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68页

中医 第168页

  • 《红楼梦》与中医药

    《红楼梦》与中医药

    《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是在公元18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这个阶段也是中医药得益于宋元两朝良好基础达到全面鼎盛的时期。 宋朝时期,中医药的药理基础已经形成,北宋医学名著《圣济经·药理篇》重点对“性味”与“法象”进行了论述。“性味”即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所载的四气五味等,属药物的内在性质;“法象”则受北宋儒学重格物穷理之风的影响,根据药物的外形、颜色、质地等外部现象和药物基原的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间...

  • 对中医针灸的兴趣推向了极致

    对中医针灸的兴趣推向了极致

      1998年,笔者还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的美国中医学校教书,就在那年第一次遇到研究经络诊察法的王居易教授,并参加了他的研讨班。这个研讨班将我对中医针灸的兴趣推向了极致,并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感到非常激动。   那时,我也在旧金山讲学和出诊,总会遇到一些连自己也解答不了的关于经络的困惑。王居易是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老中医药专家,跟随他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从原来单纯的理论认识,上升到了从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的新视角来理解经络。   兴奋之余,我很快地将所学应用于临...

  • 中医与介入技术结合显优势

    中医与介入技术结合显优势

      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已开展介入诊疗   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引进、应用相关技术持积极态度,目前仅在广东省中医系统就有10多家医院开展此项业务。“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认为,大力发展介入心脏病学是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突破点,在中医系统积极稳步地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医医疗机...

  • 中医眼中的健康标准

    中医眼中的健康标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 有健康的身体。以往人们 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 疾病”。如今,健康已不仅 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病,除 了躯体健康外,还需要精 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良 好状态。与西医靠化验检 查的量化指标判断健康不 同的是,中医有自己的一 套健康指标,二者结合起 来,才能更全面地评估。 中医认为,健康的人 应该符合以下10个标准: 1.双目有神目光炯 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 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 功能良好。《黄帝内经》 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 上注于目而为之精。&rdq...

  • 基层中医人才的紧缺

    基层中医人才的紧缺

      随着中医药技术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推广,基层中医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当前最为关键、最为紧迫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具有广泛的需求人群,尤其在基层颇受欢迎。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性强、信任度高,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现实意义无需赘言。一方面,“以农村为重点,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并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中医
  • 中医药需在内功上下功夫

    中医药需在内功上下功夫

      实现美丽中医梦,中医药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目前有很多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文化的展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如何使中医药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还需在内功上下功夫。   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并非一日之功。中医药文化墙、古典建筑、中式装饰风格……这些外在的形象传递给人们的是文化符号,中医本质的文化仍需继承和开发。中医文化的核心就是与中医相关的哲学思想、医学理论、医学道德、医学技术等,离开了这个本质就不是中医的文化。另外,一些伪中医打着中医文化的旗号,让人们错误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给真正的中医蒙上...

  • 骨折就神奇接好的“中医正骨”医术

    骨折就神奇接好的“中医正骨”医术

      只需要一分钟左右,手一摸、一拉、一扯、一握,骨折就神奇接好的“中医正骨”医术,如今在湖南浏阳市社港镇后继有人,给患者带来福音。   社港镇有着百年历史的江氏正骨术,正是传承古老中医正骨医术的一颗“活化石”。由于创伤少、效果好、费用低,近年来浏阳市骨伤科医院的江氏正骨术声名远扬,接待了无数外地的患者。   中医正骨疗法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医生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正骨术中的...

  • 帕金森氏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曹淑芬

    帕金森氏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曹淑芬

    帕金森氏症在传统中医很早就有记载。中医把周围性颜面神经麻痹症称为“面瘫”或“口眼歪邪”,属于“中风中络证”,认为致病因素为患者体质气血亏虚,以致让外风乘虚人络所造成,病程大约可区分为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三期,如果病程超过60天则属于面瘫后遗症期。 帕金森氏症所出现的震颤麻痹情形,多由单侧上肢的手指头开始,初期可能出现在安静不活动时,当用力持重物时却反而停止,如果是拿杯子喝水、拿碗筷吃饭或是写字等小动作又会出现颤抖的情形,日久逐渐连下肢...

  • 中医养生铭

    中医养生铭

    开辟鸿蒙,三宝人长。生生之道,备崇导养。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真人彭祖,八百寿疆。 大德大寿,孔孟老庄。玉琢成器,养生必长。 真至圣贤,内经指航。和于术数,天年昭彰。 与日俱兴,起居有常。道法自然,夏长冬藏。 饮食有节,饥饱勿伤。谷肉果菜,金塔优良。 不妄作劳,动静适量。劳逸知度,何患七殇。 形与神俱,身心无恙。精气神聚,无令痴狂。 生长壮已,防衰城墙。真阴元阳,上寿锦囊。 人生到老,天地人旺。惑命花古,身强体壮。...

  • 女性养生 中医养血

    女性养生 中医养血

    现代女生多爱美,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不知怎样调养,中医专家告诉你,女性养生重在养血,这样才能使女性的身体更健康。   人体是血肉之躯。只有血足,才能使皮肤显得红润,面有光泽;只有肉实,才能使肌肉发达,体形健美。对于女性来说,追求面容靓丽,身材窈窕,应重在养血。   由于女性生理有周期耗血多的特点,祖国医学早就指出:妇女以养血为本。女性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发枯、头晕、眼花、乏力、气急等血虚症,即贫血。严重贫血者,还极易过早产生皱纹、白发、脱牙、步履维艰等早衰症状。可见,女性养血补血尤为重要。那...

  • 神农 中医辞

    神农 中医辞

    始祖中华封炎帝, 盟结华夏新世纪。 五谷生升拓农耕, 百草嚼较煮药医。(黄河银) 天一生水分阴阳五行依次传, 大道演绎的国粹有丸散膏丹, 柔柔艾香透过穴功效我了然, 经络上针刺祛病已大半。 升降浮沉老药铺古韵不声张, 而你朴素的风骨如冬日暖阳。 你的美一往无前, 去到我心向往的地方…… 黑白色本一体, 而我在学你。 灸烟缓缓飘起, 救...

  • 中医养生与舞蹈

    中医养生与舞蹈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多样,如药补、食补、音乐、书法等皆可修养身心,其实,舞蹈自古以来也与中医养生有着密切关系。   据史料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传说中“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因为生活在潮湿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说的:“随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

  • 缓解春困 中医支招

    缓解春困 中医支招

    春天到了,天气逐渐回暖,很多人此时有困倦和疲乏的感觉,俗话称“春困”。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中医师谢富明说,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生病,而是随着气温逐渐暖和,人体毛细血管和毛孔舒张,血液供应需求增加,大脑氧气供应相应减少,大脑缺氧而出现的适应性微调生理过程。懒洋洋、软绵绵、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的春困表现,也就是人体随季节气候的变化的一种自然反应。 保护阳气 《黄帝内经》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认为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甄嬛传》与中医中药

    《甄嬛传》与中医中药

    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有与中医中药相关的剧情,剧中各类香料、中药不仅可防病祛病,甚至还成了嫔妃们争宠的利器。目前热播的《甄嬛传》就是其一,剧中那些与中医药相关的情节到底有没有依据呢?且听专家怎么说。 剧情一 木薯粉伤胃 【剧情回放】皇帝格外爱惜温宜公主,但襁褓中的温宜却病情加重,皇帝担忧不已,太医怀疑为食物伤胃,结果查出公主所食的马蹄羹被人换成了木薯粉。 【专家点评】南京中医药大学食疗专家郭海英教授介绍说,木薯在中医临床上一般属于外用药,比如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末调涂,可消肿解毒,主治痈疽疮疡、瘀肿...

  • 整理名老中医思想  使之有形易学

    整理名老中医思想 使之有形易学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次组织开展的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遴选工作结果,确定了201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徐浩医师获此殊荣,成为中医药领域唯一入选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在治疗心血管病中突破性提出瘀毒假说、探索临床科研一体化模式、探索整理名老中医思辨方法等——年仅41岁的徐浩虽然已在中医药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他从未停止科研创新的步伐。   提出“瘀毒假说”探索心血管病机   一直以来,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一级预防仍缺...

  • 中医现代护理工作提升质量

    中医现代护理工作提升质量

      社会进步发展越快、开放程度越大、健康指数越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期盼,就越透明、越标准、越规范。近几年,石家庄市中医院的护理工作,从基础、功能护理到整体、优质护理,从三级甲等中医院创建到国家中医重点护理学科,从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到国家中医临床护理重点,途经着一条“研究型、特色性、数字化、满意度、精益人、文化味”的尝试之路,进行着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研究型:是中医现代护理工作走向未来的基础   任何一项活动、工作或事业,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都有可能做不成、...

  • 治未病是中医最高境界

    治未病是中医最高境界

    治未病,应该是古往今来医家最大的追求和梦想,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治未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医圣张仲景的《金贵要略》开篇第一句即是:“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圣人穿越时空一一句“开场白”,传达给人们的思想是,治未病至关重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我认为无非就是未病先防,已病防传,从而不使疾病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做到,从而导致患者小病治大,大病致残、致死的悲剧上演。现代社会,人们都知道,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 中医英语

    中医英语

      近日,笔者以中医师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国中医英语教学与翻译培训班,亲身体验了一番由东西方文化差异与碰撞引起的文化冲击。   中医英语作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语言载体,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医语言来自古代文言文,委婉含蓄,隐曲玄奥,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习惯,中医英译大多采用嫁接和借用现代西方医学术语和概念的方法翻译中医(即“归化”),但在此过程中容易造成“归化”过度,导致失去中医自身的特点和本质内涵;反过来有时又会因&...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中医
  • 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

    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

      众所周知,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中医不仅坐堂问诊开方,中药炮制、调剂、配制膏丹丸散也是样样精通。近代许多名医也是先从小药工做起,逐步熟悉中药,最后成为一代名医。   如今医药分成两家,大学开设中医、中药两个专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考取执业中医师坐诊看病,中药专业的毕业生考取中药师专司炮制调剂制药。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医师愿意干药师的活,而却有相当一部分中药师在大学学习了中医药基础部分临床课程后,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摸索,又掌握了一定的诊疗技能,衷心热爱中医事业,希望转行...

  • 吕炳奎 奠基中医 重视教育

    吕炳奎 奠基中医 重视教育

      吕炳奎,1914年1月3日生于上海嘉定区望仙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六、七界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卫生部原党组成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华气功》主编、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校长、北京光明中医学院院长、董事长、吕炳奎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务,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2003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学医行医投笔从戎   ...

  • 中医养生素养要从儿童抓起

    中医养生素养要从儿童抓起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对于提高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公民健康水平,进而传播中医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时不我待。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对这份文件知之的不多,因而对中医养生保健也便持寻常态度。儿童少年因为对“素养”缺乏了解而茫然;青壮年及老年,即使对国家的号召有所知晓,便也因年龄原因不予重视,如此,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打折扣的。 目前,儿童少年的眼保健操、课...

  • @中医纪元 @老药铺 @仝小林北京

    @中医纪元 @老药铺 @仝小林北京

      @仝小林北京   人体疾病的外在状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侯。从宏观入手,调整病态(如热态、寒态、湿态、燥态、虚态、实态等),使之恢复常态,就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思维。但任何宏观之态,必然可以找到微观之证据。中医擅长调“宏态”,西医擅长调“微态”。中医之进步在于深入“微态”,西医之进步在于放眼“宏态”。   @中医纪元   优秀的中医绝对不是总想着怎样把一个病彻底治愈,而是总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病人机体这个动态...

  • 大多个体中医师连生存都是问题

    大多个体中医师连生存都是问题

      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个体中医师必须是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5年以上者。也就是说,必须要有硬性资格和临床经验的医师才能个体行医,开设个体诊所。相对来说,个体医师比大多数乡村医生,甚至乡镇卫生院的医生的技术要高。笔者在农村从事中医工作近20年,对农村中医工作深有了解。现在,若单纯靠诊断费或开中药处方,大多个体中医师连生存都是问题。   一是农村个体中医师因是“个体”,不管什么“定点”都不会落在个体中医师头上。过去,农村个体中...

  • 中医骨伤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

    中医骨伤科是医院的龙头科室

      松原市中医院,前身是扶余县中医院,始建于1959年,是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综合医院。它服务区域为松原市、宁江区、扶余县。   全院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年门诊量约14万人次,年收住院病人3000多人次。   松原建市前,这里叫扶余。扶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产生了以王立德、贾俊卿、崔鸣山、王惠民为代表的老一代四大名医和以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柏龄教授,吉林省名老中医董治中主任医师这些中医界大师级人物。扶余这块土地人杰...

  • 春季脏腑郁热的中医治方

    春季脏腑郁热的中医治方

    春季人体阳气开始升发,积蓄了一个冬季的郁热从内外发,容易引起一系列脏腑郁热的症状。郁热积聚于不同脏腑会有不同的症状,如聚于肺部可见咳喘、咽喉干痛、口干舌燥等;聚于心脏可见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心律不齐等。中老年人易产生郁热,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怕冷,衣物穿得厚,透气性较差,造成体内热量难以散发;同时不少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盲目食用很多大热大补之品,形成郁热。 一、心脏郁热:中老年人心脏不好或长期失眠,容易产生心脏郁热,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干,大便干结或口舌生疮。 治则:清心泻火,凉血滋...

  • 研究生物标志物 发展中医证候疗效

    研究生物标志物 发展中医证候疗效

      科学研究从微观走向宏观,整合的系统生物学即将来临,国外的现代医学正从经验医疗向个性化预防、诊断、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靶标)可用于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疗效和评估患者预后等。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网络调控作用、尿代谢组学指标等涉及大量内源性物质的变化,能比较充分反映患者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研究发展为中医证候疗效非常恰当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成为中医药机制研究与疗效的指标。   转化医学框架下开展研...

  • 老人养生 老中医守望

    老人养生 老中医守望

      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   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莫过劳   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   善交往广爱好心情畅睡眠好   遇事忍不急躁多谦让少烦恼   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酸甜苦辣都尝过,五颜六色都看过,五湖四海都走过,尘世风霜经历过。经历使我明白:世界很简单,复杂的是人;生活本从容,沉重的是情志。   我们是历经风霜的老人,解放后我住在西湖边,紧靠灵隐寺,借用寺中有一幅对联奉劝自己和他人: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真心希望所有老人能尽享今天的幸福生活,快乐安度晚年。...

  • 中医的思维是福尔摩斯型

    中医的思维是福尔摩斯型

      @甘肃刘维忠   美国以治愈疾病为目的、以高技术为支撑、以昂贵检查、化验和药品为手段的医疗模式不适合中国,解决13亿中国人医疗问题一定是预防为主、治疗康复结合、中西医并重、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价格可接受的检查和药物),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医疗模式。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经常会有人拿着他人的化验单或者X光片来诊,或者从网上发过来,要求开方。这实在是让我很为难。中医看病需体质与四诊合参,即使没有舌脉,至少亦需有症状,而化验单提供的资料根本与中医无关。我不知道有没有...

  • 中医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

    中医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院校的重要职责是对其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培养出符合社会与个人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但勿庸讳言,从多途径反馈的信息看,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质量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下滑迹象,突出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较单一等。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培养过程过分专业化的结果。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更新理念,在中医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源远流长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

  • 中医医疗 给予“辨证”管理

    中医医疗 给予“辨证”管理

      甘肃省中医医疗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实现了人事、财务、物资的全面托管;派驻了管理和技术团队,引入了干部竞聘上岗管理机制;打破原有分配方案,建立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提高了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待遇;建立和完善了重点学科;院内自制中药制剂在集团内部普遍应用;通过医疗技术帮扶、继续教育培训、科研带动,提高了集团成员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针对不同的分院,给予了“辨证”管理。   甘肃省中医医院从“十一五”初即开始构思和规划组建甘肃省中医医疗集团,历经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集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