各种管道如消化道、排泄管等不通畅的表现。管道不通,医学上称为“流通障碍”,可以导致高血脂、代谢紊乱、便秘、心慌、心烦、胸闷、失眠以及皮肤干燥、面部色斑等病症。 何谓“通”?中医认为,皮肤之健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内的气血是否畅行通畅。气滞血...

  • 学习临床脉诊文献 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学习临床脉诊文献 从例子中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   余瀛鳌,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领导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临床精于中医内科,长于治疗多种疑难病证。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新安医籍丛刊》等多种医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   ●学习中医药学,必先打好学术理论的基础,而其中必读的学术临床典籍和医古文,又是...

  • 对“肺朝百脉”的理解

    对“肺朝百脉”的理解

      《黄帝内经》认为“肺朝百脉”。这到底是肺的什么功能呢?这里面到底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道理呢?笔者想结合经络理论的研究成果简述之。   现在,不少人对“肺朝百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认为“朝”是朝向,“肺朝百脉”的意思是肺朝向所有的血管,把“脉”当做了血管。这个“脉”字,在中医某些理论中确实有点语焉不详,有的时候说的是血管,有的时候似乎又是在说经络。其实,“...

  • “天生复脉汤”甘蔗汁

    “天生复脉汤”甘蔗汁

    甘蔗味甘性平,蔗汁还可作药用,是生津解热、润燥滋养之佳品。而甘蔗汁有“天生复脉汤”之誉,擅长治疗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症,尤其是热性病,效果最好。 老年人肺气虚,动则气促、咳嗽、痰白清稀、疲倦乏力、自汗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可用鲜蔗汁半碗,淮山60克,加水适量炖服。或先将粳米100克煮至将熟时,再倒入鲜蔗汁150毫升同煮3-5分钟,做粥食,每日1次,连服数剂有效。 老人胃阴不足,不思饮食或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干唇燥、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或无苔、...

  •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李士懋平脉辨证体系传承七步法

    以脉诊为中心,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将系统与随时讲授相结合,将口传笔授与执手施教相结合,将长期与分段培养相结合,将老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将激发学生兴趣与督导学习相结合,最终使学员成为名副其实、具有思辨能力的学术继承人—— 中医传承有三个层次:一是老师诊病经验的传承;二是老师学术思想的传承;三是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三个层次,依次深化升华。其中,老师思辨能力的传承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是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解决一切困惑的根本,因此,也是中医传承的最高层次...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