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72页

中医 第272页

  • 中医传奇“药王”孙思邈

    中医传奇“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药王”的名称来自佛经。有个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擅长施用良药,救治众生病苦。后来老百姓就把精于方药、救人疾苦的神农、扁鹊、孙思邈等人称为“药王”。现在就来讲讲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陕西省耀县人,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据说他活了100多岁,人们都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幼年“圣童”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

  • 陈可冀:中医有国籍 文明无疆界

    陈可冀:中医有国籍 文明无疆界

    东西方文化认同应当包含社会发展观和科学技术观等多种范畴。虽然有关这方面问题与文化历史及地域文化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相关,但本质上还主要是以其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为实质或精髓。   进入21世纪,当代科学文化认同已经有了鲜明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中国经济社会全球化的走向和进程,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交流和认同问题,从广义角度理解,医学科学也不可能例外。中医药学在确认和强化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必然要走中西医学优势互补、促进双向交流、优势认同与结合的路向。当然,不可否认,也要理解到会有其长远存在的地域文化及伦理方...

  • 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颜德馨教授

    颜德馨教授为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家,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于2009年获“国医大师”荣誉称号。颜德馨教授立足于气血学说,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等学术观点,提出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为医林所瞩目,在治疗各科疑难杂病、老年病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 一、幼承庭训,刻苦学医 颜德馨先生出生于新旧兼容的书香世家,为先贤颜子后裔,江苏丹阳人。其父颜亦鲁(1897-1989),号餐芝,是当地名...

  • 徐霞客屡屡对中医药及其治病疗疾倾情关注

    徐霞客屡屡对中医药及其治病疗疾倾情关注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享有“现代世界地理学先驱”之盛名。 徐霞客在年少之时便萌发登攀之情,探究大自然之志。他22岁踏上征程,探幽寻秘,游历崇山峻岭、江河湖流、荒野僻壤。历尽千辛万苦,足迹遍及20余个省市区。所到之处,详细考察并记录地理、地貌、水文、气候、农业、矿业、手工业、动植物、交通运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情况,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人集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文...

  • 当选中医专家风采 李赛美 养生秘诀

    当选中医专家风采 李赛美 养生秘诀

    近日,在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下,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的“首届‘南粤最美中医’评选活动”圆满落幕。经提名候选、公众投票、特邀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陈镜合、林丽珠、李赛美荣获“南粤最美中医”称号。本微信公众号将一连四天展示当选专家风采! 李赛美:一家四代、一个单位“团购”找她看病 专家简介 李赛美,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

  • 林则徐对中医颇感兴趣 中医典籍亦常涉及

    林则徐对中医颇感兴趣 中医典籍亦常涉及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胡献国   林则徐(1785~1850),字符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清嘉庆年间中进士,入翰林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先后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   林则徐对中医颇感兴趣,工作之余,对中医典籍亦常涉及,现辑其二三事。   为名著作序   林则徐之父林宾日与一代儒医陈修园为至交,常在一起谈医言药,其医药知识多是中医药知识和养生之道。当时...

  • 江友山是一位医药兼修的老中医

    江友山是一位医药兼修的老中医

    江友山是一位医药兼修的老中医,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十二月初十日,卒于1989年10月(市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常州人氏,享年90岁。   江友山师从孟河医派名医屠士初(著名中医屠厚之侄子),25岁学成,以内科见长,1930年在局前街开设诊所。1929年,即在由武进县(民国时期常州称为武进)公款公产管理处的“夏季寿安医局”为患者施诊,并应邀在本邑长年医局坐诊。   医局属慈善医疗机构,新中国成立前,常州武进地区所创医局,以长年、寿安两局举首。自初创至停办,历时百年。人才...

  • 中医儿科大家 徐小圃先生小传

    中医儿科大家 徐小圃先生小传

    [徐小圃先生小传] 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出而问世,并名扬沪滨。后得山阴祝味菊先土善用温阳药的经验,运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晚年医名更着,求诊者日盈门庭。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小圃先生初受业其父杏圃公,弱冠时即悬壶问世,为当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以擅用温药而名噪海上。先生能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于认病辨证精确,处方善以化裁,配伍灵活,因此,经先...

  • 寻访曾经的中医少年班

    寻访曾经的中医少年班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名声在外。很少有人知道,山东中医药大学也曾经办过少年班,专攻中医。 “少年学医在泉城,书声琅琅震寰中。” 看似寻常的诗句,诉说的就是这段佳话。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刘更生说起往事,依然难掩兴奋。“1985年至1987年招了3届,一共147名学生。” 当年为什么办这个少年班?曾经的中医少年们,现在过得好吗? “大学里办中...

  • 丁樱带领河南中医儿科跻身“国家队”

    丁樱带领河南中医儿科跻身“国家队”

    二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这一串很有分量的学术身份和荣誉,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丁樱从事教学、临床、科研39年辛勤耕耘,率领弱小儿科成为国内同行规模第一的证明,也是一位勇于攀登、在中医儿科领域卓有成效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实力的象征,更是一位厚重博学、勤奋敬业的中医儿科教师未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教书育人 桃李芬芳...

  • 老中医一叠厚厚的中药处方

    老中医一叠厚厚的中药处方

    小时候,我们小山村里有一位老中医,白须飘飘,宅心仁厚,四里八乡的乡亲,患了小病小疾都来找他。他不图利不坑人,仅开一味或几味中药,常常能药到病除。我的母亲信赖中医,自打小时候起,家人无论得了伤风感冒还是其他疑难杂症,母亲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老中医那儿看病抓药。我的抽屉里至今收藏着老中医一叠厚厚的中药处方。   有段时间,我不爱吃饭,身体也渐渐瘦弱下去,母亲就把我背到老中医那儿。老中医拿来一只小碗,往碗里倒点白酒,找一小块瓷片尖放在白酒碗内浸泡一会儿,母亲把我抱得紧紧的不能动弹,老中医拿起瓷片尖就扎我的手指关节...

  • 中医师傅抓药不一般

    中医师傅抓药不一般

    30多年前的某日,我第一次走进中医诊室。清晰地记着,当时给我看病的那位老中医慈祥和蔼,戴眼镜,留胡须。我端坐在老中医面前,他问了我的症状,之后让我先后把左手右手放在一个小枕头上,诊了脉,又看了我的舌头,略为思量之后,援笔开了处方。   那一次,还有后来好多年的好多次,我拿着中医大夫开的药方去药店抓药。中药店里,药气氤氲,药味弥漫。一排排木质的橱柜齐整排列,药柜上嵌有一个个小抽屉,小抽屉里又隔出几个独立的区域,用来放置药材。每一个小抽屉的正面都贴着白底黑字的纸签,上面用小楷书写着中药名称。司药拿着我的处方,...

  • 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中医临床实践者 张伯礼教授

    身为一名中医临床实践者,张伯礼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患者的称赞。 他最早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以及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诊治方案。他率先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他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把传统疗法向前推进,让古老医术现代化,是张伯礼一直在做的。 让计算机帮忙看舌象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

  • 走上中医之路

    走上中医之路

    走上中医之路,是偶然中的必然。1975年高中毕业,因为是家中长子,按照政策可以不上山下乡,于是被招工进了日照县药材公司,入职后在中药批发部工作。在3年时间里先后从事中药材仓库管理、中药分装、批发部门店配货、开票等工作。 恢复高考后,我在1978年参加了高考,根据当年的高考成绩,我选择了山东中医学院和山东医学院为第一、第二志愿,最后被山东中医学院(即今天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从此与中医中药结下不解之缘。在学医的路上,有幸得到多位老师的启迪、教诲、指引,让我在中医路上越走越宽广。 我的老师 1...

  •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张其成《中医思想文化丛书》述评

    “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才;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才;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才;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才;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才;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才;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才;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才。”(三国时期魏人刘劭《鉴人资源》)即使按照这条严苛的人才标准来衡量,张其成教授也无愧于当今名副其实的才子。作为著名的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者,其家学深厚、天赋聪慧、思维敏捷、刻苦钻研,在近半个世纪孜孜不倦的追求拼搏中,奠定了成才之路,铸就了事业辉煌。他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文化方面研究的成果,不仅受到中医...

  • 做一个有智慧的中医人

    做一个有智慧的中医人

    很多人都说学中医难,临床摸不到门路,遣方用药“出手即效”更难,难在何处?难在临床看病,有人认为多读书多背汤头歌,有了知识的积累就能给人看病开方了。殊不知知识和智慧有所不同,知识是一个人脑子里装满了别人的想法和东西,智慧则是心有定见、圆机活法。现在的医生大多都是科班出身,应付考试或者拿个证书犹如笼中捉鸡,一抓就准,但是到了临床常常照本宣科、思维呆板,遇到患者满脑子学问不知怎么用,诊脉之后举目茫然,不知如何处方用药。这种情况往往效差而无功,有时守株待兔侥幸收效则沾沾自喜。 人们常说知识...

  • 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迈入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堂课是尚晓玲老师的中医基础理论课。尚老师和我想象中的老中医不太一样,想象中的老中医,是一个闭着眼睛,左手捋着胡须,右手的三个手指搭着诊脉,张口就是之乎者也。随着第一节上课铃声的响起,尚晓玲拎着公文包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行云流水般地换好白大褂,带好话筒,面带微笑地开启了中医基础理论之课。 没开课前,我自己翻了翻书,“阴阳五行”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相生相克的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晦涩拗口的中医经典让我越看越泄气。然而这些消极的想法,随着第一堂中医理论课的...

  • 他说呆板是学不好中医的

    他说呆板是学不好中医的

    先伯肖龙友前清拔贡,后在山东任过淄川知县和济阳知县(济阳一说枣阳,查山东并无枣阳县,系济阳县之误)。 现在还有人记得他的政声,主要指的是先伯当年在办教案中,与外国神甫做斗争,颇得民心。 传闻先伯在山东时曾在大明湖畔留有碑文。 济阳自金朝设县治,明清皆属济南府,故留碑济南府是可能的。 已故山东文史馆馆员左次修先生(我的大姐丈)戊子年(1948)诗《赠肖龙丈》中说:公登大耋我成髯,回首珍泉三十一年。司马高文宜寿世,元龙硕望鄙求田;今同良相生人万,昔为司财用士千。春雨杏林花正好,蜀山西望在云烟。诗文中回首...

  • 老中医李可医案

    老中医李可医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好的文笔有助于学术的传播。虽然自学成才,但李可有过记者的经历,故其记案详细,述症精确,文笔练达,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话说得明白,不乏文采;理讲得透彻,时有警句,文理皆佳。文以载道,李可是一代名医,他虽然出自民间,观其医案却生动精彩,文采斐然,丝毫不逊于大家手笔。这是本人在整理《霹雳大医——李可》一书时的感受。 信手摘录几例:“劳伤之体,例同无粮之师,利在速战,邪去则正安,姑息适足以养奸。”(《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下同)...

  • 中医药人以良好的医德和医技受到百姓青睐

    中医药人以良好的医德和医技受到百姓青睐

    古往今来,中医药以独创的理论与实践赢得社会认可,中医药人以良好的医德和医技受到百姓青睐。 总的来说,中医的历史地位还是蛮高的。在诸子百家里,构成中医药学学理渊源和基本格局的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杂家、医家等赫然名列其中。秦始皇下令焚书,但不许烧“医书”。医官的官阶有正六品,比县太爷的级别还高出一档,皇上“特旨除授”医官三品之阶亦有发生。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医”居于“九流”之前列。在民间,医生的礼遇堪称&l...

  • 读评张效霞《名人与中医》

    读评张效霞《名人与中医》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初识张效霞是2014年夏天太原医史年会上,固然有乡谊的缘故,更多的是缘于对中医学与医学史认知的相互认同。   医学史研究是一个寂寞行当,医学出身的学者不多,毕竟与做临床相比,研究医史是冷清的。不过,但凡是认真做医史研究的,都有着对医学至为真诚的情怀。研究医史的目的不是做个文字展柜,把历史上那些名医与名著包装得愈发光辉鉴人,然后自己也就跟着光鲜些。真正的医史学者是要到达历史上人迹罕至的地方,与前人交流,朴素地呈现医学的真实,让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前人,也因此更好...

  • 我痴迷中医 也爱学西医

    我痴迷中医 也爱学西医

    作为一名中医,从十年前踏进中医学院以来,熟悉的朋友都说我是一个“铁杆中医迷”。其实,我也曾在患一些急症时吃西药,也懂得用一些西医知识治病。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一次次看到爷爷“望闻问切”,治愈了一个又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懵懂中逐渐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爷爷去世了后,我突然萌生了强烈的从事中医工作的想法。后来我如愿进入中医学院学习。 有一次,我的寝室室友拿了一本冯世伦的《胡希恕越辨越明伤寒论》让我看,当时我直接说这本书不好。而4年后当我开始接触经方...

  • “治未病”具备了中医体检的雏形

    “治未病”具备了中医体检的雏形

    在我们的印象中,体检似乎都是西医的事。把身体交给流水线上的仪器,通过CT、X光、验血等项目以数据显示我们的健康水平。但其实,我国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其实就已具备了中医体检的雏形。 中医体检的意义是“查风险” 中医体检的先行者应该可以说是扁鹊了。有名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通过望诊给蔡桓公做了体检。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表面看来无恙的蔡桓公刚愎自用...

  •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浙派中医内涵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提炼一个既能代表浙江中医药学术流派,又能涵盖浙江全域的综合称谓,有利于促进浙江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 浙派中医名称由来 命名四原则 为了做好浙江中医药的统一称谓工作,首先确定命名四原则。一是体现地域特色,即能反映浙江全域范围的中医药特色。二是包容各家学术,也就是能够涵盖浙江各中医学术流派。三是契合他学称谓,即与现有的浙江学术或艺术流派的名称相一致。四是发音朗朗上口,即音韵协畅、平仄相和。 名称的选择 首先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以及...

  • 杨词平:全科医生的“中医梦”

    杨词平:全科医生的“中医梦”

    幼年跟随名家学习五百钱内家功、中草药知识,深得外家功、小手、针灸及传统中医文化真传,15岁独立行医,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成人班学习3年,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南昌青山湖区塘山街道江大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杨词平就是这样步入中医之门的。如今他年近半百,依然不断研习中医理论,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全科医生的“中医梦”,曾获南昌市卫生系统“优秀个人”称号。...

  • 中医查柜的首要职责是查药

    中医查柜的首要职责是查药

    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我们每每可见这般情景:中药铺里,柜台之外,一位老先生和颜悦色,往来穿梭,忙前忙后。时而一丝不苟地查验司药抓好的药味,时而耐心细致地解答顾客的问药咨询…… 老先生,就是许久之前很多中药铺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查(zhā)柜”,其职责是负责监看司药售药,参与人事考核及账房结算,接洽大笔生意,赴药市采办大宗药材,协调处理司药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问题等。 查柜者非同一般的伙计,属于管理层,...

  • 刘清泉 构建完善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

    刘清泉 构建完善中医急诊学理论体系

    简介:刘清泉,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曾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牵头“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1项,主持“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岐黄学者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科委绿色通道项目1项、215人才项目1项、首发重点项目1...

  • 明末大儒吕留良的中医缘

    明末大儒吕留良的中医缘

    吕留良(1629—1683),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字庄生、用晦,号晚村,别号吕医山人、南阳布衣等,暮年为保持民族气节拒绝与清政府合作,出家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吕留良不但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还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儒医、古道热肠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者。 反清复明落疾患 吕留良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高祖父曾任明代锦衣卫武略将军,父亲曾任繁昌知县,却在吕留良出生前4个月去世。吕留良由兄长和堂伯父抚养长大,自幼“颖悟绝人,...

  • 缅怀中医针灸学家谢锡亮

    缅怀中医针灸学家谢锡亮

    我的曾祖父谢锡亮(1926—2018),山西省侯马市人,主任医师,生前历任山西省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澄江针灸学派侯马针灸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曾祖父为中国的针灸事业奋斗一生,特别在灸法研究创新上著述颇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深受各界敬爱。 曾祖父的一通电话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祖父和父亲说起我的曾祖父,听得最多的便是曾祖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一位真正的老中医。大概在我八岁时,父亲教我一首歌诀:“一斤油,四两丹,扒拉扒拉摊两千。”这么短的一句话,我牢牢记在...

  • 追忆名老中医孙朝宗

    追忆名老中医孙朝宗

    2019年12月1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孙朝宗逝世,享年82岁。孙朝宗(1938—2019),山东德州人,山东德州孙氏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一生从医60余年,为传承中医药、培养岐黄人才奉献一生。 幼承庭训兴家技 孙朝宗学术渊自家传师授,后又融合发扬。孙朝宗祖上自清咸丰七年(1857年)即开始行医,至孙朝宗已是第四代。自幼聪慧的孙朝宗成长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在熏陶中不知不觉萌发了继承祖业、治病救人的愿望。在师爷的严格教导下,幼年庭授《医学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