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 第89页

一 第89页

  • 一个“医”字

    一个“医”字

    近日有一条令人心酸的消息,河北一男子有病没钱医,只好自行锯断右腿。有人不禁感叹,别人都享受免费医疗了,咱们还在折腾自我医疗。 现如今,医疗问题有幸和房价并列,成为人人都关心,人人也都担心的问题。究其根本,离不开对“医”字的误读。 先说简体的“医”字。“匚”是方,医理要方正;里面的“矢”是箭矢,可以解释为受了外伤或是指代医疗手段中的针灸。如此说来,“医”就是用医学理论疗伤治病的过程。...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一个
  • 立冬养生 记住一个“藏”字

    立冬养生 记住一个“藏”字

      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立冬之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此时对人体而言,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是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关节炎疾病的季节。专家表示,冬季养生要避寒就温、保护阳气,使阴阳相对平衡。因此为了预防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神全面入手,才更能达到效果。   食——少辛增酸防疾病   原则:多吃温性食物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立冬调养中尤...

  • 2013中医药报道这一年

    2013中医药报道这一年

    新闻背后:   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记者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采访,这个曾经风景秀丽的川南历史古城,震后变得满目疮痍,看着让人揪心。虽然凭借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积累的采访经验,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但心情久未平静,感想良多。   在芦山地震以及7·22甘肃岷县漳县地震救援中,中医药大展身手,让人们又一次体会到了中医药在突发灾难应急救援中的独到作用,具有可就近取材、简便易行、二次创伤小、避免截肢、灾后防疫易用等优势,也受到了灾区伤病员和群众的喜爱。可以说,灾后应急救援是中医药在今年的...

  • 展望新的一年中医药事业

    展望新的一年中医药事业

      ●明年中药产业的行情依旧阳光灿烂;由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培育出的几艘中医医院“航母”将逐步浮出水面;中医药在民众和国家的影响力与地位会更加提高。   银蛇辞岁,金马迎春。在此,我们医林撷英,药海逐浪,满怀豪情,论旧谈新……   小龙年峥嵘岁月稠   评价中医最重要的是看医疗服务。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医医院门诊总量增长的人数和速度都远远高于综合医院,出院病人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综合医院。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医医院为减轻...

  • 民间中医是中国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

    民间中医是中国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

      今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敦促各省务必于2013年年底前启动本辖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尽快为民间中医获得合法身份创造条件。   民间中医是中国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传统。民间中医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充分展现其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而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民间中医却面临着无“证”执业的尴尬境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在农村边远地区依然生存着至少15万名民间中医,他们长期处在有用...

  • 江苏中医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上)

    江苏中医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上)

      编者按: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近年来,江苏部分中医医院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探索和推动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形成了“医生围着病人转,诊疗围着疾病转,科室围着疗效转,行政围着临床转”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初步取得了“病人方便、疗效提高、费用降低、流程优化、病程缩短、特色加强、患者满意、医院发展”等成效,...

  • 增实力创一流 黄陂区中医医院

    增实力创一流 黄陂区中医医院

    历经风雨,沧海桑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至今已建院33年,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和奋发开拓,医院迅速发展,从创建之初的20张病床,几十名职工,一台显微镜,逐步成长为武汉市新城区中医事业的领头军。   黄陂区中医医院是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门诊开设集中医特色为一体的“三堂一室”、治未病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等20个一级科室;住院部编制床位数800张,设有心血管病科、脑病科、老年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儿科、针灸科、肛肠科...

  • 一个伟大的中医梦

    一个伟大的中医梦

      曾几何时,我们心中有了梦想   为老百姓的健康和梦想而保驾护航!   我们来到研修班前……   我们渴望有一堂课可以教我们更多更多   因为,我们早已有了中医梦啊!   今天此时,我们相聚在一起   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医黄埔一期   当我们如饥似渴婴儿般吮吸母亲乳汁一样地学习   我们希望未来我们能把责任担当   因为,我们早已有了中医梦啊!   今天此时,中管局格局高啊方向明   培养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院管理水平   当我们踏入这...

  • 中医就是科学家族中的一员

    中医就是科学家族中的一员

      客观、恰当地用现代科学的标准衡量,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医发展中的优势,认识到中医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当然也让我们看到中医自身存在的不足,看到尚未完全超越古代科学水平的中医与社会发展存在的时代差距。中医需要积极地接纳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之成为自己发扬优势、弥补不足的有力工具。用科学衡量中医,只要用得恰当,反而成为发展的一面镜子和工具。   为了摆脱用现代科学标准衡量和要求中医,中医界一直有观点极力反对将中医纳入科学范畴,甚至为了区别中医与现代科学之不同,防止中医西化,有人直接提出“中医与...

  • 怀念一代名医王伯岳

    怀念一代名医王伯岳

      一代名医王伯岳,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中医理论家,临床家与教育家,精于儿科,誉为“小儿王”,生前是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全国政协医药卫生工作组副组长。一生学术成就辉煌,为我国中医事业,特别是中医儿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倡办“中医少年班”   王伯岳是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全国政协医卫工作组副组长,积极为中医事业建言献策,奔走呼号,在他的大力倡议和推动下,终于由时任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的张奇文教授付诸实施,创办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 追记一代针灸大师邵经明

    追记一代针灸大师邵经明

      在百岁针灸名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邵经明同志逝世近半年之际,以此文追忆这位针界巨子。   邵经明同志是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奠基人。     兢业解玄机,医传盖世功   邵经明河南西华县人,于20世纪30年代起便开始悬壶于西华、周口等地,他精于针术,工于汤药,临床讲究方精穴简、理明证清、效专力宏,重视中西合璧,四诊同参,针药并用,内外兼治。他勤耕不辍,谦虚好学,博古采今,使得他在诊治疾病中师古而不泥,治法独树一帜...

  •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

    当电视、报纸、书籍轮番轰炸你的大脑,面对繁杂的养生资讯究竟是握拳还是摊掌,是顺其自然还是紧跟潮流,我的健康究竟由谁来做主? 新闻背景:在中国科协日前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中医与科学养生”会上,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温长路、张国玺等提醒,张悟本、马悦凌“神话”被揭穿后,养生问题依然需要“冷”思考。比如,现在全国每年有1000多种健康类书籍,国人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但人们却越看越困惑。其实,养生不是什么复杂...

  • 中医行业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中医行业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如何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学术水平、服务能力、文化与管理“五大提升工程”的内涵,在深化改革中抢抓机遇,趋利避害,有所作为,逐步形成有利于中医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优化环境,聚集资源,加快发展,提升能力,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   ●在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河南发展实践,我们认为需要从准确把握改革、发展、提升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中医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间的...

  • 一周健康数字

    一周健康数字

    12.5%~15%——最新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中国的不孕率已由2()年前的3%提升到12.50~15%,每8对夫妇中就有一对面临生育困难,而且不孕不育者以25~30岁人数最多。专家告诫:多次人流是导致不孕的罪魁祸首。 60%——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怀孕不满35周出生的早产儿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比足月出生的婴儿高60%。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早产儿未能在母亲子宫内完成正常怀孕晚期的发育,并因此易出现糖代谢紊乱有关。 80%——...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七五”期间全国七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之一。经过历代医院员工的不懈努力,医院事业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功能完善、名老中医荟萃、临床疗效显著、研究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现代中医医院,成为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心和龙头,其综合实力和发展态势达到国内省级中医院的先进水平,2008年12月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医院占地面积110亩,现有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在建的国家科研...

  • 一周药市盘点 药材变“药财”

    一周药市盘点 药材变“药财”

      上周(10月7日~13日)全国中药材价格指数(综合200)在10月7日开盘后保持平稳,进入10月9日,指数突然启动上升并在10月10日升至2568点左右,随后于10月12日再次出现上升。截至10月13日,大盘指数报收于2570.09点,周环比上升1.110%。   甘肃岷县党参鲜货量大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是党参的产区之一,产地商家反映,近期随着产新的深入,现产地鲜货量陆续增多,现鲜货统货价格为10~14元左右。目前产地交易以鲜货为主,新货已有少量无硫片应市,0.2筛的价格在50元上下,0.3筛的价...

  • 扁鹊与黄帝 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扁鹊与黄帝 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黄帝时代有扁鹊的说法,始于隋唐之际的杨玄操。但《史记》《汉书》,以及近年来出土的马王堆医书等证据材料不支持此说。   赵氏以鸟为图腾,是秦越人被称为扁鹊的主要原因。而扁鹊诊赵简子被载于史书之中,是因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扁鹊是秦越人的私人名号,不是公称,也不是黄帝时期有“大古扁鹊”,更不是历史上有很多扁鹊。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1月15日刊登了笔者的文章《扁鹊建立了中医学术体系》,主张扁鹊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不可虚拟化处理。有的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轩辕...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妇产科   医院中医妇科学学科始建于1959年,创始人韩百灵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名家、全国首批中医妇科博士生导师。他从医执教80周年,创立了中医妇科学的“肝肾学说”、“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理论。   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马宝璋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医妇科学经典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工作,系统整理、完善了中医妇科学女性生殖藏象理论、冲任学说、天癸理论,为中医妇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吴效科教授、专科...

  • 生姜干姜入药不一样

    生姜干姜入药不一样

      姜是一种人们熟悉的菜肴和调味品,也是大多数人所知的一味常用中药,无论是生姜还是干姜都有一定的防病治病作用。但我们应当看到,两姜在性能与药理作用方面是有差异,不能随意混用的。尤其对干姜的使用要慎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副反应。。   生姜具有辛温解表,温中止呕,温肺化饮,解鱼蟹毒等性能,在解热、止呕和解毒3个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所致伤风感冒、头痛鼻塞、发热咳嗽,以及医治胃寒呕吐、解鱼蟹毒等。生姜可以直接食用。例如,用鲜姜30克切片与红糖煮水,趁热喝可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而将鲜姜榨汁饮用可治胃...

  • 膏方让调养成为一种享受

    膏方让调养成为一种享受

      陈女士,44岁,德清人,在河南郑州做房地产生意。三年前经人介绍服用膏方,服完一料膏方后,精神好转,腰酸消除,睡眠好转,小产后出现的肥胖也得到改善。此后,每年膏方时节,都会从河南赶到杭州,配制膏方。像陈女士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吃过膏方后,每年都会想到用膏方来调补。   冬令进补用膏方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自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更迭,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人体精气内藏,蓄积以应对时令的寒冷,以期满足来年生发的需要。这时进补人体更能吸收营养精华,有助于体质的增强。   冬...

  • 子午流注是古代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

    子午流注是古代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

    子午流注是古代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是他们参透人体而揭示出的一种规律。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23:00--1:00)足少阳胆经 此时胆经最旺。养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

  • 怕冷不一定是阳虚

    怕冷不一定是阳虚

    梁小姐是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白领,她说:“我是一个特别怕冷的人,经常手脚冰凉,我听别人说这是‘阳虚’的表现,我是不是需要补一补?” 中医师表示,这正是眼下都市女性中一个相当常见的养生误区——认为“怕冷”就是阳虚。其实,50岁以上的女性如果怕冷,的确可能是因为阳虚,但30岁以下的女性四肢不温,九成以上不是因为虚,而是因为“郁滞”,即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女性气机阻滞、脉络不通,往...

  • 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燥邪与湿热,本是一对矛盾,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吗?笔者观察,秋冬之际,中原地区此类患者并不鲜见。 事实上,古人对此类病机错杂、矛盾的疾病已有认识。清代俞根初《感证辑要》明确提出“肺燥脾湿”之论。秋燥湿热的形成与目前环境、饮食习惯关系较大。秋冬之际,北方地区多干燥少雨,且雾霾较重,这是燥邪产生的基础;目前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辣,此易助湿生热,这是湿热产生的根源。燥邪侵袭,最先伤肺;湿热内生,易困脾胃。故患者一方面有干咳、口咽干燥、舌少津等肺燥津伤表现,另一方面又有口黏腻,胃纳差,...

  • 冬天真的来了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四季养生”

    冬天真的来了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四季养生”

    冬天真的来了……,我们正在面临天寒地冻、北风刺骨的場景,难免令人“不寒而栗”。然而,一年四季轮回,是天地所构成,是大自然之伟创。是人类出现之前就有的。人类就是在这轮回中诞生的。所以,无论是春风得意,夏风送凉,还是秋风萧瑟,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寒风凛冽也是当然必经之途。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大千世界的气候平衡,才会有生命的延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迎冬而进。在享受着冬天所赐予的快乐中,满怀热情的迎接“冬奥会”的“预演”!...

  • 三春湿黄精 一食生毛羽

    三春湿黄精 一食生毛羽

    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辗转反侧到同谷。因为穷困潦倒,杜甫只好去山上挖黄精充饥度日。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有言,“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化粮,谓之米铺,亦叫余粮、救穷、就荒草。” 这一日,杜甫收获颇丰,心里很高兴,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黄精》。诗云: “长馋长馋白木柄,我生托予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有一天,杜甫准备食用黄精,忽然听见邻家大嫂急促咳喘。杜甫知道邻家大嫂孤苦一人,生活艰难,又生病了,忙让妻子把刚煮熟的黄精送些给...

  • 很多“虚”始于气虚 累不一定是虚了

    很多“虚”始于气虚 累不一定是虚了

    小孩老是不爱吃饭,消化功能不好,这是脾虚?寒风一吹,很多女性会手脚冰冷,这是血虚?盛年的男子工作压力大,常常加班熬夜,感到身体劳累,会导致肾虚?老年人容易生病、抵抗力差,也是身体“虚”的表现?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我们更加重视“活着”的质量。比起以往对身体的不管不问,更多人一有些风吹草动,就变得神经质起来,似乎总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虚”的地方。秋冬来了,于是便自动自觉开启“进补模式”。不过,在此之前,请搞清楚:...

  • 紧急关头 一根针、几个穴解燃眉之急

    紧急关头 一根针、几个穴解燃眉之急

    当身边有人因急病发作昏厥时 是否因为手边没有药物 或者距离医院太远 而焦急万分? 眼睁睁地看着情况的恶化? ▼ 紧急关头,不要着急 一根针、几个穴 便可解燃眉之急! ▼ 针灸直接作用于穴位上,通过经络传导,外联皮毛肢节,内系五脏六腑,可以达到针到病轻的效果。 《黄帝内经》里提到针灸的疗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古人把针刺之后的疗效比若是风来吹云一样神速。 遇到中风、溺水、心脏病突发等昏迷症状的...

  • 情志养生一怒

    情志养生一怒

    《战国策·魏策》:“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 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耳。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三种人,三 种怒,模式不一,地位愈高,影 响愈大,结果也愈可怕。 再看《三国演义》中的几 则描述: 第三十六回,徐f庶之1母 掷砚骂曹。明知会惹来祸患, 但为维护自尊,揭露阴谋j可 杀而不可辱。乃志士怒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 邮。督邮,害民贼,该打。但当 时刘备乃局促小县,立足未 稳,张飞这么一打,怒是解了, 可刘备只得领着关、张,连夜...

  • 冬季手脚冰凉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中医补阳气法

    冬季手脚冰凉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中医补阳气法

    因为怕冷,40多岁的王女士特别怕过冬天。刚一到冬天,保暖内衣、厚羊绒衣已全副武装上了,出门时还要再穿上羽绒服。 像王女士这样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大有人在。在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副主任医师吕沛宛就接诊了不少这样的病人。吕沛宛介绍,怕冷、经常手脚冰凉是阳气虚的表现。阳气虚导致气血布达相对无力,四肢末端不能很好地受到气血的温养,从而导致手脚冰凉。冬季手脚冰凉在女性较为多见。主要原因多是女性月经失血,很容易导致血虚,其次一些女性过度节食,导致食营养不良,从而使气血更为薄弱。吕沛宛副主任医师建议注意以下三点。...

  • 配制一方适合自己的膏方 治病养生

    配制一方适合自己的膏方 治病养生

    随着寒露的过去,秋意渐浓,冬日也离我们不远了。俗语有言:“冬季进补,来年打虎”。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季寒冷干燥,正是滋阴养血的好时候。膏方是中药的一种剂型,既是保健的良方,又是治疗和预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每年立冬到翌年的立春,是配制膏方调养治病的最佳时期。45岁以上亚健康的中年人、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不妨配制一方适合自己的膏方,定期服用,治病养生,会有很好的效果。 ■ 综 述 膏方据说源于华佗曹操 相传三国时期,一代枭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