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第59页
-
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老年医学史研究: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源远流长,可分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公元?~588年),指自原始社会至隋唐建国之前的漫长时期。形成阶段(公元589年~1367年),指隋、唐、五代、宋、金、元时期。发展阶段(公元1368年~1949年),指明清至民国年间。繁荣阶段(公元1949年~现在):新中国老年医学研究肇端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医院是最早的研究单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是起步最早的单位之一。 1978年3月,陈可冀院士整理出版了《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
-
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
现年86岁的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张磊教授,是1958年河南中医学院建校时的首届学生,1947年开始研习中医,从医67年,他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辨证精准、医德高尚等大医精神,在中原医林树立了榜样。 名医名家 我在大学期间有幸聆听他的《内经》教学,当时他是《内经》教研室主任,是我们班主讲。高古深奥的古典巨著,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深受后学喜爱,也使我们在他的启蒙中领悟了中医经典的无穷魅力,收获了终身受益的思想营养。上世纪80年代初,张磊已经蜚声中原杏林,他熟记背诵经典著作和数...
-
学习邓小平的长寿方法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自8月8日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备受关注。收视率创造了近两年来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电视剧最好的收视开局。小平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注重养生,得享93岁高龄,这在全世界知名政治家中也不多见。所以,他的养生经验对于忙于工作的人们很有借鉴意义。那么,小平同志都有哪些长寿的方法呢?笔者参阅小平同志的生平资料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条长寿经,大家不妨一起来学习。 饮食有规律 粗粮每周吃 小平同志的饮食习惯很有规律。早餐8点,午餐12点,晚餐6点半,几十年基本不变。早餐有鸡蛋、馒头、稀饭、泡菜;午餐和...
-
预防结石 喝水有学问
补水补得够不够,有没有可能结石,更重要的是看尿量多少,而不是饮水量多少。水分少了,尿变浓了,尿里的草酸钙、磷酸钙、尿酸钙等成石成分超过溶解度了,就会形成结晶,结晶越积越多,便成了结石。 喝水还有一个时间性问题。有些人白天喝很多水,晚上怕起夜却不怎么喝水,由于抗利尿激素晚上分泌得多,尿量大大减少,结石也容易在晚上形成。因此,如果是容易长结石、有结石家族史或曾经长结石可能复发的人,晚上睡觉前多喝点水,虽然半夜上厕所麻烦,但不失为一个预防结石的好办法。 爱喝茶不代表不会生结石。茶里有茶碱,而有些结石正是在碱性环境下生成的...
-
科学护膝好过冬
立冬过后,气候开始变冷。季节的变化容易引发膝关节旧患。不少老年朋友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也总觉得膝关节不灵活了。膝关节是人体各种活动中负荷较大的关节之一,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跑、跳等活动都离不开它。因此日常有必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加强膝关节保健。 强化大腿肌肉训练 膝关节疼痛是困扰许多人健康的一个大问题,很多患者常常因为疼痛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但越是这样,越会造成症状进一步加重。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强化大腿肌肉的训练有助于保持双膝健康。骨关节炎患者如果拥有强壮的股四头肌,其丧失关节保护性软骨的概率将下降60%左右。以下...
-
汪受传全国名老中医 桃李满天下学术传世界
汪受传,全国名老中医、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半个世纪的他,不仅临床医疗经验丰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且在中医儿科学国际传播方面也成就斐然,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 桃李满天下 “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从教30多年,汪受传每年都要给各层次的学生上课,并指导他们临床和科研。截至目前,他指导研究生已近百名,并带教了数以百计的国内外实习生、进修生和中医高级临床研修人才等。他的学生分布于国...
-
葛琳仪 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临证经验
葛琳仪,主任中医师、省级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葛琳仪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院校学生,先后获名医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教诲与真传。毕业后至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工作,初期师从浙江省名医吴士元,后又师从现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杨继荪,作为杨氏内科流派的主要传承人,继承、发扬了杨氏内科“谨严求实、术精德高”的流派特色。葛琳仪学有渊源、博采众...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汪逢春先生学术见解及临床经验
【汪逢春小传】汪逢春(1884~1949),江苏苏州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汪逢春,生于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绪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农历己丑年七月二十日)。毕生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一九三...
-
文化的中医在中国 医学的中医在美国
杨观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杨观虎一直在中医的这条道路上持续坚持,为求在中医上有更深的造诣,他在中国、日本、美国3个国家之间辗转多年,孜孜不倦的钻研中医学问。《千人》杂志对话杨观虎教授,聆听他30多年的国内外从医经验,为我国中医走向国际提供启发。 杨观虎,现在辛辛那提市经营两个中医诊所,并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TCMAAA学术部长和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目前还担任Cellular &Molecula...
-
总结卢芳的学术特点
卢芳为黑龙江省首批名中医、第一至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院长,龙江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卢芳教授束发之年即师从肇东中医三杰之首张俊杰,得其口传心授。在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期间得到龙江医派创始人高仲山、马骥等前辈指点。他创办了哈尔滨济仁中医医院,由其学术继承人王翠微任院长。王翠微跟师学习20余年,完全继承了卢芳的诊疗经验,师徒二人研制院内制剂20余种,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药四种(前列闭尔通栓、颅痛宁颗粒、菖麻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