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 第45页

重 第45页

  • 民间的一方一药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源头

    民间的一方一药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源头

    近日召开的中国(澳门)传统医药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医大师孙光荣指出:中医特色优势决定传承必要性、重要性。唯有传承,才能保有中医药学的特色优势;唯有传承,才能保有中华文化的基因与命脉。笔者认为,重视传承勿忘民间中医药发展,这也是把握中医药传承关键。 民间的一方一药、一法一则都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源头,民间中医成为传承中医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困扰民间中医的一大难题也是传承,由于民间中医合法地位和传承方式的限制,年轻人也大多没有继承衣钵的意愿,民间中医的传承面临“断档”状况,很多民间中医年...

  • 妊娠“糖尿”重视筛查

    妊娠“糖尿”重视筛查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后新发现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和胎儿均有较大危害,所以,妊娠糖尿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妊娠糖尿病可无临床症状,极易漏诊,因此目前主张在孕24-28周进行筛查。对高危个体,在孕早期就应进行筛查,即使筛查结果阴性,也要在孕24~28周重新检查。 高危个体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分娩史(不明原因的死产或死胎、新生儿死亡、巨大儿、胎儿畸形、羊水过多)、反复阴道感染、肥胖、多饮多食多尿者。筛查时,可在任何时候,口服50克葡萄糖(溶于200毫升水,5分钟内服完),1小时后抽取静脉血,血糖超过7.8毫...

  • 古代医生考核重在治疗存活率

    古代医生考核重在治疗存活率

    我国医学史上最早 记载设置医师考核制度 是周朝。据《周礼·天官冢 宰下》记载:“岁终稽其医 事,以制其食。上全为上; 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 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 为下。”说明当时已有一 套对从医者考核、晋升、 俸禄的等级制度,尤其着 重考核的是治疗后病人 的存活率。 古代对从医者的考 核,由官府专门掌管医事 的官员进行,他们的职称 分为医生、府、史、徒。这里 说的医生与后世泛指给人 治病的医生不同,而是管 理医学领域的高级官员。 唐代设“太医署&rdqu...

  • 重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传承应从小抓起

    重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传承应从小抓起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不仅有道,还有术,是一个完整的处理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系统。在西医诊疗思路比较单一,疑难杂病难以解决,抗药性耐药性显著提高的现代医疗体系中,东方智慧犹如枯木逢春,绿意盎然。 但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对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中医药传承应从小抓起 七十多年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写了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非常看重中国古人创立的阴阳、五行理论体系,认为其奥妙处不亚于西方所谓的“科学”。但现代中国...

  • 中年体检六项重点

    中年体检六项重点

    一、量血压。这是必检项目。40多岁之后每年测量1次血压,高血压就容易被发现,有利于早期治疗。 二、测血脂。高血脂症是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年人每年1次的血脂检测不应忽视。 三、防肿瘤检查。人的年龄越大,接触致肿瘤物的几率越多,发生肿瘤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譬如,对于有肝炎病史者来说,应做肝癌的相关检查;对有慢性胆囊疾病的人应做胆囊B超等等。 四、眼底检查。不少疾病可通过眼底检查而得以及时发现,如观察视网膜动脉是否硬化,可知全身动脉硬化至脑动脉硬化的程度。中年人应每年检查眼底1次。对近期发生视物模糊并伴...

  • 为何糖尿病人需要减轻体重

    为何糖尿病人需要减轻体重

    的确有许多体胖的糖尿病人都关心这个问题,减轻体重能否改善糖尿病病情,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益处在于:其一、减轻体重可在很大程度上纠正患者的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的祸源之一,胰岛素抵抗又是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基础。所以,随着体重的减轻,脂代谢情况好转,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将有助于阻止糖尿病进展。其二,适度地减轻体重可使肝脏的脂肪含量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糖生成受到抑制;同时肌肉组织内的脂肪也随之减少,增强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利用率增加。这样,糖的生成减少而利用增加将有利于降低高血糖。其三,超重...

  •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11月13日,《医师报》时评栏目刊发了社论《基层有了“大医生”医改才算成功》。文章从记者在第十届全国皮肤科医师年会上,“来自基层的医师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开,直观道出当前全国医疗情况:“基层医疗薄弱,患者不信任,进而集体涌向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政府增加投入,进而继续吸引着周边的基层患者。这便是我国总体的医疗现状,伴随着这种恶性循环,大医院更加强大,而基层却几乎被掏空了。” 看到这样的文章,我这个在农村打拼20多年的医师立即想到几十...

  • 云南腾冲重视和发展中医药的优良传统

    云南腾冲重视和发展中医药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的云南腾冲一直有重视和发展中医药的优良传统。明末清初腾冲县中医药就享誉海内外,“腾药”品牌中药产品有100多种,销售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2009年,腾冲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以下一组数字记录了腾冲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水平。 全县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78人,其中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及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595人,占比23%。 县中医院病床使用率(100张病床)2013年达到119.17%...

  • 患脂肪肝休息很重要

    患脂肪肝休息很重要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肝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大家都知道“脂肪肝是吃出来的,多动、少吃,自然会好”,但在“多动、少吃”的环节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否则不但不利于康复,还有可能加重病情。 休息很重要 虽然说运动是脂肪肝康复的重要措施,但实际上,休息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重度脂肪肝患者更应重视休息。休息能减少体力的消耗,不仅能减少活动后的糖原分解、蛋白质分解及乳酸的...

  • 体重是衡量热量的标准

    体重是衡量热量的标准

    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需要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体重就会减轻,血糖控制好以后体重才能够保持稳定。因此,体重可以作为衡量热量是否合适的标准。 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治疗,体重逐步减轻说明治疗有效果。糖尿病引起的体重减轻是逐渐的,每月减一斤多,半年以后下降速度就放慢了。这种体重减少是好的现象,因为2型糖尿病体重减轻,尤其是腹部脂肪减少,可使胰岛素抵抗减轻,因而对病情康复有利。 当然糖尿病人消瘦也应该增加营养,如...

  • 吃药有技巧 水量很重要

    吃药有技巧 水量很重要

    磺胺类药:喝水少了伤肠道不同的药需要的水量是不——样的。一般的口服剂型,如片剂、胶囊等,通常需要200—300毫升的水送服。有些药溶解度较低,比如磺胺类药物。此类药物在排出体外时易在肾小管内结晶,损伤泌尿系统,最为科学的饮水量,是使服药期间的日排尿量保证在1200毫升以上。 疫苗和维生素:遇热水会失效有些人吃药喜欢喝热水,但这样很可能会影响药效。最易被热水破坏药效的是活疫苗、活菌类药物。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送服时一定要用凉开水。 服用维生素类药物时出尽...

  • 被褥不洗会加重鼻炎

    被褥不洗会加重鼻炎

    冬季寒冷,鼻炎发作病人明显增多,很多鼻炎患者到医院配鼻喷激素。全国鼻科专家组在最新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抗过敏药或激素,均仅能缓解病症,对疾病治疗无益,其副作用很大,尤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伤害。其实,做好了防护,许多病人的鼻炎会不治而愈。 在众多的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是最大的元凶。尘螨虫体的直径只有200-300微米,比粉笔屑还小,温暖且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其生长与繁衍。由于尘螨主要的食物来源是人类每天所脱落的微量皮屑,因此,床垫、毛毯、地毯、枕头、布质沙发及窗帘等可供其积存的物品,都可提供温暖潮湿的环境...

  • 秋补养生注重四“宝”

    秋补养生注重四“宝”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增大,人体容易遭受各种疾病侵袭,因此须从饮食等方面加以注意,常食用以下四种食物。 百合: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大枣: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人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 红薯: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周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

  • 放血疗法:西医重在“血” 中医重在“放”

    放血疗法:西医重在“血” 中医重在“放”

      放血疗法一度在中医界和西医界都很盛行,但西医逐渐淘汰这种疗法,中医却经常应用。究竟这两派医学的放血疗法是不是同一回事?百姓常见的是中医的放血疗法,这种放血疗法有危险吗?本期将一一为您揭开这些问号。   新闻背景   难辨是非的放血疗法之争   北京一位中医诊所的医生专用放血疗法给人治病,某次给一位患者一次性放了850毫升的血,还自己上传照片到微博。结果遭来了著名学者方舟子的大力抨击,方舟子发博文称放血疗法是“一种疗效不确定、风险性高的过时疗法”,他建议:“不管实施者或患者声...

  • 缓解眩晕重在护理

    缓解眩晕重在护理

    在老年人群中,眩晕的发病率很高。据国内统计。在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男性发病率为39%,女性发病率为 57%。老年眩晕的病因十分复杂,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通过改善大脑血循环,舒张脑血管,调整并控制血压,降血脂,降低血.黏度,治疗颈椎病,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方法,逐步消除眩晕。治疗的根本目的都是使周围小动脉扩张,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直至使眩晕消失。当老年患者出现眩晕时,进行日常的科学护理很重要,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莫紧张 患者眩晕发作时,会感到紧张和恐惧,这样的情绪会使症状加重。此时应让患者半卧位,避免头部活...

  • 养生要重视『三余』保健

    养生要重视『三余』保健

    中医学认为:齿乃骨之余,频叩以益骨气;发乃血之余,一日一梳,活血气;爪乃筋之余,勿剪以全筋气。可见,老年人注重“三余”保健,也是维护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保障措施。 筋之余的保健:人的手和脚是全身经脉交会处,注重手和脚的保健,可疏通经脉。老年人散步时应尽量穿平底鞋,行走时经常以趾抓地,可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常玩健身球,可增加双手的灵敏度,增强手脑联系,延缓衰老。 血之余的保健:头发致密亮泽,表示机体血液旺盛。老年人血虚,不足以养发,因而老年人头发常较稀疏、少光泽。老年人应经常进食一些具有养...

  •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大家都知道,中药治病清热、温补等区别,其实人体穴位按摩也有“清热”、“散寒”以及“双相(既清热又散寒)”作用之分。感冒,俗称伤风,根据季节不同,其病因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和体虚等类型,它们的主证和治则、食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就是进行穴位按摩,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没弄清楚具体穴位的功用,就稀里糊涂地“按”,不但效果不明显,还会起相反作用。 如风寒型感冒,治法应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活动能力是骨折康复重点

    活动能力是骨折康复重点

    骨骼是支撑人体的支架,是人体活动的基本支撑结构,一旦发生骨折,首先影响的就是活动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讲,活动能力是保证晚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慎骨折的老年人,尽量恢复活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活动能力恢复的最佳阶段就是在骨折恢复期(即骨折的康复后期,指已经临床愈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支架后的时期)。此期骨性骨痂已形成,并在X线上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在此时期,要重点恢复骨折的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恢复活动能力。 1.关节。对不同的关节,主动锻炼的活动范围有所不...

  • 地黄丸种类多  辨证选择很重要

    地黄丸种类多 辨证选择很重要

    小琴是个电脑族,经常有黑眼圈,也很容易上火。熬夜加班后,有时候补三四天觉还是“回不了神”,总觉腰酸背痛。朋友都说她身体太“虚”,可以吃“地黄丸”补补。可她到药店一看,中成药中,光补肝肾的地黄丸就有六七种之多,如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小琴傻眼了,该买哪一种好呢? 地黄丸种类多 辨证选择很重要 据广州中医药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介绍,知柏、杞菊、麦味、七味、归芍等地黄丸均系六味地黄丸加减化裁而来,虽都能&...

  • 养生重在养心 治病莫忘调神

    养生重在养心 治病莫忘调神

    任何民族的医学都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形成、发展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类生老病死这一课题的思考、实践与总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华元典文化是源,中医药文化是流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祖先最早探寻和认识客观 世界是从“观天象”开始。观天象就是观宇宙,哲学上称之为观世界,结合人类生老病死来观察,就是观人生。若将“观宇宙”、“观世界”、“观...

  • 立夏夏季的开始 重在养心赐冰块吃蚕豆

    立夏夏季的开始 重在养心赐冰块吃蚕豆

    立夏——夏季的开始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天文学上“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时节,平均温度超过22℃以上,同时也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 谷雨植物——王瓜 王瓜的果实、种子、根均可供药用,具有清热,生津,化瘀,通乳之功效,生长于山坡疏林中或灌丛中等处。立夏时节,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立夏的茶——“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 茶树这时春...

  • 内外夹攻胃火重 黄连泡水效果好

    内外夹攻胃火重 黄连泡水效果好

    入伏以来,天气高温闷热,不少人都觉得自己动不动就出现口臭、便秘、口舌溃疡、牙龈肿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胃热过重、胃火上炎所引起,平时要注意清导胃热、润肠通脉才行。 外热内热夹击 盛夏最易胃火过重 每到盛夏,都是人体胃火最重的时候。这“火”从何而来呢?首先是受炎热的天气、气候影响,可谓“外热”;其次还有“内热”,即我们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五味不调而引起的。比如喜欢吃辛辣燥性的东西,如辣椒、花椒、姜、葱、蒜,包括泡姜、泡椒等等,过食...

  • 秋补润燥重于贴秋膘

    秋补润燥重于贴秋膘

      秋天是进补的好时机,但是秋补是有讲究的,不可乱补、猛补、急补,否则事与愿违。   进补前先调理脾胃   夏天脾胃功能多较弱,立秋后如果突然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系统不能一下承受,即“虚不受补”,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进补前要先调节胃肠功能。特别是以下三类人:   脾虚患者,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些人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之品,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或...

  • 整天睡不醒 脾虚湿重阳气虚衰

    整天睡不醒 脾虚湿重阳气虚衰

      支持专家:   刘泰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俗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意思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感觉觉不够睡,而到了中老年以后,睡眠时间会明显减少,有时甚至彻夜难眠。   但是,也有这样一些中老年人,不仅清晨睡不醒,而且一整天都会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调理呢?西医认为这是一种病,多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供血不足而缺氧所致,但中医则认为多因年老体衰、肾阳不足,使脾肾阳气俱虚,阴寒偏胜,伤及心阳,从而造成嗜睡。      脾虚湿重型   针灸平补平...

  • 胃火重 鼻部易长痘 心火重 额头易长痘

    胃火重 鼻部易长痘 心火重 额头易长痘

      马万里广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医师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有些人天生面如桃花、皮肤白净细腻,而有些人则一生下来就容易长痘。一般来说,面部、胸前和后背是痤疮的三大好发部位,但即便都是长在脸部的痘痘,因其具体位置不同,也能看出每个人的体质特点,如肺火重的人,痘痘常长在脸部两侧的颧骨周围,特别是右边脸会长得多一点;胃火重的人,通常鼻部周围容易长痘;脾火重的人,则以嘴唇周围长痘为主要特征;如果额头痘痘长得较多,说明心火较重;肠火较重的人,痘痘常会长在下颏部。...

  • “里急后重”咋回事

    “里急后重”咋回事

    “里急后重”是中医常用术语,它是夏季常见的症状之一。“里急”是指肚子里面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并且肛门以及小腹有下坠的感觉。 出现这种情况时,患者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排完—厂,即使:再用力去排,出来的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杆的大便。们是患者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排便,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般出现里急...

  • 夏至调补 中医十分注重节气致病与养生

    夏至调补 中医十分注重节气致病与养生

    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中医十分注重节气致病与养生。24节气中尤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节气最为重要。唐代权德舆的《夏至日作》言:“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6月21日为丁酉年夏至日,《礼记》记载“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至此,时序已进入仲夏、盛夏,这一时段也属于运气理论的“三之气”(5月21日~7月22日)范畴。   按运气理论分析,主位太徵火,客气阳明金,结合丁酉...

  • 春季湿气重 祛湿中成药推荐

    春季湿气重 祛湿中成药推荐

    春季乍暖还寒,往往湿气重,容易带来各种“湿症”,人易疲倦、昏昏欲睡,感冒、肠胃不适和皮肤病等疾病也逐个现身。因此,这个季节人们应顺应天气变化做些“祛湿行动”。 8种常用祛湿中成药推荐 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适应症: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附子理中丸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适应症: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丸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 春夏之交阳光暖 重点晒晒4部位

    春夏之交阳光暖 重点晒晒4部位

      春夏之交,日光暖而不晒,正是享受“太阳进补”的大好时机,而享受日光养生,不妨重点晒晒4个部位。      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百脉所会之处。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晒头顶,且最好能晒到正午的阳光,即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具有通畅百脉、调补阳气的作用。   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均分布在后背,经常晒晒后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阳...

  • 中医“湿重”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中医“湿重”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关键穴位——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