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244页
-
学习中医读哪些书 学好中医必须背诵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
-
活用“中医+”思维 坚持中医“四性”
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和创作,一方面将有助于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应用,促使公众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能从中医药中获益,提高公众维护健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将有益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专业学术层面,更在社会民间获得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目前,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满足民众需求,我国的中医药科普事业正在快速进入黄金期,一大批中医药科普读本应运而生,但也随之产生了许多诸如内容重复、良莠不齐、过于枯燥或泛娱乐化等一系列问题。要科学...
-
《医溪絮语》华叶递荣传真术
研读医家治学与临证,在享受卓越中,学必悟,悟而生慧,之后把神鉴的妙要箴言,寄给广大读者,是卢祥之教授《医溪絮语》的新奉献。 《医溪絮语》谱写的是,清末至当代107位大师119则金玉名言和悉洞窍卻的解读卓见,由这些珠玉串成光耀的宝链而示人以智慧和优美。清末至今的中医药百年,价值认同跌宕伏起,总结传统并向现代求索,在艰困中马越而奋,这107位大师的共同目标是守真向道、唯物有得。本书记述的是他们如何探骊得珠及工巧价值。此中,又由作者的“悟”得到开发而熠熠生辉。所言悟者,通过意念或启发...
-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
-
论地域中医流派的分化与拓展
近年来,地域中医流派的提法不断增多,除了 人们所熟知的新安医学、孟河医派以外,海派中 医、岭南医学、吴门医派、旴江医学、闽台中医、 钱塘医派、长安医派、龙江医派、三湘医学、川派 中医、绍派伤寒等众多中医流派也屡屡见于文献或 者出版专著,其范围大者兼跨数省,小则一市一 地,显示地域中医流派的发展出现兴盛景象。当然 亦有疑问之声,如地域中医流派的提法有无基本条 件? 如果每个或大或小的行政区域都自名一派,岂 不是多不胜数? 所谓流派,当然要具备一定的特色,若如此, 数量众多其实是好事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
-
中医近现代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百年中医史》述评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 《百年中医史》项目组编 写,张伯礼任总主编,朱建平任主编的 《百年中 医史》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 250 万字,390 余幅图,以近现代中医发展历史进 程为序,以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为主题,以重大事 件、中医政策、学术成果、医史人物为节点,反映 了从 1912 年到 2015 年百余年来中医跌宕起伏、由 衰落抗争到兴盛繁荣的历史变化。读后深有感触, 试评如下。 1 史诗性巨著,标志性成果 近代百年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 技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中医学的发展史,迂回曲 折,...
-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医学 成语、典故,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上了各种专业辞典的辞条大概也有6000-10000条之多,何谓成语?学者们的定义是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组成成分和特定含义、特定功能的定型词、词组或短句。 据我的理解,就是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并使用的、包含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何谓典故?就是从前人记录或创造的历史故事或诗词名句中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严格说来,后者也属于成语的范畴,二者不具备平起平坐的身份。但同中有异,前者是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上产生的,后者是从语...
-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 一直沿用 至今。五行概念肇始于《尚书·洪范》 , 通过广泛运 用、 泛化浮沉实现质的飞跃, 其一是将五行属性与关 系捆绑, 形成五行生克乘侮; 其二是将宇宙万物与五 行概念进行取象比类, 实现五行配伍。在五行学说 向社会各领域流行蔓延的时期,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 诞生, 五行学说很自然地渗入中医学, 成为构建中医学的三大哲学基础之一 [1] , 并经历 了从哲学到医学的嬗变, 形成中医五行学说, 实现 了又一次质的飞跃。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看 似完美无缺,...
-
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辨证的变迁
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是全国中医专家在系统挖 掘、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后对中医 诊断理论体系形成的共识,是现代中医诊断理论体 系的代表。本文从一至九版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教 材辨证体系的变迁来窥探现代中医辨证体系中病因 辨证内涵的演变,以期为探究中医诊断学理论的 发展特点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发展中医诊断学提供 帮助。 1 病因辨证的变迁 1. 1 病因学与病因辨证的关系 中医的病因学源于 《黄帝内经》 ,书中系统阐 述了六淫、七情、饮食、环境、劳逸等致病因素及 其特点。其后的 《金匮要略》指出 : &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