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 第83页

一 第83页

  • 驱寒养生第一方

    驱寒养生第一方

      日前,浙江省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参加无偿献血的工作人员及爱心市民,献完血后都喝上了国医馆奉送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无疑为当天开展的“严冬暖流爱心日”活动平添了人文暖意。随着数九寒天及腊八节到来,人们也利用这一节气食疗,而当归生姜羊肉汤、腊八粥等食疗方更广受欢迎。1月19日腊八节早晨,该院国医馆还将联合市义工协会,为过往市民免费奉送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腊八粥,并现场指导市民养生食疗,以倡导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市民互动融合。   驱寒养生第一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

  • 羊一身宝 吉羊为祥 羊大为美

    羊一身宝 吉羊为祥 羊大为美

    在中国人心中,羊寄寓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羊言为善,羊鱼为鲜,羔美是羹。羊本身的性格也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形象——又温柔又坚定。温柔,羊我为“義”,羔羊跪乳……坚定,有“很如羊”之谓。 吉羊为祥 广州被称为“五羊城”“穗城”“羊城”,这与“五羊衔谷”传说有关,大约在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人民不得温饱。一天,...

  •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新成就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新成就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重点大学 ☆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又称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单位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2月2...

  • 回春保健操 一套养“心”方法

    回春保健操 一套养“心”方法

    家在安徽蚌埠的姐姐,通过自编的“回春保健操”,多年坚持锻炼,体重竟然减了十几斤,身材苗条,精神抖擞,令我惊叹不已。所谓“回春保健操”就是合着音乐拍手掌、拍大小腿、拍肚皮、拍臀部。 我总结了姐姐的保健操,再增加“用左右手指轻拍头顶、用左右手交叉拍击双肩、用左右手合掌拍击颈椎、用左右手空心掌击拍腰部、用左右手分别轻拍膝盖”动作,同时规定自己每天饭后半小时闭目静养,倾听美妙动人的轻音乐。数年下来,果真尝到了甜头: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音...

  •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任江宁知县,工作之余,他喜欢到县境内的风景名胜寻乐,搞些诗词歌赋,满足他的闲情逸致。一天,袁枚信步出游,来到了一座古庙前,庙里有个老和尚将他请至禅房,让座敬茶,闲聊些许后。老和尚邀袁枚到天井边去看一看,哪儿有一个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之间的堂鼓,想请他为老祖师留下的一副上联续对。 原来,这面堂鼓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帐中用物。岳飞被残害后,有人暗中收藏堂鼓以表怀念。后来堂鼓传到老和尚的师傅手中,他携鼓回到了故乡江宁的这座寺庙,出家当了和尚,并把这个堂鼓精心保管在藏鼓楼。有一天深夜,雷雨交加,藏鼓...

  • 脾胃一虚 百病由生

    脾胃一虚 百病由生

      余祖父王裕宽(1893-1971),字容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第二十六代传人。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一生潜心岐黄之术,对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颇有建树,为王氏妇科之翘楚。其一生躬耕医海,去疾扶危,济世活人,为民众所称道。尤其值得倡导的是,其以毕生的精力教导子孙,传承医学。为王氏妇科的承上启下,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祖父一生勤勉,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19岁时其父不幸英年早逝,迫于生计,他刻苦攻读,为精通医业,侍诊于其三伯父王集一老先生,每日司...

  • 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在安全的前提下,发热顶多算是“短痛”;因发热处置不当带来如银屑病之类的复杂疾病则是心理、身体双重的“长痛”。合理处置“短痛”可以预防“长痛”、治疗“长痛”。而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发热时,人体郁闭的阳气被激发,同时会激发更多的阳气加入战斗,是难治病的“欲解时”。这个时候只要没有生命危险,最好的治疗就是帮助人体的阳气“一鼓作气,攻克顽结&...

  • 清代医家庄一夔所著的儿科专书

    清代医家庄一夔所著的儿科专书

      《福幼编》《遂生编》系清代医家庄一夔所著的儿科专书。庄一夔,字在田,会稽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少从儒学,后因体弱多病,弃儒学医,潜心岐黄,遍访名医。尤精于儿科,药到病除,应手而愈,著《福幼编》《遂生编》,论小儿痘、疹、惊三证,卷帙无多,而精当独到。   《福幼编》专论小儿慢惊,继承发展了《小儿药证直诀》有关急慢惊的学术观点,对小儿慢惊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做了具体分析描述,主张以温为主,提出了“补土所以敌木,治本即所以治标”的观点。   《遂生编》专论痘疹,谓“治痘之法...

  • 方组相同而方异 同出一物而功异

    方组相同而方异 同出一物而功异

      方组相同而方异   在中医方剂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二个或三个功能主治不相同的方剂,其方药组成的药物却完全是一样。为什么方组相同而方异呢?这主要是方剂中药物用量加减变化的结果。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是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由于药物用量大小的不同,而致两方功用不同。四逆汤用量是: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功效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阳衰证。若将方中干姜用量增大一倍,则变成了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之力更大,并能通脉,而且扩大了治疗范围,可用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除小...

  • 刘志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刘志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国医大师刘志明老先生精研历代各家养生之学,并以常年身体力行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四时养生 刘志明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人之生老病死等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四时养生”就是顺应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合适的调摄方法,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其核心思想即“顺应四时、趋利避害”。 针对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刘志明提出春季养生“当审时气,节宣调摄,以卫其生...

  • 一则笔针破痈的故事

    一则笔针破痈的故事

      宋·张杲《医说》卷二记载了一则笔针破痈的故事,读罢对医者颇有启迪。   话说李王的公主患喉痈,数日痛肿,连饭也吃不下,方才召见医官医治。医官说:“必须针刺或者开刀,才能溃破。”公主听说要用针刺或者刀割,哭闹着不肯治,但是痈肿痛得她更加汤水不进。   忽然一天,有个民间草医自告奋勇地说:“我不用针刀,只用笔头蘸少许药点于痈上,霎时便溃破出脓。”公主十分高兴,就命仆人召见他。草医刚上了两次药,痈就溃破出脓,流出一小杯多的脓血,公主顿时便感到舒...

  • “张一帖”世医家庭

    “张一帖”世医家庭

      我的母亲曾在皖浙赣一带名气非常大。而现在我父亲李济仁是国医大师了,名气大了,很多人到我家里来看病,看到我母亲总要问一句:“您是这家里的什么人啊?”母亲总是谦虚地说一句:“我是那个老头子的——老师。”然后微微一笑。这是一句玩笑话。不过倒也说出了老俩口的特殊关系。   母亲出身于“张一帖”世医家庭。我父亲比她年长,在认识母亲之前已是当地名医,但若从入门“张一帖”的时间上看,母亲早于父亲。先...

  • 《伤寒论》论中的“一方二法”

    《伤寒论》论中的“一方二法”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经归属,故在临床中常思考这一问题。再次读到此四字,有所感悟。   一方二法之原意   “一方二法”四字,仅见于《伤寒论》第174条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仲景学说一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仲景学说一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公元150年,东汉医学家、被国内外医学界尊奉为医圣的张仲景诞生在南阳的土地上。他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自隋唐以后,张仲景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千百年来,仲景学说一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被中外医学者赞颂为“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张仲景在与伤寒大疫的搏斗中,在挽救民众危亡的活动中,树立了崇高的医德,冶炼了精湛的医术,最后完成了垂法千古的医经。...

  • 中医“治未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医“治未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所谓中医治未病应当理解为按照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念,遵照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和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公民健康工程。   国家应从政府层面上对中医治未病加以重视并加强行政干预力度,制定相关战略,尽快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并监督实施中医治未病的相关具体举措;中医药行业应从既病防变,摄生防病,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2013年6月,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

  • 经典《牡丹亭》一段与中医药有渊源的故事

    经典《牡丹亭》一段与中医药有渊源的故事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述说的是距今近400年前的封建时代一段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颗明珠,久演不衰。但你可曾知道,这部巨著的诞生,还有一段与中医药有渊源的故事呢…… 据说我国明代著名戏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因日夜勤奋于写作剧本,用脑过度,经常头痛。他请了当地一位名医叶半仙诊治。叶半仙诊断后,笑日:“汤大人不必服药,只要常到敝舍的百草园来走走,不过半年,自会痊愈。 一日,汤显祖为构思一个剧本,感到头痛,便去叶半仙的百草园散步。百草园有上千...

  • 叶橘泉:医药一家 本草推陈

    叶橘泉:医药一家 本草推陈

      叶橘泉(1896年-1989年),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橘泉率先提出“整理中国医药必须开设有病房的医院,进行科学研究”,主张建立设备完善的医院,集中中西医两方的医师,在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西医的诊断,根据临床观察和病历记载,统计治疗成绩,将成果公开发表,...

  • 刘纯一套中医预防疾病的养生十大要诀

    刘纯一套中医预防疾病的养生十大要诀

    刘纯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的九世孙,明朝太医,他历经60多年的实践,落实“治未病”的理论,总结出一套预防疾病的养生十大要诀,他在《短命条辨》里说:“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夫正气衰者有三:过饱,气恼,不劳。故尔养生者以十条克之。”他健康高寿,享年126岁。他的养生之道值得借鉴。 “晨起胃气最弱,故尔饮凉水以激胃气,此为养生第一。” 就是说,人刚睡醒的时候胃气最弱,还不...

  •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祖国医学四诊之一的脉诊

      余有志于斯文经年矣!文章之标题亦为数年之前所拟,奈何提笔竟不知从何处写起,遂搁笔以待。近日,偶观一脉诊图,图中老者鹤发童颜、髭须飘然;长辫结于脑后、正襟坐于案前,俨然一副清朝名医装扮。然,其右手捋其髭须,左手无名、中、食指依次切于妇人之寸、关、尺,切脉之布指谬矣!吾观及此处,不禁哑然!霎时,数年前之思涌上心头,特提笔补著前文以叙之。   遥想学医之初,闲暇时分侍诊于兰州名医丁立钧处,丁师诊治之余授之诊脉之道,今言犹在耳!人身骨度同身分寸,鱼际至尺泽是为一尺二寸,掌后高骨之隆起即今日解剖学所谓桡骨茎突是也...

  • 医疗气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疗气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疗气功最初流传于民间,在其创始人刘贵珍带领下从民间走向了官方。我国现行的“气功”一词,就是刘贵珍在对气功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整理过程中,将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练来培育人体元气的锻炼方法称作“气功”,名称才得以统一的。   ●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是原卫生部唯一批准的公立医疗气功机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唯一指定的医学气功教育基地,其在中国医疗气功史上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一是规模全国最大,二是开展气功医疗全国...

  • 中药仅仅是中医的一部分 中医不是只有喝汤药

    中药仅仅是中医的一部分 中医不是只有喝汤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不是只有喝汤药。中医的内涵很广,包括养生、防病以及治已病。《内经》首重养生,次及治未病,再及治已病。中医既有神农至伊尹至仲景一脉相传的汤药学派,亦有《灵枢》所倡导的针灸学派。后世衍伸了许多养生、防病及治病的方法,如气功、按跷、拔罐、刮痧、拉筋、运动等,都可算是中医的组成部分。 气功有意守丹田之说,认为有培元固本之效。何处是丹田?一般来说,多以脐下气海或关元为丹田。王正龙先生提出:丹田在自身皮囊之内,也就是说全身无处不是丹田。其理源自《内经》,“存精于肝,存精于心,藏精于...

  • 一款常见中药做成的茯苓薏米祛湿茶

    一款常见中药做成的茯苓薏米祛湿茶

      丘振文   本期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中药师   时下,对于身处南方地区的人来说可谓是热并湿着,一方面高温天气让我们水分不停丢失,另一方面南方地区的人多体内湿气重,气温虽然高,但却总有一种湿黏黏的感觉,人很容易感觉不舒服,祛湿在这个季节总是显得那么不可缺少。本期我们将带来一款常见中药做成的茯苓薏米祛湿茶为你开启祛湿的前哨战(更多独家祛湿粥、汤、茶、甜品敬请关注7月份《健康参考》)。   专家开方:茯苓15~20克,薏米20克,生姜3片(视需求)。茯苓、薏米用清...

  • 两个概念“一味药”“一种药”

    两个概念“一味药”“一种药”

    “一味药”“一种药”是中医药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仔细分析两者是有区别的。 “一味药”指的就是一种饮片。而“一种药”则是指中药来源上的一个“种类”概念。 一味药来源可以是多种植物。一般来说,一味中药的来源是一种植物或动物。但一味药其来源是多种植物的也不少。比如大青叶,其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寥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等的叶或枝叶。再如石斛,其来...

  •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吃“发物”呢?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吃“发物”呢?

      吃“发物”会让皮损变多,这是很多人的误解。接受广汗法治疗的患者,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吃温热发物的,如温酒、温的羊肉汤等。如体表已经通了,吃“发物”会让身体更热、体表更通、出汗更正常。   很多人误认为,广汗法用“发”的方法,或者用“发物”就是要让皮损变多,于是畏惧使用。   其实,广汗法“发”的是汗而不是皮损,汗路越通,皮损越少。所以,正确地应用广汗法,是不会出现皮损加重现象的。...

  •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笔者临证之余经常翻阅唐代的医书,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其中有很多方剂在临床上应用疗效甚佳。比如独活寄生汤,该方唐代孙思邈用独活是三两,笔者临床也多次体会到当独活用量达到40克以上时则疗效奇佳,有时甚至是“一剂知,二剂愈”,独活量少则疗效锐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教材、文献明显不一致,如大学《方剂学》教材认为唐代一两为1.0075市两,即为31.484克。范吉平《经方剂量揭秘》认为唐代一两为13.75~13.875克(即一...

  •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首先是一种空间医学体系。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比如:月圆则人的血气旺盛,月晦则人的气血虚弱;再如,昼夜变化引起阴阳消长,人有生长收藏节律、卫气周行节律、经脉气血流注节律等。月亮变化导致人有气血盈亏节律、月经节律等。四时变化引起人的生长收藏节律、脏腑主时节律等。   中医是一门医学体系,其中的理法方药(穴)可以治病,可以养生,但中医的境界又高于纯粹的医学,其中蕴含着天地之道。因此,不仅要把中医当成医学来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当成“道”来体...

  • 一段不能不提的中医往事

    一段不能不提的中医往事

      适逢寒假返乡,笔者欣闻家乡山东省济宁市进行了“十大中医世家”的评选,而笔者家族以父亲孙兴为代表的“孙氏中医”幸而获此殊荣。借佳节之机,与父辈同桌把酒忆及先人为医施药的种种艰辛,不禁百感交集。期间,父亲拿着一张颇为陈旧的照片娓娓道来,一幅旧时济宁医界的峥嵘画面在笔者面前徐徐展开。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主人翁多数已经作古,但照片里的故事却是笔者家乡山东省济宁市的历史上一段不能不提的中医往事。   1962年6月,由山东省济宁...

  • 中医生态医学内涵 形神合一五脏一体

    中医生态医学内涵 形神合一五脏一体

      ●生态医学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状态、影响因素以及人们对自然、社会适应性的科学。其涉及面十分广泛,从宏观的自然、环境、物种到微观的细胞、基因,从生存空间因素到个体组织量化,从内因到外因。   ●中医学是一种生态医学的模式,它注重的是人的整体,而不是局部,是生命最佳状态的存在和延续,而不是局部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变异;注重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定与适应,而不是以对内外环境的干预或破坏求生存。   ●真正理想的生态医学,必须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汇中、西医之精华,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宏观与微...

  • 夏季 滋补一下肝肾 润泽一下眼睛

    夏季 滋补一下肝肾 润泽一下眼睛

      夏季气温高,许多病菌病毒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蔓延,进而导致人类疾病。身体的病菌要消灭,不妨多吃一些“杀菌蔬菜”,可以杀灭体内的有害病菌,更好地预防疾病,让我们的身体在这个夏季更健康。      姜 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能产生一种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韭菜 韭菜的独特辛香味是其所含的硫化物形成的,这些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人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洋...

  • “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性化。   说起“药名戏”,自然要提到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话说汤显祖一次患病,慕名到邻县义乌求医朱丹溪,并在朱丹溪书案上看到由中药名称组成的一段故事。   “在牡丹亭边,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在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