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43页

医 第243页

  •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对中医药古籍书名的辨证论译

    1 引言 中医药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重要 难题,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时代变迁, 有些书名显得 隐晦难解、 诘诎聱牙; 二是其中的文化负载词颇多, 意蕴深邃、 厚重典雅; 三是书名翻译不仅要求达意, 更要惜字如金、 高度概括。 然而无论是自古以来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还是 近代的归化与异化之辩, 都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翻译方法。真正在翻译实践中还要根据翻 译的宗旨、 语境、 内容和文化差异等进行全面考量, 然后对其进行 “辨证论译” 。 “辨证论译&rdquo...

  •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玄府” 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 一些临床学者 运用玄府理论诊疗疾病常获良效 [1-2] 。 但是, 目前该 理论的系统整理较少, 其生物学内涵实质及临床价 值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对玄府的概念、 生理功 能、 开阖异常及其治法、 方药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 做一评述, 以期为今后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理论 支撑。 玄府概念 1. 玄府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玄府”首载于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3] , “所谓玄府者, 汗空也”...

  •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液线”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液线”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部分,把舌边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称“液线”。“液线”常见于“肝气郁结”和“痰湿”之证。舌诊“液线”对临床心情不舒的诊断、指导临床选方用药、判断病情转归均有重要的意义。 1 探本溯源 我们把舌面两边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称“液线”。“喜形于色”“怒喝于颜”,人的心情可通过言、...

  • 中医“利湿退黄”“利胆退黄”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利湿退黄”“利胆退黄”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理论创新之我见——以“利湿退黄”“利胆退黄”为例 中医学理论体系多依赖直觉判断与类比推理, 本 身可能带有概念歧义、 语言模糊等不确定性因素, 自现 代医学传入之后, 二者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中医 学因其理论的抽象性而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而现代 医学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快速发展其基础理论进 而指导临床, 并被广泛地接受与应用。在这个时代背 景下, 中医理论应该在自身厚重的哲学体系基础上, 吸 取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充实自己, 从而迈...

  • 非“闺情艳歌”而为医药写实的一首古诗新解

    非“闺情艳歌”而为医药写实的一首古诗新解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这首《上山采蘼芜》诗,出自由魏晋南北朝时期陈国的徐陵(507~583年,字孝穆)所编选的诗集《玉台新吟》,列于卷首,是我国最知名的古诗之一。《玉台新吟》中选录了从汉至梁时期的各体诗共769首,选录的均为描写闺情艳歌的名篇,凡不涉女性者,一概不收。而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特殊的女性,其特殊就应当与“采蘼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诗中的蘼芜是一种植物,这没有人怀疑。历代的诗词注释者均以“香草&...

  • 中医用药 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

    中医用药 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

    中药方剂讲究临证配伍,讲君臣佐使,如同战场上调兵遣将。学习方剂是为了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组方规律,遇上复杂的证,能够依证组方。 关于方剂学的学习心得,从临床角度看,最为实用的还是“重点掌握方剂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我们临证时多是依证遣方,依证遣药。学习一首方剂,关键是掌握如何针对证进行遣药配伍的。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药物配伍规律抽提出来,我称之为“药证配伍”。一首方剂中针对主证的就是核心药证配伍。也就是前述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 我们将这样的...

  •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百姓身边的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药博物馆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方面功不可没。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各地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   上海 现代科技演绎传统文化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近8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1万多件,是我国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药史专业博物馆。馆外有1万平方米的“百草园”,种有600多种药用植物。 镇馆之宝御制针灸铜人   一踏...

  •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经方的内涵与外延

    “经方”是中医学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 “经 方”一词的出现已有 2000 余年,人们对经方有多 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现代中医科学研究这一 框架下,经方作为中医学术语具有更多的内涵与 外延。 1 经方溯源 “经方”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刘歆所著 《七略》 ,原书已佚,内容被录入 《汉书·艺文志》 而得以保存。从古至今,研究经方、使用经方者 众多,但对于经方的概念至今无统一的认识,但 有以下数种说法。①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

  •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临床疾病多虚实夹杂、寒热不清,病情较复 杂,有时单用一方难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而我 们使用复方治疗疾病,同时采用精简药物应用方法 组方,常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复方适应复杂病证 复方属于七方之一 , 《伤寒明理论》曰 : “制 方之 用,大、小、缓、急、奇、偶、复 七 方 是 也” 。复方是指二方或数方相互重叠组成的方剂。 此外,原方加味,或方中各药用量相等者也称复 方 [1 ] 。复方多用来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 以及并发症等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具体适应病证 主要从以...

  •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修辞即修饰言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带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印迹,因而可谓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这种复杂的属性,形成了相应的特色语言体系及鲜明的语言风格,其中的修辞现象即是其显著特征。兹对此加以分析。   修辞即修饰言论,是一种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这种“好”的表达,包含了准确性、易理解性和感染力等要素,并且应该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简而言之,修辞的作...

  •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中医辨病与辨证 从病案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将理、法、方、药等中医药理论转 化为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中医师必须 掌握的技能,是中医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医临证的 精髓所在。但是学习辨证论治却并不容易,需要在 临床中不断地反复实践。国医大师任继学曾经讲 过 ,“不到六十不懂中医” ,正是强调这个学习过 程的艰苦和漫长。辨证论治源于临床,更能指导临 床,因此,从来源于临床实践中的病案入手,更有 利于我们加深对辨证论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结合 病案进行讨论。 患者,男,53 岁。2013 年 5 月 25 日初诊。主 诉:...

  • 佛医学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医学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是一个多面体。不同时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包括医药文化的多样性。   佛医学就是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佛教教义的基础是“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谛。整个佛教的教义理...

  • 医学专家的健康法则

    医学专家的健康法则

    每天吃5份果蔬、常锻炼、多喝水之类的健康法则听得人耳朵都起了茧子。其实不少医学专家都有一套根据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秘密健康法则,比那些大众法则更为实用、有效。 药永远吃最小剂量: 英国著名药剂师西德·戴加尼指出,所有药物都会影响大脑,即便是普通的止疼药。药并不是吃得越多,效果越明显,为了避免损害认知能力,他总是服用最小剂量。 尽量别用吸尘器: 伦敦整骨医生西蒙·罗斯的黄金健康法则就是绝不使用吸尘器,因为太伤背部。使用吸尘器时半躬的姿势很容易伤害肌肉等软组织,诱发背痛。如果必须使用,应尽量把...

  •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中医理论体系构建进程中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和惯性方向

    从世界医药学起源与发展脉络看,四大古代文 明早期都是先积累起了天然药物的知识,而后逐渐 出现了医学的基础理论。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又呈现出了两个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是天然药物知 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二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 理论相互融合。近代之前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医药 学表现出的是天然药物知识与医学理论不相融合, 近代在基础医学和实验医学的推动下,不断发现新 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及临床诊疗的新方法和技 术,并最终产生了历史进程上的变革。中医学的发 展则是围绕天然药物的合理有效的应用构建起了基 础理论的知识体系并不...

  • 中医特殊煎煮法与服法

    中医特殊煎煮法与服法

    《伤寒论》中特殊煎煮法与服法小结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患者历尽艰辛找到明医,开对了方子,怎么能毁在煎煮方法不规范或是服药不得法!本文系统总结了经方中特殊煎煮法和特殊服药方法,以飨读者。 仲景方药煮法和服法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分别为112方、179方(除去重复),以汤剂居多。仲景在每首方后面,总是不厌其烦地写明煮法与服法,是因为不仅关系到进入人体的药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药效。 一、一般煮法 1. 㕮咀。即将药碎成小块,有利于煮出药味,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这...

  •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

    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简析

    裘沛然先生认为: “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 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 培养的摇篮” 。 洪净等 [1] 认为医学的不同流派在历史 进程中独特的内在创新特质各有千秋, 因人、 因地、 因时、 因事、 因派而异。 学术流派虽然以学术为主 线, 然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 地域性是中医学术流 派显著的特征, 地域性医学流派是中医 “三因制宜” 原则之因地制宜的具体诠释。 事实上在众多的医学 流派中, 冠以地方名称的不在少...

  •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醉花窗医案》 是清代医家王堉所著, 并未刊 行, 只有抄本存世, 1976 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 出版。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 字蓉塘, 号润园, 山西介休县人。其著述有二, 一为《醉花窗遗稿》 , 注明 “已刊” ; 一为《脉案》 未刊, 故《脉案》 疑即本 书 [1 ] 。王堉本是举业出身并非医生, 通过博览群 书、 兼收并蓄以汲取经典医籍之精华。其诊病问药, 颇有清代儒生严于考据、 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他 重视对疾病关键病机的辨析, 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 思路非常清晰, 确有所长。...

  •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读名著品中医之《镜花缘》

    说到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就离不开他的代表作《镜花缘》。这部小说,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这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以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引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镜花缘》一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卜、星相、灯谜等,还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书中写了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方剂,如防天花方、火烫伤方、痢疾方、金刀伤方、跌打损伤方、先兆流产方、痈疽方等。这些方剂,剂型众多,有汤剂、酒剂、散剂等,用药途径包括内服外敷、煎...

  •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今天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哪种虚,哪种实;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哪一脏,哪一腑。给大家分享天下无疾总结出的一套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 辨病性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

  • 推广中医药文化

    推广中医药文化

    从流传千年的针灸、推拿,到使用英文品牌打响西方市场的保利药业,海外华人助推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一刻都未停止。无论是身体力行,举办讲座,推广中医药文化,还是推动中医药企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世界各国华侨华人都在共同努力,让中医药更有“国际范儿”。 卢林1990年就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开设诊所,担任中医针灸师。多年来,在为当地患者治病的同时,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针灸师、中医爱好者及华人社团举办针灸与医学讲座,还在当地多家报刊撰文介绍中华医学,甚至走进美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畅谈中华医学...

  • 中医问诊格言

    中医问诊格言

    “恶寒一切属表,虽里证悉具,而微寒者亦是表未解。”——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恶寒第二》 按:此言恶寒为诊断表寒证的主要依据。表寒证是寒邪袭表,卫阳被郁所致,恶寒为表寒证必见的症状,正如《伤寒论》第三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故成氏曰:“恶寒一切属表”。表寒证因失治或误治,表邪可以传里,但只要恶寒一症未除,便可说明表证亦未罢,所谓&l...

  •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证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为中医学家所重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医事业的振兴,中医界对它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获得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但进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问题存在于对证的认识和思路、方法上。   杨春波教授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在全国率先开展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笔者有幸跟随杨春波出诊,诊治之余,整理其关于中医“证”研究的思考、探讨,述之如下: 【证的概念和内涵】   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的综合病...

  •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施治。《内经》中“审察病机”与“谨守病机”,就是强调辨证分析。辨证的前提是什么?辨证的前提就是抓住主病和主症,这是第一要素。比如一个病人如果患有关节痛,就要按照关节痛这个主症来辨证。腰痛、腹痛、泄泻、呕吐等疾病也都应该针对主症来辨证。比如头痛,分为外感、内伤头痛,外感头痛中有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型,内伤头痛中有瘀血、痰浊、肝火、气虚、血虚、风阳上亢等证型。我们在临床上就要辨证分析疾病属于哪一证型,对每一个疾病都要辨证。   辨证的法则很多,有...

  • 中医面相术即相人术

    中医面相术即相人术

    导言: 面相术,即相人术,与相地形、相宅墓、相六畜、相器物等同属于古代形法学。以《四库全书》中子部术数类相书《太清神鉴》《玉管照神局》《月波洞中记》《人伦大统赋》等面相资料为主,与中医学对比研究,从五行学说、神气形等基础理论方面论述了面相术与中医学的异同,揭示面相术形成的理论根据和实用的合理性。 面相术,即相人术,是古代形法学的一个分支。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1]除面相...

  • 炮制中药 医,药,炮制都慢

    炮制中药 医,药,炮制都慢

    炮制中药,不管是水制中的浸、泡、漂、润,火制中的炒、烫、炮、煅,水火共制中的蒸、煮、淬、潬,以及发酵、发芽等,在过程中都有时间上的要求,短的以小时计算,长的则以天数计算。现在咱们都有了时钟手表很方便计时,可过去两千多年的古人在炮制时是如何计时的呢? 从前慢 刘胡轶 - 第二季中国好歌曲十大金曲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医,药,炮制都慢 一生只够学好一门 时辰 ▼ 古时候的时辰,是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简称为时,因此1时就是一昼夜的1/12,分别叫子时、丑时...

  • 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

    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

    去“辽南第一刹”巍霸山城的清泉寺(吴姑城)有四五次了,从春到冬,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每次让我都收获颇丰。   巍霸山城是辽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刹。据史料记载,城中的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一649年)。当地人喜欢把巍霸山城的清泉寺叫吴姑城,它就位于巍霸山城中,高高的古城墙环绕一周,老庙环境清幽、古朴典雅,新庙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寺中的老尼向我们讲解了它千百年来的历史,包括当年救解放军而留下红五星的真实故事……作为一名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传播者...

  •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中医概念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 维形式,是科学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科学研 究认识成果的最后结晶。概念是科学理论建构的基 石,任何一个学科体系都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 的范畴体系。中医学的概念虽有其自身特点,但中 医理论也不例外,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范畴体系。 长期以来,中医学界对基本概念的研究关注不够, 对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探讨更少,造成了中医理论 中概念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进而影响了中医药理 论的现代研究。本文试从中医概念研究方法的角度 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同道商榷。 1 逻辑学方法揭示其内涵与外...

  • 方证对应 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

    方证对应 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

    从方证对应是不变应万变的圭臬、有是证用是药,切勿随意加减、方证是中医规范化的基础、方证相应的研究和思维的培养是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有益尝试等4个方面探讨了方证相应思想对拓展临床诊疗思维的重要意义。 1方证对应,不变应万变之圭臬 什么是方证?胡希恕说: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证。或者说是方剂的应用指征[1]。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方剂无从下手时,方证相应给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以为“活法&r...

  • 中医由控制权看医学演进

    中医由控制权看医学演进

    •中医已经完成了由“毉”而医、由全科而内外妇儿、由内科而心肝脾胃诸专业的分化,继续分化、分工的大势无可逆转。要承担复兴的大任,民间中医就需要把视野从个人诊所投向更广阔的空间。 •医学是“人”学,终究不能罔顾患者诉求自言自语,当民间中医习惯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清大势,也就不会动辄滋生“被限制”“受打压”的情绪了。 中医古时就有官医与民医的分野,《神医喜来乐》里“土郎中&...

  • 中医强调防治疾病“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中医强调防治疾病“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 中医的经典著作传承了中国文化所谓“道法自然”及“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和精神,强调防治疾病要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最高级而又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人类自身已形成了比较完好的、能与时空环境相协调而致和谐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都具有较好的自然抗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康复能力。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正气存...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