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74页

中医 第174页

  • 中医药“己和”即接纳自己

    中医药“己和”即接纳自己

      “己和”即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好与不好。然而“和”必是由“不和”演变而来的,而“不和”即冲突斗争,换句话说,自己要想接纳自己必须经历过内心的斗争来达到心灵的平衡。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所要阐述的和谐也是经历了各方面的抗衡从而能互相调制,互相接纳,互相包容。中医讲的阴阳相和,阴阳平衡亦是阴阳之间不断抗衡最终才能在人体内能相互制约,彼此依赖,身体才能够健康。   中医药的斗争...

  • 老中医刘柏龄崇尚“补肾学派”

    老中医刘柏龄崇尚“补肾学派”

      刘柏龄(1927~),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东北天池骨伤流派“刘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及第二、三、四、五批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继承国家名老...

  • 中医治病的“下法”

    中医治病的“下法”

      当人们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血液循环不畅等症状时,往往会觉得憋得难受。这时就可以采用通大便的方式将宿食、宿便、瘀血等病理物质排出去。这样的方法便是中医治病的“下法”,此法与汗法、吐法一起并称为“祛邪三法”。      五种病可用下法   当外界邪气侵入人体脏腑,干扰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痰、湿、脓以及燥屎等有形的病理物质时;当体内蓄积或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畅,导致肠中糟粕停留或产生瘀血、水湿、痰浊等有形的病理物质时,就会形成积滞,出现&ldq...

  • 中医药与真实世界的碰撞

    中医药与真实世界的碰撞

    2月27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有15位两院院士以及1700位海内外中西医专家学者参加的会议,在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探索运用现代技术和产业模式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背景下召开,聚焦络病学科研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堪称“一次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真实世界的碰撞”。 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试验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药物疗效的一种现代医学研究新方法,即完全针对实际...

  •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自医和叙六气以降,历代不断发展。正虚时六气可以致病,其太过与不及皆属病邪。依据气化原理和五运六气格局,可以推判季节多发病及流行,以施上工之治。   对于燥和燥证的认识和实践,曾有刘完素与喻嘉言两次学术上的飞跃。金之刘完素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立燥证之病机,又认为诸邪皆可“燥化”。在《素问玄机元病式》中,补充此诸燥的一条。此后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列有“燥门”,虞天民有“燥证论&...

  • 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

    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模仿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或辅导员制。中医、西医学科性质不同,理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中医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融合了两者的优势,对两种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   师承是中医传承的重要途径   传承即教育,中医传承的旧有模式是师承,即师徒相授。师徒相授,是我国古代培养中医药人才主要的途径,为祖国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出整体、辨证、功能等特...

  • 互联网+中医药 需要创新 传播带来改变

    互联网+中医药 需要创新 传播带来改变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中医药产业也必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将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张古老而又新颖的名片。所以今天我想重点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中医药走出去的话题。 作为媒体人,如何让中医药发扬光大,如何使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达给全世界,在这方面人民网作为中央主流媒体,可以说责无旁贷。 除了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外,媒体和网络同仁之间也需要融合、融通、共享、共赢。对此,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互联网的健康资讯,特别是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务必做到权威...

  • 中医药发展鹏程万里

    中医药发展鹏程万里

    几代中医人艰苦创业、协调创新、跨越发展,推动了我国中医药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中医药科技领军人才,为中医药事业兴旺林立栋梁。 中医药事业在这里薪火相传,特别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标准化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光辉的业绩,无不体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敢为人先、敢当重任的历史使命感。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四家三级甲等医院,以及针灸医院、门诊部两所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护佑百姓健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参与抗震救灾等方面屡...

  • 齐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映成辉

    齐鲁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映成辉

    •齐鲁文化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摇篮,中医技术方法的源泉。 •弘扬儒医文化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均有裨益。 •基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以齐鲁文化与中医学研究为切入点,认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医学理法方药构建、医生道德塑造的方式与具体历程,进而对中医药的科学与文化内涵做出清晰诠释。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齐鲁文化的主体内容和鲜明特色是以...

  • 纵论“道以医显” 弘扬中医文化

    纵论“道以医显” 弘扬中医文化

      近年来,“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渐成共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获得广泛关注。为此,第三届“庐山杏林论坛”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中医古籍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道以医显——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之道”高峰论坛,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了解中医从中医的原点入手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认为,了解中医必须从中医的原点入手。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分为道和艺的层次,艺的层次里面包括文艺、武艺、技...

  • 建设幸福经济中医药大有可为

    建设幸福经济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供给侧改革”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词汇。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简单地说,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医药大有可为。”这成为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参会者们的共识,他们结合中医药行业发展特点,热...

  • 夺: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夺: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夺,现代常用义为抢夺、争夺、劫夺……此义古代已有使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但是,“夺”在古代还有个常用义,且为其本义,则鲜为人知,甚至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渐渐生疏。 《说文》:“奪(夺),手持隹失之也。”段注:“手持隹失之也。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今乃用...

  • 中医高校如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中医高校如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把握好社会需求与规模特色的关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把握好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促进学术进步与社会服务工作。 •把握好中医文化与育人的关系,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 •把握好机遇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学校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校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所谓特色,简单地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作为地方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在省内院校中办出特色,如何在全...

  • 袁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袁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近年来,袁媛进行了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理论研究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为建立中药材多层次鉴别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现任中药鉴定与评价研究室负责人,袁媛结合自己专业,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即在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中开展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理论研究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袁媛2008 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3年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岗位能手、2014 年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园丁计划”(第一批)。 袁媛还担任中国中医科学...

  • 中医药微博

    中医药微博

      @中医唐云:   中医之书宜于内经、伤寒、温病中下工夫,不宜初学时涉猎过杂,否则心无定见,易入歧途。内经示人以纲要,伤寒示人以法度,温病示人以变通。根基既稳,方可广读百家,取菁去芜,补己之不足,而成自家之体系。   @金匮天宫:   个人认为,当今媒体和一些业内人士过度宣传和透支养生文化,或多或少会在潜意识上误导民众,局限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更何况各地养生节目良莠不齐,很多时候造成民众误认误用。殊不知中医不等于养生,中医学数千年来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民族原创科学,养生文化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组成而已...

  • 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及舆论引导 新媒体助力中医成长

    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及舆论引导 新媒体助力中医成长

    如果做好新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从策略层面有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视,专门团队负责。第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格局。第四,加强舆论阵地管理,打造中医药媒体矩阵。第五,加强正面宣传,主动舆论引导。第六,加强舆情预判,主动出击提前引导。第七,创新工作方法,实现策略升级。 中医药舆论引导有三大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当下最要紧的三件事,一定要尽快做。第一,中医药行业新闻信息及健康科普信息的规范发布制度。第二,培育中医药意见领袖并发挥舆论主体作用的制度。第三,强化主动舆论引导...

  • 中医@

    中医@

      @学习中医__葛亚平: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出路,但是中药药物成分分析,个人认为是极其初级的一步,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一步,是在邯郸学步。中医的理念非常好,人的健康生活是第一位的,消灭病毒是第二位的,而且恢复机体健康主要靠恢复受损机体的机能。如果有比较好的理论解释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态度,中医大有前途。     @关秉俊医师:   以往传统的中医正骨,如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被人嘲笑“照片上不好看”,没有科学道理,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机体功能恢复得最快。正确使用小夹板...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溯中医文化源流 辟与时俱进新路

    溯中医文化源流 辟与时俱进新路

    已故国医大师王绵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编这部书,非南京中医药大学莫属。”这里有老一辈的文化积淀与人格力量,有新一代的志存高远和厚积薄发。 孙世发团队努力从中医药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中医药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成功编撰出版《中华医方》。 方剂是历代医家思维方式的凝结,继承和利用好这些方剂,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医方》可读性和工具性兼有,每一部分的编写都付出了极大的劳动,每一个病症都体现了&ldq...

  • 中华中医药学会“十二五”规划

    中华中医药学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和学会工作的实际,编制《中华中医药学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回顾与展望  ...

  • “普法、学法、用法”保障中医药发展

    “普法、学法、用法”保障中医药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规则之治,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根本前提。如果一个社会缺少法律的信念、理想和精神,公众将失去对法律和法律机构的信任,如果我们体制的大厦不是建立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那么法律功能的实现也将只能是空中楼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其中所包含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保障人民利益、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监督权力。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

  • 抗战时期的中医学校

    抗战时期的中医学校

    1930年代中期以前,是民国中医学校办学的高潮,但战事一起,学校无不受到冲击。但各地中医药界人士仍想方设法利用条件,坚持办学。 上海各校孤岛办学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英勇的中国军队抗击日军数月,后来不幸陷落。不过由于上海租界在外国管治之下,暂时未受波及,成为避难之所,当时都有“孤岛”之称。当时,不少中医学校迁入孤岛,坚持办学,继续培养医学人才。 战乱初起,办学最久的上海中医学院即通知学生改到租界的珊家园开学,不久又搬到国医大厦,同时附设的华隆医...

  • 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何清湖 张冀东 孙贵香 湖南中医药大学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国家政策对于中医健康管理的应用与推广都做了重点的强调。健康管理在健康服务业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业发展...

  •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自秦汉至明清即辑录了大量有关神志病理论的文献记载,也积累了丰富的神志病诊疗方法和方药,这些都是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借鉴,亦是中医宝库留给现代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宝贵遗产。...

  • 中医药“以西律中”不可取

    中医药“以西律中”不可取

    前段时间,30多岁的杨女士患了一种怪病,被西医判为“死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她找到一位老中医诊治,几个疗程下来终于见效。她毅然辞职跟着老中医当起了学徒。让杨女士欣喜的是,如果《中医药法》正式出台,跟师学徒也能拿到行医资格证,有望名正言顺地坐堂行医。 让业界翘首期盼30多年的《中医药法》一旦获得人大通过,我国就将有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草案征求意见超过32000条,反对者认为,立法是为无照行医的中医开绿灯,中药机构自行炮制饮片属于法外施恩。支持者认为,《宪法》第21条规...

  • 办中医养生膏方节受欢迎

    办中医养生膏方节受欢迎

    近日,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举行第三届中医养生膏方节和大型免费义诊活动,多位省市级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为市民观舌搭脉、提供咨询,并依据市民的体质和需求量身定制适合的膏方。 膏方节旨在让更多老百姓了解膏方、认识膏方、体验膏方,切身体验到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独特的作用。膏方节当日,泸医中医院在城北新院门诊举行了大型免费义诊活动,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所有临床科室,医院还举办了中医药特色制剂展示、现场熬制及品尝膏方、鉴别养生药材等活动。开幕式吸引了500余市民前来咨询义诊。本届膏方节将持续至明年2月底结束。...

  • “中医+ ”思维培养拔尖人才

    “中医+ ”思维培养拔尖人才

    •培养中医高校拔尖人才,怎么教大于教什么,学的好大于学得多,多实践大于多考试。 •优化整合课程旨在整合中医常规课程与中医经典内容,通过提高原有评价体系要求及配套激励机制以实现教学目标,是“中医+”思维内部学科整合的重要体现。 •吸纳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搭建更多教学平台是以多种手段、途径服务中医高校拔尖人才的教育教学,是“中医+”思维整合外部资源的重要体现。 笔者曾在文章《中医药行业需要“中医+&rdq...

  • 中医传承应重视侍诊

    中医传承应重视侍诊

    侍诊是中医师徒传承的最佳方式,可以在临床中尽快掌握父辈的临床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中医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及方剂的选择,药物的加减应用等,为今后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笔者亲身体会为例,王氏妇科,世代相传,历经29代的口口相授、耳濡目染,前辈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一方一药,均在侍诊中得到传承。 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王氏族人,大多幼承庭训,从识字起即开始接受家传医学的熏陶。《药性赋》《王氏家传汤头》《王氏脉诀》《中医基础理论》等,为王氏传人早期必修课。稍长,即学习中医经典,临床各家学术理论。《傅青主...

  • 中医对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

    中医对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

    对于正常舌象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伤寒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最早讨论者为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1156 年)。该阶段的研究存在着红舌既是正常舌色,同时也是异常舌色的矛盾。第二个阶段以正常人为观察对象。开此先河者为清代高世栻的《医学真传》(1699年)。至清末,完成了对正常舌象的认识。 舌诊是在诊断伤寒病重症中诞生的诊法,因此,有关正常舌象的探讨,是在舌诊应用了三百多年之后才真正开始的。探讨正常舌象的认识过程,可以再现古人的舌诊实践与思考,加深我们对舌诊内涵的理解。 古人对正常舌象的认...

  • 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在当前形势下,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 •每位中医药人要以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按照已定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发挥优势,助力总理提出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中医药,更好地维护群众健康,增进民生福祉。”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落...

  • 喻嵘 湖南中医药大学

    喻嵘 湖南中医药大学

    喻嵘创新性开展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虚、毒、瘀”、心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中医关键病机理论与科学内涵研究。 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喻嵘多年来潜心教学,钻研学术,先后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审专家、教育部及湖南省科技项目、科技奖励、百人计划等评审专家;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校级教学名师、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先后担任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病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