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71页

中医 第171页

  •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

  •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

      2013年4月10日,刊登王强先生的文章《2500年前中医是成熟科学吗》,文中认为中医是理论医学,批判中医停滞不前的观点,笔者深为赞同,但文中把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对立割裂起来看待,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有必要与之商榷二三。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内经》成书   诚如王强文中所说,《黄帝内经》可以算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笔者有必要让王强明确一点,何谓“奠基”呢?就是《黄帝内经》系统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医理论基础。什么叫理论医学,就是用其理论可以说清楚人体生理现象,可以指导和...

  •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在传承中有所失落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传承之中不断发展,也时常有所失落。   古代书写材料不方便,甲骨、金文只有片段的言语信息,所以古代记载医学知识的文献是十分稀少而珍贵的。  宋代印刷术推广开来之后,虽然医学书籍能够依靠刻印而逐渐普及,但是仍然时有失传,因此,得一个善本很不容易。时代不断发展,印刷术也赶上了技术革新的快车道,各种书籍出版空前繁荣。书店里印刷精美的图书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   有中医爱好者,听了科普讲座或经中医诊治后,对中医深感兴趣,于是赶快到图书大厦想买一本中医启蒙的书来读。没想到关于中医的...

  • 膳食营养 中医饮食调理

    膳食营养 中医饮食调理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行为。   《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舶膳食搭配理论,认为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五畜补益五脏精气,五菜有协同充养作用,五果辅助补充营养,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保证用膳者必需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五谷为养   现在普遍认为...

  • 中医五谷入五脏

    中医五谷入五脏

    在中医的观点中,五谷所入的五脏不同,各有侧重。所以在饮食上,也各有侧重。 小米重养脾 小米是五谷之首,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是进补的“上品”。煮小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也就是粥油。粥油具有保护胃粘膜、补益脾胃的功效,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食用。煮小米粥时,新米的补益效果比陈米好。 做法:熬一锅小米粥,用汤匙撇出小米粥上层的精华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养脾胃的疗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大豆重养肾...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哲学思维和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科学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中医热”的全球升温,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需求。   然而,要使中医药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就必须将其翻译成相应的外文,因此,翻译已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考虑到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行为,本文拟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国...

  • 中医不重结构重关系

    中医不重结构重关系

      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医的特点,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只有认清了中医特色,才能做好继承与发展的工作,也才能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特色的形成,不是技术障碍阻挡了中医的脏腑解剖,而是在其理论体系的起步阶段,中医就走向了重视万物关系的另一条道路。这个特点,在汉代中叶已经非常突出。   “医经家”不重结构重关系   汉代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高峰。以司马...

  • 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老师常说:学中医当不拘于形,“形而上”的内容更为重要。   近读《施金墨医案》,凡见气滞便秘者施老常用杏仁泥、苦桔梗、全瓜蒌、薤白头,疗效皆佳。想来气滞便秘者,皆因上下之气不能顺达,如此处方升提肺气、宣降腑气,加之开胸豁结,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便秘自然可除。   每位医家自有其用药之偏好。老师临证,每取全瓜蒌、炒莱菔子两味,疗效亦佳。然因着瓜蒌、薤白之用,笔者由此想到了瓜蒌薤白白酒方。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结合其后两方,仲景用之主治胸痹...

  • 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不能用西医标准评判中医

      近日,百年老店同仁堂儿童药被曝朱砂超标,除了同仁堂,此前“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汉森四磨汤”等均被卷入重金属超标的争议风波。老字号中药品牌频频发生重金属成分超标,让正在复兴的中医很受伤,也让相信中药的患者无所适从。那么,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检验的中药,为何当下却面临安全问题?它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它到底安全吗?   如果说,拿西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标准来评判,几千年的中药有安全问题是难免的,但中西医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医学体系,中药的...

  • 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传统中医把脉的原理

      传统中医给人看病,不做抽血化验,也不做仪器检查,靠的是“望、闻、问、切”。其中,把脉就是一种最常用到的切诊方法。通过脉诊,有经验的中医就可以判断出身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把脉的原理   人活着,心脏就会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脉管也会随着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中医里把这种脉搏跳动的情况称为脉象。   脉象会受到年龄、性别、饮食、心理、气候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才出生的婴儿每分钟脉搏120~14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

  • 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长期以来,中医乃至社会学界,先后在三大问题上争论不断,于是便形成了持久的“三大争论”,即中医科学性之争、中西医结合之争和中医现代化之争。争论潮起潮落,认识终未一致。但是,它对中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促使中医不断思考自身、深入认识自身,在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更加清晰起来。   中医科学性之争   中医科学性之争,经历时日之长久,参与人士之广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因为它关乎中医之生死,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之存亡。二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中医
  •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林清玄在《平常茶非常道》一书中写道:“禅宗祖师常告诫学人‘参活句,莫参死句’,‘死中得活’,‘觅一条活路’,都是在说禅是活活泼泼、明明白白的,一旦成为形式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成为僵化的认知,那就变成死禅。”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何尝不是如此!   张某,女,11岁。2012年12月28日就诊。   平素遇冷则咳嗽,反复发作,吐清痰。现咳嗽4天,痰黏不利,咽痛,声音嘶哑,涕多,纳食欠佳,二便正常。舌质...

  • 中医的辨病论治

    中医的辨病论治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些中医基本理论,完全西化;汇通派承认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然而这三大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都是形而上学的,尤其是对中医应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上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以致有人认为“中医治证不治病,西医则专治病没有证”。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志就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的...

  • 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

    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

      吴以岭属牛,共和国同龄人。寡言,低调。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他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一旦打开话匣子,吴以岭却可以侃侃而谈一两个小时,但全是他的专业。手边茶杯里的水凉了,工作人员换上滚烫的,再放凉,再换……吴以岭碰都没碰一下。   他谈了很多,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从通心络到连花清瘟,从“吃错药”的冠心病患者到老家的晚期肿瘤病人。   从青年时期立志继承发展中医药,在中医药创新领域躬耕30余载,吴以岭就像“拓荒牛&r...

  •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而中药用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举足轻重,在确定中药在处方中的剂量时,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   所谓以病情为中心,就是要因病施药。首先,中医师在临床诊病过程中必须要确定疾病的病位。病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分,用药用量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上、中、下三焦运用的中药药性不一样。其次看病情,急性病、新病中药用量相对宜大;慢性病、久病用量宜轻。主要是急性病、新病病因相对单纯,恢复较快,所选方剂药物味数较少,中药用量要重一点,希望一鼓作气一战而胜;慢性病、久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恢复慢,选用的...

  • 中医李可学术思想

    中医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老中医学本《内经》、仲景,凡病皆以六经辨证论治,尊火神郑钦安之论,重阳轻阴,为仲景之经方重剂之第一传人,起重疾沉疴,实为天下可师可法之大师,以下简述其学术思想。   李可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李可学术思想的内涵   1.阳气不化...

  • 中医概念 阴阳系统概括

    中医概念 阴阳系统概括

      探索世界的核心最重要的是数学理论。要研究中医,就必须解释好中医,传统医学(中医)与现代医学(西医)的根本区别:两者在思维观与方法论上的根本不同,中医主要采用整体、生态、非线性思维观,西医是系统、分解、循证的思维观。中医的方法论是调和论、功能论和整体论,西医是还原论、综合论、系统论。   中医有一个典型的概念,就是阴阳系统的概括,其中蕴含数学的定理,任何一个系统存在“木火土金水”阴阳五种调整模式时,阴阳系统才会有自组织地稳定地呈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 对“中医”的本意应该探本寻源

    对“中医”的本意应该探本寻源

      在某报读了《“中医”的“中”字新解》》之后,很受启发。原来祖国医学还蕴藏着如此精深的学问。文章认为,“中医”的“中”字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尚中”和“中和”的意思。不过,依笔者之陋见,对“中医”的本意应该探本寻源,求得正解;但依现代人们的一般认识,“中医”即“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

  •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当前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问题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对于传承研究的要点不外乎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这似已成共识。但对于这三者内涵的认识未必一致,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承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思想研究   在整理研究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过程中,经常看到以下一些表述:“提倡中西医结合,共谋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女子以肝为先天”,&...

  • 理论疾病技术三方面论述中医标准

    理论疾病技术三方面论述中医标准

    现在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医没有标准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中医是有自己标准的,五运六气将中医标准化。我们可以从理论、疾病、技术三方面来论述中医的标准化。   中医理论规范化   标准化的中医理论必须是规范化,从理论上去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有一个完整的解释理论体系。五运六气理论即具备这个条件,它以“天地合气”生人的观念为基础,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天-地-人三才思维模式”理论体系,去解释中医自身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疗等问题,这个...

  • 肾火为龙火 中医龙火的含义

    肾火为龙火 中医龙火的含义

      ●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龙火本宜潜,但也易妄动,此理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引后天八卦乾坎做了很深的解释。   ●补火能引火归源之理近于引力问题。人体上外部阳气对下内部阳气有一个引力态势,如阳虚,则这种引力优势更为明显,虚阳受上外部阳气之引而上浮外越,成“水寒而龙起”。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外部阳气抗衡或牵引的力量。   龙火的含义   要论龙火,得先从相火说起。相火是相对君火而言的。习惯认为肝、胆、肾、三...

  • 中医的“元神”不该失去 不能失去

    中医的“元神”不该失去 不能失去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50年前就说过:“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50年后,他再次发出呼唤:“辨证是首要的、绝对的,辨病仅供参考。”中医临床一旦失去了辨证论治,所能保留的内容必然是没有“元神”的零散经验。   日前,笔者参加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床经验学习班,与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代表一起聆听96岁的朱良春先生授课,除了学到了很多具体的临床经验之外,我触动极深的是其对于“中医西化”的忧虑,和他为遏制这种...

  • 使用中医消法来治病

    使用中医消法来治病

      “消法”,顾名思义,就是消除、消散的意思。对由于气、血、痰、湿、食等在体内异常壅滞而形成的结块,都可以使用消法来进行治疗。      消法去食积   食积是“食滞不消,日久成积者”,故而又称为食滞。当吃下去的食物得不到及时消化,积压在体内就成了食积。   当食积停留在上腹部时,可以采用吐法,以呕吐的方式把食积吐出来;当食积停留在下腹部时,可以采用下法,通过大便的方式将食积拉出来。由此可见,出现食积后,要因势利导,将其以最简便的途径排出来。...

  • 中医诊断的“面”

    中医诊断的“面”

      中医诊断就是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察后作出的正确判定。《素问·风论》曰:“愿闻其诊及其病能。”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两个过程。即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病情,并据此进行辨证,对疾病作出判断。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代的物理和化学等检查,也被广泛地结合应用。   诊断的“面”就是对患者的不适症状和体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即常说的初步诊断;诊断的“点”是指对患者的疾病作出的一个较为合理的科学判定,即为最后诊断。诊断疾病其实就...

  • “废医验药”危害中医

    “废医验药”危害中医

      河北中医药研究院医研部主任曹东义与20多位中西医、科技学者,共同编写《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危害中医》一书,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新作。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之后,很多貌似追求科学的人士错误地把中医当做旧时代的遗迹,主张废止中医,改造中医,全盘西化。遗憾的是这样错误的主张、做法搞了近百年,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废止中医的说法、做法并没有停止,时常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身份冒出来,既蛊惑了民众,也唱衰了中医事业,其危害是深远而严重的。   自从余云岫以&...

  • 中医理论思想体系

    中医理论思想体系

      中医理论思想体系在十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不少学术观点和见解,并因之而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思想争鸣,在诸多的学术争鸣中,朱丹溪和张景岳是其中争议最激烈、影响最大的一对学术流派,很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其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要注重于阴血,提出“阴不足而阳有余”的著名学术观点,并认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主张“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张景岳则认为阳气是人身之“大宝”,注重于阳气...

  •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余初涉医道时,一乡邻邀诊,诉肩关节酸痛而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名“肩凝症”)。乡邻以余年轻而不屑,另请一位在当地有点名气的老中医,经切脉断为“骨癌”,举家号啕大哭,又是烧香捉鬼又是摔碗。一番折腾之后,心中生出疑惑,询我“究竟是不是癌?”我说很简单,嘱去医院摄X片,结果“没有癌,是肩关节周围炎”。家属将信将疑,说“X线不准”,“人家老中医就是本事大,...

  • “温法”中医治病方法

    “温法”中医治病方法

      说到中医治病方法中的“温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莫过于用姜汤来驱寒暖胃了。通俗来说,温法就是用干姜等温热的药材来赶走人体内的寒证。      温法可祛里寒   寒证是指寒邪侵犯人体或人体自身阳气衰弱而产生的以畏寒喜暖、脏腑机能衰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根据疾病部位的不同,寒证又可以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   其中,表寒证多因寒邪侵犯肌表引起,病位较浅,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就可以了;里寒证多由人体阳气衰退导致体内阴寒相对过盛或是寒邪深入到脏腑、经络所导致,病位较深...

  • 中医学的传承

    中医学的传承

      ●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

  • 中医学的治疗法三大要素

    中医学的治疗法三大要素

      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组成世界的各种要素,主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类,物质与能量可以互化,信息依靠一定的物质传导,又不同于物质的物理化学功能。因此,物质、能量、信息互相关联,但是又不相同。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组成世界的这三大要素有关,不能只强调某一种。   内服中药发挥作用靠化学物质   定性定量的化学分析,是衡量西药的主要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被看作是金标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有很多成就,也有很多困惑。因为内服中药复方之中,包含着很多化学物质,而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即使是一味中药,也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