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 第88页

一 第88页

  • 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 中医更是如此

    大自然赋予人类一切 中医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中医有两大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就整体观而言,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作为人与自然来讲,《灵枢·岁露》说得很清楚:“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然而,这个自然主要是指季节气候和地区方域,前者属于气象学的概念,后者属于地理学的概念。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中医所说的“天&rd...

  • 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副医嘱就是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医嘱之外的必要提醒,让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有一个积极的配合作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过失,尽可能地使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样的医嘱,我们称之为副医嘱。常见的副医嘱有:心理提示、服药反应、忌口等。   中医治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疗效,有的甚至会出现副反应。再好的医生和处方,如果患者煎药、服药落实不到位,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中药煎剂讲究更多。中药煎剂是将医生开好的中药饮片进行煎煮,有条件的医院或药房指定专人用煎药机按照相关规定煎药,患者取药后只需按医嘱...

  •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

      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指的是已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而“对立”,则是尚未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互相区别的不是任一他物,而是与自己正相反的他物,“对立统一”与“对立”,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的关系...

  • 春节煲一锅滋润又能清热祛火的汤

    春节煲一锅滋润又能清热祛火的汤

    春节期间,很多人吃得不但油腻,而且数量较多,加之经常熬夜,很容易上火。煲一锅滋润又能清热祛火的汤,既能灭掉体内的“火”,还能补充体液,滋润身体。 冬瓜荷叶汤 材料:冬瓜1~2斤,荷叶两大块,瘦肉半斤。 功能:冬瓜以利水祛湿见称,瓜味鲜甜。荷叶清热解毒,除烦通窍,加瘦肉、冬瓜成汤,有荷叶香味、瘦肉鲜味、瓜之甜味,十分可口。 制作方法:冬瓜洗净连皮切块,荷叶洗净扎好,瘦肉切成块,齐入煲,放六碗水,煲两小时即可。 南瓜海带汤 材料:食物:南瓜1斤,海带4两,瘦肉2两。 功能:南瓜味甘、性寒,含维...

  • 入秋上火心燥 来一碗花粥

    入秋上火心燥 来一碗花粥

      入秋了,人容易上火心燥,下班回家,往往没什么食欲,总想吃点清淡的东西。那么,来一碗花粥,是再好不过的。   对于花粥,我一直怀有美好的情感。最初对它的记忆,是小时生病发烧,一个人躺在家中,父母上班去了,无人照料。邻居姐姐为我熬了一碗金银花粥,又给我敷凉毛巾,烧才退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仍对那碗金银花粥念念不忘,不仅是那清甜淡雅的味道,还有为我熬粥的姐姐的善良。   结婚成家后,我用花装点小家。阳台上、客厅里、书房里都种满了花花草草。夏日,当花朵次第在房间各角落盛开,欣欣向荣,一派喜人景象。每日晨起,采...

  • 食“三白” 润一秋

    食“三白” 润一秋

      这个时节,越来越觉得口舌干燥,燥热难耐了。“燥”是此时最明显的气候特点。想要清心润燥,就让自己多进点白色食物吧。   白色“三宝”,即莲藕、杏仁和百合,莲藕清心安神,去秋燥;杏仁药食俱佳,润肺平喘;百合养阴润燥、清心安神。都是秋季的应景之食物,虽不及燕窝、虫草等传统补品高贵,但有独特的营养价值。   润燥第一菜——莲藕   “荷莲一身是宝,秋藕最补人”,秋令时节,鲜藕应市。此时吃藕,能养阴清热、清心安...

  • 中医一贯重视整体治疗

    中医一贯重视整体治疗

      中医一贯重视整体治疗,但在临床上局部治疗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   笔者的患者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不需要吃药的,给他们开的实质上是“生活处方”,如果做到位,就可以“不药而愈”;有的需要综合治疗——即能想到的方法,如口服、外用、无感温度药浴、木针疗法、圆桌治疗等等,尽量都用上,使这些治疗手段有序地、有机地配合;还有一类,的确只是局部病,无关整体,这类疾病只需要局部治疗。本文讨论的就是最后这类,即只需要局部治疗的情况。   上海中医...

  • 中医高校如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中医高校如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把握好社会需求与规模特色的关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把握好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促进学术进步与社会服务工作。 •把握好中医文化与育人的关系,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 •把握好机遇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学校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校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所谓特色,简单地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作为地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在省内院校中办出特色,如何在全...

  • 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根据温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及病证特点是否符合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大类。   其中,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历代医家多以伏邪来解释伏气温病,但有些医家对于是否存在伏邪问题存在质疑,笔者认为伏邪是存在的,下面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麻疹属于温病学中伏气温病范畴,从其发病症状即可判断,“初时发热,俨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干。咳嗽太急,烦躁难安。以火照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抹之,亭亭...

  • 应加快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

    应加快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优势。创造鲜明特色,打造学科品牌,是不少大学走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战略。可以说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加速器。学科水平已成为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 笔者分析当前我国...

  • “张一帖”悬壶济世美名扬

    “张一帖”悬壶济世美名扬

    对于中医人来说,世医家族不仅让人羡慕,更令人感动,感动于百年传承与坚守的不易,感动于代代相传济世救人的情怀,因为这样的中医世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都有高尚的医德修养,正是大医之精诚者。在学医之路上,我是幸运的,我的恩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恰出生于新安医学家族链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支——“张一帖”世医家族。 2016年3月油菜花开的季节,生平第一次踏上了徽州之行。古徽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汤显祖诗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是程...

  • 日伪取消中医的铁证 马二琴的一篇佚文

    日伪取消中医的铁证 马二琴的一篇佚文

    1940年7月,辽沈名医马二琴“应征入都”,在伪新京市立医院任汉医科医长,期间撰写了一篇论述中医的文章,发表在《滨江省汉医学月刊》1940年第10期上,文章的题目是“汉医之今昔与将来”,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 马二琴为民国时期辽沈医林一方翘楚,名噪一时,学养深厚,所憾遗文不多见。本文不仅内容丰富,卓有见地,而且感慨时事,无意中留下了日伪政权欲取消中医的铁证,堪称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文章首先用大部分篇幅回顾了中医历史,从上古之医谈起,历览炎汉时代...

  • 发光饰品不一会都有辐射

    发光饰品不一会都有辐射

    晚上可以发光的贴纸备受儿童的喜欢,也常常被用来装饰儿童的房间,但也有很多人产生疑问:这种装饰材料会不会有辐射,对儿童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 有专家表示,此类发光装饰物是—种硅铝酸盐,属于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中掺杂了— 些硒元素,烧结后变成一种特殊结构,并不含有放射性物质。它并不像荧光棒和荧光笔含有过氧化氢和,草酸酯,具有低毒性,如果发生泄漏,还会烧伤皮肤。另外,可贴在手机和电脑上闪闪发光的装饰不要贴在皮肤—亡,以免发生过敏。 (余兴)...

  • 任继学: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任继学: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男,吉林人。第一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吉林省中医药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提出肺胀、胆胀、真心痛、脾心痛、厥心痛、时行感冒、虚损性肾衰、急性肾风、慢性肾风等30余种病名及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急性出血性中风等提出“气血逆乱、痰瘀内结、水毒伤害脑髓元神”的病机观,创立了“破血行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的治疗原则,创建了较为完整的中医急症医学体系,主编我国中医...

  • 中医理论创新应实施“三位一体”战略

    中医理论创新应实施“三位一体”战略

    在当今以还原论为主流的学术环境下,中医学发展出现两个不适应:一是中医学不适应制度性医教研模式,实践能力萎缩,临床、产业、教学与理论脱节,二是由于对中医的科学性认识不一,中医界内部出现分化,导致理论体系离散、异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节奏。 为认清中医理论创新发展学术背景的变化,找出影响中医理论发展的问题,确定中医理论“十三五”乃至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布局。11月19~20日,以“新形势下中医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策略”为主题的第548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 一瓢生水引发的“悲剧”

    一瓢生水引发的“悲剧”

      陈晓因为喝了一瓢生水,引发了重症肺炎,这种情况已经很罕见,没想到在治疗肺炎时,肺部又出现了大出血,这给医生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好在最后医生采用了新的介入治疗手段,挽救了这个生命。   陈晓(化名)被医生形容是“从鬼门关回来”的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把她带进鬼门关的是一瓢井水。      生水惹祸   陈晓今年12岁,农忙时她经常帮家里干农活。但是,陈晓干完农活后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喝生水。   7月31日,陈晓顶住烈日下田割禾,下午回到家后...

  • 一次性“裸筷”你敢用吗?

    一次性“裸筷”你敢用吗?

      4月11日、12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工商、质监、公安、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查处3家涉嫌违规使用工业硫磺、工业石蜡和滑石等有害物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企业,查扣了一批含有害物质的半成品一次性筷子。   近日,柳州融安县的“一次性毒筷子事件”被相关部门及媒体曝光后,柳州市民已经开始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那么,桂林的一次性筷子情况如何?桂林市民对一次性筷子又持什么态度呢?      现场直击   小店多用“裸体”筷子   近日,记者走访...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一次
  • “六位一体”引领中医药上新台阶

    “六位一体”引领中医药上新台阶

    2014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5.3亿,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2%和24%。“十二五”期间,共有36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建设了471个中医药重点学科,培养了2300余名中医药学科(后备)带头人。中药工业总产值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2014年超过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三分之一。 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折射出中医药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

  • 累,是一个中医药古籍中特有的量词

    累,是一个中医药古籍中特有的量词

    累,是一个中医药古籍中特有的量词。因为后世较少使用,所以有可能被误解。 如《肘后备急方》卷二第十二:“生姜一两累,擘破,以酒半升,煮合三四沸,顿服之,差。” 有一校注本注谓:【一兩累】《外台》作“三两”,《医心方》作“三累”。累,同“絫”,古代计量单位名。《广韵·纸韵》:“絫,十黍之重也。累絫同。” 另一注本校注者不知道“一两累”...

  • 喻昌“一法三则”组方探析

    喻昌“一法三则”组方探析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遵循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并明确其用量、用法的药物配伍组合。历代医家在运用方剂和创制方剂的过程中,有许多诠释和阐发。喻昌字嘉言,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医家,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之—,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本文从喻昌主以病证之“法”组方,并以此法为基础从病因言组方、从病机言组方、从主症兼症加减化裁言组方之“三则”中,探析其遣方用药之临证特点。 “一法&rdquo...

  • 汇聚一方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汇聚一方名医 传承中医文化

    编者按:中医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通过名医馆、文化馆等建设,不仅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务人员的素养和凝聚力,还能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升医院整体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拥有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第二届国医大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针灸传承专家郭诚杰教授,各级名老中医36位,汇聚了陕西省中医的优...

  • 黄璐琦:探寻中药奥秘一直在路上

    黄璐琦:探寻中药奥秘一直在路上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经过各学部初选和全体院士终选等程序,共选举产生70位新当选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首席研究员黄璐琦当选,成为本届最年轻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521名有效候选人。经过各学部初选和全体院士终选等程序,共选举产生70位新当选院士,其中医药卫生学部7人。 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其中资深院士322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

  • 从头到脚花来养——《花养女人幸福一生Ⅱ》

    从头到脚花来养——《花养女人幸福一生Ⅱ》

    本书为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主任医生吴大真教授累计45年中医临床保健经验,结合用花调节众多身心疾病的真实案例,告诉您以花养人的中医养生奥秘和以花入药、以花入馔、以花祛病的花疗养生保健法。全书在《花养女人幸福一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菊花、西红花、玫瑰花、百合花、杏花等26种常见养生花及其对症保健功效和食疗花疗方,内容涵盖女性养颜、中老年慢性病预防、上班族保健等各类人群的养生照料,有效改善身体状态和预防疾病。 吴大真教授希望通过该书告诉读者:中医药的高明就是把养生融入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养生是一...

  • “六位一体”发展 中医药特色造福千万家

    “六位一体”发展 中医药特色造福千万家

    在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河南省南阳市,传统中医药一直备受青睐,它让老百姓花“小钱”,解决健康“大问题”。 近年来,南阳以打造中医药强市为目标,拉长中医药产业链,推进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产业“六位一体”快速发展。历久弥新的“中药香”,令近者悦,远者来。 中医特色服务惠及城乡 南阳市现有“中医堂”198家,“仲景苑”12家,“治未病...

  • 一字之变 活人一命

    一字之变 活人一命

    □广西韦桂琼 民国初年,浙北名医张艺诚,仅在处方上改动一字,就挽救了一条生命。 一天,南浔镇米行业主王氏得了重病,家属延请当时镇上甚为有名的周孟金、巴心孚两位医生会诊。两位见患者神昏谵语,狂躁不安,面赤眼直,脉象洪数,腹部坚硬,按之若刺。经过一番观察、分析,周、巴两医诊断患者系热毒内陷、邪热炽阴,积垢胶滞之症,即开一药方。不想患者服药后,不见丝毫起色,病更垂危。家属甚是焦急,周、巴两医自感回春乏术,便建议急请业师张艺诚。 张仔细了解病情,检阅周、巴会诊医案后说道:“根据医理,两位诊断准确...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纪念一代名医王伯岳百年诞辰

      王伯岳先生(1912~1987年),字志崇,四川人,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中医儿科学泰斗。   先生出生于三世医家,祖父王崑山念众生缺医少药之苦,不辞艰辛,种药贩药,学医行医,其父王朴诚以儿科为精专,医术精湛,被成都百姓誉为“王小儿”。   王伯岳自幼聪敏,6岁时跟随四川名儒刘洙源攻习文史,16岁时,立志学医,先到成都“两益合”药店当徒学药,遍读医书,并接触很多成都名医之处方。3年出师后,又拜师成都名医廖蓂阶先生门下,...

  • 希望有一份“中医药连环画”

    希望有一份“中医药连环画”

    伴随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生命质量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培养“防未病”的意识。甚至很多人开始购买、阅读养生书籍,阅读治病、防病报刊的潮流。可以说,查询健康资料,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近日,笔者的同学、亲属接连来访,向笔者索要《中国中医药报》,剪裁报上所载的验方、偏方,整理成册,日后随时备用。他们尤其喜欢报纸上的《健康谚语》栏目。说这里面有图有文字,读起来还很押韵,便于记忆。笔者一位亲属,把搜集到的《健康谚语》贴到了村委会和学校的宣传栏里...

  •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医基础类学科建设,关系着中医发展的未来。中医学具有基础和临床难以截然分开的特点,历代名医皆是中医理论大家,当代国医大师也都有渊博的理论功底。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基础教学科研人才、为中医药临床、产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然而当前由于政策规定、市场导向和考生观念的影响,出现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报考生源不足、优秀考生较少,加之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样...

  • 过度医疗是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医疗是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报道,根据我国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我国医疗费用近几年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医疗费用达到了2.9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近20%。业内人士认为,过度医疗是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医疗,简单说就是超过疾病实际需求的诊断和治疗的行为,包括过度检查、过度护理。一直以来,医疗行业过度医疗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医院搞创收、医生吃回扣、医疗器械暴利等行业积弊,公众并不陌生。“以药养医”下,医院靠增加药品收入维持运转。利润驱使下,医药公司、医院、医药代表、处方医生无形中结成同盟,...

  • 古代“医生”一词

    古代“医生”一词

      在古代,“医生”一词,没有现在的医生之义,它是指在学医的学生。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唐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创办了第一所医科学校——医学,直属太医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科学校,这样唐代的医科学校从上到下,已经初具规模了。   医科学校的学生有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的“医生”,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   《唐六典...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