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 第81页

一 第81页

  • 中成药里一些类似抗生素的作用

    中成药里一些类似抗生素的作用

    提到消炎药,很多人都会想到抗生素,其实很多中成药也能起到一些类似抗生素的作用,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中成药里的“消炎药”。 一、呼吸道感染。出现咽痛、咳嗽、吐黄痰等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含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黄芩、蒲公英、鱼腥草等成分的中成药。比如板蓝根冲剂,可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咽喉肿痛,发热。小柴胡冲剂用于感冒后时冷时热、食欲不振、口苦咽于等症状。羚翘解毒丸可以疏风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和扁桃体炎有发热、头晕、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时。羚羊清肺丸可以清肺利咽、止咳,用于感冒、急...

  • 上古之人一些科学饮食

    上古之人一些科学饮食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所提到的上古之人,主要是指久远年代有智慧的人,从中可找到一些科学饮食的线索。   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得能量的65%来自水果和蔬菜,约25%来自谷物,约10%来自动物食品。新石器时代,随着对谷物依赖增加,水果和蔬菜的能量供给减少至40%左右,谷物供应的热量达50%以上,肉类比例有所减少。《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食物有59种,其中植物类48种,从侧面反映...

  • 为自己打下一整年的健康基础

    为自己打下一整年的健康基础

    当“开春”和“新年”两个词碰在一起,就意味着新一年的生活即将开始。春节刚过,我们如何修整假期里负担过重的身体,如何为自己下一整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招:排毒先清肠。冬季天冷,人就偏爱吃热食。特别是春节假期,大鱼大肉、辛辣口味,再来一两盅酒,能让整个人都暖暖的。但正因为冬天热性食物吃得过多,到了春天,就必须给自己的肠胃减减负,清肠排毒了。 第二招:晨练拉拉筋。古人提倡在春天晨练,他们认为这是一年四季中锻炼效果最好的时期,可以彻底放松禁锢一冬的身体。年纪稍大的...

  • 节日上火一起来清清火

    节日上火一起来清清火

    过大年宴席接二连三,高脂肪食物天天见面,这些会让节日归来开始上班的人们HOLD不住,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和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医学专家指出:“清火”是件很有讲究的事,切忌自行其是。 节日上火因素多 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世杰表示,“过年总是红红火火,从节前开始,人们便开始紧张地准备着各种礼品和节日期间吃的、用的,事情琐碎且必须面面俱到。除了大采购,过年前还要给家做次大扫除……各种细小繁忙的事情汇聚在一起,对一些工作紧张的人或者本身...

  • 节后上火考虑吃一些中成药来清火

    节后上火考虑吃一些中成药来清火

    春节期间,很多人由于饮食和睡眠不规律,出现各种上火症状。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吃一些中成药来清火。 桂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莫笛认为,上火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清火时需对症选药,不能盲目乱吃。例如眼睛看东西很模糊、眼屎特别多、眼红、眼干、耳鸣等为肝火旺盛,主要是由于紧张劳累、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出现这些症状,治疗时以龙胆泻肝丸最好。 此外,如果是吃油腻麻辣的食物过多导致胃肠积热,可用保和丸、导赤丸和六味能消丸等;出现口舌鼻生疮、咽喉红肿疼痛等情况,多为胃肺火盛型,可用牛黄清火丸、黄连上清丸。莫...

  • 抱着一种心态去养生

    抱着一种心态去养生

    “某某控”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极度喜爱和着迷,甚至已经到被其“控制”无法自拔的程度。如果我们也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养生,那么生活不但会失去原本的乐趣,反而可能损害身心健康。 “养生控”大有人在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接收到一些养生信息后,常常深信不疑,并且样样照做。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就发现“养生控”还真不少。 “自从老妈听说吃绿豆可以治百病,吃茄子能吸身体里的油以后,去年整个夏天,我们家的...

  • 春天保护阳气 着眼一个“生”字

    春天保护阳气 着眼一个“生”字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近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建提醒公众,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夜卧早起调养精神   “首先,春季养生应注意精神调养及睡眠起居。”马建指出,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马建建议大家到户外散步,...

  • 清明时节 一年养生的重要

    清明时节 一年养生的重要

      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阶段,中医有句话说“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清明节气正是人体内肝气旺盛时候,而肝气过旺就会对脾胃产生影响,妨碍正常消化吸收,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各种疾病,况且这段时间也是高血压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所以在过节时候,大家都要注意一些小细节,过个健康的清明节。   清明节很多人喜欢外出踏青,这时候就要控制运动量大小,平日里较少活动的人,想踏青要量力而行,不应因走进大自然而过度活动。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心率和呼吸,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

  • 对花粉过敏 吃“一红一白”

    对花粉过敏 吃“一红一白”

    空气中花粉无处不在,很多对花粉过敏的人苦不堪言。 专家提醒,大家去花草多的地方活动要穿长衣长裤,不要穿凉鞋,防止蚊虫叮咬以及灌木划伤导致过敏。回家后用温水清洗手、脸、脖子等暴露部位,有助于减轻过敏情况。过敏性疾病发作频繁的患者可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然后针对过敏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脱敏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可采取食疗方法,如常吃“一红一白”,可以有效预防过敏。 一红,即红枣。红枣中所含的环磷酸腺苷,具有抗过敏的作用。人们一般每日嚼食干红枣6枚,坚持食用1个月,可有明显的效果。 一白,即山...

  • 打好新春的第一张“健康牌”

    打好新春的第一张“健康牌”

    本报记者 杜燕 采访专家 西安市第五医院副院长 职利琴 主任医师 “龙蛇交替舞 岁月又更新”,9日就是除夕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也将迎来春节的七天长假。西安市第五医院副院长职利琴主任医师提醒大家,放假期间应做到合理安排、规律饮食,打好新春的第一张“健康牌”。 膏粱之变 足生大疔 据职院长介绍,《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如果总是吃大鱼大肉这些油腻厚味的东西,就会出现痈、疮、疽等疮疡类的疾病。吃得太好不能消化,就...

  • 自编一套“均衡养生术”

    自编一套“均衡养生术”

    不论中西古今,在养生理论和实践上都十分重视“均衡”机理。中医讲阴阳调适,相生相克,经络疏导,水火平衡,五行畅顺;现代医学养生讲究机体均衡,酸碱平衡,正负和谐,避免出现极端异象,损伤健康。于是,退休不久的我学着自编了一套适用于自我的“均衡养生术”,多年来行之不息,效果显著。 所谓“均衡”养生,就是将均衡意识融贯于养生活动和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受益。比如穿袜子,别人是坐在凳子上稳稳当当地穿,我却是单脚站在地上,保持身体平衡,用双手拿着一只...

  • 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

    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

    对联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将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寓于对联的创作之中,形成所谓的养生联,读起来还是颇有情趣的。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所谓养生之道,关键在于把握生活中的一个“度”,遇到爽口的,不能过多饮食,否则必为“疾”。同样,为人处世不能大悲大喜,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度”,则殃祸也就不远了。 “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杯自害身。”酒能养生,亦能害...

  • 养生一至五

    养生一至五

      秉烛夜读,突然在一本书上发现有人总结出“养生一至五”,读罢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劝大家(特别是中老年朋友)不妨参照,想必对身体大有裨益。且看是怎样的一至五?   一个目的:为了身体健康。   解析:一语中的,养生就是为了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两个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   解析:人生苦短,特别是人到中年,如日过中天,所以遇事糊涂一点为好,千万勿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有限的生命里何不潇潇洒洒走一程。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怨恨。   解析:...

    养生秘方 2024-03-07 15 0 养生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西医将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大类,而亚健康就是虽然身体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疾病,但却出现了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如头痛、胸闷、失眠、健忘、情绪不稳、易疲劳、耳鸣、困倦等,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过大引起,是身体虚,并非是有病,应该“补一补”。 其实,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将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所说的都是无病状态,实际上,这是一种混淆中、西医概念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讲,亚健康并非是无病或未病的状态,而属于&l...

  • 夏季口渴应吃一些带“味”食物

    夏季口渴应吃一些带“味”食物

    炎炎夏日,人们在高温炙烤下汗液大量流失,同时消耗各种营养物质,很容易感到身体乏力、口渴。不少人误以为流汗等于减肥,其实不然,体内水分流失过多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对于很多期待在夏季减肥的女性来说,这更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因此,夏季口渴应吃一些带“味”食物。 酸味食物:夏季出汗多,最易丢失津液,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

  • “苦夏”之“苦”饮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茶

    “苦夏”之“苦”饮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茶

    炎夏,不少人出现了“苦夏”的症状,如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乏力、疲倦的现象。“苦夏”并不是一种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等气候因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发。轻者不会影响健康,在夏季过后可自行缓解。 “苦夏”之“苦”,始于胃肠。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习惯,如适量饮用一些调理脾胃的茶,例如本文介绍的荞麦茶和大麦茶,起到缓解食欲不振的作用。 《本草纲目》中记载,荞麦...

  • 罗元恺: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罗元恺: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罗元恺是中医教育家,中医妇科学家,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他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师徒相授,习医者常从背诵药诀方书入门,并随师侍诊,抄录医案,再从中悟出医理。另一种方式是以儒通医或由道、佛通医。文人学医有着较好的古典文学根基,往往从中医经典入手,饱览前人医著,再验诸临床,进而提出己见,立一家之言。罗老属于这二种的综合体,从他接触中医开始,他的个人命运就和整个中国的中医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近代中医发展之路,道路坎坷,命运多舛。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

  • 体验一把甘肃平凉的中医养生

    体验一把甘肃平凉的中医养生

    您是不是常常感叹自己活得很“累”,并常常伴有食欲不振、头痛、失眠、心绪不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健忘等症状?亚健康,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像噩梦般困扰着大多数人。不妨找个时间,放下一切,换一种生活方式,体验一把甘肃平凉的中医养生。 闻药气享理疗 近年来,平凉围绕“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品牌,重点挖掘“皇甫谧国医养生文化”,不断探索中医养生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目前,一批中医药机构、养生场馆已成为中医药体验目的地...

  • 孙一奎

    孙一奎

    孙一奎(1522~1619 年),宇文垣,安徽休宁人,为汪机再传弟子。孙一奎因父病而立志学医,拜汪机的弟子黄古潭为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藉,到处访问名师,研究医术,历时30年,医术精湛,远近闻名。他的主要著作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痘疹心印》,其医案被编辑成《孙文垣医案》。 孙氏的学术思想重在阐述命门、三焦等理论。他认为人身的上极是两肾间的命门原气,即动气,并指出:原气为太极之体,动气为太极之用。两肾又是“太极之体所以立”的基础。人之所以生存,乃“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

    养生秘方 2024-03-07 15 0
  • 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

    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

    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据祖上传下的家谱记载,我老祖先于清代咸丰年间便在川南开办“郭氏福善堂”悬壶济世,距今近200年的历史,世代传承到我父亲辈已有七代。幼年时,我常到爷爷、父亲工作的医院玩耍,感受他们治病救人的风采和病人痊愈后的感激之情,这些都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爷爷郭剑华是著名的中医骨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爷爷从事中医临床50多年,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

  • 对症治疗的结果 从一则病案谈起

    对症治疗的结果 从一则病案谈起

    几乎每个住院医师,每天都会在治疗方案中写下:对症、支持治疗……但对症治疗的结果是什么呢?笔者先从一则病案谈起。 秦某,女,56岁,2014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1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发热时身发冷,无其他不适,经口服抗生素和退热药,第二天晚上出现频繁呕吐,第三天又进行输液治疗,发热始终不退,恶呕,纳呆,颈困,小便频数、尿液发黄。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109/L,血红蛋白91g/L,中性细胞比率84.7%;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后转求中医治疗。...

  • 中医之邪是一个广义的病因概念

    中医之邪是一个广义的病因概念

    在重庆名医王辉武老先生的《老医真言》一书中,有一文谈药邪,颇有同感。摘录如下: 中医之邪是一个广义的病因概念……用药不当称“药邪”,饮食不当称“食邪”……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一书就明确提出“药邪”,说:“宛丘营军校三人,皆病痿,积年不瘥,腰以下肿痛不举,遍身疮赤,两目昏暗,唇干舌燥,求疗于戴人。戴人欲投泻剂,二人不从,为他医温补之药所惑,皆死。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

  • 老中医谭新华提醒 膏方应一人一方

    老中医谭新华提醒 膏方应一人一方

    11月4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六届膏方节开幕。早上8点开始,该院门诊大厅人头攒动,“体质辨识区”、“膏方专家咨询区”、“膏方制作展示区”等展台前,前来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该院知名中医专家谭新华、程丑夫、旷惠桃、陈新宇等教授在现场义诊,免费为市民辨识体质,开方调理。 37岁的袁先生一天到晚感到没有精神,还经常胃痛,他先后在多家医院做过多次检查都未查出病因。正在义诊的国家级名老中医谭新华教授细致地为袁先生望闻问切后,认为袁先生属气...

  • 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

    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

    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走向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的基础性观念。回看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无不以此作为理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有不少中医药史研究者认为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的医学观主要来自道家学说,但笔者认为此说有失偏颇。就对中医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面性、深刻性影响来说,儒家远远超...

  • 养生健身只要一条毛巾

    养生健身只要一条毛巾

    跑步机、甩脂机、跳舞毯……市面 上的健身器材五花八门,但买回家后往 往就搁置一旁,既浪费钱又占地。事实 上,健身只要一条毛巾就能轻松搞定。 利用干毛巾来揉搓皮肤,可以促 进血液循环,增进代谢,进而预防体表 出现“橘皮组织”;摩擦还能扩张毛细 血管,令血液输送到肢体末梢,有助改 善体寒现象;摩擦可刺激调整自律神 经功能,增强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促进 肠道蠕动,在消除便秘方面电有帮助; 随着血液循环改善,自律神经功能调 整,睡眠质量自然得以改善。这套锻炼 法简便易行,...

  • 一本史无前例的医药宝典

    一本史无前例的医药宝典

    中药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对中医治疗疗效至关重要。“医生辨证得再准,方子开得再对,如果药材不道地,品种质量不佳,就会影响治疗效果”。60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范崔生教授坚持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科研工作,注重把现代植物学和传统中药鉴定技术及生药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范崔生一生潜心研究学术。与药材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虽已84岁高龄,仍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不遗余力地为祖国传统中医...

  • 旴江流域涌现了一批针灸学家

    旴江流域涌现了一批针灸学家

    自宋代开始,旴江流域涌现了一批蜚声医林的针灸学家,出现了以席弘为代表的江西针灸流派。此后名家云集,薪火相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各家学说》记述的全国历代62家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中,席弘、龚居中、龚廷贤等8人均为旴江医家。 南宋席弘是江西针刺学派的领军人物。席弘和其传人席灵阳、席玄虚、席洞玄、席松隐等一脉相传,传承十二代;当传至第十代孙席信卿时又外传陈会,陈会授徒24人,其门徒扩大到广东、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形成卓有影响的“席弘学派”。席弘代表作《席弘赋》,是我国针灸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针...

  • 接受一个广汗法的基本认识

    接受一个广汗法的基本认识

    天气一天天变冷,很多夏天出汗不太顺畅的患者,到了秋冬时节就更难出汗了。这部分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出汗呢?”对于出汗不好、皮损有些增多而焦灼的患者,笔者会建议去海南待一段时间(不必泡温泉),患者又生出这样的疑问:“去了海南皮损减轻,回来怎么办?广汗法和一些患者组织的海南泡温泉有什么区别?去了海南就能好(此处的好应该指皮损减轻),那中药和医生的作用又是什么?” 问题较庞杂,以下笔者做系统分析。 第一,我们需要接受一个广汗法的基本认识:正常出汗有三方面的前提,是...

  • 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

    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

    •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乱”象,严重影响中医学的发展。若形成“好中医”群体,不仅此“乱”可免,拨乱反正也就有了生力军。 •按照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忠诚于中医药事业的“好中医”,既是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根基,也是实现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医文化是全面正确认识中医学术体系,摆脱“唯科学主义”评价中医的重要视角。培养好中医就必须认真学习、...

  • 称“扁鹊”者 不一定指秦越人

    称“扁鹊”者 不一定指秦越人

    关于扁鹊的里籍与地望,虽然《史记·扁鹊列传》开篇即有“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之语,但自东晋徐广在《史记音义》中指出“‘郑’当为‘鄚’。鄚,县名,今属河间”以后,就纷争四起,至今尚未得以平息。综观古今学者就这一问题,以“处则充栋宇,出则汉牛马”的鸿篇大论各逞歧见,争鸣不休,皆因将扁鹊与秦越人视为同一个人看待的缘故。 唐人早有所疑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