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40页

医 第240页

  • 中医对现代医学的三点启示

    中医对现代医学的三点启示

    现代医学不能忽视中医药学的存在。因为,中医学所具备的整体医学特征、重视 “天人合一”观念、养生保健思想,以及个性诊疗、自然疗法等特点,不仅符合当今人类医疗保健需求,更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中医在理论、治疗用药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对现代医学是很好的 “补充”,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医学模式上 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生物模式”,它重视的是解剖、实验室诊断,在诊疗上是“就病论病”。而中医讲究...

  • 《三易洞玑》中的中医理论

    《三易洞玑》中的中医理论

      《三易洞玑》作者黄道周为明末闽海大儒,《三易洞玑》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所谓“三易”,是指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是说玑衡为古人测量天文的仪器。按照《易经》所载历数以测天文,可以洞悉天地乃至人事之玄机。全书共16卷,其中4~6卷为《文图经纬》,黄氏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论述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论述里。   独特的见解   明末是理学从巅峰走向衰退的时期,儒家学人消化吸收佛道两家乃至西洋学术思想,独树一帜,颇有建树。在其当时,黄道周的学术,并不以...

  • 中医论脾阴

    中医论脾阴

      东垣善用风药之属,如升、葛、参、芪之品,偏于脾之阳气;香岩喜用甘凉之类,如沙参、麦冬等物,重在胃之阴液。但历代医家对于脾阴一说,其论尚少。正如清代医家吴澄所言:“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脾亦如此。脾阴是指脾中较稠厚的精微物质,具有滋养濡润脾脏及他脏,营养肌肉,参与运化的作用。现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阐述。   脾阴学说的源流   《内经》奠定了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与脾阴虚的治疗原则。《素问&midd...

  • 中医忌口有讲究

    中医忌口有讲究

    忌口,是指生病时慎食或禁食某些食物。传统医学治病,很讲究忌口,且根据疾病防治的要求,可分为病前忌口、病中忌口、病后忌口。 【病前忌口】亦称防病忌口,或食养忌口。此阶段的忌口,主要是依据人的体质、年龄、特殊生理期、好发病史及所处的地域、季节等来进行日常饮食禁忌。 1、根据体质忌口若体质偏热,属阴虚阳亢之体,或实热体质者,忌食温热、辛辣、生火助阳食品,如牛、羊、狗肉等;若体质偏寒,属阳虚体质者,忌寒凉生冷伤阳之品,如冷水、冷菜,属寒凉性质的水果等;若体质属于痰湿者,身体肥胖、面白、舌苔厚腻,则忌食油腻。 2、根据地域和...

  •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

    大家或许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特有的特长,那么“证”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没有哪部书能够简明地说清楚。看看数十年来,我国各中医大学所用的中医教材,对于“证”的概念真是绕过来绕过去,说得要多复杂有多复杂,甚至有的版本在长长的定义里边,居然添加有再次注释性的括号!这反映了什么呢?只能反映了我们对“证”的把握还不是很清楚。 大家看,这个“证”是一个正面的“正”和一...

  • 上海中医不能称为“海派”

    上海中医不能称为“海派”

      “海派中医”一词最近逐渐引起学界的注意,特别是有关学者发表的相关论著,在学术流派问题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医学术史上的所谓流派,都是由具有各自学术源流,以知名医家为代表,有自己鲜明学术观点,有稳定持续的传承体系的学术共同体构成。“海派中医”的提出,是否符合这样的条件呢?   几个上海著名医家的学术源流   上海于清末鸦片战争后开埠,一百六十余年以来,上海中医学界的确在民国三十多年内活跃着一批杰出的人才。我们不妨来看看几个上海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源流、主要...

  • 中医的学派和流派

    中医的学派和流派

      在中医的学术史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研究和论战中,曾经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学派流派和医学观医学特色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医学观医学特色蕴铸中医学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在这个体系中,因研究主旨不同,见解之异、技术至臻殊,则可产生不同的学术思想和流派。当代中医学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自觉地推进学派流派体系的建设。   学派和流派难以截然划分   研究中医的学派和流派,不妨考虑年鉴学派如布罗代尔等人的一些意见,可以把学术思想和学术史也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段&rdq...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了丹溪学派。他精于医道,兼通理学,在理论上独树一帜。笔者通过对其专著《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丹溪手镜》、《丹溪心法》等细心研读,深感丹溪在喘证的辨治方面有着精辟的论述,而且与临床结合密切。今浅析如下。   病因病机   《内经》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症状、病因病机。《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劳则喘息汗...

  • “医生”本义是“医学生”

    “医生”本义是“医学生”

    在古代,“医生”一词,并没有现在的医生之义,它是指在医科大学上学的学生。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唐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医科大学——医学,直属太医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科大学。 医学学校的学生有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的“医生”,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李林甫注...

  • 中医阳虚生风

    中医阳虚生风

      所谓阳虚生风,是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与阴合化,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从而产生的一种内风证候。今仅以仲景著作中的阳虚生风证为例,以窥其端倪。   先看眩晕一证。《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肝风之属于阳虚所致者,在仲景著作中可见于多处,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曰:“……此为肺中冷,必眩……”这种眩晕即因上焦阳虚,肺气虚寒,清阳不升所致。又如《金匮要略·...

  •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

    袁长津,主任医师。国内著名中医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及学术研究40年,曾担任湖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14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药导报》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2006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授予“湖南省名中医”称号。 【前言】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

  • 读《百年中医史》

    读《百年中医史》

    对中医药来说,从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的百年,是从困厄走上璀璨恢宏的百年,是学术转型的百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荣誉冠名为“中医药”的百年。近日出版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朱建平研究员主编的《百年中医史》是作为重点项目“百年中医史研究”课题告竣的核心成果。 科学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对过去事物认知的书写,还是和当代社会环境与公众诸因素关系的展现。有人说“现代史难于宇宙史”,是考虑难以展放...

  • 中医学“同气相求”

    中医学“同气相求”

      “同气相求”是指人体内的某种因素与外界的致病因素相对应而形成一定类型的疾病而言,它是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人有多种体质,而每一种体质又易患与其相对应的疾病。充分了解中医的“同病相求”理论,对倡导“治未病”,对疾病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的“同气相求”有二种意义。   第一,首先指出了某种体质容易感受相应的淫邪。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16种教材。   总体上讲,这套教材基本把握住了有关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性、先进性、公认性、权威性、实用性等教材编写要求;实事求是的、较准确的反映了我国各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研究进展;高度重视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培养等。   现本着爱护、珍惜这套教材之心,结合在使用这套教材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谈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教材存在问题的粗浅认识,供学术界讨论。...

  • 中医从生成论角度看问题

    中医从生成论角度看问题

      关于什么是中医,有很多解释,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尽管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   西医是从构成论出发,本着结构决定功能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的问题。中医则依靠生成论来看待世界和人体,由此形成了中医的特色。   在《内经》作者看来,世界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周易·系辞》把十个自然数,赋予天地的属...

  • 中医看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天生的依附关系

    中医看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天生的依附关系

    古人说“居宜择气”,这里的“气”,主要指天气、地气和生气。全世界四大长寿区,前苏联的高加索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维利巴姆巴、中国的新疆和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共同的特点是山峦绵延、环境幽静、树木葱郁、空气清新。唐初大诗人王勃曾记述滕王阁美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涵盖了美好居住环境的天气、地气和生气三大要素。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人是自然世界的产物,生命源于自然界;中医更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天地间精气物质氤氲化合而...

  •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血液病常从肾脏论治?

    中医为什么要诊脉?血液病常从肾脏论治?

    1、中医为什么要诊脉?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动脉搏动,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诊脉可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血液病临床常诊寸口脉(桡动脉,手腕处)。三部九候是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总的来说是&ldqu...

  • 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中医学“心”“神明”的概念

    结合中医相关文献,深入分析“心”与“神明”的概念,认为心主神明的真正含义是“心”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正常运行提供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它的功能正常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心主神明”的内涵这一发现,说明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一是要植深中医思维,二是要夯实中医文化,三是切忌望文生义。 在科技与文化繁荣发展的21世纪,中医的传承因为人们认识理解事...

  • 王行宽医案“脉案”式

    王行宽医案“脉案”式

      先述脉象、舌质,然后进一步以舌脉结合临床症状,阐释寓意,反推病机,后续治则治法。临证之时往往需要反应迅速,构思敏捷,一般用于典型脉证合一者。   病案1:胡某,女,80岁。   脉细参伍不调,乍疏乍数,乍大乍小,若雀啄之状,舌淡黯,苔薄黄,示心之气阴虚羸,心脉瘀阻,心络不畅。不通则痛,不荣亦痛,此胸痛气短,心悸之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气既虚,则火不生土。其胃脘痛,嗳气,呕吐痰涎者,盖缘于此。治宜补益气营,和胃降逆,酌加疏肝、化痰、通络之品。药用白参10克,麦冬10克,...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医案
  • 中医清真药膳技术标准

    中医清真药膳技术标准

      艾窝窝、驴打滚、糖卷果、豆面糕……来自中国的清真小吃出现在第28届沙特阿拉伯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开幕式的展台上,这让本届遗产文化节主席、沙特国民卫队司令米特阿卜亲王赞不绝口。   作为厨子舍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舍增泰参加2013年举办的第28届沙特阿拉伯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中国主宾国活动之后,更加积极投入发展清真药膳事业,呼吁清真药膳走出去。   清真药膳应有两个标准   说来真巧,舍增泰与民族、食品、医药界的朋友共话“清真药...

  • 中医学派的概念

    中医学派的概念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课题中,对个人流派归属的命名缺乏统一的体例。例如“孟河医派”,有“孟河学派”、“孟河流派”、“孟河派”等多种提法,“脾胃学派”也有诸如“‘脾胃学说’流派”、“东垣学派”等说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流派命名的不规范性,影响了学术流派的相关研究。今就什么是中医学派...

  •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中医传承莫走偏 传承中医理论要完整

    今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中医理论传承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下一步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开展提供指导。 本次珠江会议上,专家们重点围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在中医理论传承创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就此发表观点与建议,旨在落实《意见》,为中医理论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挖掘新的思路。专家们表示中医理论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应该坚持以中医内涵为核心,让传承创新有所根本。...

  • 中医凭借什么能担当“钥匙”的重任?

    中医凭借什么能担当“钥匙”的重任?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在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称中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对中医的一个全新评价,使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跃升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钥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人们也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医凭借什么能担当“钥匙”的重任? 众所周知,近现代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曾经光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宝库变得黯然无光。然而21世纪到来,随着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曾被他们曲解的东方文化,尘封的中...

  •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下)

    寻找经方医学的生长点(下)

      十八   中医师除了从自身广袤丰富的临床体会中,还能从别的什么地方获得有关诊治的经验呢?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什么”,而是去“做什么”;“是什么”只是一种状态,而只有去“做什么”才能提供一种说服力。《伤寒论》那些是不言自明的方证,其中决定性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不言自明”的条文,而是来自“我认为”。“我认为”它不是自以为是的自我言说...

  •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考镜源流,回顾历史,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正如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所云:“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且行且远者有之,用广角镜觅远古而见轮廓;且行且近者有之,用聚焦镜看近前而辨细微。五千年之中医史,可谓远矣,考之察之,能从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可谓近矣,思之忆之,从链接处知中医之变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平为主编的《百年中医史》(上海科...

  •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

      “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本不是两个对立的问题,但是在认识上还是有人将其对立起来。这是不利于中医发展的。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是这样定义二者的:“中医研究即用传统的中医思维、传统方法和经典理论去研究、传承和发展中医,而研究中医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验证中医的正确性”(见2011年7月27日健康报《要中医研究而非研究中医》)。关于“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是对立还是统一的问题,笔者表达拙见如下。  ...

  • 中医药“七”字频频登场亮相

    中医药“七”字频频登场亮相

    在中医药里,“七”字频频登场亮相,屡屡充当角色。不乏其例,不同凡响。 中草药里,药名末尾是“七”的有:三七、长春七、寸节七、豆叶七、五转七、蒿枝七、鸡心七、雷公七、菜子七、麦穗七、高粱七、人头七、桃儿七、扇子七、铜锣七、拐枣七、偏头七、马牙七、南瓜七、茴香七、盘龙七、朱砂七、凤尾七、铁牛七、金牛七、云雾七、荞叶七、象牙七、虎尾七、马蜂七、螃蟹七、鸳鸯七、白窝儿七、松打七、竹根七、猪毛七、蝎子七、秤杆七、飞天蜈蚣七…… 中...

  • 宣讲中医 服务农民

    宣讲中医 服务农民

      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医药优势,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结合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活动,2010年以来,我们多渠道多形式在辖区内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辖区农民的中医保健意识,使农民群众健康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强调治未病优势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解,“治未病”可以分为3层意思: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即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即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中医传承 银杏叶有感

    中医传承 银杏叶有感

    传承 □ 李建国 北京弘医书苑 泰斗刘渡舟,主持校伤寒。 十载数稿易,裴君主按语。 受邀十人书,总序写在前。 著作五十论,医案医话谈。 授业收高徒,解惑讲经典。 愿力而建树,甘当人梯贤。 滴水汇大海,星火乃燎原。 同道携起手,原版中医传。(李建国) 银杏叶有感 株株银杏叶如金,灿烂奇观动客吟。 一片丹心治痼疾,源于古法创于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名老中医 张磊)...

  • 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

    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

    熊继柏 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1942年生,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2006年,应当时的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该国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 摘要 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 1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