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 第44页

重 第44页

  • 重阳日成了赏菊和饮菊花酒习俗

    重阳日成了赏菊和饮菊花酒习俗

    每到重阳节,就会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人们在这个时节养成了赏菊和饮菊花酒习俗。 在人们心目中,菊花是最熟悉不过的花卉之一,它在我国十大名花中排行第三。经常搓麻将的人都知道菊花是麻将牌中的“花”牌之一,与梅花、兰花和竹结成了花中四君子。 根据经典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在《礼记·月令篇》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

  • 冬至保健 重在护阳

    冬至保健 重在护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冬至是自然界阴阳更替的特殊日子,冬至这一天,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阳初生的重要时刻。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保护初生的阳气是养生的重要环节,因而冬至的养生保健异常重要,必须保护好初生的阳气,并使其逐渐壮大,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精神调养:冬至时节精神调摄仍以静养为主,保持心境清静,宁神定志,以顺养初生的阳气,保持良好的修养,做到豁达宽宏、精神畅达。工作、学习之余多听音乐,多从事一些休闲...

  •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 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在中医的论述中,冬至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节。冬至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将逐渐回复升发,但这段期间,自然界的阳气仍然处于低位,是一年到头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许多人以为,既然自然界缺少阳气,那么冬至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是增补阳气。事实上,中医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专家认为,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补养之时莫忘养阴,才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 温补肾阳 冬至养生的主旋律 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

  • 足为人体阴气重地 足部养生

    足为人体阴气重地 足部养生

    秋风吹尽旧庭柯, 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 王稚登《立冬》 十一月, 古人的“ 今宵寒较昨宵多”不是骗人, 毕竟二十四节气的“ 立冬”“ 小 雪”两个节气就是在十一月。“ 立, 建始也;冬, 终也, 万物收藏也。”立冬, 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万物收藏, 规避寒冷。此后, 正式进入冬天,室外温度骤降,北风凛冽。 为了...

  • 曹庭栋 养生注重细节

    曹庭栋 养生注重细节

      曹庭栋,清代文学家,也是一个养生家。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1700年1月3日);卒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享年85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庭栋活了90多岁。他的名“庭栋”,有的文献又写作“廷栋”。小名辛曾,字楷入,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嘉善(今属浙江省)人。   曹庭栋生活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值清朝鼎盛时期。他家境殷实,家世文学。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善于写作,一生著述颇多。曹庭栋性情旷达,中年后绝意仕途,...

  • 形神兼养尤重养神 养生思想影响深远

    形神兼养尤重养神 养生思想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的不稳定,导致反复无常的社会战乱,使得当时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中:“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时的玄士主要研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代表的“三玄”。玄学激进派人物嵇康的《养生论》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对后世养生思想影响深远。 嵇康十分向往自然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竹林七贤之一,其诗现存...

  • 中医重视节气养生 对照老祖宗的经验来养生健体

    中医重视节气养生 对照老祖宗的经验来养生健体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24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24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重视天人相应的中医也很重视节气养生,如何对照老祖宗的养生经验和时间节点来养生健体?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春季篇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其中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立春 微风渐暖意渐困, 劝君常把懒腰伸。...

  • 重保暖 调饮食 让我们健康过冬

    重保暖 调饮食 让我们健康过冬

      连日来,全国大多数省份气温急剧下降,尤其是黑龙江北部漠河市最低温度已跌至零下30℃。在这严寒肆虐的季节,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老百姓该怎样调节机体功能,又该如何顺应天时,才能平安地度过漫长的冬天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显筑主任医师指出,冬季主封藏,总的保健原则是封藏固精,疏通血脉。人们应从饮食、运动、药物、心情等诸多方面综合调整,避免因着凉受寒而致疾病。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冬季生活起居和调养脏腑的方法。   李显筑主任医师介绍说,春夏秋冬四时各有显著特点...

  • 曹庭栋养生注重生活细节

    曹庭栋养生注重生活细节

      节制饮食,重视粥补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谓后天,是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之所以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其根源在于脾胃对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养生重在调理脾胃,老年人更须调理脾胃。曹庭栋认为,“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阴阳平衡则百病不生,老年人调理脾胃应从节制饮食人手。   节制饮食,首先要控制食量,宁少勿多,不可勉强。每餐食物量少些,有利于脾胃发挥正常的消化功能,可使五谷之精微被人体充分吸收。如果吃得太多,脾胃反...

  • 霜降时节重养肤

    霜降时节重养肤

      今天是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是霜降节气的命名由来,“霜降”的意思是天气渐冷,开始出现白露,节气特点以北方较为明显,而南方要错后半个月左右,“霜降”之时,日平均气温要下降4°C~6°C,这样的天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尤其是好发中风、感冒、哮喘等。   霜降预示冬季即将来临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从此天气渐冷,开始降霜,在北方霜降后早晚温差可达10°C~15°C。...

  • 秋季养生重在滋补润肺

    秋季养生重在滋补润肺

    你是否觉得自己年纪见长,女性魅力逐渐消失了呢?你也想跟宋丹丹一样,到了50岁还如此有魅力吧。只要按季节养生,也可以满足你的健康长寿愿望。 合理膳食,滋补润肺:秋冬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宜选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食兔肉、鸭肉、青鱼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广柑、山楂等。适当多饮水,多吃些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 积极锻炼,强身健体:秋冬要早睡早起,晨起后要积极参加活动健身锻炼,...

  • 冬至重防风寒湿 挺胸翘脚益心肺

    冬至重防风寒湿 挺胸翘脚益心肺

    冬至一到,便入数九,此时天气更加寒冷。寒冷刺激会导致人体热量耗散,阳气损伤,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有效抵御疾病,人们在养生上需严防以下外邪侵犯。 首当防寒邪寒冬腊月,要尽可能减少体内热量散发,注意身体保暖,尤其是头、背、足的保温,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寒邪入侵。此外,要设法增加机体产热,如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等,所谓“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以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和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在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含热量高...

  • 陶弘景:道家养生重视服食导引

    陶弘景:道家养生重视服食导引

      陶弘景出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人。   陶弘景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7岁后,以才学闻名,做过诸王侍读等官职。他受葛洪影响颇深,10岁时看过葛洪的《神仙传》后,便对此书爱不释手,而且有了学道成仙的想法。于是36岁时,陶弘景辞去官职,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著述,炼丹。他勤于撰述,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和养生等方面著作多种。其中,著有中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养生学著作《养性延命录》、中医学著作《真诰》,《效验方》、《肘后百一方》。   存思服日月静...

  • 冬至养生 重在养阴补阳

    冬至养生 重在养阴补阳

      今年的12月22日是冬至。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当天,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大家纷纷庆贺这一天的到来。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中医理论认为,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广西区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罗鸿宇介绍,冬至当天,天地的阴阳两气变化极大,而人体体内的阴阳两气的变化和天地变化是同步的,如果人体不能顺应天地的变化,做到固护阴气,补足阳气,则在来年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疾病,因此,冬至当天,人体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要养阴补阳。      生活饮食篇   早睡...

  • 路志正重脾胃调五脏六腑十八字诀

    路志正重脾胃调五脏六腑十八字诀

    路志正(1920-),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顾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名誉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心病专业副主任委员。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从医6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外科等亦有很深造诣。主编著作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实用中医心病学》等。...

  • 冬季重“养、藏”制作双参米瓜汤进补

    冬季重“养、藏”制作双参米瓜汤进补

    冬季重“养、藏”? 冬三月,是起于立冬,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止于立春前一天这段时间都为冬三月。冬属水,五脏在肾,冬季“水旺”,易发“肾病”。《素问》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所以冬季养生关键是“养”、“藏&r...

  • 宗气为保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

    宗气为保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内经》的《灵枢•邪客》《灵枢•五味》《灵枢•海论》等篇中均有论述人体之宗气。《内经》认为宗气为保证人体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故被后世诸多医家所重视。 宗气的形成和人体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有关。《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灵枢•五味》亦云:“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说明宗气是人体一身之大气,其来源于水谷,通过呼吸出...

  • 冬季保暖 首重“三暖”多法养肾

    冬季保暖 首重“三暖”多法养肾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又到了一年银装素裹的隆冬时节。尽管严寒带给人们健康诸多的挑战,但中医学认为,冬季亦是养生的“黄金季节”,也就是“进补”和运动的大好时节,人们可以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温寒、慎房事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做好健康储备,为明年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为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由冬冶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冬季保暖 首重“三暖” 在隆冬时节...

  • 夏天的饮食调理比任何季节都重要

    夏天的饮食调理比任何季节都重要

      夏季来临,合理饮食很有必要。人在炎热的生活环境中,体温调节、水、盐分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都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人体内质代谢增强和营养素消耗增加,所以,夏天的饮食调理比任何季节都重要。   初夏   此时是春夏转换季节,也是人体对环境温度最为适宜的有利温度,蛋白质摄取量应在平常基础上增加10%~15%,注意多补充赖氨酸和蛋白质等人体必须养分,多进食鱼、肉、蛋、奶和豆类食品,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多且好。在初夏,人往往不愿吃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喜清淡饮食,这有悖于合理饮食概念。诚然...

  •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

      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衣物及丝织品6笥,模型明器类4笥。由此可见,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5%,真正体现和突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一特点。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

  • 秋天养生重在防“湿”

    秋天养生重在防“湿”

    虽然已经进入秋天,但是炎夏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当下气候特点是偏湿,脾在体内是一个喜燥恶湿的脏器,因而其运化功能容易受到伤害,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此阶段养生重在防“湿”。 ●淮山粥 材料:淮山30克,米适量(1人份) 制法:淮山与米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养脾阴,适合腹胀、脾胃虚弱、大便溏烂的人。 ●莲子粥 材料:莲子30克,米适量(1人份) 制法:莲子与米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养心、安神。 ●玉竹粥 材料:玉竹30克,米、瘦肉适量(1人...

  • 平易之药愈重症

    平易之药愈重症

      针对误治坏病、束手待毙者,王孟英用药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本案告诫我们: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平易之药,轻淡之方,每可以愈重症。   《分类王孟英医案》卷二·胀门有一个疑难重症,治疗过程颇多曲折,患者何氏妇,年未四旬。本病开始时并不复杂,仅是腹胀善呕,但曾经多医误治。其中有云寒凝气滞,劝其吸鸦片烟以温运者;有云冷积而用蒜灸者;有云劳损而进以温补,等等。后来病情恶化转为危重证。除腹胀加剧外,还兼有腹泻,大便日泻十余行,小溲短涩,两腿肿痛,痰多善怒,不饥消廋,闭经,舌绛无津,脉弦细数,...

  •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学习《脾胃论》要有重点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著《脾胃论》在《内经》学术理论基础上,论述脾胃与元气关系、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中作用、脾胃对其他脏腑影响等内容,并阐明了脾胃在人体之重要作用,是李杲倡导脾胃学说之代表作,对后世影响较大。明代医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均曾给予《脾胃论》较高评价,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研究。   李杲认为,脾胃乃元气之府,无所伤始能滋养元气;若伤脾胃之气,则元气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枢纽,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

  • 师承是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途

    师承是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途

    师承是中医学术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2012年6月,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成立天津市王忠民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工作室导师王忠民的指导下,跟师学员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一定成绩,深深感受到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巨大作用,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名师指教 以身作则 王忠民曾在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医院工作多年,具有很扎实的临床功底与科研能力。先后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发表省级以上刊物专业论文155篇,获得中药国家发明专利14项,个人与他人合著出版专业书籍15部,发表医药科普文章1500余篇。...

  • 宋仁宗重视传播中医药学知识 普惠众生

    宋仁宗重视传播中医药学知识 普惠众生

    宋仁宗赵祯,大宋王朝第四代皇帝,在位42年,可谓一位推动中医药学发展与繁荣的决策人和实践者。 有史记载:宋仁宗非常重视医籍的编修校正,以此来固化、传播中医药学知识,普惠众生。天圣元年(1023年),京师大疫,宋仁宗“命太医和药”。皇祐元年(1049年),京师开封发生大疫,宋仁宗命太医和药,内出犀角二本,析而视之。其一通天犀,内侍李舜举请留供帝服御。帝曰:“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竟碎之”。至和元年(1054年)春正月,“汴京疫”,宋仁宗再...

  • 老寒腿 病因重在“虚”、“寒”、“瘀”

    老寒腿 病因重在“虚”、“寒”、“瘀”

      今年六十多岁的孔大妈,十年前一场感冒让她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当时孔大妈患感冒迁延月余不愈,抗生素没少用,但到后来就感到怕冷,穿衣逐渐多于常人,以致后来再热的天也没有脱掉秋衣和夹克衫,尤其是下肢,从来没有热过,大热天家人用空调电扇,她却不能用,因为一吹凉风腿就疼。   其实,每年秋冬,腿凉、腿疼的老年病人开始增多,患者症状颇为相似,均是从臀部以下发凉、怕冷,或伴疼痛、肿胀,或影响休息,严重者全身怕泠,影响正常生活。由于腿凉症状常年都有,且逢寒加重,故人们俗称老寒腿。   病因重在“虚&r...

  • 我们会重返无抗生素时代吗?

    我们会重返无抗生素时代吗?

    病案举例:26岁的李小姐结婚才一年多,老是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最开始发生尿频尿痛时,她去看医生, 医生问她是自费还是报销。在外企工作的李小姐可以报销90%的医疗费用,所以平时看病都不计较开进口药还是国产药:“没关系,开好的药吧。” 于是, 医生大笔一挥就开了三盒抗生素XX胶囊,一盒六粒二十多元。李小姐回去一吃果然把感染控制住了。但没过多久,李小姐又出现了同样症状,这次她“聪明”了,不用去医院排队挂号,自己把上次剩的药吃了,病又好了。 李小姐索性生到药店去买了十多盒这...

  • 传统中医强调中医护理的重要性

    传统中医强调中医护理的重要性

    今年4月,“杭州市首期西医护理人员学习中医培训班”在杭州市中医院开班。杭州地区各县(市、区)中医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病房等50家单位的81名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骨干参训。截至6月上旬,已完成了64个学时的中医护理理论学习。(中国中医药报7月1日) 据了解,当前不少地方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病房专业中医护理人员缺失,毕业于中医院校的比例比较低,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辨证施护及中药知识等掌握不够,以中医护理为核心内容的辨证施护开展得很少,中医护理应用较不规范,没有严格按中医护理技术...

  • 日本研究称母亲压力大加重孩子哮喘

    日本研究称母亲压力大加重孩子哮喘

    日本一项新研究发现,母亲压力过大会导致孩子哮喘病情加重。 专家介绍,母亲的压力或健康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达给孩子,并通过精神—心理途径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造成孩子对过敏源免疫反应过强或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 专家建议,7岁以下孩子的母亲应该更多注意减少自身压力。而较大孩子的母亲则应增强自身健康及自身防病能力,应避免过多干预子女活动。...

  • 广西防治重大传染病中医药优势明显

    广西防治重大传染病中医药优势明显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听取自治区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的情况汇报。自治区卫生厅厅长李国坚介绍,近年来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发挥中医药和壮瑶医药作用,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治。 据悉,今年4-7月都安县爆发甲型肝炎流行疫情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发挥中医药应对突发传染病早期介入的作用,积极开展救治工作,有效控制疫情。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成立“自治区中医(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研究中心&r...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