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439页

中 第439页

  •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北国疆土,威名声远。内蒙宝地,中医兴盛。 巍巍青山,文脉钟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儒道佛聚,悲悯情怀。三指一按,救死扶伤。 慧心仁术,大医精诚。舌象三望,成疴咸消。 熟谙医典,术求精专。慈口仁心,美德名传。 民众相拥,不绝称赞。文化引领,底蕴深厚。 精气神聚,万象荣光。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大医精诚,桃李芬芳。国粹中医,灿烂悠长。 绥远青山,大德之域。天精水含,生灵氤氲。 草药遍地,药香四溢。武川基地,浑然天成。...

  • 从扶正御疫方谈中医治未病

    从扶正御疫方谈中医治未病

    新冠肺炎发生后,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清肺排毒汤等方剂得到广泛使用,已为社会所公认。当前,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并未减弱,加强防控措施仍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对于新冠肺炎这一新发传染病,如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进一步挖掘运用。 国医大师张大宁指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思想有效指导传染病防控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不但治已病要辨证论治,治未病同样也要辨证。新冠肺...

  • 大暑节气 严防中暑 调养情志 起居有节

    大暑节气 严防中暑 调养情志 起居有节

    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气压最低、湿度最大、风速最小,且全年阳气最为旺盛的节气,使人们在潮湿闷热、酷暑难耐中饱尝“火力四射”“挥汗如雨”的煎熬。对此,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关系委员会常委、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及南岗院区急症科贾维刚主任医师指出,大暑时节,尽管人体脏腑孔窍开放最大,经络气血流通最为顺畅,抵御外邪的能力也最强盛,但同时机体腠理亦较疏松,是人体最易感受外寒外湿的时节。因此,大暑期间要做好调养和保健,尤其对于寒、湿、虚体质的人来讲,调治阳气更为重要...

  • 聚焦2019中医养生十大热点

    聚焦2019中医养生十大热点

    热点一 吃核桃能补脑吗? 某医疗科普平台创始人称,吃何首乌头发不会变黑,吃核桃不补脑,有买燕窝、阿胶的钱还不如吃鸡蛋,有这个钱的话,吃鸡蛋价值比它们高多了。 专家解读: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任中医师陈永灿认为,对于“吃核桃不补脑”“以形补形不科学”的观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中医学认为,核桃味甘、性温,功效补肾、益命门,而肾主骨生髓,脑又为“髓海”,从肾-髓-脑这条轴线看,核桃补脑有它合理之处。从中医食疗角度言,唐代《食...

  • 《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及其服药特点汇总

    《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及其服药特点汇总

    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服用特点探讨 成于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对中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以脏腑辨证立法用药,取得了巨大的医学成就。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广泛吸收前人经验,确立了脏腑辨证体系与独特的处方用药体系,并十分注重每类方剂的用药护理。中医方剂的用药护理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仍需要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以促进其发展与创新。因此,本研究以《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的用药护理为例,分析易水学派张元素脏腑辨证制方中的用药护理特点,以期丰富与完善中...

  • 中医药制煲秘笈

    中医药制煲秘笈

    逢年过节,举家团圆,人世间最温馨的画面不过如此,而在这样的画面当中,一定要有美食的加入才显得丰满。 在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中,邓桂庭、邓忠贵父子围绕着热腾腾的灵芝老鸭煲,祖孙三代,把酒言欢,共享天伦,让人印象深刻。一家人,吃下去的是煲品美味,享受到的是亲情暖意,更是健康养生。 烹饪方法中煲品最健康 在人们口味普遍偏重的今天,炸、煎、烤都是十分常见的方式,味道是好了,但是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在受损。在日益关注健康的今天,大家经常会困惑:怎么才算吃得健康?其实煲就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 中医体内的邪火 如何通过食疗消除邪火

    中医体内的邪火 如何通过食疗消除邪火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生命也就停止了,火是生命的动力。当然,火也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黄帝内经》中记载的19条发病机理中,就有一半和火有关,需要清除的也正是这部分。 你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 邪火及分类 邪火,顾名思义是不好的火,邪火内生要分为阴虚火旺、阳虚生火、气虚生火、郁而化火、阳盛化火。 1 阴虚火旺 阴虚火旺,是指阴液亏损,往往导致其对阳气的制约功能减弱,阳气相对偏盛而变生火热,常见肾、肝、肺、胃的阴液不足而化火。...

  • 中医食疗 药食的同源性

    中医食疗 药食的同源性

    从《本草纲目》中的食疗能够看出药食的同源性,当遇到某些缓慢、轻证时, 能够通过合理饮食,来到达看病的意图。 (一)有关主食的挑选 《本草纲目》巳详细记载了许多材料,如籼米性温,能除湿止泄;粳米性平,常 食令人不噎;糯米性温,收自汗;荞麦性微寒,养心气,心病者宜食之;大麦性微 寒,久食头发不白;粟米性微寒,婴儿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如 怡,每日哺少量;玉米性平,调中开胃;高粱米性温,涩肠胃;稷米性寒,食之除辟 瘟疫;绿豆性寒,解热毒及全部药草、牛马、金石诸毒;赤小豆性平,利水消肿;黄 豆性温,宽中下...

  • 中国的食疗养生

    中国的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已有雏形,《黄帝内经》成书之后则逐渐步入医学的殿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补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之后,代有发展,至唐代形成专门的学科。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 “食治篇”,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病,可谓良工”的论断。孟诜《食疗本草》、咎殷《...

  • 中医关于暑必兼湿 关于暑分阴阳

    中医关于暑必兼湿 关于暑分阴阳

    •对于暑的认识存在争议,概因暑的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以暑性炎热论,与火性无异,却并未分二者热之轻重;以季节时令分,把夏月之热统称为暑,也不合暑之义理。 •暑与热同义,然前者偏湿,后者偏燥,即所谓“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暑为夏令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作为自然界的六气与中医学的六淫之一,历代对于暑的论述颇多,争议却也不少。兹对此加以梳理分析。 关于暑分阴阳 《内经》的相关论述,奠定了对于暑气、暑邪、暑病认识的基础。如《素问&m...

  • 秋天吃羊肉温中健脾 秋天吃羊肉滋补身体

    秋天吃羊肉温中健脾 秋天吃羊肉滋补身体

    与其它肉类食品相比,羊肉堪称绿色食品,羊生长在大草原,远离污染。羊肉蛋白质含量较多,脂肪含量较少,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吸收,也因此羊肉是补养身体的最佳选择! 1、秋天吃羊肉温中健脾 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羊肉还可增加消化酶,保护胃壁,有助于消化。中医认为,羊肉具有补精血,益虚劳,温中健脾,补肾壮阳,养肝等功效。对虚劳嬴瘦、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少反胃,头眩明目、肾阳不足、气血亏虚、阳痿、寒疝、产后虚冷、缺乳等病症有良效。尤其适合老年人...

  • 不想做好厨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不想做好厨子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古时候有一个好中医是个厨子,叫伊尹,写了一本书叫《汤液经法》,不幸失传。 后来又有一个好中医,叫陶弘景,写了一本书叫《辅行诀》。 再之后,又有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好中医,叫张仲景,写了著名的《伤寒论》。 这几位中医,一脉相承,流芳百世。 这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学好中医从做一名好厨子开始。 在一名古中医的眼中,整个世界就是一团不断周复,循环不断变化的“气”。 肺气,肝气,肾气,脾气,心气,胆气,胃气等等都是一团气在变化过程中不同“名相”。...

  • 水果的功效 盐蒸橙子治咳嗽 热蒸的柚子祛肠中恶气

    水果的功效 盐蒸橙子治咳嗽 热蒸的柚子祛肠中恶气

    日常一些水果的功效想必大家都知道, 但是你知道吗? 有些水果煮着吃比生吃功效更好哦。 【盐蒸橙子】 治咳嗽,秒杀一切止咳消炎药 橙皮里有两种成分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一个是那可汀,一个是橙皮油。这两种成分,只有在蒸煮之后才会从橙皮中出来。尤其适合久咳不愈的小孩子吃,完全没有副作用。 做法: 1、把橙子洗干净后放在盐水中浸泡20分钟,去除橙子表面的果蜡。橙子不用剥皮,在顶部平切开一片,往露出的果肉上撒少许盐,再用筷子在果肉上戳几个洞,以便于盐渗进果肉。...

  • 中医太阳主寒 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变化和伤害

    中医太阳主寒 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变化和伤害

    •太阳经承接和化解寒气变化和伤害,通过与膀胱、小肠相属连,主宰人体的腠理开闭、营血运营,将卫阳之气宣发到体表,以实现防御寒邪的功能。 •膀胱气化包含了下焦肾阳的蒸腾气化,中焦脾胃运化转输,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同时还包含三焦阳气布散推动及水道的通畅条达,使津液之精华濡润周身,津液残渣最终通过汗液及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学术界关于太阳气化理论存在很多争议,如膀胱气化、三焦气化、肾的气化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太阳病和太阳经的关系等。这些争议的产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经络理论认识不足甚至缺失...

  • 中医认为 藕是秋季最佳的保健食品

    中医认为 藕是秋季最佳的保健食品

    秋令时节,藕开始上市了。中医认为,藕是秋季最佳的保健食品之一,药食皆宜。生吃能清热生津、凉血润燥,熟吃能补益脾胃、养血美颜。   秋季天气干燥,很多人会觉得咽干、皮肤干燥或者便秘,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试试古人的“五汁饮”,由鲜藕汁、鲜梨汁、鲜荸荠汁、鲜芦根汁、鲜麦冬汁混合而成,具有甘凉生津、清热止渴的功效,还能缓解干燥和便秘。榨汁一般选择白花藕,这种藕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还带有淡淡的甜味,适合用来生吃,比较知名的是苏州的荷藕、杭州的杭白藕等。需特别注意的是,鲜藕性质偏...

  • 南瓜果实(中药名“盘肠草”)均可入药

    南瓜果实(中药名“盘肠草”)均可入药

    中医认为:南瓜果实、瓤、籽与根、藤、须、花、蒂、叶及种子在果实内萌发的幼苗(中药名“盘肠草”)均可入药。 南瓜果实 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选方:老南瓜100克去皮、洗净切细,与粳米50克一起,加水适量同煮成粥,食盐调味服用。适用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肺痈、水火烫伤、下肢溃疡等症。 南瓜瓤 清热、利湿、解毒。选方:①南瓜瓤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晒干研粉用茶油调敷,用于烧烫伤及创伤;②南瓜瓤、老鼠瓜各适量,共捣烂敷伤口,治鼠咬伤。 南瓜子...

  •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 以时令蔬菜入汤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 以时令蔬菜入汤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不仅生活作息要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吃的东西也要顺应自然,当以时令食物最能养人。寒风一作,很多人最想立马可以喝到一口温暖滋润的广式老火靓汤。此时,如果以时令蔬菜入汤,那将会让这道养生膳食更加滋养。 萝卜:适合脾胃虚弱、易上火的岭南人 “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要说时令和当季的煲汤蔬菜,我首先想到的是萝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佘世锋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历来也有以...

  • 胡萝卜 下气补中安五脏利胸膈肠胃

    胡萝卜 下气补中安五脏利胸膈肠胃

    润肾壮阳除寒湿, 下气补中利胸膈。 驱散胃邪安五脏, 男女皆宜助防癌。 很多读者都知道胡萝卜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蔬菜,根据颜色的不同,有的胡萝卜偏黄叫黄萝卜,比如《本草求原》中就这样记载,有的颜色偏红叫红萝卜,在《岭南草药志》中有此记载。 胡萝卜性味甘平。但是生熟的味道却不一样,在《医林纂要》中说“生微辛苦,熟则纯甘。”对男性朋友而言,胡萝卜可是一个好食材,在《医林纂要》中甚至把胡萝卜与温肾助阳的蛇床子相提并论,书中记载胡萝卜“甘补...

  • 天天都吃的中药

    天天都吃的中药

    有什么中药有如此大的魅力,会让你天天都吃呢?反正小编是一顿不吃,顿顿想念,一天不吃,整个人精神劲都不好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人间烟火——大米 大 米,中国人最常食用的主食,它非常平凡,平凡到在食品菜肴日益丰富的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食品,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大米、对白米饭的渴求。现在的“吃货”们,整天嚷嚷着吃肉,从没听过谁嚷嚷着要吃白米饭。但是,即便如此,谁又能离得开它呢? 中国人对大米的感情,是渗透在骨子...

  • 名中医张佩青一般提倡“守方”

    名中医张佩青一般提倡“守方”

    所谓“守方”,是指在临证治疗时,在病情相对稳定不变的前提下,若诊断明确,在一段时间内坚持一定的治疗原则,不轻易更换处方,以冀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在我们跟师临诊过程中,发现最难选择的就是是否“守方”的问题。尤其是对慢性病的诊疗,往往欲速则不达,常常需要坚持服药来观察疗效。 笔者认为,要“守方”一般须考虑以下四点:第一,多用在急性病后期,恢复期,或慢性病。第二,慢性病其病缓,病程也长,或根深蒂固,其形成往往由浅入深,其消失也必然经过...

  • 论中医之伏阳

    论中医之伏阳

    •历代医家对伏阳的认识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与伏阴相对而言,即冬月伏阳、夏月伏阴;二是伏阳好发之处;三是伏阳化为温病;四是阴中伏阳之脉象。 •伏阳对于临床的意义主要在于,当病变因邪气结滞或形成肿块时,应考虑到伏阳的存在。至于治法,有发热者宜清中有散,无发热者则宜散中有清。 伏阳作为一个病证名,始见于《黄帝内经》。但由于对此未作定义,也无明确标准,致使后世对其理解与应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分析。 伏阳之义 《素问遗篇·本病论》详...

  • 中医辨舌为“绛红舌”石斛鲍鱼汤

    中医辨舌为“绛红舌”石斛鲍鱼汤

    广东人注重饮食养生,很多家属在就诊或查房后,经常会问我们:医生,我们可以煲什么汤给他/她喝?针对不同癌种、不同证型、不同舌象的病人,我们饮食指导都有不同侧重,这就是“辨舌煲汤”、“辨舌食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操作,如何做到“辨舌煲汤”、“辨舌食疗”。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款简便的汤:石斛鲍鱼汤。这一款汤,适合于中医辨舌为“绛红舌”的患者。 什么是绛红舌?正常人舌质的色泽,...

  • 益精明目粥方  温中散寒食疗

    益精明目粥方 温中散寒食疗

    枸杞蕤仁肉粥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李志英教授 材料 枸杞子30克,蕤仁肉10克,粳米100克。 做法 将上述材料洗净,同时入锅,用清水1500克,文火煮成粥。 功效 补益肝肾,益精明目,特别适合肝肾亏虚的朋友。 Tips 肝肾亏虚的主要症状: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象沉弱。 辣椒炒鳝片 温中散寒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教授...

  • 冬季养生 家庭自备的特色中药膳食

    冬季养生 家庭自备的特色中药膳食

    《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意即草木凋零,动物蛰伏,万物趋于休止,养精蓄锐,为春季勃发做准备。人产生于自然,同样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人的行为活动要顺应自然,整体把握生命规律。冬季气候严寒,阴盛阳衰,人体的生理活动、机体功能和食欲等均会有所降低。所以,合理地调整饮食,保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充足,对增强机体的耐寒力和免疫力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养生观念逐渐提高,药膳的应用也愈加被人们重视。 那么,针对北方冬季漫长寒冷的现状,又有怎样特色的养生药膳...

  • 饮食疗法是中医学的绚丽瑰宝 饮食有节饮食禁忌

    饮食疗法是中医学的绚丽瑰宝 饮食有节饮食禁忌

    饮食疗法是中医学的绚丽瑰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根据“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味归属特性,提出了“无使过之”及“饮食有节”等食疗思想,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饮食养生的实践。《黄帝内经》还在总结前人饮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提出了饮食禁忌,即“食忌”。 饮食有节 “食饮有节”是《黄帝内经》食忌理论的重要内容...

  • 中医急症气血阴阳首当切重 标本缓急次第有序

    中医急症气血阴阳首当切重 标本缓急次第有序

    全国名中医李兴培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他治疗急性病症及疑难病症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多年,获益匪浅。现将李兴培治疗急症的经验浅介如下。 气血阴阳首当切重 李兴培尝谓,人之有生,端赖气血。盖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偕行,阴平阳秘,人则健康,登达寿域;反之罹病,见证多端,倘或失治误治,甚至夭亡。 20世纪60年代末,李兴培受邀深夜往妇科病房紧急会诊。患者系一邢姓少妇,阴道大出血入院3天,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诊时患者正静滴全血,仍出血较甚,血色淡红,少腹不痛,伴面...

  • 酒是一味能疏通气血 舒筋活血 驱散外邪的中药

    酒是一味能疏通气血 舒筋活血 驱散外邪的中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酒”就是其中之一。 《周礼·天官·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三酒都是用米和酒曲酿造而成。其中事酒就是醪糟酒,也叫浊酒,随酿随吃,是给办事的人喝的,比如古代祭祀时吹喇叭、抬轿子的人;昔酒是冬酿春成,也叫久白酒,用于招待宾客;清酒是冬酿夏成,比前两种酒更加清纯,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也可以用来饮用或者煮药。这些酒一般度数不高,约10度左右。临床治疗...

  • “素八仙”中医养生食疗功效和常见膳方

    “素八仙”中医养生食疗功效和常见膳方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3集来到了安徽省芜湖市的六郎镇,这里的“水八仙”等特色美食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芜湖,横跨长江南北,襟江带河,湖塘密布,古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素有“千湖之城、鱼米之乡、半城山半城水”等美称。这里物产丰富,不仅出产山珍,更盛产鱼虾蟹鳖,同时还拥有大量的水禽和众多的水生植物。 芜湖以其丰富食材的“材中心”、地理位置的“位中心”,以及菜系风味“...

  • 中医进补养生 姜母鸭

    中医进补养生 姜母鸭

    □ 王永丽 林晟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我国台湾虽然是亚热带地区,但是冬天还是一阵阵的冷风冷雨令人瑟瑟发抖,我回到家里,阿妈一边让我擦干湿漉漉的头发,一边端了一碗暖暖的姜母鸭汤。 这道姜母鸭中的姜采用三年老姜,皮厚肉坚、味道辛辣,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化痰止咳,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鸭材采用红面番鸭,红面番鸭为禽类中血性刚烈者,肉呈鲜红,精力昂足且秉性温和,可食部分鸭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其原产于欧洲,后流传到亚洲。 如果你以为这姜母鸭中...

  • 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中医看来意味着体内有湿

    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中医看来意味着体内有湿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在中医看来意味着体内有湿。体内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造成人体水肿。祛湿性强的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祛湿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