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62页

学 第62页

  • 中医学的儒医

    中医学的儒医

    儒医,作为中医学的首要组成人员,他们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得以传承、宏扬、发展、立异的主力。 古代学医的人基本上都是“幼习儒书,长究医业”。经过儒学,有利于习医者鉴识、了解医著中的真义。明代医家楼英《医学纲目》说:“医之为道,其意深,其书众多……”。清代医学我们徐灵胎《兰台法则》又说:“盖医经文字古奥,非儒不能明”。儒学是根底,是当时中医教学应予以注重的。 历史上归于儒医...

  •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继承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想

    李连达院士坚忍不拔、自给自足、艰苦奋斗、坚持真理的风骨,勇于立异、根底结合运用以及承继与发扬相结合的学术思维影响了咱们根底医学研讨所的几代人。 创业艰苦 百折不挠 李连达院士于北京医学院结业后分配到我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做临床医师,后又从事根底研讨,并在1974年组建了根底医学研讨室。建室初期条件简陋,经费匮乏。李连达院士亲身展开对外联络,为企业开发保健食品、新药和供给技能服务,不光保住了试验室,安稳了人心,一同创建了一系列新药研讨与点评的技能和办法。此时期,李连达院士作为主编之一的《中药新...

  •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13岁习医, 16岁行医, 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 从事中医高等教育30余年。通晓中医经典, 谙熟方药, 临证善于辨证施治, 因证选方, 因方用药, 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 妇科、儿科病证, 以及各种疑难杂证。熊老学习中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学习中医的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挖掘, 本文对熊老之前的有关如何学习中医的录音和文章进行整理。 坚定志向,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 熊老指出中医学的典籍浩瀚, 内容广博, 理论精深。欲求学精, 确非易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

  • 江一真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江一真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江一真(1915—1994),福建省连城县人,14岁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入军委直属的中央红军卫生学校学习,1934年毕业后分配到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成为一位军医,而后历任福建省省长、原卫生部部长等要职。江一真一生与中医药结缘很深,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在中央苏区,疟疾、伤寒、痢疾和小腿溃疡等常见病一直困扰着红军指战员,中央苏区又缺少药物,江一真的中医药经验在“反围剿”战争以及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学中医

    学中医

    22岁时的我对未来充满迷惘:即将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却有些不知道路在何方,对本专业的学术深造乏于热情,工作赚钱又非己愿,在思想困顿中荒废时光。2010年秋天,与友人谈及前途,彼云:“古语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何不学中医?”听闻此言,忽然心中一动,我是自幼喜爱传统文化的,本也对中医学稍有涉猎。彼时的我认为无论数理还是人文学科,就现代学术之特点而论,均为身外求物,有一研究之客体,所得固有其意义,却无关乎一己之身心性命。而中医者,内究人体之脏腑经络,外观万物之动静运转,明心以养其身,见性以知...

  •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为中医学徒出身, 青少年时期练就了扎实的中医经典“童子功”, 先在乡村基层行医21年, 后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执教业医40余载, 理验俱丰。从中医学徒到国医大师, 熊继柏教授成才之路不同寻常, 极具传奇性;其学术特色兼备“学徒派”和“学院派”特点, 对当下中医人才培养很具启发性;“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中医人要“熟读经典, 立足临床, 用经典指导临床”, 熊老知行合一的中医治学观...

  •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2019年9月6日,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王玉润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隆重举行。王玉润一生孜孜以求、学贯中西,识病求本、锐意创新,在中医儿科学、中医防治血吸虫病研究、中医现代教育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玉润是沪上中医儿科名家,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王仲康、父亲王超然均享沪上一时之名。1935年,王玉润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师从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学习中医。王玉润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晚年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

  • 张介宾学术思想 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学术思想 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

    张介宾(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会卿,号景岳。因为他善用熟地,又被称为“张熟地”。张介宾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关于张介宾,流传有两则其德艺双馨的故事。 急智解危 山阴柯桥王姓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儿子玩。小孩不知,误塞入口中,吞到喉间出不来。其母见状大惊,忙倒提小孩两足,欲倒出铁钉,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喷血,情况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连呼救命。恰好张介宾路过这里,他见状...

  • 国医大师梅国强学术思想拾萃

    国医大师梅国强学术思想拾萃

    梅国强教授临床酷爱经方,但用药并不拘泥,提出“复用经方,便是新法”,善以经方组合加减辨治疑难杂症,提出医者当以临床疗效为终极目标,无论经方、时方,都是取得疗效的手段而已,不必刻意追求经方派、时方派之标签。用药善用药对或药物组合,以利于药物更好地发挥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之功效。临证思维必以伤寒理法为先,但并不局限于六经,对温病理论也有颇深造诣,常常在诊察疾病、处方用药时借鉴温病学思想。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

  • 韩凤娟:潜心致学悟医道 传道授业树工匠

    韩凤娟:潜心致学悟医道 传道授业树工匠

    前不久,在黑龙江省总工会第六届女职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女职工“四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一科副主任韩凤娟教授荣获“龙江巾帼工匠”荣誉称号。作为一个好医生,韩凤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作为一个好老师,她教出更多治病救人的好医生,这是韩凤娟执着、严谨、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 身兼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职责,让韩凤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双倍的荣耀感和责任感。这位年轻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将工匠精神精发挥得淋漓尽致,研医技之&l...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离山西潞城5公里的城北合室村,有一位叫郭泰恒的人略晓医学。当时郭泰恒的母亲患半身不遂,腰腿痛疼,卧床不起,多年来四处求医问药,皆医治无效。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总结前人经验,结合母亲实际情况,精选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功效的药物,合理配伍成方剂。郭泰恒的母亲服用数次后,半身不遂以及腰腿痛逐渐减轻,最后痊愈。后来郭泰恒将此方又用在同类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名声广为百姓传颂,成为久传不衰的独家名药,定名为“大风汤”。 至明代嘉靖...

  • 受益家学 薛立斋出生于医药世家

    受益家学 薛立斋出生于医药世家

    薛立斋(1487—1559),名己,字新甫,号立斋,明朝名医,曾任太医院院使(相当于院长),在他的多种医学著作中记载了3000多则医案,被誉为中医史上留下医案最多的院使。事实上,即便抛开院使这个职务的限制,仅作为医生而言,他也是现有记载中留下医案最多的医生。薛立斋能留下诸多宝贵医案,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受益家学 薛立斋出生于医药世家,其父薛铠精于医书,熟谙医理,擅长儿科和外科,曾任太医,官居院使(院长)。薛立斋22岁就进入太医院,虽然仅为低级医士,但也是受了父亲的荫恩之故&mdas...

  •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马继兴(1925—2019),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及中医文献学奠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8月22日,马继兴因病逝世,享年94岁。转眼间,马继兴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 作为当代中医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马继兴毕生致力于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中医文献学科奠基与建设以及学科人才梯队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继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率领大家开辟出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学术生命力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新天地,使中医文献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如今,中医文献学已经被纳入...

  •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10月18日,“张志礼学术思想传承专题讲座、‘中西融合·焕新计划’启动仪式暨《精诚大医张志礼》首发式”在北京召开。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教授介绍了“张志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经验”。张志礼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触犯禁忌,蕴热成毒;或脾湿不运, 蕴湿化热,外感毒邪, 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他将本病分三型辨证论治:轻症药疹急性发作时多为湿热感毒,蕴结肌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重症药疹急性发作期多为毒入...

  •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缅怀中医学家刘渡舟

    刘渡舟(1917—2001),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伤寒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擅长用经方治病。 矢志中医 成就斐然 刘渡舟,辽宁营口人,自幼体弱多病,遂立志发奋学医,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从《药性赋》《方歌括》入门,系统研学中医经典著作。6年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大连寿民药房跟师谢泗水学习中医临床,一年后在大连志远药房坐堂行医。1945年5月,刘渡舟随家迁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参加并通过了中医师特种考试,...

  •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著名的温病学专家。其学有渊源, 师从多位中医名家, 曾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并得到名师的指教。一生致力于中医温病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著述丰富, 博学多通, 系统研读历代温病诸家著作, 尤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有深入研究, 并在继承创新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独到的临证经验。 天人合一, 辨识系统整体 中医历来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处自然之中, 无时不受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帝...

  • 周兆山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周兆山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周兆山主任医生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中医药大学隶属青岛市中医医院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科主任、内科教研组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是山东省突贡专家,全国第一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山东省第一批名中医药专家,第五届中国医生奖取得者。 周兆山主任医生首要学术思想总结 其首要学术思想特征总结如下: 1.遵照传统中医学证治规则。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的特征与精华,也是差异于现代医...

  •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怀念中医学家张志礼

    恩师张志礼教授,是指引我步入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第一人。他是勤勉的医学痴迷者,终身驰骋于医学领域,在近半个世纪的悬壶生涯中,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继承发扬赵炳南学术思想,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甘于奉献 成绩斐然 张志礼长期聆教于中医皮外科泰斗赵炳南,并将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创新,与赵炳南共同创立了皮肤科疾病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理论。他提出治疗皮肤顽疾“从脾肾论”,组创健脾益肾合剂、养血益肾合剂;提出“血分蕴毒论&rdq...

  • 赵学敏从小就喜爱医学 家里藏有许多医书

    赵学敏从小就喜爱医学 家里藏有许多医书

    古时候有许多走方医,“操技最神,而见效甚捷”,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但也有一些走方医打着看病的旗帜招摇欺骗,因此走方医的社会地位较低。走方医虽然在民间长期很多存在,但一向没有构成相对体系的理论体系及作品,这种状况直到清朝中期才有了改动。改动这种现状的人是清代医家赵学敏。 赵学敏(1719~1805年)从小就喜爱医学,其父系其时名医,家里藏有许多医书,乾隆年间下沙大疫时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因此为人称道。为便于赵学敏和弟弟研读诗书及药书,其父专门拓荒...

  •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太医箴》的预防医学思想

    柳公绰(763年~832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柳家塬)人。 柳公绰任吏部郎中时,见唐宪宗爱好武功之事并多次外出游猎,乃献上《太医箴》以讽谏宪宗。文曰:“天布寒暑,不私于人。品类既一,高卑以均。人谨好爱,能保其身。清静无瑕,辉光以新。寒暑满天地,浃肌肤于外;好爱在耳目,诱心知于内。端洁为堤,奔射犹败。气行无间,隙不在大。谓天高矣,氛蒙晦之;谓地厚矣,横流溃之。饮食资身,过则生患;衣服称德,侈则生慢。唯过与侈,心必随之。气与心流,疾乃伺之。畋游恣乐,流情...

  • 中国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

    中国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

    中国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江苏南通)人。陈实功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中医史学泰斗李经纬评价说:“陈实功为我国外科学发展史上的著名医学家。从青年时代习外科学,肆力久而求益精,凡四十余年,学验俱丰,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影响广泛而深远。陈氏的外科学术思想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国医大师朱良春赞其曰:“先生学识渊博,善施刀圭,创外症必根于内之说,立消托补三法,倡开户逐贼...

  • 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缺口

    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缺口

    从近日在北京康复医院举办的“2015中国康复论坛”上了解到,目前全国康复医师70%以上为跨专业行医,治疗师的缺口约在50万人左右。(5月30日《北京晚报》) 据调查,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缺口现象在县级公立医院很突出。笔者曾走访了解数十家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有的没有单独建制的康复医学科,有的虽然有康复医学科,但康复医师没有一个是正规康复医疗专业毕业的,均为临床其他专业医师经培训转岗而来,对康复医学还比较陌生,康复治疗师也只有2~3人,平常康复工作主要是理疗,由于工作没有真正开展...

  • 健康高寿 学习养生经验值

    健康高寿 学习养生经验值

    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文怀沙,生于1910年1月,今年104岁。银髯飘拂,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行动矫健,思维敏捷,幽默诙谐,谈笑风生,说到激动处会夹着丰富的肢体语言。 “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你可别小看这一粒小小的沙子,沙滩离不开小沙。沙滩离开了沙子,就不复有沙滩;而沙子组成的沙滩足以怀抱海洋啊。”这是文怀沙对自己名字的解释。 先生如此健康高寿,有许多养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早起身,慎寒暑 良好的生活习惯,...

  • 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

    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

    •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继承保护与挖掘 •促进中西医结合,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发展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加大中医药投入和政策扶持 本报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好服务惠民生稳增长;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发挥传统医学优势造福人民。 会议指出,传承中医药优势,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类健康。 会议...

  • 霜降养生 学会诗情画意

    霜降养生 学会诗情画意

    如今已到霜降时节,古诗曰“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以后,天气更冷,大自然开始向冬天过渡,此时为入冬作一些准备工作是必要的。 霜降前后,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肠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同时,老寒腿、季节性感冒也易发生,老年朋友们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防范疾病发作。 霜降也是一年中进补的好时候。民间素有“补冬不如补霜降”一说。饮食应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少吃生冷和刺激性食物。俗语说“春天吃花...

  • 甘肃:“人才西进”学藏医

    甘肃:“人才西进”学藏医

    2014年3月10日,几乎未曾出过远门的郑明福,第一次走出甘肃省,去往青海省藏医院,他在那里用了半年时间系统学习藏医、藏药。 郑明福是当年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选派学习藏医的9人之一,他很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 在青海的200天,他没有心情去看一看湛蓝的青海湖,去拜一拜恢宏的塔尔寺,郑明福唯一的心愿就是学习好藏医药,将精力投入到藏医药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一方面学习理论,一方面钻研藏医临床应用思路、方法。 这9名学员成为了甘肃藏医发展的排头兵。 西进学医:藏医学习...

  • 学“养心方”行走健康

    学“养心方”行走健康

    唐代的僧人天际大师,曾经开过一张专治心病的药方:“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心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炮制方法:“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埋三分。” 用药禁忌:使用这个药方时,不能“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 后来,这个药方被写在了云南的一座寺庙里,医好了无数人的心病。在当代略显浮躁的生活中,人们更应该静下心来...

  • 特色引领,打造鲜明的中医药大学文化

    特色引领,打造鲜明的中医药大学文化

    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重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引领作用,突出学校特色,搭建有效载体,形成优势品牌,着力建设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文化。 突出办学特色 塑造大学文化独特品格 山东中医药大学着力突出学校特色,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融合,与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相统一,着力塑造独特鲜明的大学文化品格。 学校地处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深受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属性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不断积淀了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齐鲁...

  • 健康谣言“伪科学”吃出健康

    健康谣言“伪科学”吃出健康

      在人手一台手机的信息时代,微信占有着人们生活的重要席位。对于注意力大半放在关注健康的中老年人,微信里面关于饮食治疗、家用百科的小信息可谓是脍炙人口。然而,这当中多少可信,多少不能信,市民不得而知,专家也难以一一解答。对此,本专题将从健康和生活两个角度入手,盘点出经典误传,请专家一一解答,也希望市民从中学会识别谣言,真正读懂健康。   指导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营养科主任谭荣韶   谣言:有机食品对身体更好 真相   随着“有机”概念的不断传播和推广,越来越多人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