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42页

医 第242页

  • 中医解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中医解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h...

  •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是因为疾病往往错综复杂,单凭一种手段容易出错。所以需要互相印证。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各有所长,各有局限。所以需要互相参照,取得最大的一致性,才好下定结论。 望:内容很多。象癫狂痴呆等精神病人,随便一个人都能一看便知。因为病人的行为言语都很异常——面对墙壁高声叫骂,奔走呼号,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可是...

  • 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

    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

    @仝小林北京 个人的临床经验,往往带有偏执的好恶,以此来开发新药,容易出现偏差。验证一个方子或药物的有效性,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文献或经验——真实世界的客观数据或加动物实验的验证——循证结果的验证。在确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之后,再决定研发是否新药,把握就会大些。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有人认为:解释中医,就要用人类共同认知的理论。若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中医,只会适得其反,甚至是越解释越糊涂。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认可的。相反,我坚持认为,解释中...

  • 如何利用“汉字特质”读懂“中医典籍”

    如何利用“汉字特质”读懂“中医典籍”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种文字大致可分表形、表意、表音三大类型:表形文字能让人一日了然,见形知义,是从图画记事演进而来的原始文字。因其原始。自然不够完善,记录语言也难得心应手。 有人认为:不管是埃及的圣书字、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马雅文字,还是我们的原始汉字,都是表形文字或叫图画文字。这话对又不对。说对,汉字在甲骨文时期”鱼就画一条鱼,“龟”就画一只龟。圣书字、钉头字、马雅文字也都差不多。这只是就一个个象形符号而言。说不对,是无论上述文字中的哪一种都已非纯粹表形,而兼备...

  •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近代中医教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考略

    近代中医教育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但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缺少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史料挖掘、分析等多种方法,理清近代中医教育发展史的脉络,挖掘其在学校创立、课程设置、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成绩,探讨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主要影响。考证古代中医教育,最早明确记载的为唐代政府创办,“太医令秦承祖奏请设置医学教育,以广教授”(《唐六典》卷十四),后北魏时期有“太医博士”官办医学教育、隋代太医署、宋代太医局和明代太医院。古代中医教育模式主要为官办,师承教育在我国医学教育模式...

  • 中医学的证和病

    中医学的证和病

    中医学在病理及诊断、 治疗方面有两个传统:证和病 我们在此处要讨论一个在前文已经提及的问题, 中医学历史上关于证的各种学说, 它们本身是否具有 可统一性, 是否能构成一个整体, 从而所有证指涉的领 域和非稳态负荷指涉的领域大致对应, 并且所有证形 成的范畴与中医学的另一个范畴 — — —“病” 相对立。 4. 1 中医学历史上各种证学说的统一性 证概念的 历史及语词训诂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整理和分 析 [25-26 ] 。其大致在 《内经》 时期初具雏形...

  •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 中医宏伟计划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 中医宏伟计划

    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也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 大家到一酒楼里落了座,点了一桌子丰盛的酒菜。那唐雨和洛飞莺皆自不由自主地坐到了宋浩的两侧。洛飞莺虽是有过宋浩的介绍,但她对宋浩表现出来的神态,令在座诸人都明白了些意思。宋子和坐在那里直皱眉头,还不明所以,吴启光却是打着哈哈不以为意。林凤义倒是早已习惯了,劝宋子和饮酒,以解他的尴尬。 宋浩却不知众人的心思,说道:“今天是天医堂正式接诊的第一天,效果还不...

  • 传承发扬祖传医术使医道长存

    传承发扬祖传医术使医道长存

    纵观古今,中医家传弟子,在中医发展史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秉承家学,孜孜以求,传承发扬,广施仁术,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有少数家传弟子只追求经济利益,把家传医技披上神秘外衣,无限夸大疗效,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未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家传弟子,应做人立德,遵守家规家风,秉承先人业绩,展示先人风范,恪守“医者仁术”宗旨,怀扶危救困之志,方能更好地传承发扬祖传医术,使医道长存。 第一,要不断努力学习。名医并非天生,更不是出生于中医世家,就能成为名医,名医...

  •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先生论《黄帝内经》理论探讨和俞曲园《废医论》之评说

    章太炎(1869年-1936年) , 浙江余杭人, 名炳 麟, 字叔枚。 初名学乘, 仰慕顾炎武(名绛) , 更名 绛, 别号太炎。 近代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 思想家、 小学家、 学者。 著作之富, 等若海山, 才大义高, 臻 俊抵极, 学问渊博, 堪称学海。 健在时, 为国内外推 崇数十载, 其殁也, 犹为后世敬仰思慕。 太炎先生经 学、 史学、 诸子、 小学成就与贡献均有专著论及, 唯 医学之成就与贡献鲜为人知。 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 社《章太炎全集》第八集为太炎先生 《医论集》 , 收 集先生自1899年至...

  • 孔子对中医药的影响

    孔子对中医药的影响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 “ 《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 ” 那这是什么...

  •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

    近些年来,转化医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它是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时还是现代医学的前沿和新的方向。 转化医学最早来自美国。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医学思维,从某些意义上说,是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同系统医学理论与自动化通信技术之间有明显的互动,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转化医学的立足点,是让基础研究与患者、基层工作者需求间建立密切联系,尤其是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向更综合、更有效、更合适的疾病防治模式转...

  • 中医天下之天医堂——父母,恩怨,真相难明

    中医天下之天医堂——父母,恩怨,真相难明

    父母 宋子和听了,欣慰道:“能脱出术外以道为,方能成就大医之道!能明白天人相应与万物通的道理就是入了道了!” “丫头,你明白吗?”宋子和又笑着对唐雨说道。 唐雨应道:“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一张秘方,治病显效。但不知其中药物组成何以显效,只是持术施治而已,自然是落了下乘。若是能通医理药理,知其然而所以然,择症应时,随意变化,愈增疗效,便是入了大医之道了。” 宋子和笑道:“秘方无秘,路边一味枯草能治...

  •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凝练研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 和优秀人文精神。对核心价值进行深入、 系统地研 究和解读, 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 充实中医药文化内 涵,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 既是本文的出发点也是落 脚点。 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009 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 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 家文化规划。2012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 医药文化建设 “十二五” 规划》 并提出 : “对中医药...

  •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发物” 一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 亦广泛记载 于古今中医医籍中。 在中医药文献里, 常能看到 “忌 口” “忌发物” 等字样。 《黄帝内经素问· 宣明五气篇 第二十三》 总结了食物忌口的一般原则: “五味所禁: 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苦 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 筋, 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 张仲景 在 《金匮要略》 中详细记...

  •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探讨“联系—关系”“虚拟”如何演绎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从理论构成方法上深入揭示中西医差异。“气”是中医理论虚拟出来的无形的实体,但它不是一对一因果链含义上的实体,而是在各种时段、部位发生的“联系”或“关系”的“中介”,“气”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结构的沟通工具。“气化”代表一切变化、运动、联系的过程,变“无形&...

  • 中医之《西游记》巧借中医药元素

    中医之《西游记》巧借中医药元素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完成。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挑担牵马,保护唐僧赴西天取经,沿途遭受磨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也匠心独具、不惜笔墨,用讲故事的方式记录医事、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和文化。 抒情表意,巧借中医药元素 《西游记》中,每每有作者巧借中草药名称以及五行之理叙事的记载。第二十八回,悟空兴起大风驱杀残害众猴儿的猎户,但见“一个个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

  • 中医传承“师徒结对”“继承班”模式

    中医传承“师徒结对”“继承班”模式

    中医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走来,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元争鸣到温病诸家,创造了许多辉煌历程。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是师徒相传的师承方式,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实现了由传统师承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但也存在中青年一代中医经典读得不多,临床实践不足,信息采集主观、不全面、随意等问题。如何全面总结与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目前中医界乃至中国科学界面临的重要研究难题。笔者借助多年跟师的体会,对中医传承模式进行探讨。 1 “师徒结对”模式 1991年,中央下达紧急文件《抢救...

  •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

  •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课程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能否学好《中医内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疾病的能力。因此必须注重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课堂理论讲授和临床带教数载,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道共享。 1 采用图表教学法,使复杂的内容简洁明了 图表教学法是原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倡导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图表通过各种信号,简要地把学生所需...

  •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古今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在中医学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名医。名医的成功无疑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但其中个人努力奋斗的历程更值得研究。本文对历史上名医的学医经验有选择地加以分析,以探讨个中的成功之道。 扁鹊:十年殷诚一禁方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年做客馆主管时发现了异人长桑君经常来此住宿。扁鹊认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于是就热情谨慎地款待他(“遂谨遇之”)。 如此十年,终于感动了长桑君,将禁方传授与他。扁鹊以上池之水饮之而能洞察人之...

  • 概念隐喻视阈下的中医之“神”

    概念隐喻视阈下的中医之“神”

    研究中医学就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中医学的 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1 ] 。隐喻是一种可用 于 “逼近” 和交流复杂科学概念的方便语言工具, 其使 用对于科学理论的构造和发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 ] 。 隐喻概念被科学家作为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 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 [3 ] 。中医学在其发展的进程 中, 无法应用当时现有的观察手段来考察某一认知对 象时, 就不得不借助隐喻认知的思维方式, 使用隐喻语 言以寻求合适的表达方法。尽管语言概念应尽可能从 语言上把握实在, 但在许...

  •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中医问答 基础理论篇

    11、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之一,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自然观,多用于抽象描述相互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代表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内收的、被动的、柔性的代表阴。 国医无双 中医借用阴阳概念,用以描述人体各种相对的状态。阳描述人体的功...

  • 什么是中医的气血

    什么是中医的气血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从外感受:异常气候、病原微生物(病邪)等。 自身损伤:情绪失调、饮食不适、劳逸过度等。 其他因素:外伤、寄生虫、服药不当、医疗过失、先天疾病等。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分为内治和外治。内治以中药治疗为主。外治包括针灸、按摩、拔罐、刮痧、气功等。 什么是气? 气是人体内运动不息且极细微的一种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气是生命运动的推动力,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层面的意义,充斥于人体所有的系统、器官、组织...

  •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的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我们看看中医与文字之间的联系吧。 疼 (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联想录

    由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重庆市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主编的《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一书,在鸡年开端修订出版。对于这样一部以中国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文献为依据编写成的工具书,集的是先贤哲言,传的是道上文章,我不敢说三道四,只能谈谈读后的一些联想。 文化的趋向性 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带火了中医绝版书 2015年11月10日,《重庆晚报》上出现一条醒目的标题:《青蒿素带火中医绝版书,50元定价炒到3000元》。报道中称:“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一时成为...

  •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藏象理论视角下的中医科研

    中医科研需要中医理论的指导。 中医理论是中 医科研的理论基础, 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科研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 的核心部分, 中医科研应当秉承藏象理论的精神, 在 此基础上发展创新, 反之, 只会与中医渐行渐远。 本 文从中医科研的现状、 藏象理论指导中医科研的必 要性、 藏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科研需要解决的问 题以及中医科研如何更好的利用藏象理论的指导获 得长久发展几个方面论述。 最终提出搞好中医科研 要改进和提高科研思路和方法, 既要扎根于传统中 医理论, 尤其是藏象理论, 又要从...

  •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文学对中医药的影响

    仔细回忆我对中医药粗浅的认识,总是可见文学的身影。年幼时读《红楼梦》,没读懂其中的情痴,病弱的黛玉常年服药倒是印象深刻;中学读鲁迅的文章,“人血馒头”给当时的我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后来长期沉迷各路小说,中医药的知识也浸透其中。金庸小说中各种解毒,疗养内伤情节,小说中还有许多人物不仅是武林高手,而且医术高明,武、医相兼。许多网络小说则十分喜爱用中医药名来给角色命名。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中医药的涉及或深刻或肤浅,对其描述或赞扬歌颂或激烈批评。但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对中医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 中医治病核心 方证的基本概念

    中医治病核心 方证的基本概念

    “方证关系”是近年来用以研究和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及其临床用药规律的重要命题之一。有学者强调:“对‘方证相对’法则及其证治规律性研究的忽略,造成了当前中医临床辨证陷入了相当普遍西化——‘对号入座’式的思维怪圈,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中医疗效的滑坡,还使许多中药新药和新制剂的开发走进了无需中医药理论指导的‘死胡同’。”随着现代多学科研究方法介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阐...

  • 中医“补液”

    中医“补液”

    补液也叫输液,俗称“打点滴”。西医临床常在葡萄糖液中加人药物,直接静脉滴注,治疗各种较为急、重的疾病。现今医院的补液已是热火朝天,有时连普通感冒发热也不例外,不免小题大做,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我说中医也曾用过补液治病,别人或许会认为我在讲天方夜谭,然而这是历史事实,它需要追溯到遥远的唐宋时期。当时在临床上曾经普遍地大量地应用各种植物的新鲜自然汁,来补充体液,弥补重证、慢性病造成的体液消耗,同时又发挥它们独特的治病作用。当然,那时补液不可能像今天一样静脉滴注,而是靠口服、频服、大量...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