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74页

中医 第274页

  • 缅怀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缅怀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谢海洲(1921-2005),河北秦皇岛人,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谢海洲一生从医60余年,为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奉献一生。谢老师虽已逝世14年,但其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心中,一幕幕往事恍然如昨。 幼承庭训 立业本草 谢海洲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技,立业本草,自幼既学文又学医,练就了一手背诵经典医著的童子功。谢海洲从15岁起就协助长辈从事诊疗及制备药剂的工...

  • 刘仁斌:中医药治疗要“精准”

    刘仁斌:中医药治疗要“精准”

    “精准使用中医药,中西医协同起效,这样可以有效缩短病程,提高救治率……”疫情发生后,这是刘仁斌对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刘仁斌是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医学中心主任,也是十堰市新冠肺炎第二定点医院中医救治组组长。 在第二定点医院,刘仁斌等3名中医各自包联一个病区,在巡查汇总所有病例进行分析、研讨后,推出了一套具有十堰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针对高风险人群预防用方和新冠肺炎患者6种证型处方,分别针对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确诊但无临床症状和恢复期...

  • 国医大师路志正 中医之路重在三正

    国医大师路志正 中医之路重在三正

    近日,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从医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百岁的路老是中医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认为要向路老学习“三真”与“三正”。 为医为人贵在三真 真精诚 路老忠诚于党的中医药事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能立场坚定地维护、坚守、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路老在80年的中医临床生涯中,对患者的关怀一直无微不至,对技术的追求一直精益求精。不做“商医”,不用医术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不做“庸医”,不用非驴...

  • 汪履秋:绝知中医要躬行

    汪履秋:绝知中医要躬行

    汪履秋(1919—1999),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时光流逝,汪履秋先生已经逝世20余年,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幼承庭训 高师引路 汪履秋出身于中医世家,12岁即开始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16岁拜师于当地名医陈翼如,一边随师侍诊,一边研读中医经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当时下功夫较深,汪履秋至年老时仍能将很多中医经典原文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引经据典犹如信手拈来,令人惊叹不已。 随师学医...

  • 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屠揆先(1916—2003),江苏常州人,主任中医师。1956年,屠揆先组织筹建常州市中医院(后更名为常州市中医医院)并任副院长。屠揆先从医73年,主张衷中参西,古今并蓄,尤擅治疗内科杂症,于肾病、肝病、胃肠病专长,其德艺双馨堪为后学之典范。 患者心中“屠半仙” 屠揆先平时诊病和蔼可亲,面沐春风,往往再重的病,到他面前都视如平常。他看病着眼于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服药效果,必要时不惜延长诊疗时间,这种浓厚的亲民意识贯穿于他行医的一生。屠揆先深受常州本地及金坛、溧阳...

  • 姚靖:坚守中医工匠初心

    姚靖:坚守中医工匠初心

    日前,首届“龙江名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姚靖荣获2020年“龙江工匠”荣誉称号。 姚靖从医30年以来,始终坚守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服务,先后为数以万计的眼病患者驱走病痛,在龙江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多年来,她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诠释了“龙江工匠”的丰富内涵。 攻读经典 关注前沿 作为黑龙江省中医眼科人才梯队带头人,...

  •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孔嗣伯老中医系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名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孔嗣伯继承和发展了孔伯华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到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科,尤其在运用孔门家传方药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孔老内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孔老内科常见疾病基本...

  • 王辉武“中医忌讳”填空白

    王辉武“中医忌讳”填空白

    上世纪50年代大饥馑时期,在四川的一个贫穷山村,人们靠吃树皮草根黏土求生,而一位少年却怀揣手抄医书求知,求知的愿望战胜了饥饿,心里的充分减轻了体力劳动的苦楚。愿望成果未来,这位名叫王辉武的少年如愿走上了行医之路,悬壶数十载后,2017年6月,他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 书痴有梦梦成真 王辉武是重庆医科大学隶属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作业,擅治疑难杂症,对功能性便秘、顽固性失眠、缓慢咽炎等有专题研讨。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 师说 在中医的求学路上

    师说 在中医的求学路上

    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老师在传授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解其困惑。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一生都和“老师”息息相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到了学龄期,幼儿园的老师会配合家长一起教育小朋友;再长大些,我们还会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有的人还会继续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有些人则会步入社会,在社会这所大学里继续学习。我们一生中会碰到无数的老师,他们就像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串起我们...

  • 沈宝藩 曲线学中医,走上成才路

    沈宝藩 曲线学中医,走上成才路

    沈宝藩,1935年7月生,上海人,中共党员。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首席专家,中西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74岁的内科主任医师沈宝藩正式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为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退休。不少一线城市的医疗机构开出高薪,希望将他“招至麾下”。 沈宝藩本是上海人,1960年赴京参加卫生部第二届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结业后被分配到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到2009年,在祖国的大西北,他已经扎根了近50年。 家人朋友都...

  • 走好中医路 报得三春晖

    走好中医路 报得三春晖

    我的恩师、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逝世3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2011年12月18日,我行叩拜之礼,拜李振华教授为师,结为师徒关系。他既像慈爱的父亲,又是严厉的老师,给了我无私的爱…… 李振华老师启蒙我认识中医,热爱中医,谆谆教导我学好中医:从医乃仁术到学医必先具有仁人之心,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到中药方剂,从中医的理法方药到辨证论治,从“法无常法”到“常法无法”……他常讲,学中医要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要学会...

  • 中医学的儒医

    中医学的儒医

    儒医,作为中医学的首要组成人员,他们为人类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得以传承、宏扬、发展、立异的主力。 古代学医的人基本上都是“幼习儒书,长究医业”。经过儒学,有利于习医者鉴识、了解医著中的真义。明代医家楼英《医学纲目》说:“医之为道,其意深,其书众多……”。清代医学我们徐灵胎《兰台法则》又说:“盖医经文字古奥,非儒不能明”。儒学是根底,是当时中医教学应予以注重的。 历史上归于儒医...

  • 我内心深处 中医情结

    我内心深处 中医情结

    所谓情结是指留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那个心结。而我内心深处就有那么一个结:中医情结。 那还要从我小时分说起。我的父亲是一位只要初中文明水平的普通工人,但他超级爱看书,特别是中医摄生保健类的书本。不管是买书,仍是订阅期刊,必不可少的必定会有中医保健相关的信息。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对中医摄生方面的信息比较重视,常常翻看一些中医保健书本。有好长一段时间,父亲是订阅杂志的,所以我时常到父亲传达室转一转,常常能看到新鲜出炉的中医保健杂志。杂志的姓名已记不清楚,但多年未忘的是里边关于中药、食材、日子起居保健等方面的介...

  • 孙里杨 张山雷文明的整理者 中医科普文明的践行者

    孙里杨 张山雷文明的整理者 中医科普文明的践行者

    担任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院长刚满4年,孙里杨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而又干劲十足。“70后”的他西医身世,却是兰溪市中医药文明推行的“领头羊”。2014年从兰溪市人民医院调入市中医院后,他用文明引领破解医院开展难题,相继荣获金华市“十佳科普人”“最美科普人”“兰溪市劳模”“兰溪市金牌健康讲师”等称号。 张山雷文明的整理者 上任伊始,孙里杨就在探索中医院的开展路...

  • 中医理论认为 免疫功能低下才会得病

    中医理论认为 免疫功能低下才会得病

      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身体虚弱,过劳、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低下才会得病,所以要保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不使抵抗力下降,身体透支太多。   现代人工作压力都很大、易劳累,回家后应好好休息。但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一到周末就睡懒觉、也不吃早餐,生活规律完全打乱,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饮食要有节,《内经》认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家鸡鸭鱼肉吃的越来越多,但大鱼大肉损伤肠胃;常吃快餐也不利身体健康,要少吃油...

  • 生是中医的人 死是中医的魂”

    生是中医的人 死是中医的魂”

    “生是中医的人,死是中医的魂”,是国医大师邓铁涛生前所撰对联,其横批为“铁杆中医”。这再次宣示了邓铁涛至死不渝的中医情怀,可谓与中医结成命运共同体,实在感人至深。 邓铁涛于我,结识有缘,影响颇深,视为尊师。邓铁涛在中医学术上的造诣自不待言,其酷爱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的大智慧更是令人敬佩,“中医学呼唤科普”“培养百万铁杆中医”的呼吁实乃中医传承发展的时代号令,振聋发聩,催人奋进,也是激励我至今匍匐在中医传承路...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中医
  • 中医人在西雅图

    中医人在西雅图

    这次来美国西雅图,中国缘不断。来机场接我们的E女士是当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留学生。当天夜里,我们住在西雅图东方医学院副院长M先生家中,他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过博士。第二天,西雅图东域出版社社长的夫人L女士驱车带我们观光。她是台湾人,到美国已经20多年。她的丈夫是美国人,中文系毕业生,1973年去澳门学习了中医,之后一直从事中医的学术推广工作。我的《中医十大类方》英文版就是他的出版社出版的。 周末我在华盛顿大学开经方应用的讲座,听讲者50多人,是西雅图东方医学院的学生以及当地的针灸师、草药医生等。担任讲座翻译...

  •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13岁习医, 16岁行医, 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 从事中医高等教育30余年。通晓中医经典, 谙熟方药, 临证善于辨证施治, 因证选方, 因方用药, 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 妇科、儿科病证, 以及各种疑难杂证。熊老学习中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学习中医的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挖掘, 本文对熊老之前的有关如何学习中医的录音和文章进行整理。 坚定志向,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 熊老指出中医学的典籍浩瀚, 内容广博, 理论精深。欲求学精, 确非易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

  •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国医大师王世民于1968年一手写成的《中医方药手册》,最初是内部印行五千册。由于不能满足各地的需要,王世民又作了修改,于197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量达62万册。到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已是第4版。从1984年版开始,每版发行之后,王世民老师都会亲笔题签赠阅于我。50年来,该书已成为一部以典示范、执简解难、合宜适用的案头枕边书。 我初学中医那年,就买到这本《中医方药手册》,那是第1版,书名没有“实用”二字,收集方剂646首,中药447味,制作64开本,红塑料皮,携带方...

  • 江一真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江一真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江一真(1915—1994),福建省连城县人,14岁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入军委直属的中央红军卫生学校学习,1934年毕业后分配到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成为一位军医,而后历任福建省省长、原卫生部部长等要职。江一真一生与中医药结缘很深,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在中央苏区,疟疾、伤寒、痢疾和小腿溃疡等常见病一直困扰着红军指战员,中央苏区又缺少药物,江一真的中医药经验在“反围剿”战争以及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追忆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先生

    追忆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先生

    高上林(1928—2017),全国名中医,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转眼间我的恩师高上林先生已经逝世3年。斯人虽去,其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也经常回响在我耳畔,愈发显得清晰而真切。 幼承庭训成良医 高上林1928年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县(现原平市),其祖父高争先、父亲高子云皆为当地名医,以医术造福乡梓,先祖“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理念,普济民众、利泽苍生的医者情怀和妙手回...

  • 学中医

    学中医

    22岁时的我对未来充满迷惘:即将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却有些不知道路在何方,对本专业的学术深造乏于热情,工作赚钱又非己愿,在思想困顿中荒废时光。2010年秋天,与友人谈及前途,彼云:“古语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何不学中医?”听闻此言,忽然心中一动,我是自幼喜爱传统文化的,本也对中医学稍有涉猎。彼时的我认为无论数理还是人文学科,就现代学术之特点而论,均为身外求物,有一研究之客体,所得固有其意义,却无关乎一己之身心性命。而中医者,内究人体之脏腑经络,外观万物之动静运转,明心以养其身,见性以知...

  • 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医“惠”眼

    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医“惠”眼

    廖品正,193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第一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60多年前,一个女孩跑到祖父的病榻前:“爷爷,我想学中医。”“你个女娃娃学啥子中医,简直是胡闹!”当时的环境下,女孩学习的热情并没有使祖父高兴。然而60多年后,在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上,她接受了国家颁发的国医大师荣誉称...

  •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武汉市黄陂区名中医张氏第六代传人。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和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概念,推动了中西医在各领域的结合。 学徒时练就厚实基本功 张介眉的祖辈是当地的有名中医,拿手儿科和内科。他从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吟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真实易》《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中医古籍。16岁时,他跟从大伯张百川学习中医,大伯给患者医治时,他就在一旁帮着抄方抓药。 大伯对他的要求比外人还严,一有闲暇,就考他《...

  •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2019年9月6日,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王玉润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隆重举行。王玉润一生孜孜以求、学贯中西,识病求本、锐意创新,在中医儿科学、中医防治血吸虫病研究、中医现代教育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玉润是沪上中医儿科名家,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王仲康、父亲王超然均享沪上一时之名。1935年,王玉润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师从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学习中医。王玉润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晚年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

  • 江柏华:为战“疫”贡献“中医方案”

    江柏华:为战“疫”贡献“中医方案”

    问诊,踏遍白山黑水;施治,集成良药良方。每临大疫,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省中医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江柏华总会不辞劳苦、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着中医中药的宝贵价值。近日,江柏华所在的“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爱如山,医者无疆。为新冠肺炎战“疫”贡献“中医方案”,这是“苍生大医”江柏华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教授于1940年出生于北京,祖父是闻名京城的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肖承悰毕生致力于中医妇科事业,勤奋钻研,学贯中西,60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与坎坷,正如她所言:“从事中医妇科60年,知之愈深,爱之愈深;爱之愈深,愈感到中医之博大精深,非吾辈穷毕生精力所能完全领会。我深知与我祖父一辈的名中医相比,在对中医的理解和贡献上我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先辈筚路蓝缕复兴中医的信念,仁医仁术的博大胸怀,始终在激励我、鞭策我。”她现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坚持在临床一线致力于中医妇科的研究与探索、传...

  • 回忆朱良春与“中医继承班”

    回忆朱良春与“中医继承班”

    我入中医之门有整整60年了,至今仍感庆幸,在国医大师朱良春倾心创建的南通市中医院第二届中医继承班中度过了人生的黄金时段。 办学、编教材敢为人先 朱良春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后在江苏省南通市挂牌行医。1940年6月,南通流行登革热,他用表里和解丹、温病三黄丸扭转了急性传染的肆虐,效果显著。不久南通又流行霍乱,他与中医陈心园合作,租三间屋,建“震旦医院”,施用中医煎剂并亲自采用从医学院学到的技术为患者输液。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霍乱菌感染者治愈率颇高,朱良春因此声名鹊起...

  • 一位中医的1954年“开业执照”

    一位中医的1954年“开业执照”

    2018年秋,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面向新老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征集与医院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欲印制一本展示医院60周年风雨历程的画册。医院退休中医师李志和拿来一张珍藏箱底的老执照。这是一张由洞口县人民政府签发的“医师临时开业执照”,发证时间是1954年,执照所有人正是李志和的父亲,1986年被湖南省卫生厅授予“名老中医”称号的李儒珍老先生。 “家父幼年学医,新中国成立前就独立门户,开办一家私人中医诊所,医名已然远播,每天前来求诊的患者很多,不仅有...

  • 朴实的中医 和顺的中医

    朴实的中医 和顺的中医

    陆军军医大学隶属第二医院(新桥医院)中医科主任晋献春是最年青的“重庆市名中医”。 私底下,患者们都亲热地称他“晋神医”,一个个医术精深、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被患者们口口相传。 朴实的中医 1964年5月,晋献春出生在河南,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土,晋献春从小就酷爱中医,对中医有着浓厚的爱好。他性格内向,在他看来,学中医得有耐性,要把屁股坐热,看得进书,熬得住寂寞,才能够“悟”出门道。高考时他坚决果断选择了中医专业,1987年从河南中医学院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