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础 第3页

基础 第3页

  • 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

    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

    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 冬病夏治疗法即人体冬季易发、多发、既发、复发等相关病症,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从而使冬季将发、要发的病症减轻或消失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的概念和理论 1 概念 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阳气不足,具体多为肾、肺、脾胃、...

  • 三调合一成气功 三调分练是基础

    三调合一成气功 三调分练是基础

    调身、调息、调心是中医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简称“三调”。其中,“调身”指的是对身体姿势、动作的调节;“调息”指的是对呼吸的调节,呼吸快慢、气息深浅、呼气或吸气时配合发出某种声音等,都属于调息的范畴;“调心”是指对思维意识活动的调节,使我们的思维意识进入到一种特定的状态。在进行气功锻炼时,需要练功者在分别熟练地掌握三调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三调的融合(即三调合一)。   三调分练是基础   三调在生活...

  • 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音乐疗法干预偏颇情志的方案构建思路 音乐疗法是指使用音乐或其元素 ( 声音、节 奏、旋律、和声、力度、节拍) 来实现个性化的 治疗目标,并通过有资格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已批准 的音乐治疗 [1 ] 。音乐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均可产 生影响。研究表明,音乐能刺激大脑特定的区域, 经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继而 调节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等 [2 ] 。还有研究证实,音乐可刺激内分泌系统并 分泌与情绪、应激、压力、奖赏相关的激素,从而 调节人的心身健康 [3 ] 。目前音乐作为一...

  • 腺苷是针刺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

    腺苷是针刺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

    1971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莱斯顿在中国接受了阑尾切除术。手术前,医生用标准剂量的药物利多卡因和苯佐卡因进行麻醉;但是,手术后医生没有用任何药物为他控制疼痛,而是由一位医务人员用细针刺入他皮肤的特殊位置并进行轻轻地捻动。令莱斯顿吃惊的是,这种治疗技术的确起到了术后镇痛作用。于是,他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治疗经历,进而引起了美国人对针灸止痛的痴迷,使得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自愿接受针灸治疗。   但是,由于针灸的镇痛作用尚缺乏科学研究支持,很多美国人对针刺镇痛仍然持怀疑态度,认为针灸仅仅起到了安慰剂作用。为了验...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种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种路径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路径很多,但总得来说不外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实验研究三种路径,其中每一种路径中都包含着多学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   理论研究,一方面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可以从发生演变规律、概念体系结构、思维方法体系、病证论治用药规律、中医理论的诠释与创新以及中医经典中科学问题的梳理等六个方面加以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持续性以及理论、技术、实践的循环加速机制难以形成两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应包含以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文献为基础梳理、总结、挖掘研究。这一研究路径存在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现...

  •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对藏象理论基础研究的4点建议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提出了各个脏腑的阴阳属性、主要功能、对应五体、五华和四时,是藏象理论的雏形。历代医家采用哲学思辨、广泛联系和临床验证等方法,对藏象理论不断地挖掘和发展,使其形成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现在对于藏象的最基本认识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想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研究亦主要围绕内脏与其外应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人与自然相通应等方面来进行。现代中医学者对藏象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方向的基础研究,创建...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中医主干课程,其独特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中医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是正确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加大基石学科的建设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构建与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寓教于研 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

  •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11、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之一,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自然观,多用于抽象描述相互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代表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代表阴。 国医无双 中医借用阴阳概念,用以描述人体各种相对的状态。阳描述人体的功...

  • 《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

    《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

    丁元庆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研究30余年,在慢性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本期起对丁教授从营卫辨治慢性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报道,以期对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借鉴,启发思路。首先推出在回顾《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的论述,分两部分介绍。 3、营卫功能 3.1 温煦脏腑百骸 温煦是卫气的基本功能。脏腑百骸、阴血津液皆赖卫气温化育养。脏腑为气化之核心,卫气是脏腑气化之动力。 3.2 滋养五脏六腑 脏腑百骸皆为有形为器,既需...

  • 佛医学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医学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是一个多面体。不同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包括医药文化的多样性。   佛医学就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教教义的基础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谛。整个佛教的教义理...

  • 方证对应 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

    方证对应 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

    从方证对应是不变应万变的圭臬、有是证用是药,切勿随意加减、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方证相应的研究和思维的培养是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有益尝试等4个方面探讨了方证相应思想对拓展临床诊疗思维的重要意义。 1方证对应,不变应万变之圭臬 什么是方证?胡希恕说: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证。或者说是方剂的应用指征[1]。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方剂无从下手时,方证相应给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以为“活法&r...

  •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则治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发生发展其传统文化基础、 哲学理论基础、 自然 科学基础和临床实践基础。治则, 是治疗疾病时必须 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 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则, 对临床立法、 处方 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制订 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措施 [1] 。早在 《黄帝内 经》时期就初步奠定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思想理论基 础, 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与发展, 现已形成内容 丰富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体系 [2] 。但医家医著中治则 治法见解所包含的...

  • 313个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313个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记者张晓东24日从全国中医药规划财务工作会议上获悉,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0.38亿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2008~2013年全国中医医院房屋建筑面积增加1296.8万平方米,增幅为39%,编制床位增加29.11万张,增幅达73%。其中,925个县级中医院,313个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中医药“六位一体”结硕果 通过安排中央专项资金,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取得全面发展。有1521个国家中医重点专...

  • 瑜伽与中医有共同的养生基础

    瑜伽与中医有共同的养生基础

      有报载,已退休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每天的运动内容中都有瑜伽;49岁的美国歌星麦当娜,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成功地诠释了Ashtanga(瑜伽的一种);名牌化妆品雅诗·兰黛的代言人伊丽莎白·赫利,在瑜伽的帮助下保持了生育之后体态的理想恢复……印度一家报纸称:“古老而神秘的瑜伽正在成为各国政界领袖、影视歌明星、奥运大腕减压调神、美体瘦身的秘密武器。”   瑜伽   ——古老的异国养生术   瑜伽起源于印度,源于梵...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近世以来, 西学东渐, 学说杂呈, 中医面临之挑 战遂起。 中医有被西学裹挟同化之趋势, 其后果自 然是消亡; 中医有关门自大之倾向, 其后果必然是 式微。 百年前先贤呼吁中学为本, 西学为用, 此乃 中医发展之大道。 今尊先贤遗志, 申明中医阴阳五 行之理, 采撷西医解剖生理之优长, 汇通中西, 作 此文。 五行 “人之秉气受形, 与天地合其德, 机缄相通” [1] , 故察问人道, 需从天道始。 阴阳未判, 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 则有清浊, 清则 浮升, 浊则沉降。 升则为阳, 降...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中医病证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引入中医体质维度的必要性

    中医病证关系的基础研究现状及引入中医体质维度的必要性

    病证关系是中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面临的 基本问题。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病证结合 的诊疗模式逐渐成为中医临床普遍认可的模式 [1] , 病 与证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也成为基础研究的重点。 以 下将从3个方面对目前病证关系基础研究取得的成 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 并提出引入中医体质维度 的必要性。 证候生物学差异研究及引入“体质”维度的 必要性 从研究对象看, 疾病以 “病” 为研究对象, 体现 的是共性表现; 证候以 “机体” 为研...

  • 首届留学生中医大赛 加大中医基础设施建设

    首届留学生中医大赛 加大中医基础设施建设

    5月24日,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董会成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董会章程》和《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届董事单位和董事成员建议名单》,选举产生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届董事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和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鬲向前当选顾问;张学文当选名誉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当选主席,陕西省中医医院等38个单位当选常务董事单位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出版社等68个单位当选董事单位。 校董会主席刘保延在讲话中指出,校董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陕西中医药大学与社会各界的...

  • 苗医药的理论基础与特色疗法

    苗医药的理论基础与特色疗法

    苗医药的起源和内涵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发端久远的苗族医药与苗族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在民族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医药有哪些特色呢? 记者:苗医药是怎样起源和传播的? 杜江:苗医药起源很早,特色明显,在苗族民间传说中,苗医药是由药王所创,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从历史文献上所反应的早期医药人物中,苗父...

  •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亟待论证

    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亟待论证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自此之后,几乎成为学界共识,影响深远。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中提出“先天根本论”,并在《医宗必读》中列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文章从胚胎发生、营养代谢两个方面诠释了肾何以为先天之本、脾何以为后天之本。该文指出:“婴儿初生,先生两肾……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婴形未成,先结胞胎,其形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rdquo...

  • 传统音乐疗法的萌芽 理论基础的产生与发展

    传统音乐疗法的萌芽 理论基础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音乐疗法的追本溯源 在西方医学史中,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已经应用了几个世纪, 其作为一种绿色疗法, 可以调整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1]。我国传统音乐疗法的历史更加悠久, 其源自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 萌芽于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五音疗疾”理论, 奠定了我国传统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构建了我国传统音乐疗法理论的基本框架, 并在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文章初步整理了我国传统音乐疗法的有...

  • 小儿推拿清补疗法理论基础 清补疗法之运用特点

    小儿推拿清补疗法理论基础 清补疗法之运用特点

    浅析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清补疗法 李德修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原青岛市立中医院已故中医儿科推拿名家李德修所创立, 是其对清末中医幼科推拿名家徐谦光三字经推拿手法的继承、总结和发展。现已成为齐鲁幼科推拿疗法的耀眼标杆。李德修生前通过半生幼科推拿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清补疗法, 以小儿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为基础, 配以八纲辨证, 秉承“实证清泄之中兼有补正, 虚证以补虚之中兼有清泄”的儿科治疗理念, 在幼科常见疾病的推拿施治中取得了卓尔不凡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作为李德修...

  •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据传作者为商之伊尹,故又名《伊尹汤液》。《汤液经法》梁·陶弘景后失传,是以《隋书经籍志》未加著录。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伤寒论序》亦称《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细胞具有代谢功能,即用自身的能量推动自身的物质运动,以维持自身的生命。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叫合成代谢,一种叫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这样,抽象的“阴阳”就与细胞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相匹配,在微观上构成区域对应,在自然法则中形成了“阴阳太极”:即细胞的合成代谢为“阴”,细胞的分解代谢为“阳”;它...

  • 中医阴阳理论指导饮食养生 辨证施治理论基础

    中医阴阳理论指导饮食养生 辨证施治理论基础

    “阴阳”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殷周时期。阴阳最初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诗经》和《说文解字》对阴阳字义的解释是:山的南边和水的北边为阳;山的北边和水的南边为阴。 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提高,阴阳的概念也得到了加深和拓宽。中医阴阳理论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的两个方面。通俗地讲,向上的、明亮的、火热的、属阳,向下的、晦暗的、寒冷的属阴;动者属阳,静者属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

  • 《黄帝内经》法天则地形成的认知基础

    《黄帝内经》法天则地形成的认知基础

    基于思维方法初探《黄帝内经》法天则地治疗思想形成模式 法天则地是在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指导下提出的重要治疗思想[1]。《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法天则地, 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 随之者若影”。《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法天则地, 合以天光”。它强调医者要整体详参, 从治疗方法的选择到治疗药物的具体运用, 皆参天合地, 根据天地变化的规律随时应变, 这是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的体现。但是自西方文化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枪炮动摇了中国的文化...

  • 方证相应病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方证相应病证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方证相应的病证研究方法 近代以来, 梳理方证相应的诊疗方法, 已成为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与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在病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由于如果单从认识论或逻辑上,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实践诊疗病证的本质进行研讨, 很容易陷入到抽象概念或推理中, 不能自拔, 甚至会不能自圆其说。而从诊疗疾病整体本体论方证相应的角度, 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既可以借鉴前人的诊疗经验体会, 也便于更快捷地找到治疗病变的有效方药, 还可以较有效地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同时, 由...

  •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体质影响预后转归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体质影响预后转归

    体质乃受先天之禀赋、后天调摄所形成的人体个体特性,在形体结构、功能神态上有其特异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体质辨证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笔者师从国医大师颜德馨,对颜德馨在临床辨证、选择用药、判断预后、调养摄生诸方面重视体质辨证的学术观点及思想体会尤深。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颜德馨在体质辨证的基础上,全面认识疾病发展、正邪双方的变化,制定正确的立法原则,准确细致地选方用药。 数十年来,颜德馨倡导益气化瘀法治疗老年病,且应用瘀血理论探索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及发病规律,根据正气的强弱、瘀血的轻重、...

  •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并与古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学说大致包括药之气、味、势(升降浮沉)、位(归经)、毒性等内容。兹就药之气味与性能的关系作一简略论述。 药之气 《神农本草经》首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奭提出疑问,谓“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本草衍义》中又说:“序例(《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气’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